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432阅读
  • 4回复

[资料]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科技奖励规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6
鲜花
107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6-05-08
http://tumorh.gzsums.edu.cn/cn/intranet/zxwj/zs2005%5B1%5D.75.doc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科技奖励规定

为了充分调动中心全体医务及科技人员从事科研与开发的积极性,促进医、教、研工作的发展和提高科技的整体水平,根据1999年以来《中山医科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科技奖励规定》的执行情况,并广泛征求意见后,重新修订如下。  
一、科技成果奖励
  国 家 级   一等奖 50.0万元   二等奖   30.0 万元
部委省级   一等奖 10.0万元   二等奖   6.0 万元  
三等奖   4.0 万元
第二、三、四、五署名单位分别为相应的50%、40%、30%、20%。
二、职务发明专利奖励
  国家发明专利         3000元
  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1500元
联合申请者,按人均数(即相应奖励金额/联合申请人数)发放。
三、学术论文奖励
1、第一署名单位且通讯作者单位为本中心发表的学术论文,按标准给予奖励。
2、第一署名单位为本中心,但通讯作者单位为其他单位发表的学术论文,按标准奖励的50%奖励。
3、第二或第二以后署名单位为本中心者,只奖励SCI收录期刊的论文,按相应标准第一作者奖励额30%,第二作者奖励15%。第三及以后的作者不予奖励。
4、第一署名单位为本中心发表的学术论文,但为共同第一作者,且其他第一作者单位为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者,按以下的标准给予奖励:
2名共同第一作者:[(100%+50%)×相应奖励金额]÷2
3名共同第一作者:[(100%+50%+30%)×相应奖励金额]÷3
4名及4名以上共同第一作者:[(100%+50%+30%+10%)×相应奖励金额]÷n [n为共同第一作者人数]
5、研究系列只奖励SCI收录论文、论登、技术与方法、综述;临床系列、行政系列及医技系列人员奖励SCI收录期刊和中国科技期刊被引频次前100名以内国内期刊收录的论文。
6、上述论文以发表时当年度SCI收录IF因子及中国科学引频数据排名为准。
7、国内杂志的增刊不给予奖励。
8、奖励额度:
(1)SCI收录论着奖励额度
影响因子(IF)    奖励额度(元)
IF<1    3000
1IF<3    10000
3IF<5    20000
5IF<10    40000
10IF<20    80000
IF20    150000
(2) 中国科技期刊被引频次前100名以内的国内期刊论着奖励1000元。
(3)论登、技术与方法、综述按相应额度的50%给予奖励。
  四、学术专着和教材(指本单位人员为主编的学术专着和教材):
1、获国家级学术专着出版基金资助、国家级出版社出版、获全国优秀奖的学术专着,符合上述3项中的2项者:
  主   编           15000元
  副 主 编           5000元
编写人员         50元/1000字
2、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着:
  主   编           8000元
  副 主 编           3000元
  编写人员         30元/1000字
3、获省级学术出版基金资助,省级出版社出版或获省级奖励的学术专着,符合上述3项中的2项者:
  主   编           8000元
  副 主 编           3000元
编写人员         30元/1000字
4、省级出版社及其它正式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着:
主   编           5000元
副 主 编           1500元
编写人员         20元/1000字
5、由国家部委指定主编的由正式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
  主   编           20000元
  副 主 编           5000元
  编写人员         50元/1000字
6、其它由正式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主   编           5000元
  副 主 编           1500元
  编写人员         20元/1000字
7、译着、词典和手册等奖励额度为上述专着奖励的30%。
8、专着及教材中的图片按同页字数的50%计算。
  9、共同主编、副主编按分额计算。
五、分配细则:
1、成果及专利(课题负责人)、论文(通讯作者)奖励分配原则:
课题组成员>3人:负责人(或通讯作者)50%,其余人员50%;
课题组成员≤3人:负责人(或通讯作者)60%,其余人员40%;
2、科技成果获多项奖励者,以最高级别奖励一次。
六、成果以获奖证书为准,专利以取得专利证书为准,学术专着和教材以出版为准,论文以正式发表为准。
七、本规定的奖励对象为肿瘤中心在职职工、博士后及合同职工,调离本单位的人员不列入发放范围。奖金由通讯作者分配。
八、本规定的解释权在科研科。
九、本规定从公布之日起生效并实施,1999年所颂布的《中山医科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科技奖励规定》(中肿中心[1999]第19号)同时作废。



