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943阅读
  • 1回复

[资料]脂质及其代谢物检查(提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zjhxiaohui
 
发帖
1380
啄木币
2549
鲜花
26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6-06-05
  脂质及其代谢物检查

Key points:
1.基本概念;
2.载脂蛋白 功能;
3.脂蛋白代谢相关酶及蛋白;
4.临床常用脂蛋白代谢检测指标的意义.
概述:
脂质代谢异常与AS(atherosclerosis)的关系:
Basic concept:
.Lipid
.Blood lipid
.Lipoprotein
.Apoprotein
一、    Lipoprotein
1.定义: 由CH、TG、PL和Pr.等组成,其结构为球形结构,中心为核,由不溶于水的CE和TG组成,外层为壳,含有FCH,PL和Pr.,它们的亲水基团暴露在表面,突入周围水相,从而使脂蛋白颗粒能稳定地分散在水相血浆中。
2.分类及特点: 
电泳法:
超速离心法:
3.作用:
.CM: 来源于食物脂肪,颗粒最大,含外源性甘油三酯90%,因而其密度最大。CM在小肠粘膜细胞合成,经乳糜导管到达胸腔,然后进入血液。其主要功能是运输外源性甘油三酯到肝外组织利用。CM在血液中的半衰期为5-20分,故正常人空腹血中无CM,一旦空腹血中有大量CM(如高脂血症Ⅰ和Ⅳ型),CM不能被及时运走及代谢,在血管内沉积而导致粥样硬化。
..VLDL: 这类脂蛋白中TG含量仍然很丰富,占一半以上,在没有CM存在血浆中,其TG的水平主要反映VLDL的多少。VLDL中TG主要在肝脏利用脂肪酸和葡萄糖合成,食物摄取过量或脂肪动员过多导致血中VLDL升高。其主要功能是运输内源性TG的主要形式。
.IDL: 是VLDL向LDL转化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与VLDL相比,其CH的含量已明显升高,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IDL含量很低。
.LDL: 是血浆中CH含量最高的一种脂蛋白,其CH的含量(包括FCH和CE)在一半以上,故LDL被称为富含CH的脂蛋白,血浆CH约65%在LDL内。主要功能是将CH转运到肝外组织细胞。
.HDL: 颗粒最小,其结构特点是脂质和蛋白质部分几乎各占一半,主要由肝脏合成(小肠也可合成)。主要功能是将CH从肝外组织运输到肝脏进行代谢,清除组织细胞内的CH防止硬化。
.LP(a): 是新发现的一种独立的脂蛋白,其脂质成分类似于LDL,可能是直接由肝脏产生的,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一项独立危险因子。
二、 Apoprotein
1.定义: 是指位于LP表面的Pr.,它们以多种形式和不同的比例存在于各类脂蛋白中,各类脂蛋白也因其所含Apo的种类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不同的代谢途径。
.2. 组成及特征:
.功能: 
1.与脂质的亲和作用而使脂质溶于水性介质中。
2.运输CH和TG。
3.作为脂蛋白外壳的结构成分,与脂蛋白外生物信息相联系。
4.以配体的形式作为脂蛋白与特异受体的连接物。激活某些与血浆脂蛋白代谢有关的酶。
三、脂蛋白受体
1.LDLR:  .结构:五种不同的区域构成.
.功能: 
.1.受体亲和性:对脂蛋白分子中的APOB100和APOE有特异性识别和高亲和性结合能力,亦称APOB、E受体。主要参与VLDL、IDL和LDL的分解代谢。
.2.通过LDLR途径摄取CH进入细胞内,用于细胞增殖和固醇类激素及胆汁酸盐的合成等。
.受体途径:
..1.VLDLR
..2.scarenger receptor(清道夫受体).
四、脂代谢有关酶类与特殊蛋白质
1.LPL(lipoprotein lipase):
.催化CM和VLDL核心的TG分解成脂肪酸和单酸甘油酯,供组织氧化供能和贮存。
.在APOC存在下,参与VLDL和HDL之间的APO和磷脂的转换。
.增加CM残粒结合到LDL受体上的能力,促进CM残粒摄取 .
2.HP(hepatic lipase):
..催化残粒脂蛋白(LDL,VLDL remnant)和HDL中的TG和PL水解。
.在HDL3转化为HDL2的过程中可防止肝外组织过量CH积累。
3.LCAT(lecithin 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是参与体内脂质代谢的主要酶之一,催化FCH转变为CHE。
. 参与HDL的成熟过程:HDL核心是LCAT酶反应产物CE的贮存库,并通过CETP将CE转移至其他脂蛋白和细胞膜,并与其交换。
4.HMG-CoA reductase:合成CH的限速酶。
5.胆固醇酯转移蛋白(CETP):  介导脂蛋白中各种脂质的转移和交换。 
.介导HDL中的CE与VLDL中的TG等量交换,促进HDL中CH的净转运,同时在HDL颗粒之间的CE转运中起作用。
.促进CE在细胞与血浆脂蛋白间的转运,参与CH的逆转运过程。
6.LRP(LDL receptor related protein):
功能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具有LDL-R某些特性,是动脉粥样硬化灶内泡沫细胞形成的条件。
五、脂蛋白代谢
1.外源性代谢:  CM的代谢。
2.内源性代谢:  VLDL、LDL代谢
3.胆固醇逆转运:  HDL代谢。
六、脂质代谢异常与疾病
.脂质代谢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
    1.Hyperlipidemia:
    2.Hyperlipoproteinmia:
    3.Abnamol apolipoprotein:
.脂质代谢异常与糖尿病
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1.脂质在真皮内沉积所引起的黄色瘤。
2.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所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产生冠心病和周围血管病等。
七、脂质和脂蛋白的检测
临床血脂检查目的:
1.对AS等疾病诊断、观察及治疗指导;
