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823阅读
  • 8回复

[真情]将越狱进行到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游者狼
 

发帖
2333
啄木币
1
鲜花
35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11-02-09
《肖申克的救赎》大家都看过这部电影吧?男主角睿智冷静逃离囹圄肯定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是最后的结局,无罪的人通过自己的手段让自己摆脱不应该有的牢狱之灾,这种做法可谓是在拿钱不办人事的当局脸上狠扇了一巴掌。
想想......监狱里,或者说看守所里各种离奇的死法:躲猫猫死,洗脸死,暴躁死,摔倒死。不胜枚举,发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


想必更多的人看过《越狱》这部电视剧吧。鄙人正在看。看着看着突然就纠结了,担心了,害怕了,虽然最后的结局隐隐猜到貌似和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虽然貌似有可能大概是最后都死在警察手里,所谓的正义得到了伸张,但是我还是决定淡定地看完全集,不掺杂任何感情。

佩服斯科菲尔德的智慧。这是一个多么好的人才啊,就这样被毁了。如果社会是畸形的,人才是无法发挥正常作用的。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游者狼

发帖
2333
啄木币
1
鲜花
350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1-02-10
杀妻恶名下的漫长牢狱之灾,与原本可以洗刷冤屈的机会失之交臂,最终以意料之外的方式重获自由。湖北省京山县雁门口镇村民佘祥林前半生的变故,如同现实版《肖申克的救赎》。电影里主人公安迪最终只能通过挖地道的离奇越狱重生,而现实里,妻子张在玉“死而复生”的归来,还了佘祥林一个彻底的清白。

孑然一身的安迪获得了梦想中蓝天碧海畔的宁静隐居,这终究只是个故事。而佘祥林与童话无关,被抛离正轨11年后如何重归社会?他需要面对的是关于自己和家人的全部现实。还有张在玉,这个在农村看来似乎有些不合时宜的妻子和母亲,因为自己高远的内心,在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中经受过的煎熬伤痛,被一次次勾起并放大到了公众面前。

以“保外就医”名义第一次呼吸到自由空气的佘祥林,甚至已经辨认不出女儿佘华容,7岁小丫头出落成18岁少女,作为父亲,他错过了所有的细节——即使张开双臂最用力地拥抱,这对最渴望彼此贴近的亲人之间,依旧隔着11年空白后的微妙距离。而对佘华容来说,或许还有另一种尴尬,关于父母的记忆,在年幼时的模糊碎片之外,现在正由媒体来重构。

  一个太戏剧性的场面

  4月9日中午,在大哥张友生简陋的堂屋里,张在玉与记者对面而坐,用笑容和平静的声调证实着她熬过艰难后的友好,直到一辆有公安标识的警车带着“不速之客”到来。

  一个戴眼镜穿着白衬衫的年轻人和几个同伴径直走到堂屋里,张在玉赶忙把她正在展示的一些文字塞到记者手里,示意记者赶快上楼。年轻人迅速拿着一个小本子到记者面前,要求留下姓名、单位和联系方式。在那个打开的本子上匆匆扫过一眼,是一份“记者清单”。本刊记者的名字也已赫然在列,面对记者的惊诧,年轻人显然有几分得意,“有多少媒体来了,我们都很清楚的”。这才坐下来,跟张在玉说自己是县公安局政治处的,“来问个事情,跟你核对一下,究竟有多少媒体的记者来过?”接着自顾自地念起本上的名单。

  “你有什么权力闯进我的家里盘问我的客人?”“你有什么权力盘查干涉记者的采访?”“你们公安局分内的事情应当是什么?”……平静的张在玉变得异常愤怒。年轻人措手不及,但也并不愿放下架子,从“我原来也做过记者”开始,打算跟张在玉理论。但张在玉并不想倾听,继续她的质问,而且愈发激动。她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文章,标题叫《张在玉要把佘祥林送上断头台》,这让她非常愤怒,“究竟是谁要把佘祥林送上断头台?你们不去查找失实者追究责任,不去追究冤案真正的根源,为什么反而到这里来盘问?不要以为你面前这个人还是10年前的张在玉!我不怕你们!”

