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601阅读
  • 3回复

四川大学对西安交通大学司履生教授反映魏于全院士有关问题的说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6
鲜花
1074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6-04-16
http://202.115.32.34/news2004/2006-4/2006415224143.htm
四川大学对西安交通大学司履生教授反映魏于全院士有关问题给中国科学院的信高度重视,组织专门小组进行了初步调查,并正将调查结果向有关部门做汇报。鉴于媒体和社会对此事的高度关注,学校认为有必要对如下问题进行说明。

  一、是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议还是“学术造假”

  魏于全教授研究小组从事肿瘤治疗方法的研究,开展了调动机体自身免疫系统破坏肿瘤血管的动物实验研究。司履生教授认为魏于全教授发表的相关论文是“学术造假”。

  根据学校调查了解的情况,司履生教授在信中反映的学术观点和意见与他在2003年写给《中华肿瘤杂志》和《Nature Medicine》杂志编辑部的信中的观点和意见基本一致。当时魏于全教授已按编辑部的要求,就司履生教授的提问逐条作了答复。两刊编辑部都按程序要求审议了司履生教授的评述文章及魏于全教授的答复,都作出了不登载的处理。《中华肿瘤杂志》编辑部在致魏于全教授的信函中指出:“考虑到所讨论的问题基本上是方法技术,过于具体,有些一时尚难于取得共识,所以,不拟在本刊上登载这一讨论”。(详见附件一)学校尊重编辑部当时的处理意见并认为,司履生教授信中反映的问题主要是属于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议,司履生教授据此对魏于全教授论文作出“学术造假”的指控目前缺乏事实依据。

  早在2001年魏于全教授申报院士时,学校就收到过由有关部门转来的有类似内容的投诉信,并在调查后将结果上报有关部门。

  魏于全教授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涉及医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他的研究结果被国内外同行引用较多,成为国际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新方向。学校认为,目前双方的争论极具专业性,已经引起许多专家的讨论,媒体和公众不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对这类争议进行判断,学术争议应该按照学术界处理学术争议的正常途径来解决。魏于全教授正式提出,学校研究同意,考虑在适当时间就此学术争议举行一个由国内外肿瘤学和免疫学领域权威专家组成的答辩听证会,邀请魏于全教授和司履生教授陈述各自的观点和证据,由专业领域的专家对此学术争议做出科学判断。学校更希望上级有关部门来组织这次学术答辩听证会,学校将全力配合。

  二、关于拜访司履生教授事宜

  司履生教授在信中提到的杨光华教授(原华西医科大学原校长)给他的“说情信”。这是一封私人信件,经征得杨光华教授同意,现将信件原文公布。(见附件二)

  司履生教授在信中提到魏于全教授的拜访和送给他“很重的礼物”。据调查,2003年,魏于全教授因科研合作事宜去西安第四军医大学,也到西安交通大学拜访了司履生教授,希望通过面对面交换意见,沟通学术观点。出于礼节,魏于全教授带去一些成都特产,按司履生教授本人后来的说法是:“魏带的礼物到底是轻是重,值多少钱,我也不知道。我能记得的,有缠丝兔,火腿,火腿肠,薰鸡,薰肉,四川泡菜等,这些礼物对我来说,我的确觉得太重。要不然,第二次我为什么要回赠他一盒50-60元的月饼呢。”

  四川大学历来坚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一贯旗帜鲜明地反对“学术腐败”,制定有严格的学术规范制度。我们倡导不同学术流派和观点的百家争鸣,反对将学术观点之争与“学术造假”混为一谈,反对在没有弄清事实真相之前将不同学术观点的文章定性为“学术造假”,反对将学术问题简单化和社会化,用“新闻炒作”的办法误导社会公众和舆论。因为这些做法无助于正常的学术争论,也不利于促进自主创新、学术繁荣和科学发展。

