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883阅读
  • 0回复

谈谈开放获取(Open Access)zt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6
鲜花
1074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6-01-03
开放获取(Open Access)

1)背景:
- 学术期刊数目增加,订阅费大幅上升,即便是顶级学术机构也无法全部订阅自己感兴趣的期刊;发展中国家由于经费紧张更显困难;
- 互联网的出现,创新了人们的交流方式,新的基于互联网的学术交流方式呼之欲出;
- 科学研究的社会化,规模化及所谓大科学的出现,导致科学发现的速度大为加快,在某些领域科学发现的速度已快于期刊出版的速度;
- 经济全球化,和基于新技术革命的新商业(如IT行业,及未来的生物技术)要求人们更多地关心学术研究及其可能的应用,普通大众和媒体

都有阅读学术研究论文的需求,传统方式是通过公共图书馆获得,其效率较低;
- 版权保护过度,按照版权法,从作者去世算,要经过长达75年,其作品才进入公共领域,不利于人类知识共享和科学进步;

2)开放获取的概念:
开放获取(Open Access)是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为了推动科研成果利用互联网自由传播而采取的运动。其目的是促进科学及人文信息的广泛交流,促进利用互联网进行科学交流与出版,提升科学研究的公共利用程度、保障科学信息的长期保存,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

目前在国际上已有很多关于开放获取的协议及宣言,比较著名的有:

- 柏林宣言:德国马普学会发起的,主要针对各国顶级科研机构的宣言,中国科学院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均在该宣言上签字;宣言全称为《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资源的开放使用的柏林宣言》,旨在利用互联网整合全人类的科学与文化财产,为各国研究者和网络使用者提供一个免费的、更开放的科研环境。

宣言的主要内容是:鼓励科研人员与学者在 “开放获取”的原则下公开他们的研究工作;鼓励文化机构通过在互联网上提供他们所拥有的资源来支持“开放获取”;用发展的手段和方法来评估“开放使用”对促进科研的贡献。德国马普学会、弗劳恩霍费尔协会,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欧洲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和一些国家的大学、博物馆等已经签署《柏林宣言》。
http://www.zim.mpg.de/openaccess-berlin/berlindeclaration.html

- Betesda宣言:
定义了开放获取出版,即必须满足:作者或版权所有者授权所有人免费、不可收回、全球、永久的权利获取,并有权公开地复制、使用、传播、传输及展示这些作品...
http://www.earlham.edu/~peters/fos/bethesda.htm

- 布达佩斯宣言,推荐了两种实现开放获取的策略:
(1)作者存档(Self-Archiving),由学者自行将经过同行评议的研究论文保存在对公众公开的在线知识库中;
(2)开放获取期刊(open-access journals),科学家社群可创建新的以开放获取为目的的开放获取期刊,并促使现有科学期刊在未来全部转变为开放获取模式的;
http://www.soros.org/openaccess/

3)支持开放获取的政策
-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制定的开放获取政策:
该政策要求研究者在研究论文被接受的同时,立刻将文章的电子版提交到NIH的国家医学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的公开知识库(PubMed Central)中。该政策将在2005年5月2日开始实施,其对象适用于所有NIH赞助的研究项目。
http://grants.nih.gov/grants/guide/notice-files/NOT-OD-05-022.html

- 芬兰的开放获取政策:
http://159.226.100.146/%BB%E1%D2%E9%BF%CE%BC%FE/session_1-2(Sakari_Karjalainen).pdf

更多,请参考:
http://libraries.csdl.ac.cn/Meeting/MeetingID.asp?MeetingID=7&MeetingMenuID=51

4)开放获取的对象:学术出版物,特别是经过同行评议(peer reviewed)的学术论文;但这种模式也可能在未来扩展到其他出版领域;

5)开放获取的好处:
- 增加研究者文章引用率,加快科学研究速度;
- 提高学术研究机构、科研基金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 降低获取科研文献门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缩小和发达国家在科学研究上的差距,促进科学研究在整体上进步,增加公众对科学的理解;
- 杜绝学术抄袭,防止学术腐败,提高科学研究整体效率;
- 提高教育质量,缩小学生学习与实践的距离;

6)实现开放获取的途径:
- 建立以学术研究机构、学校、系别、科研基金会等为单位的机构知识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这种模式下文章的质量较有保证,而且也较易受到学术研究机构的支持,缺点是可能对于一些中小规模的学术研究机构,建立并维护这样的机构知识库成本较高;

- 以学科分类为基础,建立学科知识库(discipline repository),最著名的就是物理学领域内的arXiv.org,该模式较容易在某学科领域内建立知名度和权威性,仅就使用频率看,arXiv.org已不亚于任何一个单独的物理学期刊;但该模式是否适用于所有学科,尚存在疑问,如在化学领域,这种模式就远不如在物理领域成功,而且这种模式对传统学术期刊而言,更难接受;学科知识库,因其对该领域内所有研究者开放,文章的质量控制是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注:机构知识库和学科知识库都是基于所谓作者存档(Self-Archiving)模式的,由文章作者自行提交自己的文章,一般不鼓励他人代为提交。