  败下阵来的似乎是年轻人,为了调和气氛,他表示自己并没有什么恶意,“只是想统计一下记者的资料,方便叫他们寄报道过来给你,不要报道失实”,同时也承认自己“工作方法有问题,不太妥当”。

  和记者一起见证了这个场面的司机,对于张在玉的评价从“肯定是个没脑子的可怜女人”,变成回程中的啧啧赞叹,“真看不出来,这个张在玉真不简单!真是个精彩的人!”

  张在玉的“死”与“活”

  张在玉的愤怒其实已经郁积了很久,不速之客的到访,不过是个诱因。离乡背井多年之后重归故里,孰料物似人非,佘祥林的冤案,好比在她伤口上重新撒了一把盐。

  她也很坦然的说,自己刚回来的时候受的打击特别大,情绪很不稳定。这是事实,她回家后不久,迅速被转入某精神病院治疗,直到内心自我平复。“但那时,我还是存有希望,我也很想配合,什么都不说,把我回来的影响降到最低的程度”。但结果让她“彻底失望”,“同意让我回山东,还让我马上走,但我怎么回去,根本没有人管”。出院回家,再也没有任何“给说法”的人来看过她,这辆警车,是除记者们的采访车之外,过来的第一辆“公家车”,“我也没什么好顾忌的,他们关心的根本就不是我!”

  这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女子,因为自己对外国文学的广泛阅读,培养起了远异于周围人的思维方式和人生理念。她高远而执着的内心,如果放在大城市,似乎更能合拍,而放在农村,就是格格不入的“奇怪”和“不合时宜”。

  “我不可能像周围的女人那样生活,每天家长里短的唠叨。”张在玉很明白她渴望的是“平等相处、互不干涉”的内心自由。就像她曾经痴迷的巴西电视连续剧《庄园之梦》里,女主角努力营造的生活方式。她和佘祥林的婚姻,来自媒人的牵线搭桥,即使现在回忆起来,也没有任何后悔——“佘祥林是第一个看到我内心的人”。当初交往的时候,佘祥林的生活很窘迫,但张在玉并不在乎,她说她要的是“金钱买不到的那种东西”。

  张在玉还能很清晰回忆起结婚那天,她给自己挑的衣服并不是通常的红色新娘装,而是“一套黑色的西服,配了一条当时流行的女性用的尼龙红领带”,红领带后来给女儿戴过,被弄丢了。那是1987年,佘祥林还很年轻,有许多朋友。她说,热闹的婚宴上,她的装扮几乎让所有人惊诧,“不过佘祥林喜欢,觉得我穿很好看”。张在玉形容年轻的佘祥林,“像一匹野马”,而她折服这匹“野马”,凭借的正是自己高远的内心。婚后不久,他们有了女儿佘华容,也很快离开农村去了镇上,佘祥林当上了马店派出所的治安巡逻员,“那时我们都有各自的追求,他也很希望有一番作为,我也有自己的目标”。张在玉也承认她跟丈夫并没有太多的交流,一方面是“有默契,不需要言语交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她并不愿意彻底跟旁人分享自己的内心。她喜欢写诗,但她并不知道佘祥林其实也会写诗,在监狱里的时候还会给女儿写信和诗,佘华容对父亲的诗评价还相当不错。但佘华容却并不知道母亲会写诗,直到现在在媒体上看到,媒体,俨然已经成为这个家庭间信息传播的重要通道。这或许是张在玉想象中的“自由空间”,或许同样是一种隔膜。

  关于当年的精神失常,张在玉也很坦然,“现实的生活压力太大了,物质上的”。诱因是一个颇有些曲折的变故,在当时的厂里,不仅她想“放手干一番大事”的想法被人拒绝,后来还被人从厂里给她的那间小房子里赶出去。“那时临近过年了,那种无家可归的感觉真可怕啊!”之后的故事已经不是秘密,她重病一场,离家出走,辗转到达山东,重新结婚生子,儿子目前9岁。

  只是张在玉并不能理解,她的出走和死亡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她在自己的逻辑中固执地认为,作为一个女人,因精神状况离家出走“是一种最大的耻辱”,所以在神志清醒后,她并不愿意回家乡来面对一切,“跟佘祥林也没有任何复合的可能”。但另一方面,她又深深地愧疚,她觉得这样的出走必然会“给女儿和亲人们造成难以想象的伤害和羞辱”。耻辱、愧疚,这一拖,就是11年。

