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64阅读
  • 13回复

又逢5.1劳动节还记得这些劳动英雄们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小王子
 
发帖
465
啄木币
705
鲜花
42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6-05-05
又逢“五一劳动节”,可以说,在不同时代、不同行业的劳模都是一种具体精神的体现,无论是上世纪50年代王进喜的“铁人精神”,还是90年代李素丽的 “微笑服务精神”,亦或是“现代时传祥”式的环卫工人朱和平,在他们身上,都体现出一种爱岗敬业、勤勤恳恳、尽职尽责的工作精神。他们是最值得我们歌颂和敬佩的人,是时代的楷模。
让我们心生敬佩的人.

绕地球25圈的生命圆弧:追记“当代时传祥”朱和平





朱和平18岁就当上了垃圾清运工。豆蔻年华的大姑娘,拉着架子车,摇着手铃,走街串巷收垃圾,因为不好意思常用草帽遮住面孔。但日子长了,街坊们一声声亲切的“大姐”,老人为她端出的甜甜西瓜,在她心中逐渐转化成一种情感,最终升华为30多年不变的“环卫情结”
数千群众惜别英年早逝的朱和平
朱和平:一个让人怀念的环卫工人
在过去的岁月里,他们代表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也代表了共和国艰苦奋斗的精神!五一节到了,让我们向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者致敬!希望大家能够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
[ 此贴被小王子在2006-05-05 09:47重新编辑 ]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薇拉
发帖
773
啄木币
1052
鲜花
213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6-06-13
怎么没人顶?
俺来!
离线小王子
发帖
465
啄木币
705
鲜花
42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6-05-05
挺遗憾的,好象没有学医的
离线xyzmoon
发帖
7033
啄木币
8336
鲜花
1059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6-05-05
引用第10楼小王子2006-05-05 10:09发表的“”: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永远不变的是劳模所体现出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


干一行爱一行
离线小王子
发帖
465
啄木币
705
鲜花
42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6-05-05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永远不变的是劳模所体现出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
离线小王子
发帖
465
啄木币
705
鲜花
42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6-05-05
老百姓的亲闺女——李素丽





李素丽,北京市公交总公司公汽一公司第一运营分公司21路公共汽车售票员,1962年出生,1987年入党。她自1981年参加工作以来,十几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真诚热情地为乘客服务,被誉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导,病人的护士,群众的贴心人”。1996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
21路公共汽车北起北京北站,南到北京西站,沿线10公里分布14个车站。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李素丽根据乘客的不同需求,给他们最需要的服务:老幼病残孕,怕摔怕磕怕碰,李素丽搀上扶下;“上班族”急着按时上班,李素丽尽量让他们上车;外地乘客容易上错车或坐过站,李素丽及时提醒他们;中小学生天性活泼,李素丽提醒他们车上维护公共秩序,车下注意交通安全。李素丽习惯在车厢里穿行售票,车里人多,一挤一身汗,可她说:“辛苦我一个,方便众乘客。”李素丽售票台的抽屉里总是放着一个小棉垫,那是她为抱小孩的乘客准备的,有时车上人多,一时找不到座位,李素丽就拿出小棉垫垫在售票台上,让孩子坐在上面……
10多年来,李素丽用自己日复一日的劳动给人们带来真诚的笑脸、热情的话语、周到的服务、细致的关怀,被人们誉为“盲人的眼睛、病人的护士、乘客的贴心人、老百姓的亲闺女”。
离线小王子
发帖
465
啄木币
705
鲜花
42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6-05-05
群众“及时雨”——徐虎





