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伟的屁股坐在谁的大腿上?
2006-06-28 07:38:58
大 中 小
当前,房地产成为全国人民关注和议论的热点,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让我们感到奇怪的是,往常口若悬河、滔滔雄辩的那些知名经济学家,却很少有人参与其中。究其原因,我估计大概不外两个方面:一是知名经济学家多数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很少了解房地产问题;二是经济学家已经失去了过去万众瞩目的地位,现在的舆论环境不适合他们张口。“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于是,我们看到,北师大博士生导师董藩成为前一时期房地产理论界最活跃的人物。这个大谈房地产是高深理论的浅薄学者,在公众怒骂和众多学者的批评声中,终于因“实在受不了了”而销声匿迹。就在人们拍手称快还没有来得及收掌之时,曾经的“博士咖啡”成员、北师大金融中心钟伟教授接过了董藩的话筒,延续北师大在房地产理论界的话语权。
钟伟最近在国内名声大噪,除了关于银行跨行查询成本的论断外,主要是在房地产领域发表了一些为掠夺者辩护的言论,理所当然地遭到全国人民的指责。钟伟关于房地产的观点主要有三个:其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是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幸福感的美好奇迹,而不单纯是丑陋的罪过;其二,房奴论的背后,主要是购房者对欲望的放纵,而去拥有和收入不相称的财产;其三,房价骤降房地产崩盘,中国所有人将付出沉重代价。
关于住房者的幸福感,可以肯定有人是有的。我认识的一位媒体总编住在世纪城,他就高度称赞了他居住楼盘的开发商。但我后来发现他的房子是单位购买的,所以我认为他的感受没有代表性。但是不管怎么说,住在开发商开发的楼盘中而感到万分幸福的,肯定也是大有人在的,至少是包括钟教授本人了。但钟教授挨骂了,而且被骂得不轻。有兴趣的可以到网上评论上查阅,99%的网民骂钟教授脑瓜进水了。网民的骂声说明,钟伟先生错误地体会了别人的心情。这就如同谈恋爱,是不是感到幸福,只有人家自己知道。钟伟教授在没有调查的情况下,简单地依据自己的感受推断大众的感受,提出了一个不合时宜的、令大家无比反感的观点,挨骂自是活该!不过我想,吃一堑可以长一智,挨骂可以帮助钟伟先生长些见识。
钟伟关于房奴的经济学分析,把房奴的形成归结于人们的欲望放纵,有其一定的道理。但是,买过房子的人都知道,为什么银行简单地放过对你提交的收入证明的调查,默契地配合你的造假行为呢?我看关键是银行认定房价不会降,你还不起按揭还有房子抵押在他们手上!可见,房奴产生的本质除了开发商把水泥当黄金价格销售外,银行对购房者造假的纵容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作为公众存款的受委托人,银行的此举意味着他们也参与了房地产的炒作,他们也想从房地产当中分一杯羹,至于风险则只有储蓄者最终承担。作为金融学的教授,钟伟如此吝惜对开发商和银行参与房地产炒作的批评,而简单地把房奴的诞生归结于购房者的纵欲的观点,我看不够客观和理性,至少不应出自一位经济学家之手。
关于房价暴跌对中国经济危害的预警,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经济学家秉承自己的道德良知而发出的肺腑之言。但是仔细分析一下钟伟文章的内容,可以得出钟伟绝不愿意出现房价骤降的局面。因为正如钟伟所言,“如果房价骤降,那么3.51万亿和房地产相关的融资,其中的1.02万亿可能蜕变为不良资产。”“国六条的主旨大体在于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平抑价格非理性上涨,那么为什么仍有如此汹涌的情绪期待暴跌?”可以看出,钟伟先生是绝对不希望房价暴跌的,他危言房地产价格暴跌对中国经济的危害,恰恰表现了他不希望房价暴跌的一种愿望。但是,钟伟的这种愿望不能说是善意的,甚至可以说恶意的。因为,如果放任目前的高房价不能回落,只能让掠夺者有更多的机会“变现”退出,将会恶化已经急剧分化的收入分配状况,激化社会矛盾,其可能的结果比房价暴跌要严重得多。