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中心花园
时间:本周四下午4:00另有两场
科学畅想曲信息如下:
http://ww.msw.sdu.edu.cn/bbs/read.php?tid=92302006返校校友简介
袁瑞荣, 医学博士, 1983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后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孙燕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肿瘤内科学和肿瘤临床免疫学专科训练。她关于女贞素提取物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获得了中国医科院和天津市医学科研一等奖。袁医生于1989-1993年赴瑞士从事临床生物学研究并取得伯尔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她所主持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预测淋巴瘤病人预后的研究发现获得了瑞士癌症国家奖。袁医生于1993年在爱因斯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并获得了极富竞争力的Aaron Diamond生物研究奖,她在单克隆抗体方面的新发现为临床试验设计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理论框架。
为了更好地进行临床基础研究,袁医生先后完成了在爱因斯坦医学院内科学和Sloan-Kettering癌症中心的临床肿瘤/血液学专业训练, 并获得了Davidoff Society杰出临床教学奖和Lacher淋巴肿瘤基金会研究奖。2003年她被聘为UMDNJ的新泽西医学院助理教授,担任肿瘤免疫和神经免疫实验室主任, 新近被任命为神经分子生物研究所所长。袁医生是美国国家认证的内科和肿瘤内科专家。目前她的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侧重于肿瘤和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的新药发展,临床方向为实体肿瘤诊断和治疗。袁医生积极参与并促进了中国与国外癌症研究方面的合作, 她是美国华人血液和肿瘤学医师协会的总秘书长和学术委员会主任,曾多次应邀回国作学术访问,也是中国肿瘤临床协会唯一一名来自海外的执行委员。袁医生一直希望为母校山大做一些工作,她力图通过这次访问和交流建立起与国内的合作研究, 为母校的科研和教学做出贡献。
陆维扬博士,多伦多大学麻醉学系及生理学系助理教授。分别于1982年与1987年获山东医科大学医学学士学位和理学硕士学位。1983至1984年任山东医科大学生理学教研室助教,1987至1992年任该校讲师。1992年赴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学习, 1996年获博士学位。此后分别于多伦多大学生理学系和分子及医学遗传学系做博士后研究。2000年成为多伦多大学助理教授。陆博士长期致力于突触可塑性原理的研究。突触可塑性是指神经元改变其突触结构、分子组合及信息传递的能力。突触可塑性是神经科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因为突触再塑是许多大脑功能的基础, 比如学习和记忆。另外,突触可塑性还与多种神经疾病,例如慢性疼痛、精神失常及神经衰老等有关。陆博士及其同事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他们的某些研究发表在顶级科学杂志上,如《自然》(Nature 388: 686-690, 1997),《科学》(Science 284: 1845-1848, 1999),《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 2: 331-338, 1999),《神经元》(Neuron 29:243-254, 2001; 29:485-496, 2001; 35: 121-133, 2002; 38:611-624, 2003) 和《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 31:184-189)。陆博士是加拿大国家卫生研究院(Canadian Institutes of Health Research, CIHR)的研究员 (Investigator),和美国NARSAD Essel研究员。目前他的研究项目获得加拿大国家卫生研究院和加拿大创新基金会资助。
王山鸣博士, 1986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微生物系,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1989年赴瑞士实验癌症研究所学习,于1994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到美国西北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后转入芝加哥大学继续博士后研究并留校任教。2004年,回西北大学任助理教授并出任ENH研究所功能基因组中心主任。主要兴趣有:了解人类基因组的基本结构,探索人类基因组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动态转化模式。主要贡献有:发展和改进了数项用于大规模分析基因组结构及基因表达的高通量技术,揭示了在人类基因组及果蝇基因组中存有大量新基因,确定了人类造血系统细胞分化的正常基因表达谱,分析了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基因组的异常基因表达特征。王山鸣博士的研究得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资助。他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鉴定人类新基因, 探索人类正常基因组变异性, 分析癌症基因组的结构改变, 以用于癌症的诊断和治疗。