  “必须回去,证明我是健康的,不应该让女儿还生活在我的阴影里。”3月28日,油菜花开的时节,张在玉在现任丈夫老范的陪同下重归故里。只是并没有想到,原来最需要她露面的,并不是女儿,而是曾经的丈夫佘祥林——在村民眼里,她已经是一个“死人”,杀死她的,正是佘祥林。被公安机关和京山县法院认定的杀妻过程描述里,佘祥林十分残忍:1994年元月20日晚10时许,将精神失常的妻子从床上拉起来,关到一处瓜棚里。次日凌晨,将6岁的女儿抱到父母房内,谎称妻子出走,以外出寻找妻子为由拿着手电筒、麻绳和张在玉的毛裤,推自行车出门来到瓜棚,给妻子换了一身衣服后带到吕冲村九组池塘边,“趁张不备,用石头猛击张的头部、面部至张不能动弹,将张拖到堰塘的东北角,用麻绳将装有四块石头的蛇皮袋绑附其身沉入水中。次日下午将从张身上换下的衣服全部放在自家灶里烧毁”。

  当张在玉活生生地回来之后,与佘祥林一案相关的公安和司法机构作出的反应里,邻村水塘边发现的那具无名女尸,似乎成了罪魁祸首。因为发现了女尸,所以认定是张在玉,所以调查出是佘祥林作案。但没有人愿意站出来明确回答,究竟这具无名女尸是如何成为张在玉的。事实上,据记者调查,张在玉的亲属并没有在认尸的法医鉴定上签字,这就意味着他们其实并不确定死者的身份,家里交不起两万元的鉴定费用,“公安机关认定是张在玉,我们也就信了”,张友生如是说。

  在京山或者任何一个类似的县城里,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走失只不过是相关亲属的事情,但命案就不同了。用现任京山县法院副院长唐崇德的话说,叫“命案必破”。在这样的逻辑里,无名女尸自然急缺一个身份认定,或许真的是那样巧合,外部特征上,张在玉与女尸刚好有部分符合。于是佘祥林似乎注定要开始厄运,补偿他曾经对妻子的亏欠。当然,这些只是追溯往事时的逻辑延展而已,关于这桩定性了的杀妻案,在不得不重新面对,并向诸多媒体给出一个说法的时候,京山县法院、检察院、公安局一方面相对坦诚地承认“当初办错了,要有错必纠”;另一方面却依旧说,“从‘有罪推定’‘疑罪从轻’的老执法观念转变到‘疑罪从无’的新思路,需要一定的时间”。

  新刑诉法的正式实施是1997年10月1日,而佘祥林杀妻定案是1998年9月。这样的事后解释,似乎等于佘祥林只能自认倒霉。

  佘祥林的“罪”与“罚”

  躺在沙洋监狱总医院的病床上回忆起往事,佘祥林长叹了一口气,闭上眼睛,“真像是一种讽刺”。

  背负上杀妻恶名之前,佘祥林原本是雁门口镇马店派出所的治安巡逻员,在职5年,在当地也算是资深的“招聘民警”。因为从小喜欢练功夫,师兄师弟也不少,进入派出所这样一个基层的警察圈子,对于佘祥林而言并不会特别困难,而且当时他是该派出所的一名所长“亲自带过去的人”,即便如此,5年后佘祥林还是没能够得到正式编制。一方面是基层派出所的编制有限,就两三个。另一方面,则免不了是跟人情世故相关的原因,对此佘祥林只是叹气。关于那名所长下落,佘祥林显得有些不好意思,“出来以后听说他犯事坐牢了,后来又放了”,然后补充说,“跟我的事情没有关系”。

  最讽刺的转折是1994年4月11日的晚上,京山县公安局认定无名女尸就是失踪的张在玉后,将佘祥林从家中带走。从那个晚上开始,3995个日夜,都是没有自由的日子。只是之前他并不知道,也无法相信,佘祥林闪烁的言辞间,勾勒出了那个场景下的反差,“那些来办案的公安我当然都是听说过的”,而且像时任刑警中队队长卢定成、副局长韩友华这样的“大警察”不仅是佘祥林耳熟能详,更是他埋藏在心里的“事业上的大目标”。在那个晚上之前,佘祥林自己也是“抓过坏人审过坏人的”,而在那个晚上之后,他成了京山公安系统必须取得突破的“犯罪嫌疑人”。

