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妮娜 / 2006年9月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介 · · · · · ·
属于火车的记忆,任何东西无法替代。我怀念2000年以前的所有火车。
中国火车的每一种车型,包括那些消失的和将消失的,甚至仅仅试制了一台的,都有独自的人生脉络:青春年少,意气风发,不惑之年,年老体衰,黯然退场……有些时候,车如人生,也裹带了与之有关的人的际遇和生活。《记忆火车》通过充满感情的文字和画面给你梳理火车的人生脉络。
多年从事铁道新闻报道的赵妮娜对火车的情感较常人更为深厚,在三联书店为她出版的《记忆火车》一书中,她用文字来为这段感情写上一个注解——
火车正在被我们遗忘,但属于火车的记忆,任何东西无法替代。没有哪一种交通工具像火车这样夹带着怀旧和忧伤的气息。对于中国人,火车是往事和人生离散的聚集之地,与火车有关的一些场影会被暗暗地保留一世。
有些火车已经离我们远去,尽管它们在中国的时间远远没有明清红木家具的年龄大,但它们还是走了。我们要看到它们,只能到专门的地方,而这样的地方正在变得越来越少。许多火车给我们的已是背影,它们越来越远,如同我们生活中许多留不住的人和事。
火车正在被我们遗忘,但属于火车的记忆,任何东西无法替代。没有哪一种交通工具像火车这样夹带着怀旧和忧伤的气息。对于中国人,火车是往事和人生离散的聚集之地,与火车有关的一些场景会被暗暗地保留一世。有的时候,一生也不过是一些站台、车厢、出站口场面的串接,火车暗含着别离、转折、落寞和企盼。
在春节前后,站在火车站的广场,人流在距你不到10厘米的地方交织流动,这时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火车仍将是他们的深刻记忆,是他们的人生载体。
火车几乎是一个传送带,它无声无息地带着我们流转,实现抵达,寻找归宿。有时你会觉得它是沉默的法师,给你人生的变幻,静看你的应对,然后又带你离去。
诗人米莱有这样的心情,她说,没有我不爱坐的火车,也不管它往哪儿开……
掺杂着记忆,承载着内心,火车就这样和许多人相伴而行。你讨厌它里面特殊的气味,身体对那些座椅靠背抵制,但你还是爱它,因为它在你一生时光片段的关键时刻,常常那么强硬地作为道具出现,你会无意识地、强烈地记忆它……
火车的历史从蒸汽机车开始,但是这里放弃其他书刊在描述火车时一致性的关注——蒸汽机车,而将视觉基本留在内燃和电力机车上,是因为这两类我们仍在利用和依靠的火车,许多车型的离去比我们所认为的更快,有的甚至似流星的速度。那些刚刚远去或者正在眼前的属于火车的印象,已经变得如此珍贵和脆弱。
所以在这里记录2000年以前蒸汽机车以外中国火车的所有车型,所有对车的记录,以对人的态度,以疼爱的心情。
____________
当然,这本书的知识性也还是相当不错的。从东风和韶山系列机车的介绍中,我也获得了相当多的知识。对于其中的很多描述也毫不怀疑作者是实地考察过的。例如机车司机的主要工作不是开火车,而是和各个站头进行无线通联。某铁丝曾用自己的小电台监听过从杭州到上海列车上机车司机的全程无线电通联,几乎一刻不停,大站小站一个不漏。当然这种通联是相当乏味的,无非是某某车次请求通过,某某车次从第几车道通过,诸如此类。要听完全程,倒也相当不容易。不过每个站头工作人员的口音变化倒也是件有趣的事。
所以,总体说来,《记忆火车》一书是知识性为辅,抒情为主。对于工业题材有所爱好的人,不妨一看;如果你对这种庞大的工业社会的产物没有什么兴趣,对于充满机械的所谓工业美感毫不欣赏的,那这本书就只剩下些泛滥成灾的让人不甚舒服的抒情了,不看也罢了。
[ 此贴被百川堂主在2008-04-19 17:5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