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原书第15回:孙策引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等共十三骑出寨到神亭岭汉光武庙上香,被刘繇的侦察兵发现。太史慈自告奋勇要去捉孙策,“竟自披挂上马,绰枪出营,大叫曰:‘有胆气者,都跟我来!’诸将不动。惟有一小将曰:‘太史慈真猛将也!吾可助之!’拍马同行。”
这个无名小将与太史慈到岭下截住孙策等十三人后,书中对他再无描写,似乎看不出此小将的能为,也不知其所终。
原书中孙策和太史慈交锋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相斗50合——太史慈诈败——又斗50合——近身肉搏——双方援军赶到,罢战”,引文如下:
1、“两马相交,战五十合,不分胜负。”
2、“慈见孙策枪法无半点儿渗漏,乃佯输诈败,引孙策赶来……竟转过山背后。”
3、“策哪里肯舍,一直赶到平川之地。慈兜回马再战,又到五十合。”
4、“两个用力只一拖,都滚下马来。两个弃了枪,揪住厮打,战袍扯得粉碎。”
5、“……程普等十二骑冲到。策与慈方才放手。”
孙策和太史慈的这一场斗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后三句。试想,孙策是程普等十二将的“主公”,这十二个人属于孙策的心腹爱将,更是他的亲热弟兄,他们看到孙策被太史慈引走,岂有不追随而去保护之理?
我们假设刘备和别人打架,关张旁观。即使他二人不参与,那么看到刘备赶到山背后不见了踪迹,他们能沉住气不去继续观战吗?十二将情同此心、心同此理。
可是十二将根本没有及时追来,居然直等到策慈二人又斗了50回合,近身搏斗大半天,刘繇的大队援兵杀来之后才迟迟赶到。原因何在?
哈哈,这便是那名无名小将的功劳!
无名小将看他们人多势众,太史慈好不容易把孙策赚到了另一边,如果让这十二个大将追去岂不难堪?于是小将立马横枪把十二员大将拦在道边,大战200多个回合不分胜负,东吴众将竟无一人能突破小将的拦阻,此小将真神人也!(200多回合理由是:策慈二人战50合加追赶、肉搏的时间至少相当于80回合,古将场一个回合标准是二马错镫两次,而众人战一人则完全不能以此衡量,在这种混战情况下,一回合至少相当于平常数个回合。)
十二人久战小将不下,却远远发现刘繇近千人马前来增援,众人生恐主公吃大亏,于是死战得脱无名小将前去保护,才救出了小霸王孙策。
熟悉三国的朋友知道,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五人是东吴的主力大将,虽不能与张飞、关羽等一流高手相比,至少四五个斗他们一个不成问题,打得时间长了,恐怕关张也未必能保全;另外七名战将能够成为孙策的心腹,也必然是勇贯三军之辈。而无名小将居然与东员的十二名首席大将血战200回合,武功之高,匪夷所思,他才是三国勇将第一人!!!
这名小将后文失去了踪迹,有人可能会说:“他是不是被程黄等人杀了啊?”我看一定不会。因为能够力抵十二人几百回合,就算打不赢他们,也必有全身而退的能力。这员小将之所以不再出现,是因为反正刘繇这边也没人知道他大战十二将的功劳,正合小将不求名逐利的性格。此后不久刘繇兵败,太史慈归降孙策,小将也于乱军中失散,从此归隐不出。
我之所以给无名小将冠以“三国第一勇将”的称号,还有一个原因。中国古代传统文学中,无论评话、小说、评书等,最厉害的往往不是作品主人公,也不是其它经常出场的敌友,而是惊鸿一瞥的世外高人。如《水浒》中的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说岳全传》中与陆文龙一同归顺大宋的曹宁,金庸小说也延续了这一引人入胜的写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天龙八部》中的扫地神僧,此外还有《射雕》中的王重阳、《神雕》中的独孤求败、《倚天》中的黄衫女子等等。这些人的共性要么是只闻其名不见其声,要么是只见其声不闻其名。总之,用一句话归纳,正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