史如深博士,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心理语言学教授,语言研究小组主任。语言、思维和大脑中心这一跨学科研究中心的成员。史博士于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获学士学位。毕业后在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任教,后赴杨伯翰大学研究TESL(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之后赴布朗大学认知及语言科学系(Cognitive and Linguistic Sciences) 攻读学位,于1991年和1995年分别获布朗大学语言学硕士及博士学位。她荣获Isaak Walton Killam 博士后奖金, 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做博士后心理语言学研究 (1995-1997), 后任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听觉及言语科学学院的助理教授(1997-2000)。2000至2002年在此校Peter Wall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任研究员。2002年,她作为副教授加入魁北克大学心理系,200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史博士致力于对人类自然语言结构和运用以及语言习得的研究,得到多家政府部门的研究基金奖,包括加拿大社会科学及人文研究理事会(SSHRC)、加拿大自然科学及工程研究理事会(NSERC)和魁北克社会及文化研究基金会(FQRSC)基金奖,并荣获加拿大创新基金会(CFI)一项重大的建设基金奖。她的研究曾被加拿大广播公司(CBC)报道,并在美国和加拿大的科学电视频道Discovery Health Channel作为教育文献的一部分被排进一部纪录片。
宋文儒博士
宋医生是美国国家认证的内科和肿瘤学专科医师,也是一位从事肿瘤免疫学和免疫疗法研究的科学家。宋文儒1982~1989年在山东大学(原山东医科大学)求学,获医学系本科学位,后成为血液/肿瘤专业的研究生。带着成为一名肿瘤科医生及科学家的梦想,他来到美国:1990~1995年,在德克萨斯农工大学读免疫学博士;1995~1998年,在康奈尔大学医学中心——纽约医院做基因治疗及肿瘤免疫治疗方面的博士后研究。为了实现做医生兼研究者的目标,他在通过了美国医师行医资格考试之后,重新接受系统的临床培训。1998~2001年,他在纽约Montefiore医学中心,即埃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附属医院,做内科住院医生。后于2001年成为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内科肿瘤学医生,并继续开展关于肿瘤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2006年4月1日,他被聘为贝勒免疫研究院(Baylor Institute for Immunology Research)的副教授,及贝勒塞蒙斯癌症中心(Baylor Sammons Cancer Center)的肿瘤学主治医师。他的实验室将继续对树突状细胞(DC)生物学及其在人类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他的临床方向为内科肿瘤学,尤其擅长治疗淋巴瘤。他的研究方向侧重新型癌症免疫疗法的方案创新。宋医生的团队是几个最早用动物模型证实经过遗传修饰的表达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可以作为有效的癌症治疗性疫苗的研究团队之一。为此他们申请到美国国立卫生院(NIH)提供的科研资助(RO1),发表了一篇引用率很高的并且带有编辑评论的论文。为了克服一些应用方面的限制,他们首次证明了化学疗法和肿瘤内树突状细胞疫苗的联合应用,可以作为一种更加有效和实用的癌症免疫疗法。他们的这种开创性的方法后来得到了其他研究者的证实。进一步改进肿瘤内DC疫苗的创新型方案已获得了NCI/NIH的资助,目前正在进行中。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FDA)批准通过他们的两个研究型新药(IND)的申请,他开始在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的结肠癌或胰腺癌病人中开展I / II期临床试验来进行研究成果转化。