1975年,徐虎从郊区农村来到上海城里,当上了房修水电工,担负起管区内6000多户居民的水电维修、房屋养护工作。徐虎的父亲是工人,母亲是菜农,过去的家境并不宽裕。徐虎读书时,一直都靠学校发给的助学金。因此,父母经常教育徐虎,不要忘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干房修水电这一行,虽然脏一些,累一些,总还是个技术活。“身有一技之长,不怕家中断粮”。徐虎记着父亲的话:“阿拉是普通工人出身,干一行就要干好一行。”
话是这么说,可是,当徐虎第一次去居民家修阻塞的抽水马桶时,还是傻了眼:粪便、草纸、污水淌了一地。别说干活,连立脚的地方都没有。但是,看看居民焦急的样子,想想自己干的就是这一行,也只好硬着头皮上。徐虎忙着干活,居民在边上忙着端茶、敬烟。马桶修好了,居民连声道谢。事后,还特地给房管所写了感谢信。这件事,给徐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想,自己干了份内的工作,居民就这么感激,真的应该尽心尽力做好。从此,只要一有空,徐虎总是认真学习房修水电技术。碰到居民报修,徐虎一喊就到,及时解决。碰到难做的活儿,徐虎千方百计做到居民满意。每次修理完毕,徐虎都主动做好清洁工作;对居民的酬谢,他笑着谢绝;碰上挑剔的居民,还要耐心说服。一来二去,徐虎和居民们的关系从生疏变得熟悉、融洽了。从居民的欢笑声、赞扬声中,徐虎体验到了人生的欢乐、工作的价值。再脏、再累,心里也是高兴的。 
一个大热天的上午,一位中年妇女急匆匆地赶来报修。一进门就嚷嚷开了。原来,头天晚上6点多钟,这户居民家的楼面上突然断电。3户居民家里的电扇、冰箱全都不能用。孩子点蜡烛复习迎考。白天上班没空报修,晚上报修又找不到人。她说:“今天特地请事假出来报修,请你们无论如何要帮忙修好。”徐虎以前也碰到过类似情况。但是,那时总认为,维修工能做到“你来报,我去修”,并且保证维修质量,已经很不容易了。可是这次,徐虎却心头一震。他想,修修电线,捅捅马桶,对自己来说是举手之劳,对居民却是关系到正常生活的大问题。如果能在当天及时为居民们解决水电急修的困难,就可以给群众生活带来许多方便。徐虎从警民联系箱得到启发,萌生了业余时间为居民挂箱服务的念头。他把这一想法告诉了同在房管部门工作的妻子侯梅英。并得到了她的理解和支持。房管所所长徐裕鑫也热情地鼓励徐虎保持荣誉,更好地为居民服务。1985年6月23日是个星期天,徐虎在房管所以及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领导的陪同下,来到光新二村、石泉路75弄和石泉六村,挂上了3只“夜间水电急修特约服务箱”,上面写着“凡属本地段的公房住户如有夜间水电急修,请写纸条投入箱内。本人热忱为您服务,每天开箱时间晚上7点。中山房管所徐虎”。打那以后,每天晚上7时,徐虎总是骑着“老坦克”,带着工具包,走向3个报修点。然后按照报修的纸条,挨家挨户上门修理。
8个除夕,徐虎为居民贺年守岁,为群众排忧解难。1988年除夕,徐虎照旧在晚上7时去开箱服务。发现3只报修箱里没有一张纸条,就放心回家吃年夜饭了。女儿看到这么“早”回家的父亲,高兴得不得了。还和父亲约定12点钟一起放鞭炮。想不到夜里10点多钟,又有人敲门了,原来是信谊新村的18户居民家突然断水。徐虎二话没说,拎起工具包匆匆出门。他爬上断水居民家屋顶,冒着刺骨的寒风修理。家里人等到辞旧的爆竹声响了,还不见徐虎的踪影。女儿提着“八百响”,含着眼泪等待着父亲的归来。直到凌晨1时左右,徐虎才回到家里,带着女儿到阳台上点燃爆竹。后来,女儿在作文里写着:“虽然父亲没有和我们一起好好过节,但在充满爱心的世界里,我始终感受到父亲伟大的爱。”
小小“报修箱”受到居民们的热情称赞,徐虎却谦虚地说:“我是平凡人,只不过努力做好平凡事。”但是,受到徐虎服务的居民不这么认为。华池路35号居民陈敬泉说:“徐虎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成绩。这平凡就是伟大。”
10年的风风雨雨,徐虎都坚持下来了。那些一开始对徐虎挂箱服务持怀疑态度的人,风言风语的人,也从中受到了教育,改变了态度。10年,本身就是一种磨练。徐虎挂在墙上的小木箱已经磨出了本色。
每当群众遇到困难,他都像“及时雨”,送去党和社会的温暖。群众说,如果每一个党员都像他这样为党分忧,为民解忧,就会在我们社会中形成一股凝聚力。
离线小王子
发帖
465
啄木币
705
鲜花
42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6-05-05
“一团火”精神





