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865阅读
  • 4回复

[资料]【推荐】理疗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车驰
 

发帖
4860
啄木币
13466
鲜花
153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6-10-06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理疗学定义、简史、范围
  理疗学又称物理治疗学(Physical Therapy)是研究应用物理因子作用人体以提高健康水平、保健、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病后机体康复,延缓衰老等的专门学科。

  理疗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公元前7000年的石器时代,当时原始人利用阳光、砭石、石针、水和按摩等治疗疾病,维护健康。我国以及古希腊、埃及、罗马的早期文献、记载阳光、热水浴、冷水浴、体操、按摩等防治疾病的作用。公元前5-3世纪(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素问篇)详述了攻达(针灸)、角(拔罐)、药熨(温热)、导引(呼吸体操)、按骄(按摩)、浸渍发汗(水疗)等物理疗法。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常用针灸、砭石、熨贴、按摩等治病。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用矿泉水、磁场治疗疾病的国家。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77年)积极提倡利用阳光、空气和水等自然疗法增强体质、防治疾病,这在全世界都产生了一定影响。现代理疗学、疗养学、体疗学、以及由许多专业共同组成的康复医学正是这样的历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代物理学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同时也使古老的物理疗法得以不断的完善,并充实了丰富的内容。远在17世纪产生了静电疗法;在18世纪产生了直流电疗法;在18世纪下半叶日光疗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19世纪产生了感应电疗法、直流-感应电诊断(古典式电诊断)、直流电药物导入疗法、达松伐电疗法(长波疗法)同时产生并迅速发展了现代光疗中的红外线疗法和紫外线疗法;本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理疗技术、理疗在医学中的应用和作用原理研究获得了全面的,显著的发展:在本世纪上半叶产生了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超声等物理疗法;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低、中频电疗法有了新的发展,水疗、磁疗等进而受到重视,并在应用技术方面有了发展提高;特别是在60年代实现的激光技术对全部科学(包括医学在内)的发展正在发挥着日益重大作用,激光疗法已成为现代光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在70年代获得显著发展的射频治癌和光敏诊治癌症技术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重视。总之,现代理疗学正在迅速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应用物理疗法历史悠久的国家,但理疗专业在解放前却很落后,全国解放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才得以建立和发展,当前已形成了一支理疗专业队伍,不仅在城市的大医院中,而且在不少工厂、县医院以及部队的野战医院中也都建立了理疗科室;在全国各疗养院和康复医院中理疗已成为主要的组成部分。
  现代理疗学包括的内容如下:
  1.理疗基础理论
  2.各种物理因子的专论性理疗学,如电疗学、光疗学、超声治疗学、磁疗学、水疗学等。具体组成部分如下:
  电疗法
  静电疗法
  空气离子疗法
  直流电疗法
  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
  低频电疗法:感应电疗法、电兴奋疗法、电体操疗法、间动电疗法、电睡眠疗法、超刺激电疗法、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
  电水浴疗法
  中频电疗法:音频电疗法、正弦调制中频电电疗法、干扰电疗法、音乐
  电疗法。
  高频电疗法:达松伐电疗法、中波疗法、短波疗法
  超高频电疗法:超短波疗法
  特高频电疗法:微波疗法-分米波疗法、厘米波疗法、毫米波疗法
  射频治癌疗法
  磁疗法
  静磁场疗法
  脉动磁场疗法
  脉冲磁场疗法
  交变磁场疗法
  磁处理水疗法
  光疗法
  紫外线疗法紫外线充氧自血回输疗法
  红外线疗法
  可见光疗法
  激光疗法
  光化学疗法
  超声疗法
  超声药物透入疗法
  超声一间动电疗法
  热疗法
  蜡疗法泥疗法
  湿热疗法沙疗法
  化学热袋疗法
  冷疗法
  冷冻疗法
  水疗法
  各种作用方式的水疗
  人工矿水浴疗法
 水中牵引疗法
  水中按摩与体操疗法
  局部负压疗法(真空和压缩疗法)(Vaccum and compression therapy)体外反搏疗法
  生物反馈疗法(Bilfeedback therapy)
  附现代医学将使用自然界化学因子防治疾病,促使康复的方法划疗养学范畴,如气候疗法、日光疗法、海水疗法、矿泉疗法、泥疗法等属之。
  3.各临床专科理疗学:如内科理疗学、神经科理疗学、外科理疗学、妇产科理疗学、小儿科理疗学、眼科理疗学、耳鼻喉科理疗学、口腔科理疗学、皮肤科理疗学、运动创伤理疗学、战伤理疗学等。
  4.理疗器械学及理疗安全防护
  5.理疗专业管理,如临床医院、疗养及康复医院的理疗科建筑标准、装备标准,部队各级医院的理疗装备标准;门诊及临床科住院病人理疗工作组织问题,疗养院理疗工作组织问题,战时理疗工作组织问题等。
第二节 物理治疗学与物理医学

