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第2楼wanghaiwei于2007-04-20 15:19发表的:活生生的钱才观嘛!现在的人就是一切向前看的啊 远比文化大革命时差多了啊 !以前以为文化大革命是完全错的啊,但是从现在的社会现象看来现在的坏风气都是当年没有坚持革命到底的缘故啊 !!希望胡主席能重新再来一次!!!
这种观点不敢苟同, 楼山知道文革对于中国的科学造成什么影响么? 刚刚看了一篇描述文革后大学的短文,转贴一下:
http://sciencenet.cn/sbhtmlnews/200741812214703177592.html?id=177592北师大:上大学就是最大的幸福
196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称以往的招生考试办法基本上没有跳出资产阶级的框框,必须彻底改革。5天后,《人民日报》发出社论,抨击高考制度。高考最终成为被打倒的对象,全国高校从此停止招生10年。
陈传敏守着父亲过世后留下的一箱没有封面和封底的书,在动荡的岁月里过着和别人换书看的生活。1972年招生工作恢复给了他一线希望,可张铁生考试交白卷事件出现后,《北京日报》又刊登了小学生黄帅反对师道尊严的来信及日记,从此推荐选拔制度开始正式实行。陈传敏在一部纪录片中看到通过推荐选拔制度上大学的工农兵学员五一节游中山公园,心中产生一个念头:“什么叫幸福?能成为大学生,到那个节日的时候到那公园去游园,这是一种幸福,这是最大的一种幸福。”
高中毕业后到农村插队的赵燕玲,自己住的宿舍墙上贴的都是外语,虽然插队了,但周围的同学还在努力读书,仿佛在等待着改变命运的那一天。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出之时,陈传敏在江苏省连云港市的一所郊区中学任教。他回忆说,当中学同学骑车几十里路赶到学校告诉他这个消息时,“我当时眼圈一下就红了,浑身都在发抖,在心里一遍遍高呼邓小平万岁!”突然间,陈传敏感到,天堂的门打开了,不需要依靠任何东西,不用再考虑会不会被推荐,只看你自己有没有本事走进去,就像是第二次解放。
1978年的那个夏天特别热,为了凉快,陈传敏就每天到学校旁边的一个山洞里复习备考。临考前,陈传敏在山洞门口拜了一下,对山洞说,如果这次考上大学,以后每次回来都要拜一下。直到今天,他每次回家探亲,都要特地去这个山洞拜望。“不是迷信,只是还愿。”他说。
1977年冬和1978年夏,高考考生共1160万人。迄今为止,这是世界考试史上人数最多的一次,一共录取67.5万人。就这样,陈传敏和几十位幸运儿一同成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78级的学生。
背着行囊来到北师大的一群年轻人,看到这美丽的校园震惊了。那时北师大东门外还是一片美丽的白杨林,张猛报道后第二天,和宿舍里的7个人一起出去散步,就从白杨林开始走,经过小西天、新街口、西单,一直走到天安门。这个白杨林也是周星最喜欢的地方,因为自己一个人可以大声地朗读各种诗。
当时的北师大中文系,名师大家诸如启功、钟敬文、陶大镛等都曾给77级、78级学生讲课。陈传敏还记得,启功先生的课讲得非常好,而且动作很俏皮。当时40多岁的韩兆奇给77级和78级上课,总觉得有一种用不完的劲头,不仅努力备课、教好每一堂课,而且也争取更多的时间,在课外给同学们一些必要的辅导,同学们也是有辅导必然参加。面对着如饥似渴的同学,能做一些工作,韩兆奇觉得这是最大的幸福。
1984年12月10日,《北京日报》刊出北师大校长王梓坤建议开展尊师重教月活动的简讯,这是倡议设立教师节的最早文字记载之一。相隔仅1个月,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1985年,张和生完成了在北师大的研究生学习,毕业留校。刚留校当教师就有了自己的节日,他觉得非常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