2.健康普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
3.遗传性脂蛋白异常性疾病诊断;
4.协助诊断胎儿肺发育程度,预测新生儿AIDS.
检测指标:
1.血浆脂质测定:CH、TG、PL、FFA、LPO;
2.血浆脂蛋白测定:HDL、LDL、Lp(a)、Lp-x;
3.载脂蛋白测定:ApoAI、ApoAII、ApoB;
4.有关酶及特殊蛋白质测定:
1.TC test:
[注意事项]
[参考值]
[检测方法] 酶法
[临床意义]  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因素;
1.增高:  原发性、继发性增高;
2.减低:原发性、继发性减低。
2.TG  test:
[注意事项]
[参考值]
[检测方法] 酶法
[临床意义]  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
1.增高:  原发性、继发性增高;
2.减低:原发性、继发性减低。
3.HDL、LDL  tests:
[注意事项]
[参考值]
[检测方法] 酶法
[临床意义]  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
HDL:抗AS因子;
LDL:致AS因子。
4.Lp(a)  test:
[参考值]
[检测方法] 免疫比浊法
[临床意义]  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
增高: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心梗及创伤 炎症;肾病综合症和尿毒症;恶性肿瘤等。
减低:肝病;
5.Lp-x test:
[注意事项] 不易存放,即刻测定。
[参考值] 定性阴性,定量<140mg/L
[检测方法] 电泳法和化学测定法
[临床意义] 
. 胆汁淤积的灵敏指标,其含量与胆汁淤积程度有关;
.鉴别阻塞类型。
6.Apo tests:
[参考值]
[检测方法] 免疫比浊法
[临床意义]  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
.ApoAI和ApoB测定可直接反映HDL和LDL水平及其颗粒多少;
.增高或减低可见于其他疾病。
7.其他测定:
.PL test:
.FFA test:
.LPO test:
八、血清脂质检测的临床项目选择
目前临床常用血脂指标包括:TC、TG;HDL-C、LDL-C、Lp(a); ApoAI、B100、CII、CIII、E等。
1997年“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推荐TC、TG、HDL-C、LDL-C等4项;2003年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血脂专家委员会制定的“关于临床血脂测定的建议”至少测定TC、TG、HDL-C、LDL-C等4项,有条件实验室可增加Lp(a)、 ApoAI、B。
胆红素检查
主要内容:
1.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2.胆红素代谢紊乱与黄疸
3.黄疸的成因与发生机制
4.黄疸的实验室检查
一、胆红素(bilirobin)的正常代谢
1.胆红素的来源:
.衰老红细胞破坏、降解;
.无效红细胞生成;
.其他含血红素辅基的蛋白质分解。
2.胆红素的代谢过程
二、胆红素代谢紊乱与黄疸
1.黄疸: 血清Bil>34.2μmol/L;
  隐性黄疸: 17.2 <血清Bil <34.2μmol/L.
2.黄疸的分类:
.病因:溶血性、肝细胞性、阻塞性黄疸;
.部位:肝前性、肝性、肝后性;
.Bil类型:
三、黄疸的成因与发生机制
.胆红素形成过多;
.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
.胆红素在肝外的排泄障碍。
四、黄疸的实验室检查
1.血清胆红素检测
2.血清总胆汁酸检测
3.胆红素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1.血清胆红素检查
[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化学法。
[参考范围]
[临床意义]
.判断有无黄疸及黄疸的程度: STB(μmol/L)
  隐性黄疸:17.2 <STB <34.2;
  轻度黄疸:34.2~171;
  中度黄疸:  171~342;
  重度黄疸: >342.
.根据黄疸程度推断黄疸原因:
  溶血性: STB <85.5(轻度);
  肝细胞性: STB 17.1~171(轻、中度);
  梗阻性:中、重度
不完全梗阻:STB 171~342;
完全梗阻: STB >342
.根据CB、UCB、CB/STB判断黄疸类型:
  溶血性:UCB增高为主,CB/STB <0.2;
  阻塞性:CB增高为主,CB/STB >0.5;
  肝细胞性: UCB、CB均增加,0.2 < CB/STB < 0.5..血清δ胆红素测定解释临床现象。
2.血清总胆汁酸的检测 
  胆汁酸代谢:
TBA检测:
[检测方法]  化学法
[参考范围] 0~10μmol/L
[临床意义]
1.敏感的肝功能指标,反映肝细胞合成、摄取、排泄功能。 
肝细胞损害:
    胆道梗阻:
    门脉分流:
    生理性增高:
在急、慢性肝炎、门脉性肝硬化、胆汁淤积、原发性肝癌、药物性黄疸及酒精性肝硬化时,TBA水平无区别的升高,有些病例可增告至正常血清浓度的100倍以上。对于确诊的肝病患者,TBA的测定与其他常规肝功能试验相比并无优越性,但在肝病早期、无黄疸的潜在性肝病进展期及肝实质细胞微小坏死等情况下,常规肝功能试验尚未见出任何异常时,TBA测定确实具有诊断价值。
此外,TBA测定可用来区别高胆红素血症和胆汁淤积:TBA正常而胆红素升高可视为高胆红素血症;反之则视为胆汁淤积; 二者均升高则考虑为胆汁淤积性黄疸。
2.肠道疾病:脂肪消化不良,腹泻,脂肪痢。
3.胆汁中BA、卵磷脂和胆固醇比例失调是胆固醇结石形成的重要原因。
[ 此贴被清风在2008-06-05 13:16重新编辑 ]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zjhxiaohui
发帖
1380
啄木币
2549
鲜花
262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6-06-07
别小看这帖!很新,很实用!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