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times.com.cn/col37/article.htm1?id=73475医学,乃人学
事实上,不仅医学领域,整个社会都在谈“素质教育”、“人文素养”,但是,实际效果究竟如何呢?
杜治政对国内20多所院校的课程做了一个调查,他发现,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是医学法学、医学心理学,最不感兴趣的科目是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
他分析,这从侧面反映出一些问题:学生需要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因而重视法律;医学心理在实际工作中有助于更加顺利地解决问题,因而受到欢迎。“这说明他们看问题都是从功能性、功利性为出发点,而不是从人文精神出发。”
刘玉村发现,通过课堂灌输给学生的“人文教育”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的形成应该是在良好的家庭环境、很好的社会氛围下逐渐形成的。通过教学方法强行实施的“灌输”所起的作用比为人师表、比潜移默化的影响显得苍白得多。单靠课堂与书本的“灌输”,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构建是非常无力的。
那么,社会舆论又在质问,怎样做才能更有效呢?除了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会,让学生从名人身上看、听、感受,我们的社会应该为医学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承担什么,怎样做才会有效果?
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观念,一个文学博士,完全没有人文观念也不奇怪。开设人文学科的最终目的,是要复归“医乃仁术”的本来面目,是要使医学更好地服务于人类、造福于社会。
杨叔子认为,医学教育中包括的知识、思维、方法、道德等所有内容中,“做人”才是最基本、最首要的。
杜治政建议,教学最终应达到一个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树立起“善”的信念,把“关爱病人”的基本人文观念树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