切换到宽版
  • 3603阅读
  • 5回复

[杏林风采]林国强院士的公开信(zz)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6
鲜花
107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7-05-29
林国强院士的公开信

各位同事:
大家好!
可能你们已经听闻本课题组2006 年发表在JACS (2006, 128, 5624-5625)上的

论文涉嫌造假一事,因该事件影响太大,其真相至今才能通报,望见谅。原因有

二:其一,从发现问题到调查乃至弄清整个事件的真相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也

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做许多次的反应来推敲和验证;其二,在调查和揭示真

相的过程中,希望给涉嫌造假者黄凌琳一个能申辩和主动承认的缓冲时间。但遗

憾的是,我们的善意未能等来她的表态。至此,我们已经按既定时间表于3 月

22 日向有机所学位和学术委员会报告涉嫌造假的实情。同时,我们也已二次给

JACS 主编去信,先是报告情况,然后是要求撤消该论文。

黄凌琳曾是我们小组的博士研究生,她博士论文阶段的其中一个工作是研究

二碘化钐诱导的2-酰基芳酸酯类化合物的不对称还原环化合成高光学纯度手

性苯酞类化合物。我们期望利用手性试剂控制的不对称质子化,探讨手性苯酞的

合成。经过近两年的努力,黄凌琳“实现”了这样的设想,并在进一步的研究中,

“发展”了非手性的质子源试剂和催化量的手性质子源试剂的组合体系,“完成”了



手性苯酞的催化不对称合成,反应的对映选择性最高可达99%。其中催化部分的

研究结果就发表到美国化学会志上。

黄凌琳于去年博士毕业后去了德国做博士后,苯酞研究的课题就由小组另一

位研究生冯陈国同学继续。自去年9 月下旬开始,冯陈国在进行苯酞类反应的拓

展实验时碰到了困难,无法取得好的结果,即以黄凌琳原来的工作为标准的模板

反应进行重复,但产率仅在30~50%,ee 值也在10~30%之间。期间,冯与已在

德国的黄多次用email 联系,讨教如何操作实验,黄表示实验操作应该没有问题。

在多次实验未果的情况下,黄甚至在email 中提出 “现在我可以相信问题应该出

在我一直使用的那瓶CH2I2上,估计是在那瓶中引入了一些我们所不知道的杂质,

才对反应产生了效应。但遗憾的是,那瓶试剂已经被完全用光了,连瓶子都已不

知去向了”,意思是说该试剂已用尽,无法找出事情的原委。同时,她还信誓旦

旦地说“这些都是我当初确确实实做出来的,但现在,我也确实无法为自己做出

什么有力的证明与辩护,此心唯天可证!”。事关重大,我们认为无论是何原因,

都应该弄明白。就请她乘圣诞节放假之际,回所重复实验,并答应为其报销国际

旅费,经过反复交涉,她同意回国。但原定12 月25 日的回国日期到了,她没有

回来,只有一封email 说她在德国也重复了实验,也没有得到原先的结果,自感

回来已无意义。经过多次的email 和电话联系以及交涉工作,她最终同意在春节

前回来。在此期间,有位自称是她男友的人来过2 次电话,提及黄顾虑重重,即

表示回来与否都没有学位了。1 月21 日,她回到了上海。第二天在实验室就位,

第三天开始重复自己的工作,但其实验结果与冯陈国同学的结果相差不多。

事实上,在黄回国之前,我们已经预感到问题没有这么简单,她留下来的样

品中有4 个标明光学活性的化合物,虽然它们的NMR 谱是对的,但竟然是消旋

体而非光活体;在同样条件下(同一台仪器、同一根手性柱以及同一位操作人员),

测得的HPLC 数据与论文中的表述相悖。由此,我们疑窦重生,这不仅仅是重复

性的问题,很可能是数据真实性的问题。在黄回国重复实验一周左右的时间、且

实验结果不佳的情况下,1 月26 日上午,徐明华、黄凌琳、冯陈国和我一起开

了个会。当时,黄一再表示她的数据即HPLC 和比旋肯定没有问题,我随后提出

下一步由黄和冯二位一起重复催化质子源和等量质子源的实验。同时,在16 个

已发表的新化合物中挑出5 个,先合成它们的消旋体,再不惜代价地用手性制备

型HPLC 柱拆分,以得到其左旋与右旋体,然后与论文中的HPLC 保留时间和

比旋数据进行比较。因为要完成这些工作所需的时间比较长,经过我的要求,黄

同意由她本人向其德国的导师K.nig 教授请假延期返回。不料,到第三天她就借

