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DXY,及各楼回复
----------------------------------------
血糖的调节,病人出入量的调节,肾功能的评估,术后卧床病人气道护理
我们常碰到外科同事请急会诊,就为病人血糖高调个血糖(要是半夜要上手术前急会诊就为个血糖真的是让人很郁闷),或是看到术后病人出现尿少还是一味大量补液而不分析具体是血容量不足还是实质性肾功能衰竭,结果水分进去出不来的,按说外科对静脉营养是最熟不过,但是病人的补液处置还是要更为细致,量出而入。术后病人,尤其是骨科的病人,术后长时间卧床的,容易有坠积性肺炎、褥疮,要开医嘱让护士做气道的护理、口腔的护理,鼓励咳嗽咳痰,雾化,翻身等等,处理得好,术后就不需要转到呼吸内科来治肺部感染,我们这里呼内常接手骨科的骨折老年病人,肺部感染,加上带着牵引架之类的器具,内科对外科的处理也不懂多少,治疗起来很棘手的。
----------------------------------------
说到底,还是围手术期处理。
今后专科的细化,以及当前的医患关系,导致外科医生不能擅自处理非本科的疾病,必须请会诊。所以,内科基本功,我觉得主要是两个方面。
1.围手术期处理:
一个病人入院,或是择期限期手术,或是急诊手术,不是把本科的疾病诊断明确了就可以,而是要弄清患者所有可能影响你手术及术后的疾病:比如有吸烟史的,要禁烟,有咳嗽史的,要搞清楚肺部疾病,有肾病的,要明白是哪一种,有心脏疾病的,要明确其程度。我们不能擅自治疗这些疾病,但至少我们要知道如何诊断。提早发现,就可以提早请会诊,提早做准备。不用害得兄弟科室半夜过来会诊。
所以,我们应该会的内科基本功首先就是诊断,你要会诊断学的一切,这是基本。其次,是检查,就是要把会诊可能需要的检查先做掉(比如怀疑心衰的,要查心肌酶谱、BNP等),不要等会诊医师过来什么都没有,最后他也要等检查结果。
2.临时对症处理(不是彻底治疗)。就像楼上说的,血糖的调节,就是一种要掌握的基本功。还有急诊的处理,比如血压的升高或降低,比如心律失常,比如哮喘发作。还有就是抢救,这是不得已的情况,急会诊的还没来,你总不能见死不救吧,有经验的护士可能比你还要内行。
不好意思,好像有点跑题了。
---------------------------------------------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觉得有些内科基本功确实需要掌握,而且在现实工作中也会有莫大的好处。
第一:血糖,对一个需要手术的病人,如果血糖控制不好,就会影响切口愈合,麻醉时昏迷不醒等,有时甚至可以成为一台手术成败的关键,还要区分出来是原来就有糖尿病,还是外科所致的应激性血糖升高,学会使用口服药物和用胰岛素来调节血糖
第二:血压,这是一个外科病人常常会碰到的情况,要对各类别的降压药有充分的了解,并在内科实践中学会调节血压,熟练掌握硝普钠等的适应症和使用方法,禁忌症,
第三:抗生素的使用,许多外科病人为预防感染而使用级别非常高的抗生素,而当真正出现感染时却对各种抗生素都已经耐药,治疗起来非常棘手,尤其是合并有肺炎的,有时可能是致命的。所以一定要掌握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第四:对各种常见的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要有一定的了解,能解决简单的而又非常急的这方面的问题
第五:对肝,肾功能的调节也要大体掌握,有时这些在术前是正常的,而在术中术后发生损害的,在不经意间会吓你一跳
第六:急救药物的应用,哪个药物用于哪种情况,要有个充分的了解
这些只是我个人的见解,也许与大多所见不同,建议都拿出来晒晒,共同学习
----------------------------------------------
一个好的外科医生首先是一个合格的内科医生,其实内外科有很多是跨专业的病种,并不能完全分解开的。随着人口的老年化,有很多七老八十的外科病人,而他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内科疾病,如:慢支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我们都的请内科会诊吗?而且一些内科疾病发展隐袭,如没有点内科功底,很容易误事的。
建议没事时翻翻内科书(教材就行),特别是年轻医生
------------------------------------------------
以上老师们讲的让我获益匪浅,我有一些感触:
1、血压、心功能评价、血糖这些手术前需要重视的项目。
2、相关学科的内科疾病,比如你是做普外科的,内科的相关腹痛,比如过敏性紫癜的腹型。
3、手术后常见情况的处理,其中我就遇到一例贲门癌术后肺栓塞,表现症状为精神分裂,当时没有及时想到肺栓塞可有精神症状。
4、一些非内外科疾病的诊断。我曾经遇到过一例腹部不适病人,2天2夜自诉腹部不适没有睡觉,双眼充满血丝,来诊普外。腹部CT提示了腹部较大肿块占位(具体情况忘记了,因为重点不在于此),查体未见明显腹膜炎。考虑为腹腔占位,待进一步检查后限期手术,当时患者晚上6点左右来诊的,我自己在病房,一直到9点患者仍表现出腹部不适,表现出与正常人、急腹症病人不同的焦躁,类似有些神经质。我对这种心中无数的、有精神症状的病人很警惕,向科室主任汇报后开始请会诊,连续几个科的教授、主治来诊都没看出什么问题,神经内科的教授说镇静镇静吧。后来我仍不放心,请了呼吸内科的大夫会诊,来了一看是我同学,住院医,她看后拉着我说:以前见过一例“狂犬病”,就是这个样子!仔细追问病史,30于年前曾有狗咬伤病史,无怕水症状。向医院汇报,防疫站来人,后来证明了此“狂犬病”的诊断,患者也死亡了。
5、有基层医院转来病人,其医院及我院急诊科、我科夜班医师均诊断为下消化道出血原因带诊,早上我跟老师查房,老师问了下“黑便”病史及贫血的血常规单子也符合了这个诊断,我心中不踏实,做了肛诊未见黑便,仔细追问发现患者已经被暗示诱导了,在全身未找到出血证据的情况和不断下降的血色素面前终于考虑到了患者的真正内科疾病--“溶血”。
总体感觉是一般的内科情况需要掌握,最少本着不会出现围手术期“酮症酸中毒”等类似的低级错误。但是对于“狂犬病”这种很多医生执业生涯中都没见过的情况还是本着“谨小慎微”“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多会诊、多请示,少一个“想当然”,多一个“为什么”,总有人见过你没见过的,而且人多了分担责任的也多。

[ 此帖被wanny在2009-08-15 15:5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