                                                                                                           
                        二OO五年八月一日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liu_redsnow
发帖
3119
啄木币
13806
鲜花
633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6-05-08
有干劲啊!

老兄又出新签名了啊
每次都很有创意啊

晚会的钱该是主办方出的吧?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6
鲜花
1074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6-05-08
引用第1楼liu_redsnow2006-05-08 13:36发表的“”:有干劲啊!老兄又出新签名了啊每次都很有创意啊.......

中宣部还是教育部给钱呢?
应该想一想,为什么在山大办,为什么不在北大,复旦,中山办?
因为这种活动和奥运会一样需要承办的。省里出一点,学校应该拿大头的。

汕头大学也很牛的。

关于印发《汕头大学医学院科研经费 管理和科教管理奖励规定》的通知
http://www.med.stu.edu.cn/xw/dzjg/cwmenu/1/006.htm     
   

学院各单位:
《汕头大学医学院科研经费管理和科教管理奖励规定》已经院务会讨论通过,现予印发执行。
                              汕头大学医学院
                          二○○○年七月十九日
汕头大学医学院科研经费管理和科教管理奖励规定
  为了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强化科技创新意识,促进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提高我院整体科技水平,推进“211工程”建设,特制订本规定。

第一条 管理和奖励范围
本规定仅涉及由我院及我院科技人员排名第一所承担或完成的科研课题、成果、学术论文和专着等方面的集体或个人。

第二条 科研经费管理
(一) 本院教职工所承担的一切科研课题都应列入学院的科研计划,一切科研经费都应汇入学校财务帐号。科研经费由科教处设立经费本后,由课题负责人掌握。科研经费必须按计划开支使用,日常开支由课题负责人审批后按财务手续报帐。低于2000元的开支项目,应由课题负责人签名,经科教处负责人审批;在2000至 5000元间的开支项目,经科教处审核后,由分管副院长批准;5000元以上开支项目须经科教处报院长批准。
用科研经费购买仪器、设备应事先征得设备科同意,经设备科验收并办理固定资产建卡手续手才能报销,使用者应另办理领用手续。如所购买仪器设备的产权属于项目的委托方,应在设备科备案,待项目完成时办理设备移交手续,否则不能结题。
学院对科研单位实行水电计量,对超标单位按规定征收水电费。
(二) 各类科研经费(不含仪器设备及配套经费)分配比例:
1、技术转让
① 课题组提成50%
② 中介费10%
③ 管理费40%
其中:科教处管理费5%
学院发展基金35%
2、纵向项目
① 科研运行费78%,按课题设立经费本
② 课题组提成20%
③ 科研管理费2%
3、横向项目
① 科研运行费90%,按课题设立经费本
② 科研管理费5%
③ 中介费5%
④ 课题组提成纯收入的50%,纯收入的另50%交付学院。
(三) 各类纵向课题完成后,要按有关管理办法要求进行验收考核,在确认保质保量完成研究计划,并经决算批复后,其课题结余经费可提取40%奖励酬金,根据贡献大小发给从事该项目的科技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课题组:学院科教处 按 8:2分配),但提取最高限额不得超过实拨总经费的10%。其余经费用于课题组的科研活动。中止、撤销或未完成研究计划的课题,都不得从结余经费中提取奖励酬金,结余经费由科教处收回,除按规定上缴外,其余作为学校科研发展基金。临床工作人员的课题配套经费由学院及申报所在医院各配套50%。在外单位立项的课题随申请者转入我院后,经课题主管部门和承担者原单位同意,第一作者单位改为汕头大学医学院,一切手续完备者,按转入经费国家级1:1、省(部)级 1:0.7配套(每项最高配套20万)。此外不予另外奖励。
(四) 论着审稿费、发表费:如论着被核心版SCI、EI收录的学校予以报销50%;其他发表的论文有课题者,从课题经费中支出;无课题者,由个人自行解决。
(五) 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成果鉴定、登记、报奖经费由学院支付50%。省部级以下成果鉴定、登记、报奖经费由课题组或申请者支付。
(六) 关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规定
1、参加的会议必须是与本专业有关或密切相关专业的国际大型学术会议,且论文被大会录用并在会议宣读和交流。
2、需向科教处提交参加会议的通知,经科教处审核同意后上报院务会批准。
3、如论文被ISTP收录的(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提供的书面证明为准),学院予以报销资助差旅费、宿费、会务费等总费用的50%。另50%由课题经费或个人支付。
4、回国后应向科教处书面汇报国外学术交流情况,并在本学科或教研室以上范围做学术报告。

