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介入诊疗的辐射防护——易 甫 王海昌
作者:易 甫 王海昌( 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 来源:
http://www.xjcardio.com/zlbd/sort039/564.html 心血管介入诊疗具有方法简便、安全有效、病人创伤轻、痛苦小、临床合并症少等特点,故发展较快。目前我国至少有上千家医院、2万名医务工作者在从事介入放射诊疗,每年接受这一诊疗的病人有5万多人次。但是它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人们也开始考虑它可能给操作者和病人造成一定的辐射损害。目前,介入操作者头、胸、腹等主要部位的照射量率在防护条件差的一些单位,超过了《医用诊断X线卫生防护标准》防护区照射量率的限值,特别是一些心血管介入诊疗工作过程多较为复杂,医务人员大多没有经过放射防护知识的培训,对辐射损害的严重性和它的防护重视不够。一些基层医院介入医师直接在X射线透视下进行穿刺和插管等,眼、面、四肢等部位暴露在X射线下,操作时间较长,加之连续X射线摄片造影,日积月累,临床医师接受的辐射剂量更高。
尽管X线对人体组织有一定程度损害,但只要我们了解X线的特征、生理学作用、照射量及极限,以及有关防护的知识,采取一定的防御措施,充分利用现有物质的防御作用,尽量减少对X线的直接接触,认真做好防御工作,那么,X线的损害是完全可以大大减少甚至避免的。使心血管介入诊疗健康发展,更好地造福人类。
第一节 X线特征
X射线是由X线球管内电子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通过光闸或整直部件的应用,使射线变成很细的射线束。X射线束的总强度,由技术因素、电压(kV)和电流(mA)及离X线球管的距离而决定。对某一特殊检查,通常选择一对kV和mA,以达到最佳透视或电影摄片曝光,病人总的射线照射量则取决于时间。
大多数情况下,射线的潜在生物学作用与组织吸收射线能量的大小有关,但它的定量测定较复杂。在吸收过程中,光子的能量在机体内蓄积,同时射线束强度减弱。在X线检查中,进入机体的X线能量至少有90%被吸收。
X射线尚具有穿透能力。某些光子不被吸收而穿过机体,其数量取决于物体和X线射线束特征,电子数多、致密和厚的物质很易吸收X线,故不易被穿透。铅由于电子数和密度较其他物质为高,故常用作屏蔽材料。在光子穿越物体时,其强度随物体厚度呈指数性降低。进入物体内的光子将发散或偏移,尤其在电子密度较低的物质(如软组织)内更加显著。这样,使其作为第二个放射源对机体照射。此外,其尚可减低图像质量。
第二节 生物学作用及危害性
国内外大量资料研究表明,介入放射学工作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高于传统的X射线工作者接受的辐射剂量。由于介入放射学操作者的年龄、放射工龄和诊治疾病类型不同,他们接触的辐射剂量差别较大,因此,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差别也较大,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就报道过从事心血管检查工龄2年的介入放射学工作者,他们的年龄分别在32~64岁之间,平均每位病人的心导管操作时间为40~60min,持续工作2年后对这些介入工作者体格检查结果如下:6例心导管检查医师均出现疲乏无力、头晕、睡眠障碍等神经衰弱症群,淋巴细胞转化率低于正常,5人血细胞出现明显的核棘突切迹、凹陷、双核型等形态变化,3人出现白细胞降低,淋巴细胞比值增高,有5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出现双着丝点、断片、断裂等畸变类型,染色体型畸变率(1.5%)不仅高于正常水平,而且高于全国医用X线工作者染色体畸变率水平。