康复医学的关系及发展方向

  (一)按Krusen的定义,物理治疗是研究光、热、冷、水、机械等物理因子及其有效特性的应用,也包括运动治疗(按摩、体疗及用器械治病);而物理医学包括用物理方法诊断和治疗疾病。在康复医学词典中:“物理医学(Physiatrics)是藉物理动能如光、热、冷、水、电或机械装置之助所作之疾病的诊断及治疗”。还指出“物理医学或物理医学与康复(亦称康复医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是从主要采用电疗和其它物理因素的方法发展而成。在美国,物理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康复医学几乎是同义语”。康复医学(Rehabilitation Medicine )是涉及医学康复的有关方面的医学专业,亦称Physiatrics ,Physiatry,physical Medicine或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其原因是在传统上物理因素和物理方法都用作为诊断手段,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和其它有关治疗中的主要方法”。康复医学虽然任务很多,涉及面广,但其核心仍然是物理医学。美国医学会直到1951年才承认康复医学是一门医学专业,但必须和物理医学联系起来,成为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专业,所以,从历史发展看来,康复医学或物理医学与康复其前身确是物理治疗;然而,康复医学不完全等于过去的物理治疗。物理医学与康复专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增加了许多新内容,除物理治疗内容外,还有作业治疗,语言听力治疗,文娱治疗,康复工程,心理治疗,肌电诊断等,从而形成新而广的物理医学或康复医学。

  (二)现状和进展动向 我国的物理治疗主要是解放初期五、六十年代学自苏联建立发展起来的,至今已40多年了。早在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卫国战争中在治疗创伤,感染,及中印反击战,反越自卫战争中防治伤残,加速康复,增强部队战斗力以及战后促进残伤康复中,物理治疗曾发挥过巨大作用而载入史册。然而,现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已由半封闭状态走向全面改革开放。和平时期,国民经济,人民文化,生活经济水平已有显著提高,社会在前进,时代在发展,欧、美、澳等先进国家中,这门专业早已由先前的物理治疗发展成为物理医学,包含物理治疗和某些物理诊断和评定;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提高,进步;及战争创伤,战后伤残工业建筑,交通发达而引起的伤残事故增多;人口老龄化,老年病,慢性病和身心疾患猛增,旧的医学模式亦随之改变,即从生物学模式(生物因素→病理→症状→临床治愈)转变为新的模式(即生物学因素、心理、精神、情绪因素及社会因素→疾病→临床治愈→身心功能最大限度康复→职业康复→回归社会生活或工作)。因此,治病不仅是消除临床症状,而是使病、伤、残者身体、精神、社会活动和就业能力恢复到最大限度,使患者能重返社会工作和生活。所以,由物理医学进而发展成为物理医学(Physical Medicine ,或Physiatrics 或Physiatry)与康复医学或总称康复医学(Rehabililation),它的内容理广泛,更充实,有物理治学,运动学法,作业治学,语言听力治疗,文娱治疗,康复工程,康复评定,心理治疗及职业,社会工作等,并设有专科疾病康复治疗病房和康复医学病房等,可见康复医学是从先前的物理治疗,物理医学发展而来,而物理治疗科必须向物理医学和康复医学科发展。回顾历史,瞻望未来,医院特别是军队医院建立并发展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科,对促进战伤的康复,减少伤残,病残,保障部队战斗力,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都有十分重要意义。

  (三)我国、我国物理医学康复医学的发展需要在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同时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创造出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专业学科道路,才能为全体军民服务,为人民欢迎接受。全面康复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从一种伤病的全过程来说,康复治疗应从病伤一开始就进行且贯彻始终:二是从整个康复过程来说,应包括医学、教育、职业,社会等康复过程。

  康复医学的内容很广,每人医疗单位不可能包括所有内容,根据我国人民目前的生活水平,在综合医院中,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研究服务的主要对象和重点是在创伤和疾病的早期、中期患者,即在患者产生肯定的残障,残疾之前,研究应用物理医学和康复医学手段并结合中医康复及其他措施,千方百计地预防和减少残疾、残障等的发生,这样充分发挥和发展物理基学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当然,心理治疗和作业治疗等也应积极配合应用。每一个单位要根据本单位具体情况有侧重的开展研究一个或二个专科疾病康复医疗及康复技术。至于对那些已产生肯定的残障、残疾患者应由卫生部门设置治疗某一专病残疾的康复医学单位进行研究治疗,如小儿麻痹症,聋哑盲,弱智病患者的康复治疗医院等,这样有侧重,有特色,有目的开展物理医学和康复医学,促使这门学科健康发展。

[color=darkblue]第三节 理疗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一、理疗学与医学各领域的联系

  现代科学技术在生物学和医学中的渗透和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人们对生命活动的本质和基本规律的认识加深了,对生物及人体内许多复杂的生理和病理变化的认识加深了,对不少问题甚至建立了新的概念。在许多重大进展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现代科学从本质上进一步揭示了物理因子与复杂的生命活动有密切的联系,并对其发挥重要的作用。在生命的产生和发展中,在机体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反应中,在一些病理变化的产生和发展中,以及化学药物作用于机体的过程中,物理变化有极重要的作用,如电子传递,电势的变化、磁场的变化、红外线辐射强度的变化、产生紫外线辐射、荧光素等;一些功能活动直至蛋白质和核酸的代谢都伴随一定的振荡频率;生物医学理论研究和长期实践促使人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人工的物理因子、自然的物理因子和机体内存在的物理变化之间的密切联系。科学的应用人工物理因子作用于机体具有广泛的意义,因此当代理疗学的发展趋势是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军事医学、基础医学、老年学、宇航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的联系日趋密切。
  二、现代临床治疗学的发展与理疗学的关系

