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http://www.973.gov.cn 1997年6月4日,原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决定要制定和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随后由科技部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亦称973计划)。
973计划的主要任务:一是紧紧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等领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自身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提供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基础;二是部署相关的、重要的、探索性强的前沿基础研究;三是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高科学素质、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四是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能承担国家重点科技任务的科学研究基地,并形成若干跨学科的综合科学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
计划)2007年度重要支持方向 五、人口与健康领域1.我国重大出生缺陷的发生机理与防控基础研究 针对我国发生率高、危害重大的出生缺陷,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从基因与环境影响(化学、物理、生物等)两方面开展系统深入研究,阐明它们的发生机理,为发展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基础。
2.心脏疾病发病机制的基础及早期干预的研究 研究心脏疾病中心力衰竭和重要心律失常疾病发病的分子机理,寻找与确证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为疾病早期诊断、干预以及治疗的新思路奠定基础。
3.我国重要致盲疾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 根据重要致盲眼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从分子水平研究重要致盲眼病的发病机理,探索新的防治思路和方法,为提高疾病的防治水平提供理论基础和新手段。
4.我国重要精神疾病防治基础研究 针对忧郁症与精神分裂症,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从基因与环境影响两方面开展系统深入研究,阐明它们的发生机理,为发展有效的防控与治疗方法与措施提供理论基础。
5.免疫识别与免疫调节的基础研究 研究机体免疫系统对于重要抗原的识别以及免疫应答调控的细胞和分子机制,阐述免疫识别和免疫调节相关分子的结构特点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免疫反应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组成基础,为重要免疫
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等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6.重要有害环境因素的危害机理与防治基础研究 研究有害环境因素如电磁辐射等对人体的生物效应、发生危害的机理,为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7.我国特有资源药物的基础研究 从我国特有的真菌药物资源或动植物毒素出发,加速认识和挖掘我国天然药用资源,研究真菌次生代谢产物或毒素多肽的作用机理,并进而进行分子改造与修饰,为发展重大原创性药物奠定科学基础。
8.重要传染病基础研究专项 乙型肝炎重症化临床监测及防治的基础研究。重点开展乙型肝炎病毒分子病毒学与重症肝炎的致病机制、乙型肝炎重症化的临床转归与分子遗传、重症乙型肝炎肝细胞损伤的免疫机制以及重症乙型肝炎临床病程的监测,初步阐明乙型肝炎重症演变发病的机制及相关因素,提出乙型肝炎重症化的主要监测指标和评估体系。
肠道微生态与感染的基础研究。重点开展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肠道菌群生态失衡的分子机制、肠道微生态变化与感染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及机制、常见的肠源性感染细菌移位的分子机制以及微生态调节防治感染的分子机制,通过肠道微生态与人体感染性疾病的关系研究,探明诱发肠道微生态失衡与感染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提出感染微生态防治的新方法。
疟疾、血吸虫等重大热带病防治基础研究。重点开展日本血吸虫、疟原虫等病原体耐药机制、抗原变异规律、与蚊媒和宿主相互作用的关键因子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传播和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机制研究,阐明日本血吸虫和疟原虫的致病机制,为重大热带病防治技术的突破提供理论支撑。
艾滋病防治新途径研究。以目前成熟的马传染性贫血疫苗为基本模型,重点开展慢病毒基因组变异、强毒株与疫苗株毒力差异及免疫原性差异等研究,阐明艾滋病等慢病毒的毒力变异机理和免疫逃逸、机体保护性免疫等机制,为进一步开展艾滋病疫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9.中医理论专项 基于临床的针麻镇痛的基础研究。选择针麻临床的适宜病证,坚持中医针灸理论指导,在肯定针麻临床优势的基础上,围绕针刺麻醉中镇痛这一关键环节,运用传统与现代研究的方法,开展针麻镇痛的中医理论(如穴位特异性、选穴规律、针刺麻醉方法等)及作用机制的研究,阐明针麻镇痛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内涵,为针麻临床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性味功效相关理论的基础研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多学科手段和方法,以中药性味理论为核心,开展包括性味、归经、升降沉浮等在内的与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密切相关的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重点研究药性的物质基础、治疗过程中所体现的药效作用及其运用规律,揭示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为中药新药的创制和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中医特色疗法的理论基础研究。选择确有疗效、有较好推广应用和研究基础、但尚未纳入正规中医院校教材的中医特色疗法,结合临床开展理论基础研究,以期提出新观点、新学说,丰富或完善其理论内涵,为发展中医临床治疗的新方法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