慢性放射病是主要危害之一,是机体在较长时间内连续或间断地受到超剂量电离辐射后,所发生的以造血系统损伤为主,并伴有其他系统改变的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有头晕、乏力、头痛、记忆力减退及出血倾向等,部分男性有性欲减退、阳痿,女性可出现月经失调、痛经、闭经等。实验室检查可见血象和骨髓象减少和抑制、染色体畸变白内障及免疫功能降低等。国家放射病诊断鉴定组统计表明,从1991年1越至1998年1月的7年间,我国共诊断职业性慢性放射性疾病290例。
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曾对58名介入放射工作者的受照剂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年受辐射剂量水平比常规医用X射线诊断人员受辐射剂量要高数倍至数十倍。济南军区军事研究所对济南军区10家医院34名介入放射工作者的健康状况与普通放射工作者及对照组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介入放射工作者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技计数均低于正常,表明介入放射工作者的免疫功能受到一定影响;染色体总畸变率为普通组的1.3倍,是对照组的2.2倍。山东省卫生防疫站对82例介入放射工作者调查了解到,他们的年受照射剂量范围在12.38~168.64mSv之间,平均每人每年58.72mSv,是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新建议书推荐剂量限值每年20mSv的近3倍。这些人的头痛、头晕、易倦、乏力、心悸、记忆力减退及牙龈出血等症状的发生率为37.8%。而遗憾的是,绝大部分介入放射工作者还没有被纳入放射工作人员的管理范畴,既没有参加过放射防护培训,也不享受放射工作人员待遇。
当X射线被机体吸收时,可产生各种生物学作用。它常取决于吸收射线的组织或器官的敏感性及吸收的射线总量,其他因素例如射线辐射的暂时性分布及接触射线机体的年龄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在心导管检查时,病人与操作人员均接受射线,但有区别。一般讲,病人机体的一部分在短时间内接受射线,而操作人员通常大部分机体在多年内接触射线。接触X射线可引起死亡、放射病、白内障、基因突变、胎儿畸形、癌肿等。特异性生物学作用与放射剂量的关系常常与特异的类型有关。死亡、放射病、白内障以及胎儿畸形似有一定的射线剂量阈值,上述危险性的发生率和严重性随剂量增加而增大。其他作用例如基因突变、癌肿似与射线剂量无关,但其发生率随增加放射线接触而增加。
头颈部:该部位接触X射线的主要危险性是引起白内障和甲状腺癌。X射线引起晶状体混浊已在放疗病人中观察到,一次接触射线2Gy即可引起白内障。当数月少量接触射线时,则引起白内障的射线阈值为5~10Gy。累计剂量>15Gy时可产生影响视力的白内障。女性较男性更加敏感。射线引起甲状腺癌肿发生率为每年20~150/106人.Gy。
躯干:躯干部接触X射线可产生各种癌肿、基因突变及胎儿畸形(如妊娠时接触X线)。癌肿是介入性诊治时接触X线的最严重的并发症。通常这种癌肿与一般的非放射引起的癌肿无区别。一般说,接触X线越多越易产生癌肿。但从接触X线到发生癌肿的时间可长达10~30年。癌肿可发生在消化道和肺部,女性乳房对引起癌肿更加敏感。接触射线可增加白血病发生。白血病一般在接触X射线的数年内发生,每年发生率10~60/106人.Gy。动物实验已证明,接触放射线能引起基因突变,且放射量越大,基因突变发生率越高。大剂量放射线尚能引起胎儿畸形。
四肢:四肢对X射线的敏感性较头颈及躯干部为低。
