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晚报
小王是一所重点大学的首批“两年制硕士”,谈起两年求学生活,他总是拂不去心底的一阵隐痛——第一年忙着“抢”学分,课程比本科时还多;第二年忙着找工作,最后写论文的时间只有一个月。与三年的“大硕士”相比,无论是理论基础还是研究水平往往都落在下风。小王的经历,是众多“两年制”研究生的一个缩影;他在毕业时涌上心头的隐痛,也许不仅是他一个人的。
“速成”之痛初现
在考上研究生之前,小王本科时就读的是一所三类本科学校。尴尬的身份,再加上残酷的就业环境,让小王从一进校就把攻读研究生作为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对于自己是这所高校的首届“两年制”研究生,小王开始没有多少想法。直到过上了新日子,小王才发现研究生的求学生活跟自己想象的完全不同。他说:“本以为读研究生就是帮老师做做课题,没事就多看看书,结果却完全不一样。要说这两年研究生教会了我什么,我觉得就是如何找工作!”
“刚入学我们就意识到两年后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研究生‘扩招’本来就让就业压力增加了不少,现在我们又面临毕业后要与03级‘撞车’竞争的压力。那股火药味早早地就可以闻到。”求学之初的小王没有品味到多少校园的乐趣,导师就已经给他早早交了底:“你们将来竞争激烈,找工作的事情要早作计划。”
最让小王心里没底的是新闻学专业的理论学习。“说实话,我对新闻学这一块的理论知识学得很浅,因为我根本没有时间去学习。一切都是为了找工作而进行,我们这研究生成了‘研究找工作的学生’。”他说。
小王这样描述他两年的研究生生活——抢学分、跑实习、求工作、赶论文,但期间偏偏就是没有做研究。
成了“六年制本科”?
某大学校园网上曾出现过一篇《两年的硕士有什么价值》的帖子,帖子代表了“小硕士”们的普遍忧虑:尽管课时压缩,可以早日参加工作,但是知识掌握不牢,对求职和今后的工作都有一定影响。“我们将来在就业竞争中,岂不成了‘六年制本科’?我们的优势在哪里?”
事实上,除了学生,高校的老师们也在体味着改革带来的困惑,不断作着自我心理调整。武汉大学一位著名的新闻学博士生导师坦言:“现在几年过去了,研究生改制的弊端已经显现出来,单从论文水准大幅下降这一块就可以看出来了。”
然而,这只是伴随学制改革中一个相对“及时”的步骤而已。在改革之前各高校为了怕影响培养质量,大多不敢对改制学生的课程作出改革。改成两年制后,绝大多数研究生专业课程的设置、课程考核方式等都基本没变。
“其实不能单纯地说,到底是‘三年制’好还是‘两年制’好。我们看到目前的改革是改了形式却没有改内容——只是简单地将三年的内容压到两年完成。虽然缩短了学制时间,但是却并没有相应地减少学习内容。”中山大学一位硕士生导师认为,“换汤不换药”的改革使学生和老师都一起叫苦不迭,疲于奔命。
部分高校“逆向调整”
“最早提出研究生改制是为了要和国际接轨,可是国外的实际情况和我们不一样,研究生学制的改革需要符合我国国情。”中山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郑永霆明确提出,“国外缩短研究生学制的方式是建立在相当高的本科教育普及率基础之上,很多西方国家的本科教育普及率已经超过50%,而我国目前才刚刚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普及率不到20%,这样说来研究生教育还属于精英教育阶段,如果培养水平不够,如何担当社会的骨干?”
他认为,从近年的实践来看,各高校缩短研究生学制后给原有教学计划、师资配备、培养模式等带来很大冲击,普遍出现了教学量不足、师资短缺,最终导致研究生培养模式改变、质量滑坡的现象,这些都属于推行过急而产生的“副作用”。
与专家说法相对应的是,2003年率先对研究生学制进行全面改革的中山大学已经悄然作出了“逆向调整”。中山大学研究生院出台新规定,从2006年开始,将生命科学学院等部分院系的硕士生学习年限,从原来的“两年制”重新改回“三年制”。这是自2003年中山大学对硕士生专业实行“两年制”改革以来,首次进行的“逆向调整”。
据了解,此次重新从“两年制”调整为“三年制”的主要是生命科学学院和地球科学系的相关硕士点,这在整个中大200多个硕士点中占10%左右。(完)(邱瑞贤 黄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