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山东大厦讲座笔记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年修订版
黄峻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黄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委和心力衰竭专业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专家委员、中国高血压联盟副主席和江苏省分中心主任、美国心脏学院专家会员(FACC)。先后主持和参与了数十项临床研究。 今天有幸在山东大厦聆听了黄峻老师关于高血压新中国指南的解读,能直接能面对指南制定的亲历者,这样的机会对于我这样的菜鸟实在不多,特此把自己做的粗糙的笔记发上来与大家分享,希望对还未看到新指南的童鞋有所帮助,特别是今年准备报考心内的研究生,谁知道老师会不会在复试时问及新指南的事呢?心内的研究生好难囧 仓促之中,水平太低,不免有许多遗漏和误读,希望各位高手不吝赐教。 最经有些指南控,附件中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年修订版
全稿
1.2010年指南本应在2010年下半年发表的-,但是由于许多国内外的新的实验证据结果的发表,再次组织专家讨论后才在2011年发表,下一部指南如不出意外,还应是5年一版。 2.CMCS研究中中证实 CHD、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CVS是主要的心血管病死因,黄峻老师由于高血压导致的相对危险度的3倍。 3.有专家对血压“正常高值”设立不理解,当前许多研究(具体哪几个没记住)表明,正常高值的人群比正常人群更易转为高血压患者,且正常高值人群由29%(1991年)升高至34%(2002年),设置正常高值主要是提醒医生和普通人群注重高血压前状态的重视和预防。 4.2010年危险度分层特别把DM提出来作为一个临床并发症,而不仅仅是个危险因子,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变化。 5.中国高血压的特点:合并糖脂代谢异常者比例高,高Na低K,最主要的并发症是脑卒中(无论是出血还是缺血) 6.高血压的特别定义——“心血管综合症” 测量方法:诊室血压;家庭自测血压;动态血压监测(这从2005年的建议提升至应该的水平,对于发现夜间血压水平较高与晨峰现象特别有意义)。 7.Lab检查的一些变化: 8.治疗中强调24小时长效药物 9.具有中国特色的双重目标: 标准目标与基本目标,基本目标不强调使用一天一次的长效药物,因为中国整体的医疗水平较低,要求广大农村与中西部地区也使用昂贵的24小时长效药物不现实。 10.针对不同人群,细化降压目标: DBP<60者应在严密监测血压同时逐步达标 11.药物选择
位子不好,照片没时间处理,请多包涵。 12.治疗原则 小剂量,优先选择长效药物,联合用药,个体化 13.中国高血压的人种特点 低肾素 多数是盐敏感 多为SBP升高 卒中发生率高 未完待续
[ 此帖被dahui在2011-09-26 00:5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