  现代临床治疗学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发展具有以下共同的特点:

  1. 各国更加重视预防和治疗相结合

  2. 对各种疾病普遍实行科学的综合治疗

  3. 实行分阶段的连续性治疗,目的不仅在于治疗疾病,而且力求尽快恢复患者的健康和劳动能力。
  上述临床治疗学(含临床各个专科)发展的几个主要特点的形成,除与当今社会经济水平提高、科学文化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以外,并与理疗学、体疗学、疗养学以及康复医学的发展有关。因此,不少国家认为理疗学以及体疗学、疗养学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和病后机体康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物理预防
  利用各种物理因子预防疾病的发生,已受到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在不断发展,应用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预防传染病的播散,例如紫外线照射可防止流感、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痢疾、肺结核等的播散;
  2.预防一些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低血压、慢性呼吸系疾患、某些变态反应性疾患、神经衰弱、精神衰弱等,例如紫外线光量子充氧自血回输疗法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血流变和微循环,改善血液物质代谢,清除自由基,改善血管壁状态等,有预防心脑血管硬化和血管栓塞的作用。紫外线全身照射可使心肌及血浆中钾离子浓度升高,胆碱脂酶活性增强,血中胆固醇含量下降,可改善心肌营养,预防动脉硬化;超声净水雾化增湿器可调节房间微小气候有预防呼吸道疾病作用。
  3.预防外科手术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如感染、切口长久不愈,组织粘连、疤痕增生、疤痕挛缩、功能障碍、废用性肌萎缩等;
  4.预防一些职业病的发生和发展,如矿井、坑道、地铁、潜艇等工作人员的紫外线缺乏症、矽肺、慢性放射病、对某些化学物质过敏症等;
  5.预防因气候的急剧变化而引起的机体不良反应,或因异地而不适应新的气候条件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6.预防因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所致过度疲劳后发生的不良反应,加速消除疲劳状态;
  7.改善机体的功能状态,增强体质,提高劳动生产率;
  8.延缓衰老性变化的发展。
  四、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在临床各科的应用正在向广而深的方向发展。一些国家不仅在城市,而且在农村建立了理疗机构:不少国家不仅在综合性的医院中设有理疗科,而且在专科医院(研究所)中也建立了理疗科,如瑞典的心脏血管外科研究所设有理疗科。物理疗法不仅治疗慢性病,而且用于治疗急性病;不仅治疗多发病、常见病,而且治疗疑难病,例如当前不少国家正在研究应用短波、超声、微波、激光、磁场、直流电等治疗癌症,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又如在心肌梗塞的抢救和治疗中物理疗法可发挥重要的作用;超短波、超声等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有肯定的疗效;理疗在颅脑损伤、放射损伤、放射复合伤的治疗中均可起到有益的作用:近年在心血管系统疾患、慢性呼吸系疾患、神经系统疾患、骨关节疾患、肝胆疾患、周围血管疾患、以及眼科、皮肤科的某些患理疗进展较大。目前在我国理疗的病种达260种以上。特别应当指出;近20年来国内外许多非理疗专业人员也在积极研究应用物理因子治疗本专科的疾病。  五、理疗与康复
  康复(Rehabilitation)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合理、综合、协调地应用医学的、社会的、教育和职业训练的措施,对病、伤、残者进行治疗、培养、训练,使其活动能力恢复或重建,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使其能尽早地重新走向生活、走向工作、走向社会。
  康复医学(Rehabilitation medicine)是一门新的医学专业,是使病、伤、残者在身体上、精神上和职业上进行康复的学科,是研究病伤所致的各种障碍的原因、机制、后果与恢复的可能性、研究最大程度恢复功能的办法与手段的医学科学。
  康复不仅是对疾病本身,而是着眼于整个人,从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职业活动上进行全面康复。为此,康复医学必须是多学科共同协作,进行身心功能的检查、治疗、培训与康复评定。在医学范围内必须与各临床专科密切合作,在与社会科学联系方面,涉及社会学(Sociology)、社会医学(Community medicine);康复医学本身包括基础医学神经生理学(Neurophysiology)心血管生理学等,及临床医学。在物理治疗,医疗体育和整形外科矫及有关临床基础上配合应用作业治疗(Occupational therapy);交流治疗(Communieation)包括语言治疗(Speech therapy),心理治疗(Psychological therapy)、文娱治疗(Recreational therapy),及假肢和矫形(Prosthetic and orthoptic)支具的装配等物理疗法以及疗养和体疗是康复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物理疗法、医疗体育和疗养均具有锻炼性作用,可充分动员机体的各种后备功能,加强代偿机能,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的各种作用因素的适应能力。因而提高健康水平,促进患者愈后恢复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劳动能力。在不少国家当疾病临床治愈后紧接着即进入康复治疗阶段,为此转入康复医院或康得中心,为了提高康复效果,有些国家在临床医院设康复部(科)以提早采取康复措施,在此阶段物理疗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种急慢性疾病临床治疗阶段及结束后,各种手术治疗阶段结束后随即采用康复治疗,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心肌梗塞的患者于临床治疗阶段结束后再经康复治疗可使30%以上的患者恢复原工作和劳动,30%以上的患者恢复轻劳动,其余则可生活自理。至于战伤和各种创伤以及整形手术前后进行物理医学与康复治疗,尤为重要。
  六、理疗与战伤
  物理疗法在战伤治疗中有重要的作用已被在历次世界大战中的实践所证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伤员重返前线的比率是:俄-40%、德-60%、法-80%,即法国伤员恢复战斗力的比率最高,探讨其原因发现,法国在各级医疗单位广泛使用人工和自然的物理因子治疗伤员,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对各类伤员的理疗、体疗极重视,在战争开始不久便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保证伤员尽早地理疗,因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如某些方面军医院在战争的第一年有75%的伤员接受理疗,至战争的第二年就有95%的伤员接受理疗。据报告:手术前经过理疗的伤口,术后平均36天愈合,术前未经理疗的伤口,术后平均52天愈合;术后理疗可显著加快伤口的愈合,减少手术并发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军在治疗战伤中大量采用手术、药物、理疗、体疗等综合疗法,致伤员归队率达到72.3%、军人伤病员有90.3%重返工作岗位。

