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6月9日报道 6月6日,被病痛折磨了几个月的山东大学王教授终于康复,恢复了正常的生活;而之前几乎每天都要在医院呼吸、消化、血液等五六个科室之间轮转就诊的经历,让他饱尝了大医院分科过细给病人带来的看病之苦。
“害一场病,竟然要看这么多科,现在的专家真成‘专’家了。”王教授如是说。春节后不久,一场莫名的高烧让王教授及家人陷入极度的恐慌中,先是40℃以上高烧,王教授到省城某三甲医院按护士的指引挂了呼吸科的号,并按专家的要求用了3天的药,症状却不见减轻,复诊继续治疗,仍不见效,只好转求中医;好歹在用了3服中草药后把体温控制在低烧范围内,可全身疼痛、没食欲、吃不下饭等一系列新的反应症状又表现出来。再到医院,王教授就被安排到了消化科,血液、风湿、肝肾功能等各项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排除了消化系统疾病,又建议到类风湿科。接着,王教授又先后找风湿、血液、内分泌等多个科室的专家就诊……
到医院看病得先考虑“挂哪个科”。专家越学越专,科室越分越细,让许多病人无所适从。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介绍,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医生越来越专的趋势非常明显,原来的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现在已经又细分了二三层,甚至一些医生专到只能诊断某一个部位、某一种疾病。而人体是一个紧密的系统,生病往往不会单是一种,一般都会有多种病症。在当前基础保健、全科医生缺位的情况下,让没有接受过专门医学训练的病人,去适应现在大医院越来越细的分科,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
构建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大医院服务,实现对病人的有效指导,是改变上述情况的有效途径。省卫生厅科技教育与国际合作处的白同禹认为,在当前社区卫生、全科医生一时难以满足群众需求的情况下,大医院应该设置一个分诊环节,由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生给病人初诊,并根据情况指导病人有针对性地就医,以减轻病人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从制度设计上解决让病人自己分科挂号的问题。 (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