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又一个起点
——2008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张运
“每每想起出国前,许多心脏病患者等待入院做心导管检查,一排就是数年,以致终因不可逆转的心血管并发症而失去手术治疗的机会。作为心血管医生,我常常感到一种愧疚和不安。我要用自己所学,为患者带来福音。”
1983年,而立之年的张运来到多普勒超声技术的发源地挪威深造。
深厚的数学功底,使得他把流体力学的原理很好地运用到多普勒超声技术领域,很快掌握了多种超声心动图技术和定量诊断方法,使定量诊断瓣膜性心脏病的时间由过去的几小时缩短到五分钟,并实现不打开病人胸腔进行诊断。
1985年,他的论文被列为美国心脏病协会年会10篇“特征性研究”报告之一,直率的美国教授甚至这样形容:“假如我的一位好朋友当选,我会因为嫉妒而3天不去理他。”而他也把别人用5年时间获得的博士学位缩短为2年。
回国后,张运全力投入到多普勒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中,由此使我国心脏病诊断技术迎来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它使目前国内能做的复杂心脏手术,比10年前翻了十番。
由于心内科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2001年,49岁的张运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实现山东省医药卫生界院士“零的突破”,并成为山东省最年轻的院士。
持续不断的创新热情使张运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在国内首先开展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新技术的临床研究,在4500多例患者中,成功率达到99.8%;他在国内率先开展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的临床研究,建立了新的技术和方法;他首次提出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标准,揭示了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登上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的颁奖台之际,他说,这是又一个起点。
{作者:王延斌 来自:科技日报2009年2月20日 编辑:宣传部宣传科 责任编辑:风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