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049阅读
  • 5回复

叶笃正与吴孟超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附简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6
鲜花
107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6-01-09
2006-01-09 09:23: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月9日电 在今天上午举行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
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叶笃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
外科医院院长吴孟超,获得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新闻背景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我国目前级别最高的科学技术奖励,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由国
家最高领导人亲自颁奖。获奖者都是在当代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技创新和科
技成果转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或社会效益。获奖者的奖金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从2000年
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开始,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王永志、刘东升先后
获得了500万元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以下是这两位获奖者的介绍:




叶笃正




叶笃正,男,1916年2月出生于天津市,1948年11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气象学
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大气物理研
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现任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大气
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会员;芬兰科学院外籍
院士;曾在许多国际国内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




叶笃正院士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如下:




(1)开创青藏高原气象学。叶笃正首先发现围绕青藏高原的南支急流、北支急流及它们汇合
成为北半球最强大的急流,严重地影响着东亚天气和气候;他与国外气候学家Flohn各自指
出了青藏高原在夏季是大气的一个巨大热源,叶笃正还首先指出青藏高原冬季是冷源;他
同时还深入地研究了夏季青藏高原热源及其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由于他的研究工作,
国际上才接受了大地形热力作用的概念,为青藏高原气象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基础。




(2)创立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提出了大气平面Rossby波的能量频散理论,从理论上证明
了西风环流中的能量可按远大于风速的群速度向下游(或上游)传播,为现代大气长波的预
报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对阻塞高压天气系统的生成、维持和移动给出一种动力学解
释。这个理论31年后才由B.Hoskins的“大圆理论”所推广,成为对遥相关和遥响应的理论
解释。




(3)创立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叶笃正与陶诗言等发现东亚和北美环流在过渡季节
(六月和十月)有急剧变化的现象,这一发现对中国天气预报有重要意义。他们还发现阻塞
形势的建立和崩溃常伴随着大范围环流形势的强烈转变,它的长期维持则带来大范围气候
反常现象,从而证明了阻塞高压在持续异常天气预报中的重要性。这些发现和理论成为研
究东亚气象学问题的重要文献,奠定了中国天气预报的重要基础。国外的学者在10多年后
,由于1976年冬季北美出现极其寒冷的天气,才开始提出各种系统理论,并形成了一个重
要的研究方向。




(4)创立大气运动的适应尺度理论。大气环流中究竟是气压场还是风场为主导是学术界长期
争论的问题,也是天气预报的关键之一。叶笃正等通过一系列工作建立了大气运动适应尺
度理论:对不同空间尺度的运动都存在着特征尺度,当实际运动的空间尺度大于这个特征
尺度时,气压场起主导作用;当运动的空间尺度小于特征尺度时,风场起主导作用;对中
小尺度的大气运动,同样存在适应问题。这个独创的理论完善了大气运动各分量的相互作
用过程的物理解释,在天气预报业务上有重要的应用。




(5)开拓全球变化科学新领域。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叶笃正积极组织并领导中国开始
气候变化的研究。他积极参加全球变化科学组织(IGBP)的创立,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贡
献了一系列科学思想,如:气候和植被过渡带的敏感性、全球变化中大气化学的作用和“
有序人类活动”适应全球变化等。他通过模拟计算后指出,大范围的灌溉对气候和水文的
影响时间可长达3-6个月,从而证明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的可能性(被称为“陆面记忆
”)。




(6)对中国现代气象业务事业发展的卓越贡献。叶笃正的理论研究成果对提高气象业务水平
起到重要作用,有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如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在业务天气预报中俗称
为“上游效应”;阻塞高压形成和维持的理论,一直是业务上对持续异常天气预报的重要
理论基础;青藏高原气象学理论,在中国气象业务中不仅是天气预报的重要基础之一,更
是气候预报的主要基础;大气运动的风场和气压场的适应的尺度理论至今仍是天气分析和
预报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此外,他积极参与和指导建立中国气象业务系统,为中国气象
局的“气象中心”、“气候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建立做出了实质性贡献。




叶笃正的科学贡献得到了国内外一致承认,也为他赢得许多荣誉,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
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陈家庚地球科学奖;世界气象组织最高奖-第4
8届IMO奖等。世界气象组织在授予叶IMO奖时确认叶笃正获奖理由为:建立青藏高原气象学
;大气环流的突变的发现;提出大气能量频散理论;倡导与可持续发展相联系的全球变化
研究和人类有序活动对全球变化影响的适应等。




吴孟超




吴孟超,男,1922年8月出生于福建省,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肝脏
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
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曾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解放军医学科
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12次担任“国际肝炎肝癌会议”等重要学术会议的主席或共同主
席。




吴孟超院士的主要科技成就如下:




(1)创立了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为奠定肝脏外科的基础,从1958年起,他进行
了肝脏解剖的研究,在建立人体肝脏灌注腐蚀模型并进行详尽观察研究和外科实践的基础
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叶四段”的解剖学理论;为解决肝脏手术出血这一重要难题,在
动物实验和临床探索的基础上,建立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的肝脏止血技术;为掌握
肝脏术后生化代谢的改变以降低手术死亡率,通过临床和肝脏生化研究发现了“正常和肝
硬化肝脏术后生化代谢规律”,并据此提出了纠正肝癌术后常见的致命性生化代谢紊乱的
新策略;为进一步扩大肝脏外科手术适应症,提高肝脏外科治疗水平,他率先成功施行了
以中肝叶切除为代表的一系列标志性手术。以上述工作为基础,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肝脏外
科关键理论和技术,建立了中国肝脏外科的学科体系,并使之逐步发展、壮大。




(2)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他针对肝癌发现时晚期多、巨大且不能切除者居
多的特点,提出“二期手术”的概念,即对巨大肝癌先经综合治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行手
术切除,为晚期肝癌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针对肝癌术后复发多、但又缺乏有
效治疗的特点,率先提出“肝癌复发再手术”的观点,显著延长了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
针对中国肝癌合并肝硬化多,术后极易导致肝功能衰竭的特点,提出肝癌的局部根治性治
疗策略,使肝癌外科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有机统一。上述研究使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由60-
70年代的16.0%,上升到80年代的30.6%和90年代以来的48.6%,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肝
脏外科事业。为了提高中国肝脏外科的科学研究水平,使肝脏外科事业持续、深入的发展
,吴孟超院士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脏外科专业研究所,牵头指导了一系列具有国际
先进水平的基础研究工作,研制了细胞融合和双特异性单抗修饰两种肿瘤疫苗,发明了携
带抗癌基因的增殖性病毒载体等,研究结果发表于《Science》、《NatureMed》、《Hepa
tology》、《Oncogene》、《CancerResearch》等学术刊物。




(3)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他领
导的学科规模从一个“三人研究小组”发展到目前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和肝胆外科研究所
,成为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胆疾病诊疗中心和科研基地;设立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
奖励为中国肝胆外科事业作出卓著贡献的杰出人才和创新性研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门
人才。通过他和同行们的共同努力,推动了国内外肝脏外科的发展,多数肝癌外科治疗的
理论和技术原创于中国,使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和诊治水平居国际领先地位。




他从事肝脏外科领域研究近五十年来,发表学术论文796篇,主编《黄家驷外科学》、《P
rimaryLiverCancer》等专着15部,获得国家、军队、省部级科技奖励26项,获中央军委授
予的“模范医学专家”称号和国际肝胆胰协会授予的“杰出成就奖”等荣誉26项。




年逾八旬的吴孟超院士,为了中国的肝脏外科事业,至今仍奋斗在临床、教学、科研第一
线。




新闻背景:




国家科技奖励制度




说起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可能很多观众是从近几年的报道中才逐渐了解到,其实,早在50
多年前,我国就建立起了国家科技奖励制度。




从1950年到1966年,国家先后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奖励条例》等重要条例,初步
创建起了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像“原子弹”、“氢弹”等重大发明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





1978年开始,我国对于科技奖励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
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是我国第一个全面的科技奖励条例。而1993年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则进一步奠定了科技奖励制度的法律地位。




1979年至1999年的20年间,我国的科技奖励制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继有6万多人获得了
国家科技奖励,奖励科技成果12582项。




90年代末,奖励项目过多,部门、地方和境内外社会力量重复设奖等问题都影响了获奖项
目质量的提高。针对这些情况,1999年国家对科技奖励制度再次进行了重大改革。取消了
部门设奖,调整奖项设置,增设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我国目前级别最高的科学技
术奖励,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由国家最高领导人亲自颁奖。获奖者都是在当代科技前
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或社会效益。获奖者
的奖金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从2000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开始,吴文俊、袁隆平、王选
、黄昆、金怡濂、王永志、刘东升先后获得了500万元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3年12月20日,新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对奖项设置再次调整,在国家自然科学
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中增设了特等奖。加大对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特别重大科学
发现或者技术发明、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科学技术项目的奖励力度,赋予他们更高的荣誉
。2003年度科技进步奖的特等奖就授予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项目。




2005年及今后一段时间,为适应科技发展战略调整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还将
对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及其评审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将重点建立科技网络推荐系统,引入
海外专家参直接与网络评审,并调整自然科学将奖励方向,以项目奖励和人物奖励并重,
加大表彰工人、农民的技术革新成果,并正式将科普工作纳入到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奖励范
围。成立科技奖励监督委员会,保证国家科技奖励的公正性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hehehe

发帖
2455
啄木币
8
鲜花
336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6-01-09
离线daf1983
发帖
1172
啄木币
50965
鲜花
75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6-01-09
确实很会
我郁闷的事情:
          1,祖国没有统一;
                        2,人民还要劳动
                                      3,世界如此诱惑
                                                  4,本人竟然不帅

※※※※※※※※※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Email me     有空来看看My Blog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6
鲜花
1074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6-01-09
吴孟超院士是裘法祖院士的学生,他手下的王红阳教授是长江学者,今年被评为院士。
东方肝胆很牛的。
离线asprin
发帖
672
啄木币
740
鲜花
15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6-01-09
裘法祖?这么牛啊 
离线薇拉
发帖
773
啄木币
1052
鲜花
213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6-01-10
崇拜吴孟超,呜呜,如果他是我爷爷就好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