  实践证明:理疗和体疗对软组织伤、胸、腹部伤、骨折、火器伤性骨髓炎、眼部战伤、烧伤、冻伤,以及各种功能障碍等都有显著的疗效。物理疗法对放射损伤和复合伤也可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例如四医大复合伤研究级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了超短波和抗菌素综合疗法实验治疗放射病合并颅脑贯穿性感染伤口的效果,结果证明:超短波与抗菌素综合治疗单用抗菌素治疗有以下的优越性:伤口一期愈合率提高了11%,感染伤口愈合时间缩短了四分之一,伤口愈合较牢,控制了感染向颅内发展,减轻了头皮和脑膜的炎症和坏死,减轻了颅骨骨髓炎,有效的控制了细菌向体内播散。一些物理因子(紫外线、微波、磁场、氦氖激光等)以一定的方式和剂量作用于机体后,对放射损伤有一定的防护作用。总之,理疗在核武器战伤中的应用问题值得重视和研究。此外,次声武器、微波武器及激光武器等发展很快,其防护问题研究亦应重视。

第四节 理疗学的基础理论概要
  一、 概述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直接推动下现今理疗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已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其主要特征是正深入开展关于物理因子对机体作用的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以探讨其作用的本质,同时也在积极开展关于物理因子对机体作用的整体水平的研究,以掌握其全面作用效果和所引起的动态变化过程。理疗学的理论研究正在与信息论、生物力能学、生物物理学、系统论、自控论、分子生物学、量子生物学、电磁生物学、光生物学、激光生物学、超声生物学,以及近年迅速发展的许多基础医学学科相联系。
  二、物理因子对机体的作用机制
  物理因子作为能和信息作用于机体或局部组织后,引起局部效应,神经,血液,内分泌,免疫系统等的改变,从而产生一系列生理、生化效应和治疗效应。
  现代生物学和医学认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在体内环境和机体与外界环境间不断进行着能和信息的交换。人工的或自然的物理因子对机体的作用也遵循这一基本原则。各种物理因子作为不同形式的物理能和信息作用于机体时,在其内部进行传递和交换。能是信息的物质基础,信息是能的表现形式。当物理因子的作用强度大于生理阀值,而且其参数与组织细胞-分子内生物物理变化的参数以及细胞内能量合成过程的参数相对应时,该物理因子对机体便可起到信息的作用。体内接受物理信息作用的结构是末梢神经感受器、大分子、大分子的聚集体(蛋白质、糖、酶、生物膜等)不同的物理因子与各种感受器间选择性地进行作用和产生反应。
  组织-细胞-分子吸收物理能后,产生以下两种不同类型的原发性的能量传递反应,即能的转移-物理能由直接吸收的分子转到另外的分子,无热耗损,无辐射;能的改变-物理能被吸收后,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有一定的热耗损。在以上能-信息传递的基础上,在分子和量子水平可产生两种变化,即空间序列的变化:系分子所在空间位置发生变化,释放活性中心,如使酶的活性中心更易于发生反应;还可使膜结构发生改变,如引起线粒体膜的通透性变化,从而改变膜内外Na、K等分子的含量和比例,影响ATP的合成。运动序列的变化:即扩大分子、原子的动能和电子能,克服生物化学反应的“能障壁”,提高能的合成水平,或对能代谢起到调节作用。在运动序列变化的基础上体内固有的一些生物物理因素也可发生改变,如电流、电势、驻极状态、磁场、光辐射等均可发生改变。
  物理因子作用于机体时,在上述原发性改变的基础上,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的作用而产生效应。神经机制和体液机制是有机联系的,是通过反馈机制发挥调节作用的。对于物理因子的作用,神经系统的反应起主导作用,体液因子的变化既是引起反应的物质基础,又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反应性质的因素。
  认为神经系统起主导作用,是基于神经系统的反应在颇大程度上决定物理因子作用效果的性质、范围、程度等,因为物理因子的作用效果在通常情况下受神经生理法则的制约,如兴奋和抑制,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神经对各系统和器官的支配和调节、植物神经节段反射、体节反射、皮肤内脏反射,间生态学说、闸门学说、网状学说、网状结构的作用、一些神经细胞的内分泌功能、神经对代谢和内分泌的调节等。
  物理因子作用于机体后引起的体液因子的变化包括:离子比例的变化,对代谢强度、酶活性、神经介质、激素、维生素、以及一些免疫因子等的影响;此外,有和物理因子(如紫外线)在作用后可导致产生高活性物质。这些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引起神经系统发生反应的物质基础;(2)影响组织器官的营养和功能;(3)通过血液循环对全身发挥作用;(4)通过植物神经-内分泌系统发挥作用,例如经植物神经中枢-垂体-肾上腺皮质途径,加强皮质激素的分泌,从而改善机体的反应性。

