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view.sdu.edu.cn/news/news/dyes/2007-06-13/1181704963.html微笑着走过花样年华——记医学院汪翼教授
2007-06-13 11:22
有些人,或许总如长虹般绚烂,只是不显虚幻
有些人,或许总如夜空般深邃,只是不显遥远
有些人,或许总如晨星般坚强,只是不显孤单
或许也就是这样的人,总能够在走过以往的道路之后,留下最真的平淡,写下最真的精彩,一如朵朵花瓣,散落在人生……
——题记
她,曾经用满心的青春拥抱大学生活;她,曾经在混乱的人间独阅万卷书籍;她,即便随着岁月老去依然青春;她,即便身为一院之长依旧亲切。
她,就是中共党员汪翼同志——山东省立医院原副院长,山东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山东大学校聘关键岗位及山东省立医院杰出学术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曾经一直不懂她为什么总给人那样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直到最后发现,原来是她的微笑在给人以无形中的影响。我想,或许正是这种微笑让她在逝去的年华中,如花一般地绽放……
此心愿如太阳花 青春不息
刚走上二楼,就看到了站在门外微笑的她,就如电影里面亲切的党员大姐一样。是的,在那里,她正带着自己特有的微笑等待着我们。
我知道有些人总是可以用笑容战胜岁月的侵蚀,然而听到她的真实年龄后依然禁不住为之一惊。不仅仅是面容,即使只是看见她的眼睛,都不觉得那是看过六十一个春秋之后的眼神。
从她的眼神里,能够看到那样一种青春的气息洋溢而出,仿佛在吐露生命的快乐。
是的,就是青春,历经岁月的风霜却依然不变的青春活力。那种青春并不张扬,但是却在平淡中吞吐一种让人为之愉悦的芬芳。
她说,在大学的岁月中,自己曾加入了学生会和广播台,担任过文艺部部长并参加过舞蹈队。提到这些,至今她依然庆幸。作为一名党员,她觉得正是社会工作,正是各种活动让她思路变得开阔,让她锻炼了能力,让她在组织各种活动的繁忙中学会了总结,学会了收获。
于是每件事情,她都会提前打算,安排妥当,然后在繁忙中微笑着收获。或许正因为如此,在看待生命的时候,她学会了那种平淡,拥有了那种笑容。不管面对的事情复杂与否,她都可以淡而处之。
那种青春,让她在曾经的大学岁月中用笑容面对一个个故事,一种种挑战;那种笑容,让她在曾经的大学岁月中与繁忙课程下的紧张和压力挥手道别。
她说,现在她依然喜欢歌唱。她说自己曾经带着研究生在“东方之韵”欢歌到十二点半……
我们为之惊异。
这就是一名老党员的生命力。
直到如今再见到广播站的故人她依然愿意用最初的声音去重复那句“本次节目是由xx、汪翼为您播送的”,因为在她心中始终有一个地方未随时间而改变,所以她才能够在四十年后微笑如故,所以她才能够将久远的故事述说如斯……
此心愿如康乃馨 慈爱温情
如今经常回想自己走过的路,有一点总是让汪翼同志很欣慰。那就是,从医多年,从未被牵扯进任何的医疗事故,任何的医疗纠纷,甚至从未有病人或者病人家属对她恶言相向。
没有人觉得奇怪。
因为每次当她看到了患病的儿童,她都会发自内心的心痛,每次看到孩子恢复了健康,她又会有说不出的高兴。闲来无事,她喜欢在各个病房之中转悠,给孩子们量量体温,喂喂药,看看哪个孩子笑了,哪个孩子哭了,哪个孩子睡了,哪个孩子发脾气了……
或者,跟孩子的家长唠唠家常,解答疑惑,甚至赠送一些生活用品。
在她这里,党员和群众的距离被无限地拉近了。她总是那样微笑着穿梭在病房之中,她总是那么关心地看着每个孩子,所以每一个病人家属,都发自内心的希望她开心。
只是,她也有不开心。她说,多年之前,当她刚刚大学毕业分配到基层卫生院时,面对的第一个危重病人最终因抢救无效而死去。病人家属感激她彻夜不眠所做的努力而跪在了她的面前,然而她却为此耿耿于怀、终生难忘。她觉得,或许自己再多懂一些知识,孩子就尚可回生……
所以她不断提醒自己,努力学习。