  基层治安巡逻员的身份,并不能让他在被审讯期间获得任何的关照,也许那时候的佘祥林才深刻意识到,编制之外的自己,其实还是游离于这个系统之外,并不能获得认同。10天11晚的审讯之后,清白的佘祥林终于提供出了一份杀妻的笔录,并且还画出了一个杀人抛尸路线图。面对媒体,与此案相关的某些公安人员开始表现出“很真诚很无辜”的疑惑,“明明是他画了路线图,还把警察领到了现场啊!”对此,佘祥林只有无奈地苦笑,然后不想再作重复辩驳。

  佘祥林前后不一的口供,在案件经过反复退查之后,依旧被公安机关不遗余力地“补充侦察”,重复认定。而另一份原本可以还佘祥林一个清白的证据,却被视作“无中生有”的伪证,提供这份“良心证明”的几名天门市石河镇姚岭村村民,纷纷受到牵连,为这份证明开具公章的村委副书记倪乐平险些家破人亡。这是另一种讽刺。

  在得知张在玉死而复生的消息之后,反应最让人心酸的,是倪乐平的妻子聂麦清。她自己描述:“那天门口突然来了一辆汽车,我还以为是公安局还要来抓我,吓得我准备马上从后门跑。原来是记者,知道是张在玉没死,我又喜又惊,心脏病一下子就犯了,到镇上打了三天吊针。”这个淳朴的村妇只是因为在村前的坟头和几名村民一起看到过神志并不太清醒的张在玉,并且有村民收留过张两天,所以给为保住儿子的性命苦苦奔走的杨五香出具了一份证明看到过此人的证明。这份证明在一审的死刑判决后的上诉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佘祥林的命算是被保住了。

  这些淳朴的村民还来不及感叹,就莫名其妙地被公安机关带走了,倪乐平的记忆里有另一个场景,在石河派出所里,一个自称为干部的人要跟他单独谈话,他把枪放在桌上,语气生硬地说:“案件本来是可以了结的,现在这个证明阻碍了案件的落实,受到了上级的批评。”目的是要倪乐平承认这个证明是伪证。倪乐平本来也是要被带走的,是当时石河派出所的老所长保下了他,但妻子聂麦清被带走了,原本说询问两天就放回来,结果一去就是三个多月,最后被参军的儿子花钱保回来的聂麦清落下了一身的病。她的记忆,是在看守所里的惨痛经历,所有的折磨都是因为她不愿意昧着心说假话。

  即使是现在,公安司法机关对于这份“良心证明”依旧缄口不谈,被强调的,还是“死者张在玉家属不停的上访,联合220多村民的集体签名”,在这种压力下,“稳定压倒一切”。但没有人愿意更深一步来探究,这种激愤的诱因,是“公安机关认定无名女尸就是张在玉”。京山县法院一位负责人还有这样意味深长的感叹,“如果法院要是判无罪,那怎么面对公安局和检察院?案子拖了这么久,他们的工作就白做了?”
离线游者狼

发帖
2333
啄木币
1
鲜花
350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1-02-10


“就像一根草”,赵作海不止一次指着身前的荒草,“说是你拔的就是你拔的,不是你拔的也是你拔的”。
从1999年5月9日被刑拘,到2010年5月9日被河南省高院宣告无罪,冤狱恰好11年的赵作海已经58岁了。他的短发在狱中全部变白,5月10日晚上,时隔11年再次回到河南省柘城县老王集乡妹妹家中的他满眼血丝,用苍老的声音拒绝了大批记者,“睡不着觉,实在太累了”。
第二天一大早,呈现在眼中的故乡赵楼村那写着“强村富民”和电器广告的街道,已经变得非常陌生。“原来的土房变成了砖房,而砖房变成了二层小楼”,赵作海已经不太认路了。碰到熟悉的人,他大声说自己认识,却半天叫不出名字。
妻子和四个孩子都已离去,家里五间房子已经倒塌。在自家宅基地的一片荒草中,全国各地媒体的提问中,他努力回想着十一年以来被外界称为“河南佘祥林案”的种种细节。在一阵阵无法自控、突如其来的哽咽中,他下意识地用搭在肩上的毛巾捂住眼睛。
“就像一根草”,赵作海不止一次指着身前的荒草,“说是你拔的就是你拔的,不是你拔的也是你拔的”。