遗传学:将120个从事介入放射学诊疗工作的医生做对照研究,这些医生的年龄分别在22-60岁之间,从事介入工作1-15年不等,个人年接受的剂量在0.21-28mSv之间,经淋巴细胞染色体和微核率分析,其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细胞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染色体畸变类型主要为断片,其中单断、断裂、双着丝点出现频率较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为2.95%,阳性检出率占受检人数的25%。
为防止延长操作时间引发的损伤,操作者应该熟悉FDA的推荐:
1.改变球管的角度以改变照射面积,减少皮肤损害。2.使用回放功能来代替重复的照射。3.限制侧向和斜向投射,因为这些方式X线管离病人比较近,会产生高的皮肤剂量。4.延长操作时间时,提高检查床高度,降低图像增强器的高度。5.只有必要时才使用增强模式。FDA同时也建议为了介入透视的安全应用,所用设备应该有临床使用标准,以及在长时间的介入治疗之后,吸收的辐射剂量应该记录到病人的病历中13。直接监测病人辐射剂量的方法现今正在发展。
对正在发育的胚胎和胎儿的影响 又是,基因和DNA会自发改变,导致自发突变,这些突变的发生率被成为突变率。突变率能被病毒、化学物质、污染物以及辐射改变。胚胎和胎儿在妊娠的最初6周对电离辐射最敏感,而那是母亲一般不知道已经怀孕。因此,全国放射防护委员会建议孕龄妇女在接受诊断性X线检查或透视时需要先排除怀孕14。胚胎和胎儿射线照射的后果取决于发育的时期:着床前(受孕0-10天)的照射会导致很高的死产发生率,0.1Gy(10rad)的低剂量在这个时期就可以是致死剂量(幸存胎儿常无可见的异常表现)。器官形成时期的照射(第2-8周)会导致中枢神经和骨骼的严重异常。不同妊娠期间的照射产生不同的异常。先天变异的最大多样性产生于妊娠23-37天的照射。最常见的变异有小头畸形、脑积水、异常肢体附件、脊柱裂以及眼盲。当放射剂量增加至0.5Gy(50rad)以上时,发生畸形的可能性增加。胎儿在第7-9个月的时候对辐射有抵抗,产生损伤需要高剂量。人类的胎儿生长期开始于45天,此后一直称胎儿。在这个时期的辐射会产生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异常。大部分这个时期的损伤直到生命的后期才会表现出来。
当X线通过人体组织时,根据通过X线量的多少,人体对X线的感受程度,产生某些生理上的反应。这些反应常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和功能受到损害、移植,甚至破坏的结果。微量的接受X线,并不立即产生明显的反应,但X线照射后的生物效应并不很快消失,长时间微量的积累,可能使反应逐渐显著。虽然人体各部分组织对X线的敏感性不同,然而其反应具有共同的性质,这是因为X线的生物效应,但仅当人体组织吸收X线的能量时才产生,而不同质与不同量的X线所引起的能量吸收很不一致。因而只有反应程度的不同,而无性质上的差别。
X线的急性反应:多表现在神经系统所引起的功能失调,衰退;其全身性反应为疲劳困倦、食欲不振、呕吐、不适、头痛等。据认为,这是神经系统对X线最为敏感的表现。淋巴组织与血液里的白细胞对X线也很敏感。这些组织受到过量的X线照射后,其淋巴细胞、白细胞就会出现发育障碍、萎缩、分解,造成死亡而数量减少。
对X线反应较为迟钝的组织或器官:如皮肤、肺、肾、肝、肌肉、骨、结缔组织等。这些组织与器官受到过量的X线照射后,在一定时间则出现X线慢性反应;如生殖功能受到损害或生殖细胞死亡而减少,毛发脱落,毛囊破坏,汗腺和皮脂腺发生功能障碍,分泌减少或停止分泌,皮肤干硬,骨质增生等。血液内也会引起某些变化,如白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血沉加快,有时出现齿龈或口腔粘膜出血等。砚秋可引起眼干涩,易疲劳、视力减退、白内障等。如有溃疡现象,经X线大量照射后,常有剧烈疼痛,很难治愈。伤口经X大量照射后也不易愈合。上述这些反应均系指人体接受了一定量的X线量或长时间微量积累到一定量之后才会逐渐出现。但是,由于我们利用了防御措施,在工作中引起对防御工作的重视,可以使X线通过人体的量减少到无任何反应或察觉不出来有任何损害,此种X线的量成为“安全照射量”