  我们希望新闻媒体能够 真实、全面、客观 地报道争议双方的陈述,真正维护科学的尊严,共同营造有利于学术研究和学术繁荣的健康环境。

四川大学
2006年4月15日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发帖
9370
啄木币
2
鲜花
546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6-04-16
最近这事炒得很热啊 不知道到底谁对谁错本人倾向于造假是真的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6
鲜花
1074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6-04-16
杨光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和华西医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27年4月生于重庆市。1951年毕业于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留校后历任病理教研室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教研室副主任等职。1981~1982年赴美国Houston市Texas大学 M.D.Anderson医院肿瘤中心进修肿瘤病理,特别是电子显微镜在研究肿瘤超微结构和疑难肿瘤诊断上的应用。1984年3月~1988年11月为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1988年12月~1995年9月任华西医科大学校长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华西分院院长。1986年起任博士导师。1993年~1997年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此外还担任四川省第八届政协副主席,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委员,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主任委员。
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二、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四川省科协副主席、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病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和四川省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和四川省抗癌协会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第四届教材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现任北美华人生物科学学会会员和国际病理学会会员。还任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华肿瘤学杂志、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诊断病理学杂志、中国肿瘤临床、中德医学等八种杂志编委;国外《超微结构病理学》(美)、《国际外科病理学杂志》(美)、《现代诊断病理学年鉴》(香港)编委。被四川省人事厅聘为首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并被聘请为第一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西安医科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
曾参加了十余部医学论着的编写,参加了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病理学教材第三、四版的编写,2001年主编出版了第五版病理学教材,2002年和武忠弼教授共同主编了《中华外科病理学》,全书有600多万字,4000多幅图,为国内目前内容最为全面和丰富的外科病理学专着。
长于外科病理学,特别是肿瘤病理诊断,对软组织肿瘤有较深的研究。在国内较早地将电镜技术和免疫组化用于肿瘤病理诊断。在淋巴瘤方面开展了分子病理学诊断研究。近10余年来领导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生对软组织肿瘤中的平滑肌肉瘤和横纹肌肉瘤进行了分子病理学研究,这在国内外均研究较少。历年发表论文 160余篇。对软组织肿瘤病理研究获得1999年省科技三等奖,单个细胞PCR方法对霍奇金病R-S细胞起源的研究获得省科技一等奖。
已培养毕业硕士生12人,博士生16人,博士后2人。

魏于全,四川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聘任岗位:肿瘤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个人简介

  魏于全,男,1959年6月生于四川南江,博士,教授,博导,肿瘤免疫学家,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第二批特聘教授,1997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十五”“863”生物与农业技术领域生物工程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现任人类疾病生物治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同时,他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七、八届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新药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第五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常委委员,《癌症》杂志副主编,Stem Cell and Cellular Therapy 副主编、《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编委、《科学通报》、《中国科学》等特邀审稿人。

  1996年获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负责建立了肿瘤生物治疗研究室及有80个床位的肿瘤内科治疗病房。该研究室现已成为人类疾病生物治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国家新药临床试验基地。魏于全教授主要从事肿瘤生物治疗的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与临床医疗实践,尤其是致力于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的新途径,将主动免疫治疗与抗肿瘤血管治疗研究领域相结合,为肿瘤疫苗及抗肿瘤血管治疗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将生物进化中的异种同源基因与异种免疫排斥反应及自身免疫反应相结合,用于探讨肿瘤治疗,可以克服自身抗原的耐受性。此外,对淋巴细胞在肿瘤微环境内能杀伤自身癌细胞现象进行了观察。发现阻断HSP70表达,诱导癌细胞凋亡,而对正常细胞相对无作用。有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Nature Med., PNAS, Cancer Res., Blood, Journal of Immunol. 等国际著名杂志上,为癌症治疗的基础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得到同行的认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主要研究工作在国内完成。

  目前,魏于全教授担任了国家863计划生物工程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此外,还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973前期专项、973分题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等。已培养硕士和博士生多名。

司履生:            

基本信息:
             

   
司履生
   
   生 日:    1936年4月10日
   民 族:    汉族
   研究领域:    基础医学
   社会兼职:    历任中华医学会陕西省分会常委,《中华病理学》杂志编委,陕西省老年学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陕西分会理事,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编委,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编委,中华肿瘤学杂志特约审稿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生命科学部生理病理学科学基金评审组副组长。
       

