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15
张 峰
看人看事,人们习惯于看正面。其实,有时候,侧面更能说明问题。
王选院士曾撰一文《不要迷信院士》,文中称:“有人见到我说,前两天又在电视上见到你了。我就说,一个真正有才华、正在创造高峰的科学家,哪有时间去频频上电视?上电视说明我的科学生涯快结束了,只能在电视上露露面了。”王院士这么评价自己,固然有谦虚的成分,但更有“心里十分清楚自己”的成分在。他的这番话,同时也是从侧面看人看问题的宝贵经验。看一个科学家是否还有创造力,是否处在创造高峰期,看媒体的正面宣传不一定准确,从他是否热衷于在电视上露脸这个侧面来看,反而更能说明问题。
对官员的评价,就更是这样了。《宋稗类钞》中有个叫范廷贵的官员经过金陵时,驻守金陵的张忠定问他:“你一路上经过许多地方,可曾看到好的官员?”
范答:“昨过袁州萍乡县,该县县令张希颜我虽然不认识,但我琢磨这个人是个好官员。”
“何以见得?”
“自入萍乡县境,驿传桥道都很完备,设备很新。田亩已开垦,野无惰农。进了县城,市无黄赌,商人公平交易,无人欺行霸市。夜宿邸中,闻更鼓分明。这些都说明,县令勤政善政,是个清官。”
张忠定回答说:“你说的一点不错,此人正是个廉吏。”
范廷贵就是一个很懂得侧面看人的人。政风与民风相通,看一个官员是否勤政廉政,听他的汇报看他的述职或者媒体上发表的典型材料,不一定可信;相反,从“民风”、“民情”这个侧面倒更能看出端倪来。
我们可以掰着手指头来数一数,历年来倒台的贪官,有几个人在任上的时候,“正面形象”不是光辉灿烂得很?在他们的考评材料里,触目是“政治立场坚定,能跟党中央保持一致”、“廉洁奉公,严格要求自己”、“团结同志,联系群众,决策民主,从不一个人说了算”之类的美誉;在地方报纸的版面上,入眼的都是“怒斥××不正之风”、“发表反腐倡廉重要讲话”、“坚决贯彻落实××精神”这类的通栏大标题;在地方电视台的新闻栏目里,他们一出现,则总是伴随着“心系贫困群众”、“深入田间地头”、“雷厉风行现场办公”之类的画外音!然而,他们的“侧面”早已一片污秽:在群众的议论中,他们是不顾群众死活胡作非为的昏官,是以权谋私的贪官,是明里一套暗里一套装腔作势阳奉阴违的脏官!在这里,民心民意的“侧面”比光鲜亮丽的官场正面要准确得多,深刻得多。
看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侧面也往往更有表现力,更准确。贪污受贿1599万元的重庆市农资公司总经理胡启能,在案发前当然也跟许多官员一样,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挂在嘴边上,可他内心深处到底在想什么呢?人们不得而知。案发后对其住所进行搜查,人们发现了两本书,一本是《春宫图》,另一本是《国企领导人经济犯罪案件剖析》。
这两本书,他都作了精读,在精读的同时,还作了精彩批注,全面分析了那些在他看来属于“弱智”的人落入法网的原因和“床上功夫”的乐趣与奥秘。这两本书和书上的批注,无疑是映现胡总经理内心世界的最佳侧面。
看一次视察是不是劳民伤财走过场,不要只看检查组官样的报告类文章,更要看这个检查组是不是一下来就扎进了会议室扎进了娱乐城;
看一次国外考察是不是游山玩水,不要只看回来后的报告,更要看考察团是不是一出国就扎进了购物中心扎进了风景区甚至红灯区;
看一个地方治安状况如何,不要只看治安部门报上来的破案率,更要看这个地方的人们敢不敢背着背包上街、敢不敢与陌生人说话;
看一个大学有没有人文精神,不要只看这所大学的名称里有没有“人文”两个字,要看这所大学里有没有名声赫赫的导师,要看这所大学如何对待权势人物如何对待贫困学生……
在一个鱼龙混杂的时世里,当正面越来越沦落为包装精美的假象时,看看侧面,往往能让人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