第三条 科研教学奖励
(一) 科技成果奖。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学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市(厅)级科技进步奖及发明专利成果者,学院将再行奖励,奖金额如下:
国 家 级 一等奖100万元
二等奖30万元
三等奖10万元
省(部)级 一等奖5万元
二等奖3万元
三等奖1万元
市(厅)级 一等奖8千元
二等奖5千元
三等奖3千元
科技成果鉴定奖 国家级成果登记证书 3千元
省(部)级成果登记证书 2千元
市(厅)级成果登记证书 1千元
当年职务获发明专利者(仅限所有权为汕头大学医学院的),学院按以下标准给予奖励:
发明专利:10000元/项
实用新型:3000元/项
外观设计:1000元/项
(二) 教学成果奖
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校(院)级教学成果奖,学院将再行奖励。奖金额如下:
国 家 级 特等奖100万元
一等奖30万元
二等奖10万元
省(部)级 特等奖5万元
一等奖3万元
二等奖1万元
校(院)级 特等奖5千元
一等奖2千元
二等奖1千元
(三) 论文著作发表奖
1、论文被核心版SCI收录,在影响因子10以上的杂志发表,每篇奖励100000元,在影响因子1~10之间的杂志发表每篇论文按影响因子乘以 10000元奖励,如影响因子为3.8,则奖励38000元,在影响因子1以下的杂志发表每篇奖励5000元。会议论文被ISTP收录者每篇奖励1000 元。研究生导师为第二作者的,可视为第一作者参加评定。
2、在省级以上出版社主编出版专着或教材,出版后一次性发放奖金50元/万字,再版不重复奖励。
(四) 课题立项奖
凡申请到正式立项的国家级、省(部)级课题,按上级下达经费1∶1和1∶0.7配套科研基金(每项最高配套20万)。凡中标承担国家级课题者按下拔总经费的10%一次性另外奖励,省部级课题者按下拔总经费的5%一次性另外奖励,市厅级课题者按下拔总经费的2%一次性另外奖励。对经上级立项但未予资助的省部级以上课题每项配套启动基金5千元,不予另外奖励。
(五) 申请者按以上各条款申请奖励、如同一内容重复中奖者,只按最高奖项发放(或补齐不足款项),均不得重复奖励。
(六) 以上各项奖金如发至课题组(或获奖单位),应保护第一申请人(负责人)获得奖金总额的50%以上,其余部分按参加者贡献大小合理分配。以外文形式发表论文,翻译者应获得总额的20%。
(七) 凡获得以上奖励者,可视为重要业绩,计入年终考评,并据此结合思想政治表现及其它表现,作为评选各级先进和名誉称号的重要指标。
(八) 凡在报奖中发现有弄虚作假、重复申报、投机取巧和欺诈行为者,以及推荐人和评奖人有徇私舞弊行为者,取消其申请或评审资格,如已被批准授奖,一经发现即追回奖金,并给予通报批评或纪律处分。
(九) 以上奖励条款由科教处组织实施,学院领导班子会议批准。全院所有在编或离退休教职工、客座人员(在本院工作期间取得获奖成绩)均可申请以上各项奖励。临床工作人员(无论何种编制)获奖金额、由学院及所在附院对等负担。
(十) 为激励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成果奖在上级下达的奖金总额中,按国家级8%、省部级5%、市厅级3%的比例另拔款,作为主管部门的管理奖金,课题立项奖按国家级800元/项、省(部)级300元/项、市厅级100元/项,奖励主管部门(没有下拨经费的项目除外)。

