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先要考察三国演义的成书的历史背景
元末明初是中国历史上汉民族极度受凌辱的一个时代,蒙古人区别对待,汉人是最低等的民族,没有经济和政治地位,人心思汉唐,此时需要有一种精神信仰来凝聚当时所有的汉人,三国的成书就是基于这种需要.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人的信仰是儒学和道学,只不过这两种哲学首先倡导的是修身,一动一静,首先在于提高自己的修养,而非象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一样是为了宗教上政治上的需要.故而,中国的哲学就象老子说的一样"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看不到,摸不着,存于无形,看不出有什么信仰,却难以消除,这也是汉民族的韧性所在,多次的外族入侵都难以让中华文化断裂.
二,三国里写的也是现实的东西
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关羽也是如此,否则,不会失荆州,走麦城,身死东吴,首走曹魏,虽如此,曹操依然赏识其人才,以王侯之礼埋葬,不单单是出于转移东吴的嫁祸之计,也是因为曹操也为关羽叹息,曹操之爱关羽,从过五关斩六将就能看出来.死了那么多将领,就不肯杀一个关羽,连老蔡阳都掉了脑袋,,张辽与关羽是旧交,感情很好.奈何,各为其主.纵然感情再好,也不会出现华容道这样的事情,这只是作者为了塑造一个义薄云天的关羽而故意安排的故事情节.至于,关羽要战马超,也是作者在无形的批判关羽因勇成名,进而目空一切也必因此而身败名裂,这样的例子现实中还少吗?按理说,关羽是三国第一将,有勇有谋,单从勇上讲,区区一个庞德岂能放在眼里,奈何,瑟瑟秋风,将军老矣,庞德正值壮年,关羽已然垂暮,一胆、二力、三功夫,胆且不惧,体力已衰,功夫虽在,却没有体力支撑了,还勉强是个平手,可见当年关羽之勇.为此,曹操心惊肉跳,几欲迁都,等到看到关羽的人头,才能放下心来睡觉.
三,刘备之韬光隐晦,虚伪做作,,张飞之性直如火,关羽之骄傲自大,都是客观的东西.书上描述出来,既有其意义.我们看到了,正如儒家之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而非唾弃,不屑一顾...善于从失败的地方学习经验,善于向对手学习,也是成功之道..处处都有真理,只不过缺少发现的眼睛。
四,世人皆称颂诸葛先生,可知陈寿做"三国志"的时候,唯独缺少蜀国的国史,为何?
因为西蜀不设史官.历史上哪个朝代都有史官,为何西蜀没有,为何不设,其目的何在,当时西蜀是谁掌权?想想这几个问题,就明白了诸葛先生的历史真面目...毕竟,史官是记录历史的,不设史官,除非是怕别人知道真相,这么说,岂不又成了欲盖弥彰? 呵呵,所以,"三国志:蜀志"篇幅最少,内容最少,五虎上将竟然合为一传,实在是搞笑,再看看魏志,主要人物单独做传,内容翔实,历史资料真实可靠,蜀国功臣埋没于历史尘埃,诸葛亮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