北京百货大楼前矗立着一位普通售货员的塑像,那就是张秉贵。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以“为人民服务”的热忱,在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许多外地顾客慕名而来,就是要为了目睹他那令人称奇的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
张秉贵,1918年出生于北京,只在一所贫民学校上过半年学,11岁时便到纺织厂当了童工,17岁到北京德昌厚食品杂货店当学徒。那时的规矩,学徒除了每天站十三四个小时的柜台外,晚上还要给掌柜的捶腿,给老板娘看孩子。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有了自己的商业系统。1955年秋,新建的北京百货大楼开张并招聘营业员,规定年龄在25岁以下,36岁的张秉贵前去参加招聘,因有多年的经商经验被破格录取。
 
张秉贵刚上班的时候,还受过去一些旧商人陋习的影响。一位顾客要买两块桃酥,张秉贵嫌他买得少,没有理睬,而去接待购货多的顾客。那位被冷落的顾客向公司提了意见,同事们也批评他。他辩解说:“我多售货,是想为国家多创造些财富,有什么不对?”经过支部书记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张秉贵认识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要为国家服务怎能不先为人民服务呢?他说:“我们售货员要胸中有一团火,温暖顾客的心,树立‘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北京百货大楼当时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客流量大,加之物资相对匮乏,顾客通常要排长队。一次,有两个女顾客悄悄评价他“服务态度还行,就是动作太慢”。张秉贵便下决心苦练售货技术和心算法,终于练就了“一抓准”和“一口清”的过硬本领。后来他又发明了“接一问二联系三”的工作方法,即在接待每一个顾客时,便问第二个顾客买什么,同时和第三个顾客打好招呼,做好准备。他在问、拿、称、包、算、收六个环节上不断摸索,接待一个顾客的时间从三四分钟减为一分钟。他还注意研究顾客的不同爱好和购买动机,揣摩他们的心理。为使说话亲切动人、言简意明,他又自学了语言学。
  
赤诚的心和过硬的技术换来了荣誉。1957年,张秉贵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58年9月加入共产党,1959年参加了全国群英会。1978年,他又被北京市授予特级售货员称号,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成为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多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当选为党的十一大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常委。他出名后,许多单位都邀请他去表演、讲课,作过一百多场正式报告,听众达十多万人次。他亲自传授技艺的徒弟也有25个,有的徒弟后来也成了“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987年9月18日,张秉贵因患癌症去世,终年69岁。
离线小王子
发帖
465
啄木币
705
鲜花
42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6-05-05
铁人——王进喜





王进喜,甘肃玉门人,是新中国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1938年,15岁的王进喜进入玉门石油公司当工人,建国后历任玉门石油管理局钻井队长、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长、大庆油田钻井指挥部副指挥。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展现了大庆石油工人的气概,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中国工业战线一面火红的旗帜。王进喜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被誉为油田铁人。1959年,王进喜在全国“群英会”上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王进喜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9年,他作为石油战线的劳动模范到北京参加群英会,看到大街上的公共汽车,车顶上背个大气包,他奇怪地问别人:“背那家伙干啥?”人们告诉他:“因为没有汽油,烧的煤气。”这话像锥子一样刺痛了他。王进喜后来说:“北京汽车上的煤气包,把我压醒了,真真切切地感到国家的压力、民族的压力,呼地一下子都落到了自己肩上。”他曾多次向工友们说:“一个人没有血液,心脏就停止跳动。工业没有石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瘫痪。没有石油,国家有压力,我们要自觉地替国家承担这个压力,这是我们石油工人的责任啊!”
1960年春,我国石油战线传来喜讯━━发现大庆油田,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随即在大庆展开。王进喜从西北的玉门油田率领1205钻井队赶来,加入了这场石油大会战。一到大庆,呈现在王进喜面前的是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没有公路,车辆不足,吃和住都成问题。但王进喜和他的同事下定决心:有天大的困难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钻机到了,吊车不够用,几十吨的设备怎么从车上卸下来?王进喜说:“咱们一刻也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钻机运到井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们用滚杠加撬杠,靠双手和肩膀,奋战3天3夜,38米高、22吨重的井架迎着寒风矗立荒原。这就是会战史上著名的“人拉肩扛运钻机”。要开钻了,可水管还没有接通。王进喜振臂一呼,带领工人到附近水泡子里破冰取水,硬是用脸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地往井场端了50吨水。经过艰苦奋战,仅用5天零4小时就钻完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生产井。在重重困难面前,王进喜带领全队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苦干5天5夜,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在随后的10个月里,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和1202钻井队,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双双达到了年进尺10万米的奇迹。在那些日子里,王进喜身患重病也顾不上去医院;几百斤重的钻杆砸伤了他的腿,他拄着双拐继续指挥;一天,突然出现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粉,王进喜当即决定用水泥代替。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浆池却搅拌不开,王进喜就甩掉拐杖,奋不顾身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井喷终于被制服,可是王进喜累得站不起来了。房东大娘心疼地说:“王队长,你可真是铁人啊!”“铁人”的名字就是这样传开的。王铁人为发展祖国的石油事业日夜操劳,终致身心交瘁,积劳成疾,于1970年患胃癌病逝,年仅47岁。
离线小王子
发帖
465
啄木币
705
鲜花
42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6-05-05
一人赃换来万家净





