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659阅读
  • 1回复

医学科学家眼中的科研(健康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6
鲜花
107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6-09-25
北京协和医院在85周年院庆之际,邀请了基础和临床方面的著名科学家,围绕科室如何确定科研方向,基础和临床科研如何结合,医生如何做科研的热点话题,作了精辟论述。


医学科学家眼中的科研


2006.09.25 3版 医生论坛   编辑:吴卫红
作者:吴卫红 段文利 郑颖璠 郎景和 强伯勤 沈岩 邱贵兴 陈媛

  要当一名临床医学家
  刘德培院长说,在协和医院工作,不要满足做一个临床医生,还
应该是一个临床医学家。
  而做临床医学家,大概就得有一点儿学问,要做点儿研究了。
  三个要素我认为科研有战略意义,它是提高医疗水平的核心,保
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科梯队建设的基础,人才、成果造就的途径。
所以,对一个人的发展和医院的发展或者对一个学科的发展都非常重
要。
  其实一个学科的形成和成长大概有三个要素:一是要有研究方向,
看准方向,瞄准目标,持之以恒,这是学科发展的根本。二是学科带
头人一定要把握好方向,组织好梯队。三是要软硬件配套,所谓硬件
就是基本设施、资金等;软件就是管理、操作。三方面组成了学科建
设与发展的基石,一个都不能少。
  临床科研有三大分类,第一类基本上是纯临床研究,就是根据大
量临床材料,有些一般性的试验结果,比如根治绒癌的研究、脊柱侧
凸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临床研究。第二类是临床基础研究和临床密切
结合的研究,以及流行病学调研等。第三类是纯基础研究。
  四个步骤首先是选题,第二要进行设计,第三是实施你的研究,
最后是总结分析。所以实际上是一个选种、育苗、耕耘、收获的过程。
一项科研主要时间花在哪儿?要花很长的时间做选题的设计,要花一
半的时间查阅文献、检索资料,再花相当的时间设计思路、勾画蓝图,
这些相加差不多有60%,最后形成一种概念,一种设计。
  比如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是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的金标准,
而我国不可能每个医疗单位都实施。如何做一个无创的非手术诊断?
我们找了几个主要临床指标,比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疼痛、不育、
盆腔检查、影像学检查、血清CA125等五个指标,通过平行序列分析
就可以得出。其中两项指标的阳性值预示值可达88%,三项都符合阳
性预示值可以到100%。这样广大的妇女可以通过非手术或者非腹腔
镜的检查得到一个比较正确的诊断。
  在做临床研究的时候要注意:一、尽管临床治疗和医学研究之间
有密切关系,甚至非常相似,但不可混淆概念划归统一。
  二、注意治疗性误解(TMC)。你可能错误地认为临床研究或者
受试者结果可以为临床应用,这在当前医患关系不是很和谐的情况下,
尤其要注意。70%的受试者存在TMC误解,研究和治疗之间不是完全
等同的。因此对于治疗性误解的主要对策是强化知情同意,强化信息
告知的要求,突出研究性质及其风险的告知,建立受试者理解程度的
方法模式,这在我们临床研究中非常重要。不是说你的实验报告就可
以成为临床的一个应用报告。
  三种精神第一,要有对科学探索和执着追求的精神。其实研究最
开始是兴趣,然后形成一种责任,一种职业追求。
  第二,要有创新思维和献身精神,当然要有科学作风和科学方法,
就是我们说的三严,克服困苦、持之以恒。
  第三,要有团队合作精神。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教授郎景和


  与临床结合更紧是趋势
  人类基因组计划目前的趋势是,大规模的群体基因标本的研究。
过去我们跟医院合作几十例、上百例的标本就觉得不错了,以后没有
5000例根本做不了。而且主张从家系的研究,到群体的研究。跟临床
的结合在未来是更重要的趋势。
  总的说来,生物学研究的模式在转变。过去的15年是基因组序列
的确定,一直到功能基因组的研究。现在从基因组学研究到蛋白质组
学、代谢组学,从组学研究一直到系统生物学研究。从单基因遗传病
到复杂性状疾病研究,从遗传病基因定位到致病基因序列测定,从单
基因分析到多基因分析,从基因的作用特性到基因的调控。过去是特
定的一个DNA诊断,将来更重要的是疾病易感性,多种基因组合的一
个诊断技术。
  我国的基因组研究和蛋白质研究,目前也跻身世界前列,主要是
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文章。1998年之前我们在《自然》、《科学》上
发表文章是比较难的,1998年是第一篇,而过去一年中国科学家在《
科学》杂志上发表了5篇文章。
  总体来说,基因组得到一大堆的数据和蛋白组得到的一大堆数据
必须和临床数据结合。如果不结合起来,相应的意义还是比较弱。
  这里有一个预测,未来10年里,能完成风险预测、早期诊断、预
测疾病;但基于基因信息设计的药物治疗大概需要20年的时间,包括
肿瘤的基因组发病机理设计的药物治疗,都要20年。更长的时间是以
基因信息为基础的治疗与预防,目前预测是30年。基因基础研究现在
喊得比较多,但最终基因组的工作对未来医学有推动,大概还需要15
~2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
        中科院院士、人类基因组北方中心主任强伯勤