根据过去规定:X线的安全照射量人体每周不超过0.5r的皮肤量,相当于0.3r的空气量范围内。这个量主要是指全身照射时,神经系统、造血系统、生殖系统等对X线的最大耐受量。局部照射到手、足、臂、颈等部位,则每周不超过1.5r的范围内,对透视或摄影的患者来说,每一项接受X线量不得大于100r,超过上述范围即为不安全。
能引起机体损害的X线,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从X线管窗口射出的X线,此X线通过管壁、油层、窗口和滤过板的过滤之后,穿透力最强,效用也最大,是直接起诊断和治疗作用的游泳射线。因而,对人体组织的损害力也较大,用于此种X线防御的物质叫“主防御物质”。
2.自X线管套漏出的但也包括自窗口射出的直射线,这类X线因大部分管套内壁,都嵌有一定厚度的铅皮,故其强度已经微弱,但如使用不符合防御规定的管套,这种射线因能四处散射,仍然有很大的损害作用,所以过去也规定;一个符合防御规定的套管,其所漏出的直射线在一米处测量,每小时不得超过0.1伦,即1.67毫伦/分。
3.X线通过人体或其他任何物质所产生的散乱线,这种散乱线因被通过物质的吸收减弱很多,且波长很长。一般认为在某点所产生的散乱线的强度,不会大于射到此点的原发X线的0.1%。但在某一角度上,所产生的散乱线与原发X线的质无大差别。故对散乱线的防御也应重视。
因从X线管管套所漏出的直射线及被透过物体所产生的散乱线,都比从X线管窗口射出来的有用射线的强度减弱很多,不需要防御效能较大和较厚的防御物,故用于此种X线防御的物质叫“副防御物质”。
第三节 介入操作者个人剂量的估算方法
介入操作是近距离操作,操作者可受到主射线和散漏射线的照射。根据介入手术的复杂程度和操作者的技术水平,每次操作者接受辐射的剂量都不相同。有研究表明在无防护条件下,介入操作者躯干部位平均接受的年有效剂量为50mSv。若年工作量达到1000例时,年有效剂量可达到66.6mSv,这已经超过国家限制随机性效应的标准。
在导管室工作的介入医生常常分配有两个辐射剂量测定软片,一个在铅裙外面的领部,用以估计眼镜和没有防护的肩部的剂量,另一个在铅群的内部。在75kVp时,铅裙将腰部的辐射剂量减少至仅为颈部的10%。估计有效剂量当量最好的方法是将两个部位的辐射测定量进行平均。辐射剂量测定软片监测计划的依从性对辐射的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根据1984~1988年15 000例心导管术,每一例的平均剂量当量是4±2mrem。正在培训的医生受到最高剂量照射(5rem/年)。这些辐射剂量资料与其他有繁忙心导管服务的医疗机构的资料是一致的。
(一)个人剂量的监测
一般情况下,操作者可以在胸部佩戴一个或在身上的多个关键部位佩戴剂量计进行累积剂量测量,然后估算有效剂量。这属于职业人员的剂量监控。
(二) 有效剂量的估算
介入操作全身照射是不均匀的,比如操作者手部的剂量大于其他部位,而左手的剂量又大于右手剂量。因此,佩戴一个剂量计无法准确地反映出操作者全身的有效剂量,一般采用佩戴多个剂量计,求出多个部位的剂量值进行加权估算。也可用经验公式估算。
1.采用有效剂量公式估算
E=∑WT.HT,R
对各部位实测值进行多点加权。
2.E=0.6H1+0.2H2
这是一个经验公式,其中H1为介入操作者腰部剂量,H2为介入操作者头部剂量。
3.E=1.5H1+0.04H2
H1为铅围脖内的剂量,H2为铅围裙外的剂量。
第四节 接触X射线的极限剂量
美国州政府以及联邦政府对工人、大众和胚胎-胎儿接受的来源于职业曝射的电离辐射最大允许剂量有严格的规定16。美国医务工作者平均每年全身辐射剂量当量是70mrem/year,远远低于职业工人的最大允许辐射剂量(5000mrem/year)。毫无疑问,最高的职业辐射暴露发生于应用X线进行手术操作时。