■背景

赵作海,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老王集乡赵楼村人,被称为河南版“佘祥林”。1999年因被认定杀害同村赵振晌被拘留,2002年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 人罪判处死刑,缓刑2年。2010年4月30日,“被害人”赵振晌回到村中,赵作海得以昭雪。河南高院承认这是一起错案,宣告其无罪,连夜释放赵作海。“杀”人事实
一个残酷的现实横空出世:身陷囹圄11年的杀人者赵作海,事实上是案发事件中的被砍者;而那个被司法认定他杀死的人,就是那个砍了他的赵振晌。
如果不是“被他杀死”的村民赵振晌重新回到村中,连他自己都不敢奢望自己会在65岁之前回到村中。一双皮凉鞋、一双李宁牌袜子是出狱后新买的,无罪判决和释放证明贴身放在红紫色大富豪夹克的内兜中。监狱里买来的指甲刀舍不得扔,用一根绿绳子系在裤带上。
经历了自己称为“最悲惨”和“最高兴”的无罪释放,再次出现在村中的他变得有点微微驼背。
抱孩子的、拄拐杖的、推自行车的老幼妇孺们和快门声跟着他,堵住了赵作海出现在的每一条胡同。在一片同情和惊异的注视中,他忙乱地给村民们发一种叫做红旗渠的烟,但没有人接。
十一年前井中发现残破的男尸后的一个夜里,被警方带走后,村中人相信他杀了村里一个叫赵振晌的单身汉,将他的头和膝盖残忍地割下,其余部分用编织袋包裹抛尸村边的井中,并且用三个石磙压住。
直到今年4月30日,老无所依、向往低保的赵振晌突然回到村中,赵楼村民的震惊以《“你不是死了吗?咋又复活了”?》出现在5月6日的媒体上,全国哗然。在赵振晌的叙述中,出事的1997年10月30日情形如下:
“当天夜里在甘花家(化名),是我砍了赵作海,原因是‘看不惯他跟有夫之妇瞎搞,而且赵作海还欠我1800元’。”以为砍死了人,赵振晌背井离乡逃往他乡,以讨饭和拾荒为生。
一个残酷的现实横空出世:身陷囹圄11年的杀人者赵作海,事实上是案发事件中的被砍者;而那个被司法认定他杀死的人,就是那个砍了他的赵振晌。
公安部门为何将井中的无头尸,与发生在两年前的砍人事件联系起来,至今不得而知。当年判决书中显示,两人都与甘花有“通奸关系”,并如是描述了这场情杀的源头,“赵作海与甘花通奸时被赵振晌撞见……赵振晌持刀将赵作海头面部砍伤……追赶到赵作海家院内”,“赵作海持刀将赵振晌杀死并将尸体肢解、隐藏”。
从此十一年,留在村中的甘花,成了乡村伦理中饱受指责的那个人:她的放纵不仅将赵振晌害死,而且让赵作海家破人亡。
5月11日中午,一个灰衣女子拨开村民和记者们,搬起板凳一言不发埋头坐在赵作海身边。赵作海探身看看,说不认识。一段尴尬的沉默之后,他轻声问了句:“甘花?”事后甘花承认,自己扎入人堆需要很大的勇气,“必须讨个清白”。
在众人面前,这个十几年来总是低着头的女人,高声说出了从未向外人说出的秘密。她说被警方关了29天。审讯者不仅用棍子打她的臀胯,而且被迫长时间屁股不能挨着脚跟地跪着。最终她签字画押说他们是“相好的”。

