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959阅读
  • 4回复

脑瘫患儿的康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车驰
 

发帖
4860
啄木币
13466
鲜花
153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6-07-04
小儿脑瘫的识别标准是什么?

脑性瘫痪的判断和认定主要依靠病史及体格检查、脑电图、CT及MRI等。

  CT及MRI能了解颅脑结构有无异常,对探讨脑性瘫痪的病因及判断预后可能有所帮助,但不能据此肯定或否定诊断,脑电图可以了解是否合并癫瘸,对治疗有参考价值。判断脑性瘫痪应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①致病因素发生在母妊娠时,围产期或新生儿时期
  ②婴儿时期出现的中枢性瘫疾
  ③进行性疾病(代谢病、肿瘤等)所致的中枢性瘫痪除外
  ④正常小儿一般性运动发育落后除外。

临床表现
脑瘫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概括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运动发育迟缓:在智力测试中表现出非齐性特征,动作IQ显著低于语言性IQ。因而脑瘫患儿的智力水平常被低估。发育里程碑延迟:3个月不能抬头,6个月不能独坐,7个月不会翻身,8个月不能爬,11个月还不会站。
2、活动过少(痉挛型),或过多(舞蹈—快而圆滑样;手足徐动—慢而蠕虫样扭曲)。
3、原始反射的残存:姿势不对称、角弓反张等。
4、应出现的姿势反应不出现:坐位、站位平衡能力差。
5、异常运动模式:只用少数模式运动;屈曲或伸展;不随意或不对称;全伸展或全屈曲模式;挤眉弄嘴;不随意性拇指背屈。
6、肌张力异常:肢体过硬(尖足、交叉步、拇指屈曲内收、上肢内旋后伸等)或过软。
7、可伴有精神发育迟缓、癫痫、认知障碍、视听觉障碍、语言障碍、行为异常及小头畸形等。
另外,要特别关注早期症状。如果一个孩子有脑瘫的高危因素存在,在早期出现的哺乳困难、持续哭闹等表现须警惕脑损伤的存在。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车驰

发帖
4860
啄木币
13466
鲜花
1539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6-07-04
脑瘫康复工作的原则是什么?

(1)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早期训练。婴幼儿运动系统处于发育阶段,早期发现运动异常,早期以康复训练进行纠正,容易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2)促进正常运动发育,抑制异常运动和姿势按小儿运动发育规律,进行功能训练,循序渐进促使小儿产生正确运动。
  (3)全面康复训练。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对患儿进行全面、多样化的康复训练,除针对运动障碍进行功能补偿外,对合并的语言障碍、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也需进行干预,还要培养他面对日常生活、在会交往及将来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
  (4)家庭训练和专家指导相结合 脑瘫的康复是个长期的过程,短期住院治疗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许多治疗需要在家长的配合下与康复专业人员共同完成,共同制定训练计划,评估训练效果,及时纠正不合理的训练方法。
  (5)脑力多由禀赋不足,胎育不良,外邪侵袭,导致脑髓不能充养,或受到损伤,通过经络累及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以致产生脑瘫的各种症侯。
离线车驰

发帖
4860
啄木币
13466
鲜花
1539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6-07-04
脑瘫患儿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哪些

脑瘫患儿由于肢体运动障碍,社会活动受限等原因常出现情绪及人格特征的变化。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障碍:疾病给患儿造成诸多不便,使活动受到限制,需长期、终身康复治疗。社会上对脑瘫患者的歧视和偏见,使患儿紧张、焦虑、恐惧,担心被人讥笑,感到处处低人一等。沉重的疾病负担使其情绪消沉、自卑、自弃,如患儿感到孤独、不幸、悲观,甚至有严重的情绪障碍如焦虑、抑郁及羞耻感,所观察的绝大多数患儿有情绪紊乱。恐慌症多见四肢和躯体运动障碍患儿、痉挛性患儿多见,其表现为发抖、心悸、出汗、呼吸短促、虚弱、害怕失去控制甚至窒息。恐慌行为多发于年长患儿,害怕拥挤、人群及声音,喜孤独自玩。
 
  (2)行为异常:脑瘫患儿的行为异常表现为性格改变,如固执、多动、冲动、社交退缩、强迫行为、攻击行为甚至自我伤害。脑瘫患儿最常见的强迫行为2岁时即能表现出来,主动表现反复固有动作,如检查、重复整理和排列动作、反复头动和伸手、重复单词、焦虑和机械重复操作行为,同时还兼有害怕情绪。另外,还可表现为选择性缄默症,主要表现拒绝与任何人接触及说话,该症与人体气质差异和生物学的易感性有关,常伴有焦虑、恐慌、害怕注视、担心受社会歧视和恐怖。
  