对接受心血管检查病人目前尚无标准的放射极限,即使放射剂量较其他检查为大,但病人所得到的利益远较射线的危害性为大。参与X射线检查的有关人员,X射线接触已成为一种职业危险性。国家放射防护和测定理事会(NCRP)主张职业接触X射线人员的最大剂量为:
头颈部 0.05Sv/年
躯干 0.05Sv/年
前臂 0.3Sv/年
手 0.75Sv/年
胎儿 0.005Sv/妊娠期
但这些数值并非一定代表安全放射极限,而作为在其职业中的可接受X线剂量。
第五节 放射防护
心导管室里建造有1.5mm的铅制或其他等同的防护物,以保护控制室和周围的人们免受电离辐射。只有必须留在导管室的工作者才在X线照射时留在导管室。介入医生主要的辐射来源时透视和采集图像时从病人身上散射的射线,接近病人的剂量率能高达0.3rem/h。保护操作者尽量少受射线照射的3个主要原则是:时间、距离和防护物。辐射剂量与曝射时间成正比,而与操作者与病人距离平放根成反比。铅是最常用的防护物材料。重要脏器(肺、胃肠道、生殖腺、乳腺以及骨髓)应该在所用手术时正确防护铅制围裙前面嵌板必须有0.5mm厚度的铅当量,后面嵌板的铅(0.25mm铅当量)提供了额外的保护。符合条件的铅制围裙应该优化舒适度,减少颈部和背部的紧缩度而不减弱放射保护的效果。在导管室使用的kVp数范围内,证明较轻的非铅制围裙是否符合0.5mm铅当量的标准是很重要的。推荐使用甲状腺防护物(0.5mm铅当量)以保护胸骨、上胸部以及甲状腺。两侧有防护物的铅制眼镜可以减少眼镜的曝射,并且依靠眼镜本身的功能,可以提高视敏度。铅制的眼镜推荐使用于领部测定软片剂量接近于15rem/year的工作人员以及正在接受培养的介入医生。手对辐射相对不敏感但受到最高的辐射剂量。市场上的铅制外科手套仅很少的减少手的射线照射,不是保护手免受辐射的代用品。每一个心导管室都必须配备附加的铅制防护物以减少散射,比如装备好铅帘的检查床、悬吊在天花板上铅制丙烯酸防护板以及特别设计的带有合适铅帘的滚动铅制丙烯酸防护板。当操作者在房间内时应该使用附加屏蔽物。
孕龄妇女的放射防护 保护未出生的胎儿免受射线照射是至关重要的事情。现在的规则规定,对已经以书面形式向雇主表明怀孕的妇女,严格限制其胚胎和胎儿在整个孕期的辐射剂量为500mrem,每个月剂量为<50mrem。怀孕并不意味着不能在导管室工作。应该回顾一下个人的辐射史,判断有无可能达到极限剂量及预防措施是否正确。孕妇的铅裙是特别的1mm的铅当量,合适的包围式铅群的使用也为胎儿提供了同样的放射防护(1mm铅群能防护75kVp辐射时99%的曝射)。胎儿辐射剂量测定软片应该穿在腹部铅群内面,它可以提供每个月的胎儿曝射剂量资料。当确定怀孕时,非常有必要回顾一下放射防护的重要原则:尽量减少曝射时间,尽量远离X线源以及使用可得到的防护物。
长期接受放射线的介入操作者与接受X线诊疗的患者处在同一区域,会造成不可忽视的照射量,对于个人照射最大的潜在隐患通常来自荧光透视。因此,对于X线的防护,一定要有屏蔽措施,X线管与工作人员之间增加一层屏蔽物,并要求屏蔽物具有一定的密度和厚度。对于介入放射工作者来说,一定要采用铅围脖、铅衣、铅围裙、铅眼镜等屏蔽措施,使其衰减至可以接受的水准。
用适当的防护器材,以减少局部机体的X射线接触。铅是最有效的物质,常做成铅衣、围裙、手套、围脖以及玻璃屏障(包括铅玻片眼镜等)。然而必须认识到,铅衣的铅厚度0.25mm时,能吸收50%~70%的漏出的射线;铅厚度0.5mm时,则增加到70~90%。
股动脉插管较桡动脉插管X射线接触减少。由于发散射线的主要来源是X射线束进入病人机体部位,因此左前斜位和左侧位时心导管操作者的X射线量增加。室内人员在X线透视以及电影摄片时,尽量远离X线球管。心电图、血压监护和放射科技术员可在铅玻璃隔开的另一房内工作巡回护士也尽量站在铅玻璃屏障后。
凡从事放射性的核设施和建筑物都应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防护要求,并有定期检查监督制度。设置超过容许辐射水平的报警信号网络。