联系方式:
       
   电话:    029-82655191
   传真:    无
   邮编:    710061
   Email:    shusheng@yahoo.com
   通信地址: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详细介绍:
           


1981-1983年、1988-1989年曾先后两次赴美进修和协作科研。1992年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考察团赴韩国考察,进行学术交流。长期从事免疫病理及肿瘤免疫研究。在肿瘤局部免疫及人同种软骨移植、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病理方向有较多著述,并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已先后发表论文60余篇,并参与编写《病理学进展》、《妇幼保健学》、《免疫组织化学》、《病理学》等专着。现正主要从事人乳头瘤病毒的免疫生物学及肿瘤免疫预防等研究,在肿瘤免疫学领域造诣颇深。已先后培养硕士生50余人,博士生20余人。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6
鲜花
1074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6-04-16
附1:
魏于全教授:
  我们仔细研究了您与罗锋共撰的《异种黑色素细胞疫苗诱导小鼠抗黑色素瘤免疫反应》一文展开讨论的信函,决定作如下处理:
一、    将司履生教授2003年7月3日针对你的答辩又写来的信函送上,请阅。
二、    考虑到所讨论的问题基本上是方法技术,过于具体,有些一时尚难于取得共识,所以,不拟在本刊上登载这一讨论。
三、    我们将向司履生教授发去同样精神的信函,建议他与你们在有关问题上继续交流。我们相信,在追求研究工作的严谨、周密、科学上,大家应是一致的。司教授对你们文章中存在的疏误提出的意见是积极的,具有参考意义,值得欢迎,深信能得到你们的首肯。司教授是资深的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希望与他的交流对你们的科研工作能有所裨益。
即此
敬礼
                      中华肿瘤杂志编辑部
                        2003年7月18日

附2:
履生教授:您好!
再一次感谢您送给我的《癌基因,抑癌基因肿瘤相关基因》一书。您和参编者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特别是作为主编者付出的巨大劳动,我是深有体会的,因我也主编过一些书,在我们国家要出版一本像这样的书是十分困难的,祝贺这本书顺利出版,我相信它对肿瘤基础研究工作者和研究生教育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今介绍魏于全教授亲自登门拜访和向您请教,因您是我国近代免疫界著名的先行者和老前辈,不论在学术水平和实际经验上都应向您学习。魏教授曾是我学生,在病理学教研室获得硕士学位后曾到日本学习了较长的时间,获得博士学位并作了一些博士后研究工作,今年才43岁,是我校认为具有巨大科研潜力和培养前途的年轻人,并上报为我校申请院士的候选人。虽然您们素不相识,但在学术上和发表论文上却得到您的很多指教,学术上有不同意见和争论是一件好事,作为一个老前辈如能直接和他讨论问题和指出文章的不足,将会起到更大的教益。我已76岁,因病现在全国学术会议上很少出面,但我仍十分关心我国病理学的发展。年龄不饶人,我们这些老人按自然规律都将陆续退出历史舞台,而由年轻有为同志取代,年青人有许多优点,也有不少缺点,如心高气盛,学术上不够成熟,对于老年同志不够尊重,处理问题上不够审慎等。作为老一辈的同志首先应该爱护他们,在此基础上严格的要求他们,使他们能健康成长。因为我和魏于全教授都十分尊重您,因此他提出要亲自到西安去拜访您,并登门求教。我大力支持和赞成,一个年轻人能有这种谦虚的胸怀,我认为是很好的。希望您能多多赐教,把他当成您的学生一样。对此我将十分感谢!
时间过的很快。回忆当年我对您们成立博士点的支持,要求任校长看中您和支持您的工作。建议CMB Dr. Sawyer支持您的科研工作等,已成过眼烟云。眼见您在学术上的成就,感衷心的高兴。我相信您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祝夏安!

                              杨光华
                            2003年7月27日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