  现今由于神经解剖学、内分泌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微量元素等方面研究的进展,对于物理因子对机体作用的神经-体液机制正在不断加深认识。
  三、物理因子对机体的基本效应
  1.改善体内的自动调节能:按生物自控论的观点,整个机体直至每一个细胞均可看做是自动调节系统。当体内的某些生物化学能量和生物物理能量的转化发生障碍时,即在某一环节或某些环节的自动调节机能减弱或丧失时,便产生病理性的变化。合理采用物理疗法时,可改善体内的自动调节机能,因而从根本上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2.改善营养机能:物理疗法可加强交感神经对组织器官营养的支配作用、增强酶活性、调节代谢功能、提高代谢水平、促进核酸、蛋白质、糖、激素、维生素等的合成、从而使组织细胞直至机体的营养得到改善;
  3.加强修复机能:物理疗法通过改善物质代谢和微循环,加强物质合成和细胞的分裂,改善神经——体液的调节机能等,可加强病变组织器官的修复,促使其组织结构恢复正常;
  4.加强代偿机能:物理因子对机体具有锻炼性作用,当组织器官在某一方面的机能减弱或丧失时,理疗可加强与之相关的另一部分组织器官的功能,从而起到代偿的作用;
  5.加强防卫机能:物理因子作用于机体可加强细胞和体液的免疫力、加强皮肤的屏障功能、调节免疫反应,从而改善机体对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有害因子的防卫机能和反应性;

  6.加强适应机能:物理因子通过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可改善机体对外界环境中复杂的理化学因子综合作用的适应机能,从而提高对各种环境的适应力,这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的作用。
  7.加强能量储备:基于物理因子对体内的一些重要的能量合成单位(如线粒体等)的作用,不仅可加强能的合成,而且可加强能的储备,因而提高组织器官,直至整个机体的健康水平;
  8.有益的后作用:当物理因子作用的疗程结束后,即呈现一定的后作用,例如超声治疗某些疾病时,其稳定的疗效往往在疗程结束后过一定时间才显示出来;
  9.理疗与药疗具有协同作用:当科学的综合应用物理因子和药物治疗时,二者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其效果趋于成倍的增加,例如应用相当于一只兔的致死剂量的士的宁做直流电导入时,可使数只兔死亡。超短波和青霉素综合治疗化脓性炎症时,将药物用量减少50%,其疗效仍高于用青霉素全量的效果;

  10.副作用少:各种物理因子按性质接近生态学因子,因此若合理的使用不易产生付作用。
  四、物理因子对机体作用的共性和特性
  1.关于物理因子对机体作用的共性
  各种物理因子对机体具有共同性的,非特异性的作用是公认的。既往曾较普遍地认为这些共同性的作用统属于热作用是不正确的。
  物理因子对机体作用的共性在生理作用方面主要表现为:(1)改变组织细胞和体液内离子的比例和微量元素的含量;(2)引起体内某些物质分子(如蛋白分子、水分子等)结构的变化;(3)影响各种酶的活性;(4)调节物质代谢;(5)使体内产生生物学高活性物质;(6)增强血液和淋巴液循环;(7)改变生物膜、血管、皮肤、粘膜和其它组织的通透性;(8)引起组织温度改变;(9)调节神经-内分泌机能;(10)加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功能等。物理因子共同性的治疗作用主要表现为:(1)促进神经-内分泌机能障碍的消除;(2)提高机体或某些系统、器官的功能水平;(3)改善组织营养,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4)提高局部或全身的抵抗力;(5)镇痛作用;(6)消炎、消肿作用;(7)缓解痉挛;(8)脱敏或致敏作用;(9)加强机体的适应机能;(10)加强药物向组织器官内透入等。