宋医生积极投身服务母校及社区活动。2002到2004年,他是山东大学海外校友会的副会长及人才委员会的创始主席。他于2000年至2004年两次担任美国华人医师会理事会成员,2003至2004年在美国癌症协会-北加州中国分会担任理事会成员,2003年以来在美加籍华裔医学联盟基金会担任理事。此外,他还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组织了在旧金山2005年9月举办的第四届21世纪中美医学研讨会。日前,作为理事会创始成员的他进一步推动美籍华裔血液病学家及肿瘤学家协会(CAHON)的建设,该协会的目标是为促进中美在肿瘤学和血液学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搭建桥梁。他被CAHON推选为2006-2007年度的会长。
魏华臣医学、哲学博士,现任美国纽 约 西 奈山 (Mount Sinai) 医学院皮肤病学及肿瘤学终身教授,皮肤病研究室主任及纽约皇后中心医院皮肤病门诊部主任。魏博士于1982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专业,并于1986年获北京医科大学环境医学硕士。他于1987年赴美深造,1992年获纽约大学“生物化学与环境肿瘤学博士”。毕业后,他被阿拉巴马伯明翰大学破格聘为环境卫生学及药理学助理教授。1995年作为皮肤病学副教授进入纽约西奈山医学中心任教。期间他通过美国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于1996─2000年完成内科学及皮肤病学临床训练,成为一名有美国行医执照、拥有专家特考文凭的皮肤病专科医生。 魏博士在基础及临床科研领域颇有建树,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环境污染物及长波紫外线对皮肤癌基因及机体免疫的协同效应”,“氧自由基对DNA等大分子物质的氧化损伤及其对器官癌变衰老的影响”,“大豆类黄醇,中草药黄芹及印度檀香油等对紫外线诱导的皮肤癌及光老化的化学预防及分子学基础的研究”。在美期间,他发表了70余篇科研论文及100多篇会议文摘、综述及病例分析。他先后申请获得30余项科研项目,其中包括5项美国国家卫生院(NIH)首席科学家(Principal Investigator) 指导的 RO1 科研基金。他是 美国皮肤病基金会1996年度杰出科研奖、美国皮肤病学科学院1998年度科研成就奖的获得者,并于1999年荣获太平洋皮肤病协会的“尼尔森.鲍.安德森”纪念奖。由于他在基础研究及临床实践上的杰出贡献,2003年1月被西奈山医学院校董会提升为终身教授。魏博士与国内同行有着广泛的学术交流,200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聘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主持并参与国家皮肤病学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教学工作。魏博士除繁忙的科研及临床诊治工作外,在皇后区亦设有私人诊所为广大华人患者服务。他是美国华人医师会的现任会长,美东华人医师IPA联合公司的创始人及总裁。他的学术成就及对社会贡献被美国多家华文报刊如《世界日报》、《侨报》、《美洲时报》、《多维时报》所报导。香港《镜报》在2005年3─4月刊的华裔精英专栏中对他的成就进行了特写报导。山东省教育电视台在2006年2月“留洋故事”节目中,报导了他在美国生活、工作与奋斗的经历。
于学杰,医学博士,理学硕士、博士,德克萨斯大学盖尔文斯顿医学院病理系和微生物及免疫系终身副教授,生物防御及新生传染疾病中心科学家,Sealy疫苗开发中心科学家。于博士于1983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1988年获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预防医学硕士学位,1993年获法国马赛地中海大学分子微生物学博士学位。1983年至1992年工作于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及微生物学研究所,并于1989年提升为助理研究员。其间他作为访问科学家在美国工作过两年,后于1988年返回中国。1992至1993年他在法国地中海大学工作并获得博士学位。1993年起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讲师,1997年升为助理教授,2003年获终身副教授职位。于博士获得多项研究资助,其中包括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过敏及传染性疾病学会的R01和U01资助, 获得多项美国专利。他在欧美英文杂志上发表了五十多篇文章,参与写作了最具权威的医学微生物学参考书, 其中包括医学微生物学、预 防生物恐怖袭击与新生传染疾病疫苗、真核生物和 伯杰(Bergey)细菌系统分类手册。于博士对传染性疾病和生物防御有广泛的兴趣。作为研究虫媒传播细胞内寄生菌(如Rickettsia, Ehrlichia)的主要科学家之一,他的研究兴趣在于阐明虫媒传播细胞内寄生菌的分子发病机理及如何防御新生传染病和生物恐怖袭击。于博士多次 担 任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及其他基金评审专家。他对医学微生物及生物防御的研究曾引起休斯敦中文报纸美南新闻的关注、报道。于博士积极参与、支持当地中国人社区活动,曾任德克萨斯大学盖尔文斯顿医学院中国学者学生会副主席。于博士和夫人张立红创立了德克萨斯州盖尔文斯顿市中文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