时传祥,1915年出生于山东省齐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家乡遭遇灾荒,他14岁便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受生活所迫当了掏粪工。
  
在旧中国,城里人的居家生活虽然离不开掏粪工,却又非常瞧不起这一职业。尤其是有钱人,常常把这些掏粪工蔑称为“屎壳郎”。掏粪工不仅受到社会的白眼,还要受行业内部一些恶势力的压榨和盘剥。
  
新中国成立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清除了粪霸等恶势力,时传祥真正感到翻身得了解放。1952年,他加入了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继续从事城市清洁工作。此时,北京市人民政府为了体现对清洁工人劳动的尊重,不仅为他们规定的工资高于别的行业,而且想办法减轻掏粪工人的劳动强度,把过去送粪的轱辘车全部换成汽车。时传祥所在的崇文区清洁队,就有了11辆汽车,清洁工人只需把粪掏好装上车,再由汽车送至郊外。
  
运输工具改善之后,时传祥合理计算工时,挖掘潜力,把过去7个人一班的大班,改为5个人一班的小班。他带领全班由过去每人每班背50桶增加到80桶,他自己则每班背90桶,最多每班掏粪背粪达5吨。管区内居民享受到了清洁优美的环境,而他背粪的右肩却被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因此而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也赢得了很多荣誉。1954年,他被评为先进生产者,1956年当选为崇文区人民代表,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时传祥作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群英会”,还被选为“群英会”主席团成员,同年被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1964年,他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主席刘少奇曾握着他的手说:“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
  
“文革”期间,时传祥被污蔑为“工贼”遭受毒打,于1971年被遣送回山东原籍。1973年8月,周恩来总理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气愤,指示立即派人把他接回来治病。他随后被接回北京,于1975年5月19日因病逝世,终年60岁。他去世之前还反复叮嘱,让儿子继承父志,也当一名称职的环卫工人。
离线小王子
发帖
465
啄木币
705
鲜花
42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6-05-05
中国“保尔”吴运铎 