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合格后方可从事射线工作。凡有活动性肺结核、肝炎、肾炎、各主要器官和系统有严重疾患者,均不宜参加此项工作。从事放射性工作之前,要进行有关射线防护知识的教育,提高对射线防护重要意义的认识,经防护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方可录用。
按医用射线防护规定的要求,射线工作者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建立定期健康监护和健康档案。建立和执行放射防护和剂量监督制度,并有详细的记录备查。操作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充分利用屏蔽、距离、时间三原则,在安全条件下完成工作。
使用性能良好的个人防护装备和放射线操作器具,尽量减少与放射源的接触。
严格执行一年中允许接触的次数、时间、剂量和间隔接触时间。
禁止孕妇和脯乳期妇女参加本项工作。
积极锻炼身体,重视合理营养,食用富含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提高健康水平和自身抵抗力。
第六节 防御物质
当X线通过物体时,被透过物质对X线吸收的量与该物质的原子序数成正比。在相同的厚度下,物质原子序数愈大,对X线的吸收愈多。故物质对X线吸收的量,与该物质的厚度几乎成正比。根据这一物理特性, 通常用的防御物质有以下几种:
铅:铅的原子序数为82,比一般金属的原子系数都高,对X线有较大的吸收作用,且加工容易,价格低廉,故X线套管、遮线器、遮线筒、荧光屏上面的玻璃,以及防护手套、围裙都是用不同厚度的铅或含有一定成分铅橡皮来作为防御的。而其他物质也用铅当量来计算其防御效能。
铜、铝:铜的原子序数为29,铝的原子序数的为13,它们对X线的吸收能力较铅差的多。但如果能适当的增加其厚度,也能达到铅相等的防御效能。例如在管电压100kV时,4.6mm的铜或60mm的铝就具有相当于1mm铅的防御效能,故此两种物质也是X线防御中常用的物质。
混凝土:为建筑上常用的材料之一。如用它作为诊断用或治疗用X线室的四周墙壁的建筑材料,在一定的厚度下,完全可以达到对邻室或室外的防御目的。
第六节 介入放射工作者的营养保健
对放射性职业人员,特别是从事介入放射工作的医务人员,有目的地对营养和膳食加以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变机体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使机体抵抗放射损伤的能力和修复损伤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其主要原则是首先满足机体正常的合理营养需求,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放射性损害的特殊作用,给予特殊的营养补充。它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满足人体合理的营养需求量来提高机体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
(一)放射性工作人员的营养有如下几个特殊的要求:
1.蛋白质的需要量在质的方面是要高于正常人群标准,在数量上与正常人群相同或略高于正常人群,动物性蛋白和必须氨基酸的供应量要保证充足。
2.维生素的供应量必须要在正常人群标准的上限水平或再提高一些,特别是核黄素(维生素B2)、维生素B12、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的量必须要首先得到满足。
3.对糖类、脂肪、无机盐、微量元素和水分等近年来的研究认为没有特殊的要求,达到正常人的水平即可,不必强调过多补给。
