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中华博医学程度标准委员会对全国医学院校进行审查,有7所质量合格,其中长沙湘雅、北京协和排在前列,从此“南湘雅。北协和”的美名蜚声海内外。“南湘雅、北协和”的盛誉。它是湘雅医学院第三任院长、1948年中国首届院士,1955年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张孝骞用心血浇灌而成的。张孝骞是国家邮政部发行科学家纪念邮票的16人之一。“
当年国立湘雅医学院的院歌:“长沙张仲景,医学溯先贤,泱泱乎流千载,湘雅树中坚。椎轮始业,自谭胡颜,历尽艰难颠沛,壮气直无前。院训指薪傅,公勇勤慎,诚爱谦廉,求真求确,必邃必专。宏创造,利人天,发扬光大,亿万斯年。”
湘雅医学院:1913年,湖南育群学会和雅礼布道团(Yale Mission)签定协议,筹建长沙湘雅医学院(Hunan-Yale College of Medicine at Changsha,后改为Hsiang-Ya Medical College)。1916年,首届新生入学,学制五年(不包括预科两年),完全用英语教学。湘雅是继上海圣约翰之后又一所高水平的教会医学院。在当时有南湘雅、北协和之说,可见湘雅的实力。“湘雅”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湘”字不难理解,湖南省之简称也,自古如是;而“雅”字呢?那本是“雅礼”的缩称,而这“雅礼”不过是“耶鲁”(Yale)的旧译而已。如此说来,“湘雅”医学院及附属医院,自然就是“湖南耶鲁”医学院及附属医院了。
但是据1932年的评估,在中国的教会医学校中,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程度最高。由此看来,在中国的教会医学院中,华西协合、上海圣约翰、湘雅医学院、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是医学教育水平最高的,只不过在不同历史时期各领风骚罢了。时至今日,这几所院校(上海圣约翰现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在中国医学教育领域依然处于执牛耳的位置。这都是这些院校一直执行精英教育路线的结果。
ps:据可查资料,
中国博医会是我国最早的西医学术团体,1886年,教会医生的联合组织——中国博医会(China Medical Missionary Association)在上海成立。1887年3月在上海创刊的中国博医会报(China Medical Missionary Journal)是当时中国博医学会的刊物,主编为J. G. Kerr。其初始目的是为教会医院之间交流信息,总结工作经验,撰稿人都是教会医院的外籍教会医生。此刊1907年在中华医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下改名为Chinese Medical Journal。这个时期有很多教会医生来华,将西医广泛传入我国。当时,我国面临着各种烈性传染病的威胁,例如霍乱、鼠疫、天花等,如果有简单的预防措施,不少人的生命是可以挽救的。博医会报着重地反映了这种情况,刊登的内容大多数是有关麻风病、鼠疫、霍乱、痢疾等传染病的报道,贡献巨大。当时我国还没有正式的医学院校或护士学校,没有西医文献,也没有预防医学工作。由于受过现代医学科学训练的中国医生逐渐增加,此杂志的作者中,中国的西医所占比例逐渐增加。从1916年至1921年,此刊开辟日 本医学文献介绍栏,起到中日医学信息交流的作用。1932年1月博医会报与中华医学杂志英文部分合并,正式改名为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hinese Medical Journal),并单独出版发行。
张孝骞,内科专家、医学教育家、中国消化病学的奠基人。毕生致力于临床医学、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工作。对人体血容量、胃分泌功能、消化系溃疡、腹腔结核、阿米巴痢疾和溃疡性结膜炎等有较深入的研究。在医学教育方面有他独到的见解,培养了骨干人才。