她不愿意让一个个可爱的天使刚刚来到人世就离开,于是这变成了她在学术上不断钻研的动力。看着她述说的眼睛,我知道她对病人是发自内心的爱护,我知道她作为儿科医生找到了人之初最纯真的可爱,她不在乎孩子们的吵闹,只在乎他们是否健康。
她的桌子上贴着一些孩子们的照片,笑得纯真而可爱。看到我注视的目光,她带着笑意给我介绍那是她的外孙,透着对孩子无法掩饰的疼爱。我相信每个病人都能感受到她的温暖,那如康乃馨一样的慈爱。
因为这是一名党员,一名总是生活在群众的温暖中,并且总是为群众营造温暖的中共党员。
此心愿如向日葵 永怀感激
走过了许多地方,汪翼同志一直很难忘记台湾的一家教会医院。在那里,他们秉承着“病人就是老师”的理念,为每一个给医院捐赠尸体的人颁发教师证书。于是很多人留下遗嘱,要求捐赠尸体。
她对此深有感触。她说,其实,可以说,医生在为病人救治的时候,并不完全是在做贡献,他们同时也在学习。她说,任何一位专家教授,没有数以百计的病例治疗经验,是不可能达到今天的程度的。所以她感激病人。
她说,党教会她的不仅仅是积极进取,还有心存感激。
不仅仅是病人,她至今依然铭记着导师的教诲。她说,自己的两位老师,杨亚超和马沛然教授分别在做人和学术上教会了自己很多东西,她一直在不停地向他们学习,以他们为目标。因为一直感激,所以总是铭记。
在她的心中,永远充满着感激,仿佛感激,便是生命的基调。就如向日葵永远仰望着太阳,她永远都用整颗心去感激那些帮助过她的人,甚至仅仅是无形中帮助过她的人。
在采访中,她不断提起自己的恩师杨亚超、马沛然,她说老师们或者在人品上,或者在科研上教育了她很多,而她离恩师却有那么长那么长的距离,值得自己用所有的余生去追逐……
走出省立医院的时候,看到了杨亚超教授塑像上的笑容,有徒如斯,安得不乐。
我看到,她心存了所有的感激,默默为自己的科研、为病人的健康、为同事的工作而努力,一直。
此心愿如非洲菊 执着坚毅
也曾,她对学医产生过彷徨:如何在繁多而枯燥的课程中取得优异成绩?
也曾,她在文革的混乱中产生过迷茫:学习与知识的意义究竟在何方?
也曾,她面对着不断革新的技术,一次次望而生畏,一次次小心试尝……
然而,每次,她都执着地走了下去——
没有兴趣,她就从《大众医学》开始,看遍了图书馆的医学常识书籍。在听课的时候,她把常识与知识联系到一起,于是不仅仅找到了兴趣,她还找到了更好的学习方法。
在文革期间,虽然曾经有过思想的波动,但是越来越多的事实让她明白,不学习,就无法更好地救治病人。于是她找回了自己的理念,开始投身到俄语、英语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中。
一次次交流让她明白了“走出去”的重要性,于是她以40岁以上的年龄,不断学习,前后八年通过了4次EPT的考核,最终在49岁的时候等到了出国进修的机会。
还有一次最难忘的经历——在国外,面对着语言不通的困难,面对着高科技带来的迥异,一向自信的她第一次失去了信心和自己以往的优势,甚至体会到了孤独的感觉。然而,她没有就此消沉,而是不断学习,同时不断思考着自己新的优势。于是在一次实践工作中,她凭借自己的医疗经验发现了一个肥胖儿童的心脏存在疾患,赢得了同行的尊重,也找回了自己的自信……
作为一名党员,她不懂什么叫做妄自菲薄,什么叫做一蹶不振。在她的信念里面,即使仅仅为了“党员”二字所代表的意义,她也不能停止努力,不能停止积极进取。
走过的道路里面,她一直如一朵非洲菊一样执着而坚毅,不曾向任何的困难低头。她微笑的眼神在向你述说——
只要已经开始,她便不会停止。
只要踏上征途,她便不会认输。
我曾经想过,没有人生会那样完美,她一定也曾经历过自己的滑铁卢。只是她用那样一种平淡的坚强微笑着走过了失败,最终采撷到了人生的珍果。
或许,她就如一株仙人掌,经历过失败如刺穿皮肤的痛楚,经历过人生如身处沙漠的无助,最后依然选择了回归,回归到最初的梦想,用所有的心思去开出一朵花,用所有心思凝聚的那朵花,飘出青春与慈爱,述说感激与坚毅。
那株仙人掌,即便经历了针刺一样的疼痛,也会用花朵昭示着笑容,也会用笑容面对着自己的,花样年华。
{作者:唐文博 来自:医学院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红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