4.烹调食物与调配膳食要合理,减少营养素的丢失与破坏。
5.维持膳食平衡、合理搭配、食物种类多样化的原则。
(三)有助于减轻辐射损伤的药品与保健品
近年来食物中某些成分的抗放射作用的研究较多,为了使电离辐射造成的损害尽可能地降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有预防辐射损害的食物和保健物品,他们对放射性工作人员的保健有一定积极的作用,现概括如下:
1.酵母类 酵母的自溶物和酵母的核糖核酸及水解物有一定的预防放射损伤的作用。
2.中草药类 现有研究表明:⑴黄芪:研究认为黄芪有一定的抵抗放射损伤的作用,其机制是黄芪能增加受照者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阻止了自由基造成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黄芪还能有效地预防和减轻脂质过氧化物(LOP)的增多,有减轻放射损伤的作用。⑵肉苁蓉:肉苁蓉的抗放射作用主要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将肉苁蓉煎液在受照前和照射中预防性给药,可以起到抗辐射损伤的保护作用。
3.多糖类 ⑴鳖甲粗多糖:鳖甲粗多糖是从水鱼背部骨骼中提取的一种多糖成分,实验发现其能提高受照动物免疫系统的功能,将其给予小鼠,能明显提高受照小鼠的存活率。⑵黄蘑多糖:黄蘑是产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一种野生食用真菌,从黄蘑中提取的多糖能提高受照小鼠的存活率,具有较强的抗辐射作用。
4.自由基清除剂
5.其他 香菇、茶叶、卷心菜、胡萝卜、蜂蜜、杏仁、人参等也有一定的抗放射性损伤作用。
七、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标准
介入放射性工作人员具有以下情况者建议给予减少接触、短期脱离、疗养或调离等处理。
1.血红蛋白 男<120g/L或>160g/L;女<110g/L或>150g/L。
2.红细胞数 男<4×1012/L或>5.5×1012/L;女<3.5×1012/L或>5×1012/L。
3.白细胞总数持续(指6个月)<1.1×109/L或>4×109/L。
4.血小板持续 <100×109/L
5.患有心血管、肝、肾、呼吸系统疾患和内分泌疾患、血液病、皮肤疾患和严重的晶体混浊或高度近视者。患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疾患,如癫痫、癔症等。
6.其他器质性或功能性疾患,卫生部门可根据病情或接触放射性损害的具体情况(包括放射性工作种类、水平)、本人工作能力、专业技术需要等综合衡量确定。
第八节 对机房防护的要求
选择安装X线机的机房时,应根据机器的容量、规格、特点、机械结构,结合当时当地的条件,因地制宜的全面考虑。
机房的位置:安装X线机的房间,要与有关的工作室临近,以方便工作,又要考虑到邻室的防护问题,尽量设在建筑底层的一端。
机房的面积:X线机机房的大小,除足够容纳机械外,必须有足够的余地,以给予病人出入的方便,同时,机房面积越小,X线的散乱线对人体损害作用也就越大,心血管检查室面积不得少于45~70平方米,机房高度不得低于3.2米。
机房的防护:为避免X线对四周环境的辐射损害,直接线朝向的墙壁应有2mm铅当量的防护厚度,其他侧壁和天花板应有1mm铅当量的防护厚度,防护墙高度不低于1.8m。机房的门、窗需合理设置,同样要有适当的铅当量的防护厚度。机房内布局要合理,不可堆放与X线工作无关的杂物。要通风良好,机房门外应安设工作指示灯,并配备各种辅助防护用品,如铅围裙、铅手套、铅座椅、铅屏风等。
X线机的要求
X线球管均应装于诊断型防护管套内,套内应嵌以一定厚度的铅皮,以减少辐射线逸漏。
当X线球管在最大工作条件时,距套管1m的球面上所测得的辐射量不得超过每小时100毫伦琴,厂家对此要求应作出保证。
X线球管固定滤过板(铅)厚度1.5~2.5mm。