吴运铎,1917年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县。自幼到安源煤矿。因父亲是矿上的记帐小职员,无法养活全家,少年吴运铎做过挑煤工,捡过煤渣。他7岁时,正值共产党领导的安源煤矿俱乐部为工人谋取福利,他得以进入煤矿东区职工子弟小学就读,参加了儿童团并担任宣传员。由于煤矿上有许多机器设备,他少年时便对机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打风房中空气压缩机巨大的飞轮让他认识到机器的力量,最大的梦想就是当管机器的工人。
1927年夏,国民党反动军队开进安源,屠杀革命者,学校停办,吴运铎的家庭生活也陷入绝境。1931年,他随家人迁到湖北黄石。经父亲的同事介绍,兄弟几人都进矿当了学徒,后来当了电机师傅。为了弄清机器工作的原理,吴运铎在繁重劳动间隙把车间里的一个小阁楼打扫干净,当成了“书房”兼“实验室”,把装机器的破木箱翻过来当书桌,又省吃俭用买来一些工业小丛书,学习机械知识。他还开办了讲座,把机械知识讲给工友们听。
1937年,抗战爆发后,共产党在煤矿办起了抗战讲座,吴运铎天天去听课,家中也成了工人集会的场所。他还参加了党的《新华日报》的发行站工作,每天下班后便把报纸贴出去。矿主报告警察要捉拿他,他毅然参加了新四军。他被派到皖南云岭的新四军司令部修械所,在农舍的茅草棚子里开始了军工生涯。1939年5月,他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
在吴运铎为时10年的革命战争生活中,他随兵工厂从皖南到苏北,再到淮南,然后转战淮阴、沂蒙山,后又渡海到东北的大连。为了军工事业,他的婚事一拖再拖,还主动放弃了去延安学习的机会。他先后担任过新四军军工部党支部书记、华中军械处副处长兼华东炮弹厂厂长、东北联合兵工企业工程部副部长兼引信厂厂长和党委书记等职务。
当年,人民军队的兵工设备简陋,加上缺乏经验,生产的危险常常不亚于作战前线。吴运铎参加工作不久,在一次检修枪支实弹射击时,土造枪管突然爆炸,炸伤了他的左手。自此之后,他又三次负重伤,留下伤口100余处,但都奇迹般地顽强活了过来,与死神擦肩而过。
新中国成立后,吴运铎先后担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兵工局副局长、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所所长、第五机械工业部第二十院副总工程师、机械科学院副院长和顾问等职务。多年来,他经常应邀到各地做报告。1991年5月,他在北京去世。
离线小王子
发帖
465
啄木币
705
鲜花
42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6-05-05
救火女英雄——向秀丽

        
向秀丽, 女, 汉族, 广东清远县人,1933年出生 ,
1959年01月15日牺牲。
  向秀丽烈士生前是广州何济公制药厂(现为广州何济公药业有限股份公司)的青年女工、共产党员。40多年前,她是为抢救国家财产,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在制止一场严重爆炸事故中被严重烧伤,经全力抢救无效而光荣牺牲的,当时年仅25岁。
  1958年12月13日夜晚,身为当值领班的向秀丽和她的两位伙伴罗秀明、蔡秋梅正在位于广州下九路商铺密集区的药厂化工车间忙碌着。由于无水酒精泻出,受附近制药用的正在燃烧的煤炉热辐射,酒精即刻燃烧起来。随着酒精流淌,火势在蔓延、扩展,如不及时扑灭,将会引起存放在不远的60多公斤易燃易爆物品金属钠的爆炸。一旦这样大量的金属钠爆炸,整个工厂及附近的居民区将引起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向秀丽奋不顾身地和她的同伴一齐救火。向秀丽的鞋子和裤子都着火燃烧,她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推开为其灭火的蔡秋梅说:“不要管我,快叫人救火,快!”她赤手空拳,用双手和身躯阻挡流淌的酒精,为前来抢救的人们赢得了时间,终于制止了一场火灾爆炸事故,解除了工厂和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被大火爆炸吞噬的威胁。然而向秀丽却被大火严重烧伤,全身烧伤的面积达67%,其中二、三度烧伤占65%。她在医院休克了三天三夜,但当她醒来时,第一句话就问:“工厂损失大吗?金属钠有没有安全运走?同志们有没有受伤?......”她的生命在极度危险中延续了33天,终因伤势太重抢救无效,于1959年1月15日不治身亡。
  向秀丽光荣牺牲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陈毅、林伯渠、郭沫若和当时省、市领导人陶铸、朱光、王德、赵武成、薛焰等同志都分别作诗或题词纪念她。林伯渠的诗写道:“磊落光明向秀丽,扶危定倾争毫厘,一身正比泰山重,风格如斯世所师。”郭沫若也挥笔赞向秀丽:“你全身都化了光,你是英辱献身的精神形象,酒精哪能够毁灭你啊,而是使你永生在人们心上。”
  1959年1月18日,中共广州市中区委员会为向秀丽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中区区委宣布了追认向秀丽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的决定。同年,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向秀丽为烈士,并把当年何济公药厂化工车问附近一带命名为秀丽街(行政街)。1982年8月,广州市人民政府下九路何济公药厂的楼宇命名为“秀丽楼”。让她的高尚精神世代相传。
[ 此贴被小王子在2006-05-05 09:50重新编辑 ]
离线小王子
发帖
465
啄木币
705
鲜花
42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6-05-05
马恒昌小组组长马恒昌                



