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刘博
生活:“我不是残疾人”
刘博刚到“艺萌”时,既不会说话也不会认字,与人交流很困难,再看看他的那双断臂,老师们都认为,这会是个非常难带的孩子。
失聪的孩子是不幸的,断臂的刘博在一群失聪的孩子中更显得特殊。刚到“艺萌”时,他很受孩子们的孤立。小伙伴们都很怕那双光秃秃的断臂,刻意地躲着他。远离父母,又没有玩伴,刘博更沉默了。
时任班主任的李建军老师是第一个与他握手的人。这个20多岁的女孩把自己多年来握着画笔和粉笔的右手,伸向独自在角落蜷缩的刘博,眼睛里带着太阳般温暖的笑。那一瞬间,刘博的眼神由惊讶到迟疑,由迟疑到羞涩———终于,他向李老师举起了他的右臂。那是怎样一双惹人心痛的残臂啊,秃秃的肘上清晰地可以看到冬天生的冻疮,红红紫紫的伤痕。生性胆小的李建军一把就握住了它。当她决定与他握手的那一刻,她就告诉自己,这双“手”和别的孩子的手并没有什么不同。
随后,李建军特意让班上的每个孩子都来和刘博握手,刘博笑了,这个不幸的孩子露出了离开家后的第一个笑容。
别的孩子能做到的,刘博都坚持着要学会。然而,即使是最简单的吃饭,他也是通过不断的练习才学会的。他试着用断臂和前胸把勺子夹起来,然而,因为身体平衡能力本来就差,再加上初次的尝试找不到着力点,经常是刚把勺子夹起来还没有舀到饭,勺子就掉在了地上。或者刚刚舀了饭,准备往嘴里送,勺子又掉了。生活老师李晓平,很多次都忍不住说:“来,刘博,我来喂你吧。”刘博笑着摇摇头,掉在地上的勺子也要自己捡。断臂在地上一次次地摩擦,有时都蹭出血来。
身体有残障的孩子格外敏感,刚来时,刘博已经是个半大孩子了。生活老师帮他洗澡,他一定要穿着短裤才让洗。这样洗了几次,他就开始学着自己洗。
刘博是弱势群体中的弱者,可他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需要人照顾的对象,反而时时处处照顾着比他小的弟弟妹妹们。在生活老师李晓平记忆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刘博用那双残臂亲热地抱着哭得正伤心的小同学,还时不时拍拍小同学的后背。
生活老师经常向孩子们灌输残疾孩子更应该自强自立的观点。每次刘博都忍不住“纠正”老师的话:我不是残疾人。去年,学校组织为另一个失聪的艺术少年进行募捐义演。看到同学们在台上走模特步,刘博在台下跃跃欲试。老师问他:“你也想上去帮助大哥哥是吗?”刘博咧着嘴笑了。他真的走到台前,模仿着同学们,摆出各种“酷”的造型,全然不顾自己的断臂。他自信的表演令台下响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
学习:奇迹是这样诞生的
刘博现在用的是小学四年级的教材,对于刚来时什么都不知道并且失聪的他来说,两年多的时间能达到这种程度,已是奇迹。
尹老师两年来一直教他的语文和数学。说到刘博,这个中年汉子突然哽咽住,他把头转到侧边,好一阵子,才示意我到近处去看刘博。整间教室就一排座椅,刘博和另外的三个孩子正伏在桌上写作业。尹老师指着刘博的断臂说:每年冬天时,为了方便写字,刘博都不能穿长袖的棉袄。
刘博的断臂在冬天被冻得生疼、发紫、红裂,继而有了冻疮。细心的尹老师从他时而紧抿的嘴角看出了他的痛苦。于是特许他可以不用做作业,可刘博并不领这个情,还是一声不吭地低着头写着。刘博的字迹非常工整,如果不是亲眼看见,根本不会想到这是一个没有手的孩子写出来的字。尹老师在每次上课时细心地打盆热水在旁边,刘博写字时,每隔几分钟,就用热水把他的伤处捂一捂。
在康复学校住读的学生,每天清晨一起床就可打开电视看。这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听力和语感。可在看电视的孩子们中,从来就看不到刘博的身影。每天这个时候,他总是一个人端端正正地坐在教室里,认认真真地看书,时不时,他还会读出声来。由于家里没有钱配数码助听器,刘博的语言康复能力还比较慢,吐词并不清晰,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强烈的求知欲。
尹老师告诉我们?他自己的普通话并不标准?有时刘博没有听清楚他说什么?就会主动地请他把刚才说的内容重复一遍?直到自己听清楚弄明白为止。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让尹老师觉得很欣慰。这说明?孩子的心态很健康。
为了培养学生们的听力和语言能力,从去年开始,康复中心安排包括刘博在内的住读生每天晚上由专门的老师带回家进行“家庭治疗”。最近每天带刘博回家的是王晓丽老师。20出头的王晓丽租住在离学校十分钟路程的一所私房的顶楼,上楼的时候,房东老太太亲热地摸了摸刘博的头。回到家里,王晓丽和刘博一起下黑白棋,一边下棋,一边交流。王晓丽说,刘博与别的学生相比很大的一个特点就在于他敢于和健全人交流,还主动找邻居家的小伙伴们玩。
刘博画的画曾于2003年在省里获过奖,美术老师李建军说,当初她发现刘博在美术上的天分,是缘于他画的一只老鹰,他把老鹰的头部画成五颜六色,很有点想像力。而每次课间,刘博也常常拿着笔在纸上画啊画,从此,她就有意识地在这方面多给予指导。和刘博接触时间久了,细心的李老师发现由于平衡能力差,坐的时间一长,刘博的背就很难伸直。那次大赛前,李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领奖台和一个金牌,对刘博说,我们一起去拿金牌好不好?刘博使劲地点了点头。然后就铺开纸,拿出笔开始施展他的想象,每隔半个小时,李建军就走到他身后帮他捶背按摩。中午,刘博匆匆吃了两口饭,继续画画。老师们唤他休息一会,他都不肯。画了又改,改了又画———下午画完的时候,刘博背疼得站都站不起来了。李建军掉下了眼泪。
刘博还是一个爱好体育的孩子。看到刘博在操场上和小伙伴们自如地打羽毛球,看到他那么自如地挥拍扣球,看到他脸上挂着的自信的微笑,谁能相信,这是一个双残的孩子呢?
手记
在刘博灿烂的微笑背后,是无数次的跌倒和爬起。当我用镜头对准他充满自信的眼睛和令人生怜的断臂,我的心一次次受到震撼。记录刘博的故事,不仅仅是为了关注一个可爱的残疾男孩,而是想表达出另一种意义上的健康。
生理上有缺陷的人在生活上有特殊困难,需要别人特殊帮助。但他们同样是正常人。除了那些缺陷,他们和普通的健全人没什么两样。然而,对于大多数生理残疾的人来说,缺陷是一个难以解开或不能彻底解开的结。
每个人都会遇到人生的坎,有的表现在生理上的残缺,有的体现在心灵上的痛楚。如果我们都能以微笑去面对去战胜,就能和别人一样拥抱生命的阳光。
刘博,这个11岁的孩子做到了,相信只要你愿意,你也能做到。刘博的愿望是成为一个画家。那么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