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红祥,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七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965年3月生人,1985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药学系,先后就读于中国药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沈阳药科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1年回山东医科大学(现山东大学)任教至今。93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95年破格晋升为教授,97年3月作为访问研究员赴日本国立生命工学工业技术研究所学习。多年来一直从事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为药学院院长,天然药物化学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
该同志能够自觉遵守国家法律,热爱祖国,爱岗敬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做到教书育人。一贯刻苦钻研,勤奋好学。承担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优秀。曾获山东省第五届青年科技奖,山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
作为研究生指导教师,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十余名,已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人员8名。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身体力行,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科研素质的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逐年提高。每年都有SCI文章发表。
在年青教师培养中,注重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发挥各自的特点,在完成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承担教研室的各项工作。鼓励年轻学者攻读博士学位,制定政策吸引年轻学者来学院开展工作,对外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目前,学院博士生比例占专职教师的35%以上,每年都有2~3名教师出国学习,承担国家科研课题、国际合作课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逐渐加强。
除完成好教学工作外,能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应用于科研的实际工作中,并在实践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作为课题负责人近年来先后承担并完成的科研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2项在研),承担教育部重点科研课题一项,教育部优秀青年资助计划课题一项,山东省重点科研课题一项,与企业合作开展的新药研发课题4项。在中国苔藓植物生物活性化学成分、植物多酚化合物与生物学意义研究等课题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果。目前已完成了40种动植物活性化合物的研究工作,发现全新结构的化合物100多个,在国内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得国家新药证书两项,获得发明专利一项,申请中的专利3项。
加强产学研的密切结合,促进科研、教学的发展。与制药企业建立起密切的互利协作关系,由企业出资兴建的药学科研楼——天然药物研究院正在设计施工中。目前学院学科条件、工作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促进了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高。在开放式办学的模式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根据社会需要,推进教学改革,调整办学方向与专业设置。目前,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临床药学”七年制本硕班,六年制生物制药(基地班后期分流)班等,对充分发挥综合大学多学科优势,促进药学学科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药学院作为山东省药学教育与科研的中心,国家生命科学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作为一院之长,深感自己责任之重大。在工作中,能够以身作则,兢兢业业,和药学院的全体教师一起,脚踏实地地将药学院的工作做好。决心按照学院的“十五”改革与发展规划及发展目标,脚踏实地,努力工作,发挥学校多学科的优势,促进药学学科的发展。为我国特别是山东省的药学人才培养,创新药物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