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降低总危险因素—规范治疗,各项达标 tYMPqP,1.
2型糖尿病合并症的危险因素包括A1c>7% ,蛋白尿,高血压LDL>130mg
/dl,HDL<35mg/dl,甘油三脂>200mg/dl,BMI> 30Kg/m2,吸烟。
为了延缓和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早发现和如何改变上述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是同等重要的。在过去50年中大范围发展的肥胖问题,已经成为公众的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项通过早期实施ACC/AHA指南中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进行快速风险分层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不良结局的发生率的研究,最终分析111,847名非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指出BMI和初发心梗年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初发非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BMI≤18.5kg/m2和BMI>40kg/m2年龄分别为74.6±14.3和58.7±12.5.根据BMI水平不同,心梗早发年龄也不相同。BMI在25-30,30.1-35,35.1-40, >40这四个范围内时,心梗发生年龄分别提前3.5,6.8,9.4,12岁。这充分说明肥胖可以过早的引发非ST段抬高型心梗【19】。肥胖同时也是心血管问题的危险因素,肥胖治疗手术可以降低心血管风险和事件。John
A等人对197例接受肥胖手术的病人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进行研究发现,与对照相比,手术组其反应心血管事件的Framingham风险积分降低了3%。对其患心血管疾病的PROCAM前瞻性的风险研究表明其风险指数由4.1%降至2.0%,而对照组由4.4%降至3.8%。此研究表明,接受肥胖手术能够降低心血管事件的远期发生率【20】。
由于2型糖尿病具有多因素的本质,治疗上也要多管齐下。生活方式的干预尤为重要。始于1986年的中国大庆糖尿病预防20年研究,随机纳入了中国大庆市577例IGT患者,分别进入对照组或生活方式干预组(接受饮食、运动或饮食加运动的干预)。进行为期6年的生活方式干预并跟踪随访14年。在干预期内,与对照组相比,综合生活方式干预组糖尿病发生率降低51%;在干预期结束后,到随访终点时,干预组糖尿病发生率仍比对照组低43%。干预组发生糖尿病的时间比对照组晚3.6年。研究说明生活方式干预对糖尿病的预防有较为长期和稳定的效果。对照组93%都发展成糖尿病患者,在20年间死亡率为25%,而即使是干预组患者,在20年间也有80%发展成了糖尿病患者。因此,生活方式干预可能需要更早开始、持续更长时【21】。目前确认有效治疗包括
①控制血糖,当A1c每下降1%,微血管疾病下降30%;
②控制血压,每100百万血压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中,微血管疾病下降24%;
③控制脂质,血脂达标,心血管事件下降55%,死亡率下降43%;
④使用阿司匹林,心肌梗死下降28%,冠心病下降18%;
⑤定期眼部检测,在严重视觉障碍患者中下降60-70%;
⑥定期足部检测,在严重足部疾病患者中下降50-60%;
⑦加强糖尿病教育,提高患者糖尿病知识,规范行为,自觉血糖控制。因此,治疗目标水平为①血压<130/80mmHg;②BMI<25Kg/m2;③总胆固醇<4.5mmol/L;④LDL-C<2.5mmol/L;⑤HDL-C>1.1mmol/L。
总之,2008年2型糖尿病防治新策略可以简要的归纳为一个中心:β细胞保护最重要;两个基本点:①避免低血糖,避免不良代谢效应;②及早控制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有效防治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任重而道远。崭新的2009年,等待我们继续努力前行,续写辉煌篇章。
参考文献:
1. 刘江华,等.波动性高糖对内皮细胞血管舒张因子合成的影响.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6,14(1):55-56.
2. Cryer PE ,Davis SN , Shamoon H. Hypoglycemia in diabetes. Diabetes Care ,2003 ,26 :1902-12.
3. Abraira C, Duckworth WC, Moritz T.Glycaemic separation and risk factor control in the Veterans Affairs Diabetes Trial:an interim report.Diabetes Obes Metab. 2008 Jul 29. [Epub ahead of print]
4. Desouza C, Salazar H,Cheong B,Murgo J,Fonseca V.Association of hypoglycemia and cardiac ischemia: a study based smilieid="14" border="0" alt="" />
[ 此帖被wannywl在2009-02-10 14:5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