  
  上世纪50年代初,一个英雄集体━━"马恒昌小组"闻名于全国,带动了一场席卷神州大地的热火朝天的爱国主义劳动竞赛。
  "马恒昌小组"原是沈阳第五机器厂的一个小组。1948年11月,沈阳刚刚解放,这个小组老一代的工人在敌机不断骚扰轰炸的情况下,奋不顾身地完成一批批军工生产任务。他们还带头向全厂职工倡议开展红五月劳动竞赛,并以优异的成绩于1949年4月28日获得"生产竞赛模范班"的红旗。在授旗会上,这个组被正式命名为"马恒昌小组",马恒昌任组长。
  马恒昌对工友们说:"工人阶级要用自己的模范行动来带动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从此,他们不断刷新生产纪录,多次立功受奖。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马恒昌小组"通过《工人日报》向全国职工发出了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在不长的时间内,得到了全国各地1.8万个班组的积极响应,许多企业劳动生产率成倍、甚至10几倍地增长,使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运动。这一年,"马恒昌小组"提前两个半月完成国家任务,创造了69项新纪录。"马恒昌小组"的英雄业绩不仅为广大志愿军指战员深知和感动,而且受到了金日成同志的褒奖。
  从1950年至1978年,"马恒昌小组"29年累计完成了43年零10个月的工作量,实现技术革新840多项,在2000多道工序上创造性地运用了自动套扣、联合车刀、带窝顶尖等109项国际先进经验。29年中,"马恒昌小组"的组长换了十几任,组员换了十几茬儿,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几百名领导干部和技术工人,始终保持着敢打硬仗、勇挑重担、创优质、夺高产、主动为国家多做贡献的精神,成为全国机械工业战线上的排头兵。
  马恒昌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自小历经磨难,解放后,通过努力学习,从一个目不识丁的"大老粗"成长为一名技术工人,后又历任"马恒昌小组"组长、车间主任、厂总机械师。1950年"马恒昌小组"被推选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同年4月马恒昌获沈阳市模范党员称号。他多次代表小组到北京出席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 此贴被小王子在2006-05-05 09:49重新编辑 ]
离线小王子
发帖
465
啄木币
705
鲜花
42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6-05-05
鞍钢老英模———孟泰


 
  孟泰是东北创业精神的象征


  孟泰194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鞍山解放后第一批发展的产业工人党员之一。他带领广大工人把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几个废铁堆翻了个遍,建成了当时著名的“孟泰仓库”。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主动当了护厂队员,把行李扛到高炉上,冒着遭到空袭的危险,随时准备用身体护卫高炉。他勇于攻克技术难关,在苏联政府停止对我国供应大型轧辊,致使鞍钢面临着停产的威胁的情况下,他组织了500多名技协积极分子开展了从炼铁、炼钢到铸钢的一条龙厂际协作联合技术攻关,先后解决了十几项技术难题,终于自制成功大型轧辊,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被誉为“为鞍钢谱写了一曲自力更生的凯歌”。他自己设计制造成功的双层循环水给冷却热风炉燃烧筒提高寿命100倍。
他时刻心里装着职工,为生产解难,为工人排忧。在遭受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的日子里,为使工人保持好的体力,不影响生产,他把几个女儿靠挖野菜喂养大的两口猪送到厂里,为全厂职工改善伙食。在一批急待住院的职工因为没有床位而不能住院治疗影响身体康复的时候,他买来废钢管,组成青年突击队,自制铁床,既缓解了燃眉之急,还节省了费用。在“文革”中,面对遭受严重破坏的鞍钢生产,他顶着各种压力,使鞍钢的生产秩序免于受到各种各样的冲击。在他担任鞍钢炼铁厂副厂长的8年中,被工人们称为“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的干部”。1967年9月积劳成疾的孟泰在北京病逝。
[ 此贴被小王子在2006-05-05 09:48重新编辑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