  科研需要“有目的”的重复
  我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切入”如何搞科研这个话题。
  2003年人类基因组序列基本框架完成后,现在主要问题是研究遗
传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人类基因疾病的大体过程是,1970年克隆了第一个基因,到1986
年的定位克隆,再到2003年基因序列组完成。如何利用基因组序列,
如何利用我们优势的临床医学资源去识别鉴定人类疾病的遗传因素,
是我们这个阶段主要要做的事。
  我国疾病基因识别主要是利用了国际人类基因组的数据、信息和
我国的遗传资源,第一个突破是夏家辉院士进行的神经性耳聋研究。
类似还有不少成功利用国内资源的范例。只要技术、思想成熟了,利
用很好的遗传资源就很可能有更多的发现。
  比如我们和北大医院儿科合作搞了儿童癫痫的研究。癫痫临床表
现差异非常大,我们挑的是儿童失神癫痫,其有特定的脑电波,在临
床上可以把这个病的表现尽量压缩到均一。这是一个关键。因为我们
有时候做一些研究,特别是一些临床研究,国际上做什么我们就做什
么,他发表了什么,我们手里有病例,我们拿手里的病例验证一下,
可以支持也可以不支持,都可以发文章。实际上,我们重复不仅是为
检验国外的东西,而是要找自己的东西。给大家展示一张图,这是我
们根据文献报道和教科书,自己绘制出的一个丘脑皮层环路产生振荡
的节律机制。我们把这张图上所有的电生理过程找出来以后,再把文
献上有关他们做哪些基因,为什么做这些研究都排在上面,国际上已
经报告的东西我们也重复,但这种重复是有目的的重复。文献上根本
没有做的,但是我们发现它在整个通路上也占据关键的位置,于是我
们在这里发现了T形钙通道激活产生T电流的变化,这个基因变异大概
在百分之十几的病人中有。后来在国际文献上也发了一篇很好的文章。
  所以在研究的时候,要有一个疾病发生机理的思考,然后检测文
献中报告的东西以及没报告的东西。临床是非常有优势的,不仅问题
是从临床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实际上也是从临床上出来的。做遗
传实际上只是一个技术,一个方法、一个检测。如果我们思路选对了,
临床的方向指对了,我们检测起来只是时间和技术的问题。如果临床
的指示是错的或者是模糊的甚至是盲目的,那技术再好,花钱再多,
得出的结果也就是撞大运。而科研不是撞大运。
  科研合作的关键在临床。合作的时候,一定要找最好的临床大夫,
找研究生也希望他们有比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有时间和精力思考临床
和基础两方面的知识,并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找到正确的科研思路。
            中科院院士、中国医科院基础所所长沈岩


  临床医生搞科研重在积累
  临床大夫肯定是要搞科研的,但事实上很多临床大夫觉得科研不
是很重要,尤其是外科大夫,认为“一把刀”可以走天下,而做科研
的效果却不明显。这个观念是错的。
  以骨科为例。骨科临床发展很快,包括微创技术、数字化、人工
关节、组织工程、基因治疗等等,这些都归功于科研。因为骨科和计
算机、机电学、光学、生物力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
骨科要使用很多器械,就涉及机电问题。我们现在用机器人做手术,
包括导航系统,靠的都是科研。
  科研怎样搞?科研很重要的阶段首先是选题、实施、推广应用以
及项目的延伸。
  第二,要有创新的指导思想,而且不能离开临床。实施具体方法
时,首先要追踪学科发展前沿,把握学科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我们
利用一切渠道获取国内外最新学科发展动态。比如说,看文献,参加
学术会议。另外要请进来、走出去。
  第三,搞科研更重要的是一个积累过程。要原始创新,更要注意
长期积累。没有长期积累,不会有什么好的思维。
  第四,要有标新立异的首创精神,不要迷信国外,好多东西不见
得外国一定比我们强。
  比如脊柱侧凸有先天侧凸、神经先天瘤侧凸、特发性侧凸,你从
哪方面突破?想突破,还要考虑能不能突破。突破哪方面呢?我们考
虑先天侧凸也好,其他侧凸也好,结果发现特发性侧凸的问题最大。
另外什么时候该做手术?手术范围做多大?从前面做还是后面做?全
世界对此都有争议。
  我觉得我们应该自己研究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所以我们重点
考虑说明这个侧凸的分型有问题,什么类型就做什么手术。我们收集
了1000多例,Lenke分型收集了315例。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收
集了1000多个病例,手术800多个病例,搞了分析,分成了13个型(
即目前被国内外认可的特发性脊柱侧凸的PUMC分型——编者注)。在
骨科杂志上发表了,而且是在权威的《脊柱》上。根据我们的分型,
为病人解决了实际问题,证明具有实践意义。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教授邱贵兴(本版图片陈媛摄)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缘续来生
发帖
750
啄木币
1242
鲜花
34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6-09-25
脱离实践的东西不太好 要不我们早就是共产社会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