第四条 奖励依据
(一) 课题奖励:以学校确认后的课题合同以及有关部门下达的经费拨款通知为依据;
(二) 成果奖励:以有关单位每年下达的成果登记、奖励证书为依据;
(三) 论文著作奖励:论文以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提供的证明为依据,并提供论文单行本一份;著作以出版的原件为依据。

第五条 本规定从颁发之日起执行。《汕头大学医学院科研经费和科教管理奖励条例(暂行)》(汕大医[1999]42号文)及《汕头大学医学院科研经费和科教管理奖励条例的补充规定》(汕大医[1999]71号文)同时作废。本规定由科教处负责解释。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6
鲜花
1074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6-05-08
管轶教授的文章。nature啊,乘以10K,不是小数目!!
1: Nature. 2005 Jul 14;436(7048):191-2.

Avian flu: H5N1 virus outbreak in migratory waterfowl.

Chen H, Smith GJ, Zhang SY, Qin K, Wang J, Li KS, Webster RG, Peiris JS, Guan Y.

Joint Influenza Research Center (SUMC and HKU), Shantou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Shantou 515031, China.

PMID: 16007072 [PubMed - indexed for MEDLINE]

2: Nature. 2004 Jul 8;430(6996):209-13.

Genesis of a highly pathogenic and potentially pandemic H5N1 influenza virus in
eastern Asia.

Li KS, Guan Y, Wang J, Smith GJ, Xu KM, Duan L, Rahardjo AP, Puthavathana P,
Buranathai C, Nguyen TD, Estoepangestie AT, Chaisingh A, Auewarakul P, Long HT,
Hanh NT, Webby RJ, Poon LL, Chen H, Shortridge KF, Yuen KY, Webster RG, Peiris
JS.

Joint Influenza Research Centre (SUMC & HKU), Shantou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Shantou, Guangdong 515031, China.

A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 H5N1, caused disease outbreaks in
poultry in China and seven other east Asian countries between late 2003 and
early 2004; the same virus was fatal to humans in Thailand and Vietnam. Here we
demonstrate a series of genetic reassortment events traceable to the precursor
of the H5N1 viruses that caused the initial human outbreak in Hong Kong in 1997
(refs 2-4) and subsequent avian outbreaks in 2001 and 2002 (refs 5, 6). These
events gave rise to a dominant H5N1 genotype (Z) in chickens and ducks that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regional outbreak in 2003-04.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domestic ducks in southern China had a central role in the gene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is virus, and that wild birds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increasingly wide spread of the virus in Asia.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H5N1
viruses with pandemic potential have become endemic in the region and are not
easily eradicable. These developments pose a threat to public and veterinary
health in the region and potentially the world, and suggest that long-term
control measures are required.

