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fudan.edu.cn/fudannews/news_content.php?channel=1&id=9375紧抓时代机遇坚持内涵发展——王国民谈上海医学院“十一五”规划
“十五”对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期间,复旦大学和原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上海医学院。在这5年中,上海医学院取得了突出成绩。就此,记者采访了上海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国民教授,请他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及该院“十一五”规划。
回顾“十五”:坚持内涵发展
“十五”期间,上海医学院首先在学科新体制、管理新机制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
学科体制方面,院领导在研究国内医学院办学经验、借鉴国外医学院办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对原有系科进行了重组合并,形成了目前27个系、4个医学院直属教学实验室的格局。
管理机制方面,医院是上海医学院最重要的教学单位之一。王教授举例说,一名五年制本科医科生,有两年半是在医院接受临床医学教育,而七年制临床医科生在医院学习的时间则长达4年半。针对两校合并后附属医院不直接归属上海医学院的问题,该院成立了由各医院院长和上海医学院主要领导组成的“上海医学院院务委员会”,讨论、制定重要决策,解决学生临床实践问题。
其次,上海医学院以学科和人才建设为根本,在全校率先提出走“充实、发展内涵的道路”。2002年国家学科评定中,我校有45个学科被评为重点学科,其中上海医学院占了20个(含三级学科),比合并前增加了9个。2002-2004年,全国80个一级学科评定中,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学和预防医学均名列第一,我校仅此3个学科全国排名第一。
“十五”期间,该院顺利通过“211”、“985”项目审查。学校在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共投入资金1.8亿元,基础学科中博士学历的教师从 16.8%上升至36.6%,青年教师比例达72.4%,高级职务教师比例上升了0.9%,形成了一支专业化、年轻化、高学历化的人才队伍。人才引进方面,5年来先后组织面试36次,成功引进26人,其中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等。此外,还第一次成功引进了创新团队和外籍教师。
同时,在教育模式探索、教育改革方面,上海医学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如2003年、2004年,在教育部组织的七年制临床医学和全国理科人才培养基地评估中均获优秀成绩;一系列新型教育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应用等。
各项科研新举措也为上海医学院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增添了动力。为鼓励科研,该院依靠自身力量建立各项基金,为毕业后继续从事研究的博士生解决了后顾之忧,也为各学科留住了大量优秀人才。
“十五”期间,上海医学院的科研经费投入逐年增加,2005年达1912万元;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254篇,其中SCI文章100余篇;2003年,马兰教授领衔的项目还荣获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总结“十五”期间上海医学院取得的成绩,王教授用了4个“有”———有变化、有进步、有成效、有信心。
展望“十一五”:紧抓时代机遇
在谈到上海医学院“十一五”发展时,王教授表示:有机遇,也有压力。
他说:“上海的发展、世博会的召开,都为上海医学院今后的发展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时代机遇,特别是《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构筑“健康上海”的目标,与上海医学院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目前,我们还有许多疾病需要研究,我们的医疗资源还太少。培养大批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医生,进行科学研究,都是我们肩负的责任。同时,上海医学院还将服务社会、服务上海,形成以枫林地区为中心的上海医学生物园区。”
而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在21世纪,上海医学院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对未来作出应有的贡献;二是国内其他医学院也在努力开拓自身发展空间,使得上海医学院的“对手”更多、更强大,竞争也更为激烈。
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上海医学院对“十一五”发展作了详细规划:
教学方面,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大胆开展课程建设,积极探索“课程负责人制度”;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争取到2010年,80%以上的主干课程成为校级以上精品课程;在研究生培养中,探索基础与临床双导师联合培养的新模式,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学科建设方面,将以“985二期”创新平台为依托,加快学科建设步伐,提升医学科学研究水平;重点扶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和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等基础学科,争取进入下一轮全国重点学科行列。
科研方面,将进一步促进基础研究和临床的合作;在器官移植与功能重建、糖生物学、代谢性疾病、危重医学、生殖医学等方面形成新的特色和优势;整合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形成合力和综合优势;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创建1-2个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3个部级重点实验室,3-5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推行课题组长负责制,以重点学科、创新平台、重点科研基地为依托,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围绕重大项目凝聚学术队伍,探索人才组织新模式。
人才培养方面,将本着引进与培养并重的方针,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人才高地,施行“上海医学院青年教师创新人才培养百人计划”;到2010 年,争取造就2-3名两院院士候选人,形成30名左右以两院院士、突出贡献专家为核心的领军队伍,50名左右的中青年学科(学术)带头人,100名左右的优秀青年学科(学术)带头人后备队,以及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科研队伍。
王教授最后表示,“十一五”是复旦新百年的第一个五年,全院上下团结一心,开拓进取,有信心在5年内使上海医学院跻身亚洲一流医学院行列。
作者:杜竹敏 来源:《校刊》681期 最后更新:May 25,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