政法的耻辱
2001年7月,公检法共同认定该案“不具备审查起诉的条件”。一年后,商丘市委政法委集体研究决定“案件具备了起诉条件”。庭审时没有一个亲人到庭。
5月11日,商丘市政法委书记王建民和商丘中院的两位院长前来向赵振海道歉。王建民并不讳言“这是商丘政法部门的耻辱”,后者则保证“今后不办一起假案”。
向赵作海鞠躬后,他们留下共计1.5万慰问金。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赵作海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大官和干部,别人对他鞠躬,他也鞠躬。法院带来的记者问赵作海,你要感谢谁?他说感谢法院,感谢党。记者继续追问,还感谢谁,他一时僵住了。
他显然不能接受诸多急剧的变化,事实上他的命运如此清晰地掌握在法律手中。在人群散去之后,他躺在床上,嘟囔了几句,起身,又躺下,又起来,“为什么要感谢?我不感谢。”
11年前被逮捕后,商丘市检察院以“证据上存在重大缺陷”为由,两次将案件退补到柘城县公安局。据商丘市检察院公诉处处长宋国强介绍,井中无名男尸的身份尚无法确定,而赵作海本人全部翻供,多次坚称自己“被打了”。
2001年7月,已被羁押两年的赵作海,赶上了全国刑事案件清理运动。针对这起案件的联席会议中,公检法以同样的理由共同认定该案“不具备审查起诉的条件”。也正是在这一段时间,柘城公安局提供了最后一份DNA鉴定。
现任公安局副局长赵启钟介绍说,送到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和沈阳刑警学院的死者DNA样本“无法比对”,并将之归结为“当时技术上的落后”。
一年之后的 2002年 7月,在清理超期羁押的活动中,商丘市委政法委集体研究决定“案件具备了起诉的条件”。2002年的10月22日,尸源仍然不明,检察院决定起诉。
当时的商丘法院同样发现案件存有重大缺陷,不过他们并未深究,对律师做出的无罪辩护亦未采纳。跟宋国强一样,受命调查冤案的商丘中院刑一庭庭长杨松挺不无悔意,他着重强调法官的良知、职业道德和独立判断,“应排除一些非正常因素的干扰”。
伴随着2002年底一纸“示证质证来源清楚,收集程序合法”判决和次年年初河南省高院的终审裁定,冤案像一场假球一样一路绿灯,“性质恶劣,手段残忍,影响极坏”的杀人分尸者赵作海锒铛入狱。
庭审时没有一个亲人到庭。不过赵作海回忆当时场景,说自己有一丝放松之感,当时他已被羁押近四年,渴望解脱,“不在乎是死是活”。
两次减刑之后,他的刑期在出狱前降到20年。在监狱中,因为恐惧,他从未说出自己的冤屈。他过去的亲身经历迫使他相信,命“就像一根草,说是你拔的就是你拔的”。

“疑罪从有”
指着头上的拇指肚般的疤痕,赵作海老泪纵横,至少5次,反问记者,“什么叫恨?什么叫不恨?打都打了,道歉有什么用?”商丘市公安局副局长赵启钟解释,冤案或许不是公安机关有意制造。至于原因,他归结为“现实条件和证据”。
5月12日,商丘官方公布三个涉案民警郭守海、朱明晗和李德领,两个被刑拘、一个外逃。在此之前,商丘司法系统仍然以“错案调查处理中”为由,对是否刑讯逼供三缄其口。
分尸杀人却不处死,杨松挺承认这是一个“存疑案件”,法院在判决中“留有余地”。提出“疑罪从轻”和“疑罪从无”的区分后,他个人判断法院当时秉承了“疑罪从轻”的思路,从合议庭到审委会做出了一个“集体决定”。
对于庭审笔录上记载着的刑讯逼供,商丘市公安局副局长赵启钟5月10日做出了解释。他说冤案或许不是公安机关有意制造。至于原因,他归结为“现实的条件和证据”,“民警素质和办案机制”。
这位副局长向记者们普及了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区别,并在中间刻画出中国法律的位置:一度秉承“有罪推定”的大陆法系。
“什么叫恨?什么叫不恨?打都打了,道歉有什么用?”5月11日,坐在自家宅基地的小板凳上,赵作海被记者们询问:28天里做出9次有罪供述是否遭遇刑讯逼供?指着头上的拇指肚般的疤痕,他老泪纵横,至少5次,反问记者。他回忆:
——大概有四五个人,其中一个30多岁的打得最凶。每天半块馒头,不让睡觉。6天之内我没有服软。我不记得他们的名字了。
——铐在板凳上,左边一脚,右边一脚。他们用擀面杖打脑袋。喝一种水,昏昏沉沉,然后在头上放鞭炮。还用枪口往头上砸,疤痕就是这么留下的。
——屈打成招。生不如死。胡言乱语。怎么杀人,尸体去向,他们让我说什么,我就说什么,还要背下来。背不下来就打。都是被认定,不是承认。都是假的。
——他们说你要是不招,把你放在车上一脚踢下去,开枪打死,说是畏罪潜逃而死。
指认装尸编织袋的证词来自赵妻赵小齐和儿子赵西良,都是案卷记载被各级司法部门通过的“关键证据”。赵妻当时说,那是她自家的编制袋,其中两个蓝色补丁是她自己的针线活。
此前赵妻亦向媒体指控,井中出现无头尸后,她被关在一座酒厂里一个多月。当她说自己不知道丈夫杀人时,被惩罚跪在棱角分明的棍子上。