PMID: 15241415 [PubMed - indexed for MEDLINE]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6
鲜花
1074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6-05-08
完善激励机制 搭建创新舞台

广东汕头大学医学院   石刚刚

  “2004年SCI收录论文数达57篇”,“连续在Nature、 Lancet上发表文章,并且一篇文章的引用次数已达78次”……,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汕头大学医学院,面对强手如林的著名学府,是如何取得这些骄人成绩的?他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在本次中国科技信息所的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上,汕头大学医学院石刚刚副院长的发言,使人们找到了答案——

  近年来,汕头大学医学院在上级领导及李嘉诚先生的亲切关怀和鼎力支持下,科研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SCI收录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2001— 2004年间共有153篇论文被SCI收录。回顾我们取得的这些成绩,是与我们思想重视、观念更新和措施得力分不开的。

  领导重视 超前意识

  自1999年开始,医学院的领导班子就已意识到SCI收录论文及其数量的多少已经成为评价科技工作者个人、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技产出和科研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只有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论文才能体现整个学院的研究水平。在1999年很多单位仍强调国内核心期刊论文数的时候,我院就率先提出把奖励的重点放在四大索引(SCI、EI、ISTP、ISR)收录的论文上。在此政策出台前,学院1996年到1999年每年的SCI收录论文数只有2、3篇,且影响因子都不高;但是到2000年就突破了10篇,2004年更是取得57篇的佳绩,总影响因子达到133.828,比1999年增长了近45倍。因此领导的高度重视对整个学院科研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强化激励机制加大奖励力度

  为了调动全院师生开展高质量科研的积极性,鼓励多出成果、出好成果,集中精力发表更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学院还不断强化激励机制,制订有关论文发表的奖励措施,加大奖励力度和幅度。2000年再次修订的奖励文件规定,奖励金额直接与SCI影响因子挂钩,即按影响因子1以下、1~10和10以上计算,分别给予 0.5万元/篇、影响因子×1万元/篇和10万元/篇的奖励。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科研人员在影响因子更高的杂志发表文章。例如2004年我院李康生教授在 Nature上发表了论文,该杂志当年的影响因子为30.979,学院就根据当时的奖励条例,一次性给予了高达30余万元的奖励,这样的奖励强度在全国是非常少见的。正是有了这些强有力的奖励政策,使我院SCI收录论文数在“十五”期间得到了快速增长,仅2001到2004年,就有153篇论文被SCI收录,总影响因子为284.45。

  加大科技投入鼓励原始创新

  汕头大学医学院近年来科研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是与李嘉诚先生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分不开的,正是有了李嘉诚基金会和学院对科技不断的加大投入作为坚实的后盾,才使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丰硕成果。目前我院中标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有近90%的项目均有SCI收录论文作为研究基础。同时我院及李嘉诚基金会对中标的高层次科研项目进行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例如对国家级立项课题按下达经费1∶2配套,根据中标课题配备人员编制。正是在加大科技投入、鼓励原创研究的良好氛围中,“十五”期间我院获得省部级以上课题为212项,是“九五”期间的5倍。

  科研实现“点”的突破促进学科全面发展

  医学院近年来在科研上实现了“点”的突破,确立了变态反应性疾病研究、流感病毒研究、食管癌、鼻咽癌研究和分子影像学研究等四个科研项目作为重点研究方向,这几年的SCI论文就有40%来自这几个重点项目。2004年由李康生教授带领的流感病毒研究小组在Nature (2004;430:209)上发表了题为《东亚高致病性流感病毒H5N1的起源研究》的论文,率先系统地阐述了引起此次禽流感大暴发的病毒起源及其基因组特征,为其疫苗的研制和流感预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及时的科学理论指导。该文章在国际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到目前为止已被引用了78次。2005年该课题组又对该病毒种系的发生进行了深入研究,有2篇论文分别在Nature和Lancet上发表,这些成果都极大地提高了我院在国际病毒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

  这几年,随着我院SCI收录论文数的提高,获立项的课题数也随之不断增加,特别是高级别的研究项目更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整个学院的学科建设发展,也正是有了这些高水平的文章的发表,才使得相应的学科取得长足的进展。


  责任编辑 张晓红

医学观察
中国医学论坛报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