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792阅读
  • 0回复

科学时报:校长们能否多做点功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6
鲜花
1074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6-09-05
— 本帖被 会飞的企鹅 从 :: 啄记茶馆 :: 移动到本区(2010-05-31) —
科学时报:校长们能否多做点功课

科学时报   作者:顾晓鸣


  看媒体报道发现,国内校长们全国飞来飞去,一个又一个论坛,几乎荡着同样的秋千,讨论的有要高考还是不要高考、研究生教育机制等,只在“虽然但是”上打转。相比较而言,同样是考试,托福、雅思改来改去,尽管问题仍多多,但会一直有一批专家在那里综合相关各门学科,如何“度量”人文因素,人才前景如何预“测”,考试与整个大学教学程序如何衔接;更不必说,他们对“后现代课程”和“大学和知识经济”之类的上世纪晚期的理论大课题之研究了。

  如今总裁们纷纷学习“蓝海战略”、“隐形冠军战略”等最新的企业管理和战略决策的新理论。其实,从中央到地方,如今主管领导都主动热情邀请各路专家授课讲解最新理论、知识和动态。反倒是大学校长,坐拥管理学院、心理教育社会历史系科、信息、经济、脑科学等等教研机构,却忽视了“走进去,请出来”,例如把本校对大学管理的内在机理的认识提升到“世界一流”。

  高校管理者们似乎只注意到全世界及全国其他高校在各科中的最新成果和“论文引用率”之类,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只停留在激励作用和PK心理,套用时髦的话,那不过是“红海战略”。如果要在蓝海中发现一片处女地,开创新理论和方法,“无中生有”,创造出史无前例的东东,则非研修包括文化理论社会分析科学学及管理、教学、研究的程序等等在内的基础理论不可。

  现在情况是,纵有这么多高校,但高校管理者们没有相应的功课准备,没有沉下心来打造自己独特的视野和路径,实事求是、因地因时制宜,甚至“标新立异”敢为天下先。于是,一年一个调,犹如歌坛,这众口一词的新歌,常常还是老歌翻新。由于没有精致的理论方法论去观察大学的实际现象和事件人物,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陈述今日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些事情,身在其间的管理者几乎还未超过跑这条线的记者的眼界和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像一些身在外国或籍在外地的学者,完全可以不在中国大陆做稍深入的调查研究或教研体验,便可以言必称希腊,大讲城里板凳和条凳的故事。直弄得咱们小D,冷不防被人在颈上横刀一记,也不自觉。这些日子来环绕着香港大学抢状元、清华北大变二流的所谓报道,实在无聊至极,水准大致在未庄乡民街上借题宣泄的档次。

  至少就我已购入的书而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等,近年来出版了很成系统的高教理论最新著作,也涌现了不少高等教育方面的各科专家,何不请他们相聚大城市或文化胜地,一起来评说?定能生发出非常前沿、中西文化比较、后后现代教育趋势以及教育哲学本身的极其重要的话题。如果再把这些与校长们见多识广的经验和广大师生的“草根”体验结合起来;尤其如果知道今日500强已做了相当一段时间的“扁平管理”和ERP(企业资源管理)和CRM(缩写词,一是“客户关系管理”,二是“文化资源管理”),与第一线的“员工”,甚或看门的、出纳、扫宿舍岗位的人员打成一片,倾听他们的所见所闻,形成“共同愿景”:不能说立马就能形成大学解决之道,但能说,再来出席某个国家举办的论坛,一定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不但能用一二句精辟的话吸引眼球,而且还能以务实的雄辩,展示富于中国传统知行智慧和“小学”“大学”教育思想及方法等珍贵无形文化遗产及其精神,语惊四座。所以,这功课单中,理所当然地要包括马克思哲学政治学及整个革命史和传统文史哲。不然,只弄些“人民公社记工分”式的“制度经济学”就是抓末舍末了。而且据本人看法,只不过把美国的搬过来:那真是忽悠得可以了。

  写下以上的话,恰见网上美国《时代》周刊的文章:《谁需要哈佛?》对哈佛及“大名校”作认真的反思,在美国式“入学考”下,才子19岁进哈佛20岁被证明作弊的案例更凸显,“言必称哈佛”的入学顾问们忽悠得离谱。有巧才成话,同时,此间报道,好不容易“层层选择”进上海“2006哈佛中美学生峰会”的同学,对“哈佛特色”颇为失望。我敢说,在“华盛顿共识”已被实践穿透的今天,中国大学的前程只是在我们校长教职员工手里,相互学习,深入教研第一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第一流”非直线的一个车站,“哈”在前,“我”在后,而是一种多维的空间,后来居上,永远是定则。校长们要更有自信!




[ 2006年8月22日 ]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