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看来不从基本组件说起很难让大家理解数字音乐的正理
现在把硬件划分两部分来讨论
1-光盘数字信号刻录/读取 D/D (非原版碟片上D/D/D的表达意图)
2- 数字信号还原为人耳能听懂的模拟信号 D/A (人最终只听见A信号)
第一部分中确实存在Jitter等等可变量问题,12年前的一代CD机当时还没考虑到盗版问题,默认每张光盘都是完美原厂货,所以当时的电机马达被固定在150kb/s转速下,这种单速机确实存在严重的缺点,当牒面刮花后无法保正150kb/s的基本输出要求,出现爆音在所难免。时代在改变,人在进步,牒机在不断升级,2000年后推出的牒机无论如何都能保证150kb/s的标准输出,为保证150kb/s采用了很多新工作模式,Jitter等问题基本可以忽略,碟机工作重点早已转移D/A上——结论:稳定/正确/无忧
第二部分D/A,就是把150kb/s的数字信号转化为人耳能听见的声音,这部分难点在如何解决“预算成本不断下降”而“音质不断提高”的矛盾,这确实是最难解决的,音响界经历近百年都无法让所有人满意,百尺竿头再进一步所花费的代价非常巨大,一套2万元的设备只好过1万元不足5%的效果,而5万元的设备只比2万的强1%,前级放大器NE5532俺手头几块(10年前自摸机时购买的5元/块),可是现在拆开 飞利浦**牒机后可以看到,TMD是块比NE5532还要差的4***,时间过去那么多年这料愣是不给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