我在很多文章中指出,中国有全世界最低的建筑成本,但承受了最贵昂的房屋价格,主要是地方政府、开发商、国内外炒房者联手炒作掠夺公众财富的结果,银行的过度参与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房价的虚高。这样的局面难道有必要维持下去吗?如果坐等大量的国内外套利者获利退出,地产泡沫将彻底破灭,日本房地产的崩溃将成为我们的镜子,那个时候中国老百姓才称得上真正受难了。有人说房价跌不了了,我说涨得越高,跌得越深!在这样的供给体制下,全国性崩盘可能是中国房地产的唯一结果。对于我们这些以消费为目的的住房拥有者来说,崩盘并不会造成住房的使用价值的降低;对无房者而言,房屋的价格回归完全是一个好消息;而对参与房地产炒作的地方政府、开发商、银行、炒房者而言,暴跌将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最终买单。所以与其早晚会发生暴跌,早暴跌比晚暴跌,泡沫破裂的危害要小得多。
作为一个靠银行吃饭的人,钟伟关于房价暴跌危害银行资产的担忧本来无可厚非。但联想到钟伟3月31日在南京出席一个房地产论坛时,公布了自己主持的《中国房地产金融安全评估报告》的结论:即使房地产行业崩盘,对中国银行业的冲击也是有限的。那么钟伟前后的结论可谓是自相矛盾了。一个学者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连续发表相互矛盾的言论,又不能诚恳地推翻自己过去的结论,怎么能说自己是严肃的呢?
钟伟6月26日在《广州日报》发表了题为《经济学者一定要替老百姓说话吗》的一篇自言自语的文章,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最后辩护。他说:“对于长期从事经济研究的人员来说,求真是第一要务。研究人员应该尽其所能讲实话,至于说实话的结果,官员、企业家或者百姓是否爱听,则不在他的考虑之列。”“经济学者应该替百姓说话吗?很遗憾,这不是从事经济研究人员必然的义务或者使命。”网上的评论很多,但没有几个能让钟伟高兴的。不过一位网友的评论倒是比较客观:“法律没规定经济学家一定要为老百姓讲话,就如钟伟不愿为老百姓讲话一样。.但历史是一面镜子,会照亮每个人的脸,谁也躲不过。”我要忠告钟伟先生,如果你固执地认为你所研究的经济学是一门科学,那么在你的研究世界中,人将是一个没有生命、没有意识的无机体。经济学家为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描述的理想世界而着迷,但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的观点说明,市场经济中的人应当是有着高尚道德情操的人,而不是丧尽天良、坏事做绝、不顾他人死活的吸血鬼。如果把无良的掠夺看作是市场效率,这样的经济学家比之街头纵凶杀人的旁观者还要可恶千万倍——因为他们窃取了人类灵魂设计师的地位和名誉,干的却是帮助杀人者呐喊、鼓动的罪恶勾当!
如果我是《广州日报》的编辑,我可能不会帮助钟伟发表这篇不思悔改的自我辩护文章。我会奉劝钟伟读一下斯密传记,进入这位经济学鼻祖的内心世界,考问现代经济学家的道德良心,相信他不会再写这样的文章。值得钟伟学习的是,备受公众指责的吴敬琏先生开始向腐败和垄断宣战了。在6月25日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长安讲坛”上,吴敬琏大胆地指出,贫富分化背后的因素,一是腐败二是垄断;要缩小收入差距,最重要的就是把腐败治住、使垄断行业实现市场化。不过在我看来,吴敬琏先生要真正回归道德良知,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我认为吴敬琏先生首先需要从中国石油等与公众利益为敌的垄断企业独立董事的位置下退出来,和垄断者一刀两断;其次,吴敬琏应该占在公众立场,彻底揭露垄断企业所代表的利益团体对广大人民利益的掠夺和损害;再次,吴先生要多到农村和城市下层市民那里做些调查,多体会一下穷人的生活。
总之,希望钟伟先生提高自己做人的修养,少些浮躁、冷酷和无知,多些认真、良心和生活常识,力争把自己改造成为一名对社会有价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