张孝骞,字慎斋,1897年12月28日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一个清寒的教育家庭。1905年在私塾学习《四书》、《五经》,熟悉了古汉文。1911~1914年,他先后在长沙明德中学、益阳信义中学、长沙长郡中学读书。在校期间,他特别重视数理化和外语的学习,希望以后能考上工业学校,实现工业救国的理想。由于受辛亥革命民主思想和家庭教育的影响,他从小养成待人诚恳、实事求是、严以律己、勤俭节约的作风。毕业时成绩名列第一。长郡中学校长是长沙湘雅医学院的校董,劝张孝骞报考湘雅医学院。这时他认识到中国虽“穷”,需要发展工业改变贫困面貌,但“病”同样危害至深,因此,决心行医治病。1914年12月,张孝骞以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进入湘雅医学院第一班学习。1921年毕业时,取得学业成绩和毕业论文两个第一名,获得金牌及美国康涅狄格州政府授予的医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留校工作,张孝骞选择了范围最广的内科专业。1924年1月,到北京协和医学院(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深造。一年以后,他正式留协和医学院工作,任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
1926年9月,张孝骞被选送到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跟随导师哈罗普(Harrop)襄教授做血容量测定的研究。他的学术论文《测定循环血容量的一氧化碳方法》和《糖尿病酸中毒时的血容量》,1927年在美国临床研究学会年会上宣读以后,受到了医学界的重视。1928年两文在美国的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临床研究》)杂志上发表,并为教科书所采用。30岁的张孝骞开始在医学界崭露头角。
1927年7月,张孝骞回国后,进一步研究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甲状腺功能低下病人的血容量变化以及肾脏病人(主要是肾病综合征病人)的血容量变化,并于美国的Journal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临床研究》)发表论文<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的血容量)。
1930年,张孝骞在协和医学院组建消化专业组。他一方面从事临床工作,另一方面从事胃液分泌的研究,1933年于美国的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临床研究》)上发表论文《发热和传染病时胃液的分泌》。1932年晋升为副教授。
1933年12月,张孝骞再次去美国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他毅然放弃在协和医学院优厚舒适的条件,停止了进行多年的、卓有成效的科研工作,全家轻装南下。回到长沙不久,接任了湘雅医学院院长职务。
1938年夏,战火逼近长沙,张孝赛为了保存这所已具规模、历史悠久的医学院,不顾美国雅礼会的反对,力排众议,率领全院师生,携带必要的仪器设备、图书,长途跋涉,迁到贵阳继续办学。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以身作则,带头减薪一半,同大家同甘共苦,在山沟里支撑着这所流亡大学。
1941年,张孝骞拒绝教育部长陈立夫要他担任澳缅铁路卫生处副处长的任命,说:“现在湘雅就是我的命根子,现在把我调走,等于葬送湘雅医学院。”1944年***侵略军深入黔桂线,湘雅医学院又被迫迁到重庆。1945年***帝国主义投降。1946年8月,医学院回迁湖南的工作刚刚就绪,张孝骞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再次去美国考察医学教育和讲学,并为湘雅医学院聘请教师和收集学校所缺失的医学书刊。1948年4月,他辞去院长职务并于当年9月,绕道上海、天津,回到了北京协和医学院,任内科学教授和内科主任,积极投入复校与开诊工作。他从美国请回张学德等内科专家,并把内科分成消化、心肾、传染、血液、呼吸等专业组,促成了内科学分支学科的专业化,开始了全面的科研工作。
1955年张孝骞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1962年9月,他被任命为协和医学院副校长。1978年以后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他还长期主编《中华内科杂志》。
1987年8月8日,张孝骞因肺癌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终年90岁。
北京协和医院的挽联,概括了张孝骞的一生。
“协和”泰斗,“湘雅”轩辕,鞠躬尽瘁,作丝为茧,待患似母,兢兢解疑难。“戒慎恐惧”座右铭,严谨诚爱为奉献,公德堪无量,丰碑柱人间。 战乱西迁,浩劫逢难,含辛茹苦,吐哺犹鹃,视学如子,谆谆无厌倦。惨淡实践出真知,血汗经验胜宏篇。桃李满天下,千秋有风范。
[ 此贴被peterhe400在2007-05-09 13:5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