机不辞而别,她的手机也处在无人接听或关机状态。在她之后的email 中说“不

要再找我了,要怎样处理,你们看着办吧,我是不会再回头了”。

为了慎重起见,我们从1 月9 日起先后合成了已发表的16 个新化合物中的

11 个以及另外2 个在她博士论文中报道的,共三批样品,13 对对映异构体。在

相同条件下测其HPLC 的保留时间和比旋值,并与原来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显

示,与她的数据完全不符,其中一个对映体的比旋值竟相差175 度。值得指出的

是,另有2 个已知化合物,一个是用作模板反应的3-苯基取代苯酞,其图谱数据

与文献一致;另一个3-甲氧基苯基苯酞的文献比旋值为8.9 度是错误的,黄报道

的与错误的数据完全吻合,但实际上其比旋应该是18.5 度。由此可见,原先的

数据全系造假。我们推断,虽然高ee 值苯酞化合物的NMR 谱图数据可用消旋

品来代替,但在手性HPLC 上的保留时间则无法用消旋品替代,且无法知道哪个

峰是代表(+)体,哪个是(-)体,更难找到一个具有同样保留时间的样品来代替真

品。因而判断黄可能是用别的样品,通过适当的调配,先在HPLC 上出现二个相

同的峰作为参考,再添出在手性HPLC 柱上二个大小比例相差很大的峰。因此,

所给出的化合物保留时间与真品的不符。更有力的证据是,真正样品的比旋值是

无法得到的,也是猜不准的,因此,造假的数据肯定也是错的。

2月5 日,我们去信给JACS 主编,鉴于论文中数据的可靠性和重复性问题,

正在进行调查,将尽快告之核实情况。同时,由于黄不辞而别匆忙返回德国,我

们于2 月12 日将查实情况以快递信件给她,2 月14 日快递到达她所在的大学。

附信上说,我们将对比数据的结果告之,愿意给她三周的时间充分地考虑与申辩。

鉴于事态的严重性和严肃性,郑重希望她认真对待,并于3 月5 日前给予答复。

3 月5 日,黄在email 中说“我承认与否,还有什么区别吗?”3 月6 日,黄来

电话,要求给予时间考虑,又提及承认与否有何区别?我们再三请她严肃地考虑,

并在48 小时内答复。不料就此音信全无。3 月16 日,黄在德国的导师K.nig 教

授在email 中告诉我们,事实上,黄在3 月初已经对他说起论文的数据有问题,

因此她的聘用合同立即终止,并于3 月5 日离开了K.nig 小组。

还是为了慎重起见,我们分别召开了二次组内会议,一次是在春节前由现在

的小组成员组成的会议,另一次是在3 月7 日,是在沪地区已毕业的博士和已出

站的博士后会议,就查核实验数据问题与大家进行了讨论,并对各种可能性进行

了分析。二次组会上的讨论结果均肯定她论文中关于手性苯酞合成的部分是造假

无疑。虽然黄煞费苦心,从表面上看,近20 个化合物的核磁、红外、质谱、HPLC

谱以及比旋的数据均齐全,但最终谎言还是被戳穿!

令我非常痛心的是,她为什么要造假?!我深知学生们十数年寒窗之不易,

因而对待学生如同己出,从没有不切实际的要求,尽量营造一个宽松的研究氛围。

更让我寒心的是,在真实的数据面前,黄凌琳不但没有直面它,而是采取赌咒发

誓、错误引导、百般抵赖、直至销声匿迹的态度。她还曾在email 里说“这个反

应我怎么可能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作出这样的弥天谎言呢?”事实上,自她捏造第

一个化合物的数据起,就决定着她要为此不断地说谎和圆谎,还要不断地察言观

色,为造假备受煎熬。甚至在临毕业前,在指定学生在场的情况下复核实验以及

其它的一系列检查等措施中,设法侥幸逃脱。但最终还是会被揭露的。其实,她

大可不必如此,只要她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能够毕业的,犯不着拿

自己的前程做赌注。造假终究会水落石出的,也必定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她的造假,不仅是毁了她自己,也毁了我和小组的良好声誉,更可能会影响

到小组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冯陈国同学半年多的宝贵时间付之东流;她的造假,

对我是一个深深的、不光彩的伤痛,对徐明华博士是挥之不去的噩梦,对我们小

组更是永远的烙印。这是个沉痛的教训,但愿警钟长鸣!