- 开放获取期刊:不同于传统期刊,开放获取期刊不向读者收取订阅费,并且文章的版权是属于作者的,并不属于出版者。作者要在开放获取期刊发表文章一般需要交纳高昂的审稿费用,如著名的PLoS Biology的审稿费为1500美圆。开放获取期刊的商业模式比较令人置疑,除向作者收取审稿费外,还依赖于各种基金会的财政支持。

开放获取期刊一般采取两种策略,一种是直接将自己定位于该领域内最好的期刊,如PLoS Biology将自己定位为和Nature,Science一样的顶级综合生物学期刊,最新的影响因子高达13.9。德国和英国合办的NJOP将自己定位为和PRL类似的综合物理学期刊,最新的影响因子也达到了3.09,超过了很多老牌物理学杂志。采取这种策略的好处,可以改变人们认为免费阅读,文章质量一定不高的偏见。

另一种策略则是力图在一些细分的研究领域帮助学者建立传统学术期刊顾不上创建的期刊,采取这一策略的有BioMed Central等。

- 学者个人主页及Blog:这也是目前研究者经常采用的一种公开自己学术论文的方式,对于学者个人而言,由于维护成本较高,容易连接失效造成无法访问等不稳定现象。因此应使用专门及永久性的文献服务器来储存网络文献。
http://www.qiji.cn/eprint/abs/260.html

7)开放获取文献的数据集成
开放获取可看作是一种分散式的数据提供方式,各个学校、学科等都可能会维护各自的知识库,对用户查询来说是不方便的。对于用户来说,通过统一的检索入口查询各种文献是最方便的。

- 主流搜索引擎:如可通过google scholar进行科学文献检索;类似的还有Yahoo! CC Search;
http://scholar.google.com/
http://search.yahoo.com/cc

- 通过一定技术规范,如XML,OAI-PMH等,集成数据,并提供统一搜索入口;

从长远看,用户更习惯于通过主流搜索引擎搜索并获取开放获取论文的全文,如有资料显示约65%的用户是通过Google来查询DOAJ(开放获取期刊目录)中的文章的。

8)支持开放获取的软件
英文软件较多,目前用的最多的是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开发的Eprints软件,该软件是GNU开源软件,其搭建是基于Linux+MySQL+Perl的,所以没有额外的软件开销,但需要有专门的管理员维护。

9)版权问题
目前一般采取Creative Commons标准,与博客(Blog)普遍采取的版权声明是一样的,Creative Commons还有针对科学出版的Science Commons项目。Creative Commons的核心在于赋予作者灵活定义自己需要的版权,可以保留部分自己需要的(如署名权),而放弃其他不需要的(如转载、复制等)。Creative Commons组织会根据世界各国法律的不同专门组织专业人员书写版权条款,Creative Commons目前也有专门针对中国的版本。
http://creativecommons.org/

我国版权法规定:个人为学习、研究、教学目的,可以浏览、复制、下载、引用这些文章,教育、研究和有关单位可以为了宣传、研究、教学目的建立链接。这样的规定严格说与开放获取的精神是相悖的,按照国外学者关于开放获取的定义,还包括传播的自由,即相同文章可以被复制在不同知识库内,这种分布式的存放方式更有利于读者获取文章并提高读者获取网络文献的可靠性。

10)国内开放获取的现状
目前国内有三个开放获取知识库,即:奇迹文库、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和教育部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目前其影响力都较小,尚缺乏相应政策支持,国内学者亦大多采取观望态度。
http://159.226.100.146/%BB%E1%D2%E9%BF%CE%BC%FE/Chu_Jingli-OA6-3.pdf

其顾虑可总结为:
- 38.1%认为如果先在互联网上公开预印本,将没有正规期刊愿意接受投稿;
- 38.1%认为如果将已发表的论文公布在互联网上,将违反与出版商签定的版权转让协议;
- 30.9%认为如果将文章公布在互联网上,将会导致抄袭现象;
- 25.6%从来未考虑过将自己的文章公布在互联网上;
- 21.1%认为将自己的文章公布在互联网上,可能会被用户商业目的;
- 12.1%认为将自己的文章公布在互联网上,可能会损害文章的完整性。

11)在中国推广开放获取的策略
对提高我国科学研究的影响力、提高大众对科学的认知,从本质上提高国民素质和国家整体竞争力都有重要意义。需要各方的支持和协作。

- 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鼓励科研论文的开放获取;
- 研究机构、大学、科研基金提供者制定强制性政策要求所有科研论文开放获取,并纳入到考核的环节中去;
- 研究者,向开放获取期刊投稿,或将自己的研究文章在机构知识库或学科知识库中存档向公众共享。
- 研究机构、大学、科研基金提供者提供必要资金支持建立机构知识库或用于支付作者向开放获取期刊投稿的费用;
- 传统出版商,逐渐向开放获取模式转变,并为读者、作者、学会提供更多增值服务;
- 开放获取出版商,提高开放获取期刊影响力,并为读者、作者、学会提供更多增值服务;
- 专业及大众媒体:向公众及科学家社群宣传开放获取概念,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增加对开放获取的认识,消除顾虑;
- 技术及开发:研究建立中文论文开放获取的标准,开发能够整合所有开放获取文献的搜索技术;
- 文献计量及评价:建立适用于开放获取模式的计量及评价体系,如:除考虑文章引用率外,下载量是否可以考虑等。
- 公共图书馆:向读者重点推荐开放获取期刊及开放获取知识库。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