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学校文化
齐鲁大学之所以被撤销,主要因为是一所教会大学。建国前,中国共有14所教会大学,分别是燕京大学、齐鲁大学、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之江大学、华西协和大学、华中大学、金陵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湘雅医科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沪江大学、岭南大学、协和大学等。虽然数量不多,但起点很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示范与导向作用。因为它在体制、机构、计划、课程、方法乃至规章制度诸多方面,更为直接地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从而在教育界和社会上产生颇为深刻的影响。由此可见,教会大学史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篇章,它们为中国高等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齐大名声膨胀,学界曾有“南齐(齐鲁)北燕(燕京)”之说,足见齐大功力之深。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这些教会大学无一幸免全被撤销。在那个政治气氛异常浓厚的年代,有着浓重教会色彩的大学命运可想而知。
齐大已经“作古”,她留下的那些典雅、古朴、大方、充满了异国风情的校舍建筑,已经成为中国大学校园一道不可多得的美丽风景。原齐大的建筑,除个别受到损害拆除外,其余均保护尚好,仍在使用中。齐大的建筑以德国、英国、美国的风格为主,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办公、教学、运动、生活分区建设,各种设施完备、耐用,至今不衰。办公楼称之为麦柯密古楼,美国建筑设计师设计,物理楼叫考文楼,化学楼称柏尔根楼,图书馆名叫奥古斯丁图书馆,神学楼叫郭罗神学楼,礼拜堂称康穆礼拜堂。
齐鲁大学虽是一所教会学校,但在办学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政策,改善管理体制,提高办学质量,使学校的教育目标能与我国社会现实需要相符合。就整体而言,齐大已融入中国学校教育系统之中,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这是一所古老、宁静、散发着神秘气息的美丽校园。北依趵突泉,南眺千佛山,老舍先生称之为“非正规的公园”。行走其间,古木参天、浓荫匝地、槐叶飘香。依稀可见保罗楼丰盛的早点,教师学生“学说英语,分享社交和查经活动”的动人场景。
泉城济南的秀美景色滋养了齐鲁大学,同时,齐鲁大学也赋予济南更多的灵性和文化内涵。遥想当年,千佛山下的齐鲁大学与洪楼教堂东侧的山东农学院,分列济南的南部和东北,恰似两颗熠熠生辉的明珠,给济南这座千年文化名城增添了更为浓重的色彩。
齐鲁大学的悠远古韵令人心驰神往。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工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许多高校先后提出要更名为齐鲁大学,都没有批准,原因可能也是政治的因素居多。
五、建校历史
1860年代初,来自美国北部的美北长老会(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s,North)差会在登州府城(蓬莱)建立了在中国北方的第一个传教基地(后来山东省一直是美北长老会在华最重要的传教区)。1864 年,美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teer,1836年-1908年)到登州(蓬莱),在这里创办了中国境内第一所现代高等教育机构登州文会馆(Tengchow College)。
在山东省传教的另一个重要差会是英国浸礼会(English Baptist Missionary Society )。1875年,英国浸礼会将传教基地从烟台迁到青州。1884年,在青州创办了一所广德书院(Tsingchow Boy’s Boarding School)。
义和团运动之后,这两所学校决定合并开办成一所大学。1904年,两校合并,成立位于潍县东关乐道院的广文学堂(Shantung Protestant University)。
1917年,广文学堂再度改名为齐鲁大学(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校址也迁往济南南关。学校分为文学院、理学院和医学院。
1951年,学校由政府接管。1952年,撤消齐鲁大学,文学院并入山东大学,理学院并入南京大学、山东师范学院,农业专科并入山东农学院,医学院并入山东医学院。
六、历任校长
Paul D. Bergen (1904-1915)
J.Percy Bruce (1916-1920)
Harold Balme (1921-1927)
李天禄(1927-1929)
朱经农(1931-1933)
刘书铭(1935-1943)
Edgar Chi-ho Tang(汤吉禾)(1943-1945)
吴克铭(1945-1949)
David Yang(杨德斋)(1949-1952)
七、学校遗址
在今天山东省济南市的山东大学医学院校区。
编辑词条
开放分类:
中国、基督教、大学、山东、教会大学
参考资料:
1.
http://bbs.city.tianya.cn/new/TianyaCity/Content.asp?idWriter=0&;Key=0&idItem=42&idArticle=559367&page_nu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