(3)认识损害:儿童认知功能涉及学习能力、智力、记忆力及注意力等多方面。脑瘫患儿存在的认知障碍为国内外众多学者证实。如记忆障碍、学习新事物、记忆及集中精力困难。认知障碍是影响患儿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患儿的认知功能,主要取决于脑损害程度,遗传和环境因素也有一定的作用;另外,患儿的情绪和行为也能影响学习潜能的发挥。
离线车驰

发帖
4860
啄木币
13466
鲜花
1539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6-07-04
应如何对脑瘫患儿进行心理指导

脑瘫患儿由于疾病多年缠绵,常产生自卑感、情绪抑郁;加之来自社会和家庭的不良刺激,诸如歧视的态度,成长、教育和职业上的多种麻烦问题;有些患儿因受到过度的照顾和袒护而与集体疏远等,常可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病情呈进行性发作也会使智力发育受累。因此,对脑瘫患儿进行心理治疗是合理和必要的。心理干预内容应包括心理咨询、认知行为治疗、运动治疗及社会支持等几方面。 
  (1)心理咨询:进行心理咨询,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只有互相信任和尊重,患儿才能真实而详细地反映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其次,对患儿情况要作定性、定量的全面评估,采用特定、有效的量表或问卷,对患儿及其亲属进行测试。定性评估的目的在于了解患儿及其家属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所在,作为咨询的依据。定量评估是把存在的问题加以量化并观察咨询的效果。
心理咨询要注意以下几点:
  
  1)倾听和理解:医师只有具有深刻的同情心和科学的好奇心时才能做到耐心地听、注意地听。所谓理解是指要站在患者的立场上来看待所面临的问题,尤其是患者的内心体验, 对自己困难所持的态度,还有那些不好意思说出来的“言外之意”等。
通过深入的交谈,如能发现心理障碍的促发和影响疗效的因素(尤其是心理社会方面的),这本身就具有治疗作用。真诚的理解则可以帮助患者接受患病的这一事实,在此基础上共同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 
  2)安慰、鼓励和保证:安慰要做到真诚才起作用。不要让患者感到是敷衍和礼仪性的;也不要言过其实,让患者感到虚伪或有被疏远和冷落、凄凉之感。鼓励和保证要做到实事求是,首先要接受康复治疗尚有许多困难这一事实,但又要有勇气和疾病作斗争。研究康复治疗及疗效情况,尽量改善生活质量。保证不能过头,不能实现的保证有时会给患者造成无望感。 
  3)商讨和建议:所谓商讨是指任何治疗都是要由医患双方共同完成的,尤其是像脑瘫这样的残疾,医理由以平等的态度与患儿父母甚至患儿本人商量哪一种治疗方案更切合实际。所提的建议要考虑到患儿的文化背景、兴趣爱好及客观环境,要有可接受性和可行性,并尽量做到具体可行。  
  (2)认知及行为治疗:认知治疗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类以改变不良认知方式为基本手段的心理治疗方法。认知治疗的目的就在于矫正不正确的认知,使患者情感和行为得到相应改变,这正是患儿及家属极需帮助的问题。认知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类心理障碍。
离线车驰

发帖
4860
啄木币
13466
鲜花
1539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6-07-04
脑瘫患者如何进行家庭语言训练

家庭是脑瘫小儿学习的自然教育环境.父母与患儿相处时间最长,接触最密切,亦是最早的启蒙教师。家教,使全家人有更多机会参与训练过程,不仅可以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而且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尤其是关键性的学前阶段,若能及早给予各种基本训练,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教中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正确姿势 当患儿有了较好的躯干控制能力与进食能力时,可以开始语言训练。训练中要保持患儿眼睛的高度来与其交谈。如果从过高位置对着患几讲话,会使其全身过度伸展,不利于发音。
  (2)增加说话和活动的量 父母不要因为和患儿讲话得不到回答而丧失信心。不管患儿懂或不按懂。家庭成呐都利用各种机会去跟患儿说话。做游戏时与患儿一起进行呼吸训练,发声训练,寓教于乐,以引起患儿训练的兴趣。
  (3)鼓励患儿发声 当患儿发声时,要立刻与其对话和答应。即使还说不成句,也应点头示意,反复教他,启发他想要表达的话语。要多表扬或夸奖,避免过多的批评和指责,让患儿树立学说话的信心。利用患儿的各种要求和欲望,鼓励其发声的积极性。
  (4)教育要持之以恒 语言的矫治和训练是长期而艰苦的,家长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教育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有收获,才能使语言障碍的脑瘫儿获得良好的语言基础。

以上只是脑瘫的一些理论性的知识,希望大家可以针对脑瘫患儿的实际康复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