遮线器、遮线筒或固定光栅活动准确灵活,并控制在受检查部位之内。
控制台上的各种指标准确无误,旋钮或键盘灵活。
机器安装后必须请射线防护监督部门检测,符合防护要求并发证方可投入使用。
第九节 存在的问题及防护要求
至于有多少病人因接受介入放射诊疗而受到不必要的超剂量照射,到目前为止还无人调查。但可以肯定的是病人和操作者受照剂量的大小,与下列因素有直接关系。
1.操作类型和难易程度 如进行一次心脏介入手术,透视时间可达190分钟,病人照射野的最大照射剂量达到8.4Gy,医生操作一次的受照剂量一般为几百个mGy。但医生由于反复操作,累积受照剂量要比病人大得多。
2.使用机器的类型 北京大学芦春林教授等曾对北京5所医院介入放射诊疗照射剂量水平进行调查后发现,除由于病人病情差异和术者操作技术水平外,受照射剂量与各医院所使用的机器的类型、新旧程度有关。大医院使用的介入诊疗专用机器,如DSA,清晰度高,又有配套的防护装置,大大提高了病人和操作人员的安全系数。而一些条件较差的基层医院因急于开展这项业务,竟用一般的X线机代替,这种机器本身防护性能差,加上图像不清晰,只得增加照射时间,无端地加大了病人和操作者的受照剂量。
3.是否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据了解,目前多数医院还没有保护病人非诊疗部位的防护措施,这很可能使某些敏感器官受到损伤。如造血系统是射线的敏感组织,受照剂量达到0.5~1Gy时,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可降至照前的25%~50%,骨髓核细胞数也会减少。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对射线更加敏感。所以对接受介入放射诊疗的病人的敏感器官进行屏蔽防护是很必要的。
目前有实验证实,是否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受照剂量大不相同。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采用新研制的介入放射防护器材,对工作人员进行了使用前后的对比检测,结果显示,防护器材对操作者的腹、膝部保护尤为明显,可减少94.5%~97.9%的受照剂量,胸、头部减少48.2%~77.4%,手部剂量也有不同程度减低,而且使用后对医生操作无明显影响。当然,对病人敏感部位的防护也不是难以做到的事。以下是常用的个人X线防护用品,见图1。
铅衣
铅面罩
铅眼镜
铅围脖
可移动式铅屏风
4.操作者技术熟练程度 介入医生操作技术熟练,使得操作者和病人受照时间缩短,受照剂量随之减少。同时,介入放射技术熟练者能够在透视时将光圈缩小,减小照射量。我们体会:一般将光圈开至5cm×8cm大小即可,必要时再加大至适当程度。影响增强电视系统的输出量控制在20uR/s以下,只要能看到操作中的导管运动就可以了,不必太亮。
总之,目前我国介入放射界存在机器设备类型、新旧不一,多数医院没有使用完整的个人防护用品,操作者技术规范及熟练程度参差不齐,操作者的防护知识和意识欠缺等问题,直接导致受照剂量偏大。虽然我国尚未见介入放射工作者恶心肿瘤发病情况的流行病学报道,但按目前介入放射工作者年剂量50mSv计算,工作20年,累计剂量为1.0Sv。按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60号报告书提供的危险系数估算,他们中每万人将增加400例致死性癌症和80例非致死性癌症。因此,我们建议:⑴开展介入放射诊疗的单位必须配备与所从事介入放射诊疗相适应的设备,如DSA。⑵必须配置必要的防护用品并经当地放射防护监督机构检验和许可。⑶介入放射医生必须经过考试后,持证上岗。⑷为介入放射技术人员定期举办医德、防护知识讲座。⑸凡范围认定的从事介入放射诊疗人员,应按《放射性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