  对上述的共性作用需说明:(1)并非每种物理因子都有上述全部的共同性作用;(2)由于各种物理因子的性质不同,使用的方法不同,机体功能状态不同,病变性质和发展阶段不同,在作用的共性方面含有特异性的作用成分。
  2.关于物理因子对机体作用的特性
  物理因子作用于机体后,引起共同性的效应的同时,并引起特异性的效应;这一论点已被日益增多的事实所证明。当今认为物理因子的共同性作用和特异性作用是互相联系的。研究物理因的特异性作用是理疗学重点研究方向之一。深入研究和掌握各种物理因子的特异性作用有可能显著提高理疗的效果。
  物理因子的特异性作用效应只有在使用小剂量的条件下方可最明显的呈现,使用大剂量时,由于分子的布朗运动(热运动)可掩盖其特异性作用效应(例如小剂量超短波作用有明显增强机体防卫机能的作用,而大剂量超短波则有抑制作用。)
  物理因子的特异性作用效应是基于不同的物理因子对不同的细胞、组织和器官有相对的选择作用,这是因为各种物理能-信息的性质不同;各种组织细胞对不同的物理因子的感受性有差异。例如紫外线优先作用于外胚层组织,如表皮、皮肤的神经末梢感受器;超短波优先作用于结缔组织,巨噬细胞系统,并可较明显的作用于血管系统,植物神经-内分泌系统、骨组织等;直流电优先作用于周围末梢神经感受器和周围神经纤维;用同一强度的超声直接作用于不同的组织(皮肤、肌肉、肌肉的神经结构、小肠、脊髓腰段),比较其形态学变化,发现脊髓前角的神经细胞变化最明显;神经系统对分米波的感受较对超短波为高;正弦调制中频电流可使疲劳肌肉中RNA的含量升高,并增强大脑皮层椎体神经细胞核内脱氧核糖核蛋白的荧光强度。
  研究结果证明:不同的物理因子引起的组织形态学变化、体液因子的变化,超微结构功能形态直至组织器官功能的变化以及物质代谢的变化等均可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五、影响物理因子应答效应的因素
  物理因子是一种外界因素,机体是内因,因此,当物理因子作用机体,某一部位或它的一定组织后,机体产生的应答反应也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即“外因是条件,内因是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外因也可以成为应答反应的决定因素。因此,影响物理因子应答反应的因素有以下二大类:
  (一)外因: 1.外因刺激的种类和性质:不同的物理因子刺激产生的应答反应不同。每一种物理因子作用机体后,其应答反应各有其特征。例如直流电,各种低频电,高频电,紫外线,各种激光等其应答反应都不一样。
  2.刺激剂量:包括物理因子刺激的强度,频率等不同,其他条件相同即使是同一种物理因子,其产生的应答反应也不一样。一般规律是小或中等剂量有兴奋、促进作用,大剂量起抑制作用,超大剂量则产生破坏、致死作用。并伴有量变到质变转化、发展过程。
  3.刺激的环境,时间和条件:机体对外因包括物理因子的刺激引起的应答反应,也受条件反射和生物钟节律的影响,所以,如能在同一的优美安静的环境条件下,定时进行物理或康复治疗,其所产生的应答反应效果一般是最佳的治疗效果。
  (二)内因: 1. 机体的状态:(1)心理精神因素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已研究证明对物理因子或康复治疗因子作用后的应答反应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物理治疗,康复治疗阶段必须密切配合心理治疗,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2)疾病情况:疾病的性质,轻重,急性、慢性期等不同其应答反应也不同。(3)人体差异:如体质的强弱,性别、年龄,反应的敏感性,用药情况等都与应答反应有关。
  2.刺激部位:同一种类、剂量的物理因子,如作用于机体的部位不同,其所产生的应答反应不同。例如紫外线照射膝关节产生局部应答反应为主;作用在脊髓节段部位皮肤,则除产生局部皮肤反应外,还引起相应节段内脏肢体范围反应:如进行全身照射,或照射一定量血液后再回输体内,就会引起许多全身性应答反应。
1条评分
欣宇 鲜花 +1 - 2006-10-06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车驰

发帖
4860
啄木币
13466
鲜花
1539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6-10-06
第二章 直流电及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
第一节 直流电疗法
(Galvanization)

  一、概述

  直流电疗法是使用低电压的平稳直流溻通过人体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最早应用的电疗之一。目前,单纯应用直流电疗法较少。但它是离子导入疗法和低频电疗法的基础。

  二、直流电的生物物理作用与生物化学作用

  人体内各种体液是组织细胞进行各种代谢和功能活动的内在环境,体液中含有各种电解质。体液中的电解质对维持细胞内外液的容量和渗透,酸碱平衡,神经肌肉兴奋性等具重要作用,而一些微量元素是许多酶的激活剂。体液中的阳离子主要有K+、Na+、Ca2+、Mg2+等,而阴离子有C1-、HCO3-、HPO43-、SO42-,有机酸离子和蛋白质等。所以人体体液是电解质溶液,人体组织是电解质导体,能够导电。直流电治疗时,两电极间存在着稳定不变的电势差,人体组织内各种离子向一定的方向移动而形成电流。由于离子移动并引起体液中离子浓度对比的变化是直流电生物理化作用的基础。