事已至此,我只能选择面对,而不是掩盖和包庇。我必须公布真相,以杜绝

此类事件的再度发生。我们已于3 月15 日给JACS 的主编去信,要求撤消JACS

上的那篇论文;于3 月22 日向有机所学位和学术委员会报告造假实情;相关情

况也已于3 月23 日通报本所所有的在读研究生。现在所学位委员已成立调查小

组,展开调查,将尽快核实并根据情节提议通报国务院学位办,撤消黄凌琳的理

学博士学位。因管教不严造成如此严重后果而深感内疚的我由衷地向有机所全体

研究人员和研究生致歉。

但我相信,我们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昭示此事是正确的。诚信为本,揭示造

假的手段也是对杜绝造假的一种威慑。进而,我们仍将继续努力工作,去探索科

学的真理,在基础研究领域中做出好的成绩、发表质量高的论文。

与大家共勉。

* 附件是消旋体经手性拆分后得到的(+)和(-)体与JACS 论文上的比旋数据的比

较。

林国强
2007 年3 月26 日


林国强
1.有机化学家。出生于上海,原籍福建福清。1964年毕业于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1968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研究生毕业,现为该所研究员。建立了亚毫微克级测定昆虫性信息素结构的方法,合成了多种光学活性昆虫信息素,发现昆虫界也存在着手性识别的现象。参与发现Sharpless烯丙醇不对称环氧化试剂的改良,研究了手性环氧醇的原位氮、硫开环,以此合成手性多羟基胺、氮杂环和α-取代丝氨酸和丙氨酸。进行了多个轴手性连芳烃物的首次合成和结构测定。改良了Ni(O)催化的Ullman反应,用于芳基、烯基卤代物、尤其是邻位双取代芳基卤代物的偶联反应,最高产率达97%;实现了SmI2诱导、手性质子源试剂控制和糖源底物控制的合成手性α,γ-取代-γ丁内酯的新法。参与发现新氧化酶G.38能将羰基按反-Prelog模式还原为羟基。发现了(R)-羟氰化新酶源,以及羟氰化粗酶在有机溶剂中的微水相体系,催化合成手性羟氰化物。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http://pubs.acs.org/cgi-bin/article.cgi/jacsat/2006/128/i17/html/ja061114z.html

J. Am. Chem. Soc., 128 (17), 5624 -5625, 2006. 10.1021/ja061114z S0002-7863(06)01114-0
Web Release Date: April 8, 2006
Copyright © 2006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Catalytic Enantioselective Synthesis of Chiral Phthalides by SmI2-Mediated Reductive Cyclization of 2-Acylarylcarboxylates

Ling-Lin Huang, Ming-Hua Xu,* and Guo-Qiang Lin*

Shanghai Institute of Organic Chemistry (SIOC),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354 Fenglin Road, Shanghai 200032, China, and Shanghai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SIM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555 Zuchongzhi Road, Shanghai 201203, China
xumh@mail.sioc.ac.cn This paper was retracted on May 16, 2007 (J. Am. Chem. Soc. 2007, 129, 6662).

Received February 16, 2006
[ 此贴被merck在2007-05-29 14:43重新编辑 ]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夏雪
发帖
107
啄木币
398
鲜花
23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7-05-29
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
可有些人在荣誉和利益面前,还是败下阵来。
等悔悟过来已为时已晚!
离线诸葛笨笨
发帖
348
啄木币
1059
鲜花
45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7-05-29
一定要踏踏实实的做!一个人的声誉很重要啊!
离线aqing6
发帖
744
啄木币
1
鲜花
30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7-05-31
注重名声,尊重实验,是科研人的基本立足点。
这是我碰到的第一个,但绝不是最后一个。
成功是需要的,但不能造假。
离线霍普金斯
发帖
2287
啄木币
4053
鲜花
313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7-05-31
推脱责任而已
离线clhoucy
发帖
165
啄木币
1224
鲜花
97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7-06-03
佩服林院士的勇气
不管怎么样这是国内第一个
承认错误的,而不是掩盖问题
不过有那么一点点推卸责任的意味
作为导师如此的造假也能过五关
不是学生太牛,就是........
只可惜那位黄同学
不知道说什么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