以后的日子
谈及未来,赵作海说,捡破烂或者卖菜。自由之后,眼下他最需要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子,指着一座深宅大院,他说就要这样的房子。
11日下午5点半,记者们和官员们都走了,忙了一天的赵作海并没有像村民们设想的,去看看父母的坟。
当年被逼无奈的赵作海“供述”,自己将无头尸的缺失部分隐藏在父母坟中。警方随即挖开坟墓,据说取走了他母亲的腿骨。
出狱那天,他的四个孩子中间中没有一个去接他。在狱中只有二儿子到狱中看过他,什么都没说,始终没叫一句爸。“还不如不来,来了我心里更难受”。没有一个回村看他,痛哭中他说他想见他们。
入狱时赵作海四个孩子中最大的孩子只有15岁,其中的两个再也念不起书了。
赵作海被抓后,生计无望的妻子赵小齐一次在镇上的路边痛哭,恰好被一个独自带着三个孩子的单身父亲看到。她带着两个最小的孩子嫁给了这个外乡人,另两个实在养不起,无奈留给亲戚们照顾。
赵小齐也不准备见赵作海,她本能地躲避着来自赵作海的消息,为此更换了手机号。
甘花则低头骑着一辆褐色的电动三轮车,有时候她会打电话问记者:我是否应该申请国家赔偿?
而砍过赵作海的赵振晌,接受了一个记者的采访之后再也没有在村里出现过。赵作海无论如何都不打算见他。
谈及未来,赵作海说,捡破烂或者卖菜。自由之后,眼下他最需要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子,指着一座深宅大院,他说就要这样的房子。
5月11日,傍晚6点半,夕阳中骑行过两个村庄的58岁的赵作海,出现在姐姐家里。“十多年了,我的自行车骑得还算可以”,这是记者听到他说的唯一一句玩笑话。
【南方周末】
离线游者狼

发帖
2333
啄木币
1
鲜花
350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1-02-10
这两个冤案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高中时候我们受语文老师影响很深,老师经常给我们发一些社会材料当作文素材,并经常给我们讲社会的一些不公正的现象,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还记得佘祥林案件老师义愤填膺讲述的场景。。。
时隔几年,第二个佘祥林---赵作海出现的时候,一个高中同学给我发消息:
XX,又一个佘祥林出现了,他叫赵作海。

离线游星
发帖
6643
啄木币
135
鲜花
83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1-02-10
老天爷,上面这些东东你都看完了?
离线游者狼

发帖
2333
啄木币
1
鲜花
35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1-02-10
回 4楼(游星) 的帖子
    
离线江南火虫
发帖
126
啄木币
310
鲜花
5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1-02-10
实话告诉你,prison break的结局很垃圾的,导演和编剧脑袋开花了弄个那样的东西,《肖申克的救赎》原着比电影好看
1条评分鲜花+1
游者狼 鲜花 +1 - 2011-02-10
离线游者狼

发帖
2333
啄木币
1
鲜花
350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1-02-10
回 6楼(江南火虫) 的帖子
同感,结局令人失望了点
离线江南火虫
发帖
126
啄木币
310
鲜花
5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1-02-12
结局应该是作者想不出怎样收尾了,想起了之前没有让大家看到尸体的人,就神奇般的让他“复活”了,还是看lie to me吧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