  电解电解质溶液导电时,溶液中离子发生迁移和电极表面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称为电解(图2.1.1)。电解质溶解在水中时,一部分离解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离子被一层水分子所包围,称为离子的水化(图2.1.2)。直流电通过电解质溶液时,阳离子移向阴极并在阴极上获得电子而还原成为原子或原子团,电子从外电路进入溶液;阴离子移向阳极并在阳极上放出电子而氧化为原子或原子团,电子离开溶液流入外电路(图2.1.1)。在电极上产生物这些原子或原子团,或者它们同溶剂进一步发生化学变化而产生的新物质,叫做电解产物。现以食盐溶液为例说明电解过程:
氯化钠溶液中,受水化作用自动解离成钠离子和氯离子。通电时,钠离子向阴极移动,从阴极上得到电子成为钠原子;氯离子向阳极移动,并在阳极上放出电子而变成氯原子。钠原子和氯原子同水发生化学反应,分别生成氢氧化钠放出氢气和盐酸并放出氧气,所以在阴极处产生碱性电解产物而阳极产生酸性电解产物。

  电泳与电渗 这是胶体分散体系在直流电作用下同时出现的两种现象。蛋白质为两性电解质。在碱性溶液中,蛋白质的羧基离解出氢离子而带负电荷呈酸性:在酸性溶液中,蛋白质的氨基结合氢离子而带正电荷呈碱性。人体内血液、淋巴和脑脊液等体液,在正常情况下为弱碱性,因而蛋白离表面带负电荷。正电荷离子被蛋白表面负电荷吸引而分布在蛋白周围,形成一种独特的电荷分布:蛋白表面负电荷和这些负电荷所吸引的少数正电荷构成吸附层,吸附层四周的正电荷构成扩散层。从图2.1.3可看出,吸附层虽有少数正电荷,但仍以负电荷居多,因此带负电:扩散层则为正电荷组成。这两层间产生一定的电位,称为Zeta电位。

  直注电通过人体时,蛋白粒子及其吸附层响阳极移动,是为电泳;扩散层正离子连同其水化膜向阴极移动则为电渗。由于蛋白胶体的移动影响了蛋白的分布和密度,同时,由于电渗,将使一极下的水分相对增多,而另一极则相对脱水,这些将对生理活动产生影响。

  酸碱度改变 在直流电作用下,碱金属离子Na+、K+和碱土金属离子Ca2+、Mg2+等向阴极移动,而许多酸根和有机酸向阳极移动;同时由于阴极下产生碱性电解产物而阳极下产生酸性电解产物,所以在阴极下碱性升高,而阳极部位呈酸性。两极下的酸碱电解产物蓄积到很高浓度时,可以破坏组织而引烧伤,治疗时必须注意防止,但也可利用来拨除倒睫毛,破坏疣痣等。
改变组织含水量 在直流电作用下,由于发生电泳和电渗,阴极下水分子增加,蛋白分散升高,组织膨胀和变得松软,而阳极下组织水分减少,蛋白质分散度降低,组织较干燥致密。例如,将蛙头切除,挂在木架上,后掌各浸入装着自来水的杯中,两杯分别连阴极和阳极。(图2.1.4)通电40~60分钟,电流强度10mA,断电后检查两后脚掌,可以发现阴极脚掌的皮肤附着一层粘液,肌肉肿胀松软,皮肤容易剥离;阳极脚掌的皮肤较干燥、肌肉干瘪,皮肤不易剥离。

  细胞膜通透性变化 蛋白质的稳定性与电荷、水化膜、酸碱度和电解质有密切关系。在直流电阳极下,由于脱水,偏酸性,蛋白质接近等特点,蛋白质分散度降低,易于聚集凝结,而且阳极下Ca2+浓度相对增高,细胞膜变得较致密,因此阳极使细胞膜通透性降低,物质经膜交换减慢。而阴极组织含水量增加,偏碱性,偏离蛋白质的等电点,蛋白质分子分散度升高,而且阴极下K+浓度相对升高,细胞膜变疏松,通透性升高,物质经膜交换加速。

  组织兴奋性变化 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应激性)需要体液中各种电解质维持一定的比例。其关系如下:在直流电的作用下,体液中K+、Na+、Ca+、Mg2+都向阴极方向移动,由于K+和Na+的水化膜较薄,移动速度较快,所以在阴极下K+和Na+的浓度相对升高,以及阴极下碱性升高,H+浓度较低,所以阴极有提高组织兴奋性作用,而阳极下的Ca2+和Mg2+的浓度相对增加,H+浓度较高,所以阴极有降低组织兴奋性的作用。

  直流电能改变细胞膜两侧原有的膜电位的水平(或叫做改变膜的极化状态)。阴极使膜的两侧产生一个外负内正的电压降(电位差),这个电位差将使膜两侧原有的外正内负的膜电位的数值减少,使膜处于一种低极化状态,因而应激性升高;而阳极下,由于在膜的两侧产生一个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和膜两侧原有的电位差同方向,膜电位增高,处于一种超极化状态,因而应激性降低(图2.1.6)。

小图 | 大图 图片

  • 【推荐】理疗学|:: 基础课程 :: - 啄木论坛
  • A-正离子的水化B-负离子的水化
  • 图2.1.3 电渗与电泳
  • 图2.1.4 电渗实验图
  • 【推荐】理疗学|:: 基础课程 :: - 啄木论坛
  • 图2.1.6 阴阳极对膜极化的影响S-皮肤 C-兴奋组织细胞 M-细胞膜
离线车驰

发帖
4860
啄木币
13466
鲜花
1539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6-10-06
二 、直流电生理作用与治疗作用
  在直流溻作用下,由于体内发生一系列生物理化变动,从而引起机体相应的生理反应。通过所产生的生理反应,改善病理生理过程,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一)促进局部小血管扩张和加强组织营养
  直流电治疗后,可看到放电极部位皮肤充血潮红。有人曾用红外线显像等方法测定,在直流电治疗后,局部血液循环量可增加140%左右,可持续30~40分钟以上。由于局部小血管扩张,血循环改善,加强组织的营养,提高细胞的生活能力,加速代谢产物的排除,因而直流电有促进炎症消散,提高组织功能,促进再生过程等作用。血管舒缩反应是机体对外界刺激最普遍的生理反应之一。直流电引起局部组织内理化性质的变化,对神经末梢产生刺激,通过轴索反射和节段反射而引起小血管扩张。此外,直流电的作用影响蛋白质的稳定性,有微量蛋白质变性分解而产生一些分解产物,也有扩张血管的作用。
  (二)对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的影响
  直流电对神经系统功能有明显的影响,这是直流电作用的特点之一。当通过弱或中等强度的直流电时,阳极下神经兴奋性降低而阴极下兴奋性升高;当通过的电流强度较大或通电时间较长时,阴极下会由兴奋性升高转向降低;如果电流强度进一步增大或者通电时间很长,阴极下兴奋性甚至可能完全消失,称为阴极抑制。这是因为K+的浓度进一步增高时,膜结构更加疏松,通透性过度增高,完全失支了对离子的选择性阻挡作用,不能维持正常的膜电位,而失去了产生兴奋的基本条件。
  1.直流电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有调整作用,即在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情况下,直流电有使之正常化的作用。因此,直流电常用以治疗神经官能症和外伤、炎症等引起的大脑皮质功能紊乱的症状。
  2.直流电可改变周围神经的兴奋性,并且有改善组织营养,促进神经纤维再生和消除炎症等作用,因此,直流电常用以治疗神经炎、神经痛和神经损伤。
  3.对植物神经的作用 直流电刺激皮肤或粘膜的感觉神经末梢感受器,能反射性地影响植物神经的功能,从而影响内脏器官和血管的舒缩功能。例如,直流电领区治疗,可通过颈交感神经调节颅内、头颈部和上肢的血液循环和组织营养。
  4.断续直流电刺激神经干或骨骼肌时,在直流电通断瞬间引起神经肌肉的兴奋而出现肌肉收缩反应。断续直流电可用以治疗神经传导功能失常和防治肌肉萎缩。
  直流电对前庭神经、味觉、视觉等特殊感觉也有兴奋作用而引起相应的反应。
  (三)直流电阴极有促进伤口肉芽生长,软化瘢痕,松解粘连和促进消散等作用,而阳极有减少渗出的作用。
 (四)电流强度较大的直流电对静脉血栓有促进溶解退缩的作用。
  动物实验观察到,在直流电作用下,血栓先从阳极侧松脱,然后向阴极侧退缩,当退缩到一定程度时,血管重新开放。组织学观察发现,直流电作用2天后,成纤维细胞开始增殖,接着在内膜下形成肉芽,5天后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自内膜长入血栓中,血栓机化,体积皱缩。临床上用大剂量直流电治疗血栓静脉炎有一定疗效。
  (五)微弱直流电阴极促进骨再生修复,阳极改善冠状动脉血液循环的作用。
  经动物实验证明,10~20μA直流电阴极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临床实践证明10~20μA直流电阴极对骨折不连接有促进愈合作用。这种治疗需要将阴极电极(不锈钢丝或克氏针,外套硅胶管,露出金属顶端0.5~1cm)直接插入骨不连接处,阳极铅片置于附近皮肤上(图2.17)。伤肢用木夹板固定,微电流发生器绷附在小夹板外。连续通电1~4月。
  微弱直流电阴极使骨形成的机理还完全明了。Friedenberg等提出骨生成(或修复)活跃的区域呈负电位,而不甚活跃区呈正电位,这一电位的产生取决于细胞的活力。有的认为微电流可以改变细胞的微环境而对细胞发生作用。已知阴极下氧的消耗增加并产生氢氧根,从而使局部组织中的氧分压降低并提高阴极周围的pH。有研究证明,组织中氧张力降低和碱性环境有利于骨的形成。有的还认为直流电阴极能通过激活环腺苷酸系统而作用于骨和软骨细胞,以及在直流电场中胶原纤维排列整齐而有利于骨折的愈合等。
  弱直流电(电流强度0.001mA/cm2)作用心区治疗冠心病有一定疗效。弱直流电阳极有改善心肌缺氧缺血状况促进心肌兴奋性、传导性正常化,消除心律不齐以及恢复心室收缩功能等作用。
[ 此贴被康复医师在2006-10-06 10:12重新编辑 ]
离线fish
发帖
99
啄木币
556
鲜花
19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6-10-06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离线缘续来生
发帖
750
啄木币
1242
鲜花
34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6-10-07
辛苦辛苦。。。。。。。。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