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15阅读
  • 2回复

国家实验室:研究型大学的脊梁(科技日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6
鲜花
1074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6-06-25
http://forum.netbig.com/bbscs/read.bbscs?bid=1&id=6351529&page=510

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赵文华、黄缨、刘念才在教育部科技委《专家建议》上提出,我国应借鉴美国在研究型大学中设立国家实验室的经验,通过组建国家实验室整合国家科技资源,在建设世界一流实验室的进程中,推动中国的研究型大学走向世界一流———


国家实验室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崛起

在题为《美国在研究型大学中设立国家实验室的借鉴与启示》的研究报告中,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赵文华、黄缨、刘念才认为,美国一批顶尖一流大学的崛起,与其国家实验室的建立和发展相辅相成,息息相关。如MIT与林肯实验室、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与劳伦斯实验室、加州理工学院与喷气推进实验室等。一批对二战胜利起了决定作用的重大军事技术如原子弹、雷达等,就诞生于设在这些大学的国家实验室。1995年美国联邦政府对国家实验室投入的80亿美元专款中,有53亿美元(占66.3%%)投到了大学。大学通过代管的国家实验室,竞争到了大批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实现了他们为国家战略目标服务和提升学校学术水平的目标。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劳伦斯实验室在二战期间雇员就超过2000人,主要从事铀同位素的分离和纯化,首次发现了人造元素镎和钚。由于实验室的卓越贡献,伯克利在战后成为美国乃至世界核物理学的圣地。劳伦斯实验室不仅仅一枝独秀,而且对学校整体研究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带动作用:利用回旋加速器发展了医学物理、理论物理、辐射检测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领域,同时促进了生命科学、高温化学、生物有机化学等相关学科的快速成长。伯克利分校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主要集中于化学和物理学领域,劳伦斯实验室功不可没。

MIT从一个以本科生教育为主的二流技术学院崛起成为一流综合大学,得益于二战期间军方的巨额投入,尤其是国家实验室出色的科学研究。被称之为“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雷达,就出自该校辐射实验室(即林肯实验室的前身)。辐射实验室在二战期间获得了巨额研究经费,到1942年底,月均经费达100多万美元,最高峰时员工近3900人,是美国大学中第一个大规模、跨学科、多功能的技术研究开发实验室。目前每年经费达3.4亿美元,其中80%%的经费来自国防部。在林肯实验室带动下,MIT的通讯、电子、计算机、神经生理学、生物物理学等学科成为世界一流学科。

加州理工学院与该校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大名交相辉映。国际科技界都知道,该校喷气推进实验室在美国导弹和航天发展史上起到了空前的作用。尤其是1958年“探险家1号”进入轨道,确立了该校作为“太空开发计划之母”的地位。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军方认为导弹的作用仅次于核武器,并充分认识到国家实验室由一流大学管理的重要性,继续给予高额、持续的投入。代管国家实验室也给加州理工学院带来诸多好处,如可以共享先进的实验设备、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可以巩固和发展学校在航天领域的地位,还可以获得可观的管理费。1963年学校从实验室获得的经费为220万美元,占学校当年总预算的11.8%%。如今加州理工学院有教职员工2000人左右,却管理着5700人的巨型实验室。

国家实验室为国家战略目标服务

研究人员介绍说,美国国家实验室主要隶属于国防部、能源部、卫生部、农业部和航空航天局等联邦政府部门,主要从事国家安全(主要是核武器)、能源自给自足、疾病防治、食品生产以及科学和工程等领域的研究,承担国家大规模的科学计划项目,是美国科学交叉和科技创新的平台,是全美第三大科技力量,在美国科技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目标和使命是:

第一,为国家战略目标服务。

由研究型大学代管的国家实验室大多成立于二战前后和冷战期间,目标是提高国家的战略能力。例如作为国家三大核武器实验室之一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其当时的实验室主任奥本海默领导了著名的“曼哈顿计划”,使美国在1945年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前苏联1957年10月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后的4个月,由喷气推进实验室制造和监控的美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探险家1号”也发射升空;林肯实验室的雷达研究和通讯技术研究,为美国建立赛奇防空系统和发展洲际弹道导弹做出了重要贡献,大大提高了美国的空中作战能力。如今,这些实验室的研究领域快速扩展,不断根据市场和国家需求衍生出新的研究领域,承担国家需要的经费巨大、研究周期长、多学科协同作战的重大研究项目。

第二,承担前沿基础研究。

美国国家实验室承担了全美10%%左右的基础研究任务,不少国家实验室代表了世界基础研究的最高水平,诞生了一大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如劳伦斯实验室促进了美国基因研究的发展。著名的“盖尔文报告”给能源部提出29条改进国家实验室的建议中,突出了能源部国家实验室要明确四大任务:在能源、国家安全、环境和相关基础科学领域开展长期战略性研究。

第三,开展高新技术转移。

美国国家实验室被称为国家科学技术才智的聚集地,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拼搏的强大后盾,主要从事投资和风险大、周期长、民间企业难以承担的研究开发项目。上世纪80年代,美国通过了一系列有关国家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向工业部门转移的法律,把技术转移规定为国家实验室的一项专门任务。如阿贡实验室为芝加哥大学创办了阿芝开发公司,该公司有权支配阿贡实验室和芝加哥大学的发明成果,向私人企业的技术商业化发放许可证。

美国国家实验室与联邦政府和大学的关系

据研究报告介绍,美国国家实验室与联邦政府的关系有两个特点,一是联邦政府的职能部门对国家实验室实行目标任务合同制管理。如能源部委托加州大学管理的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劳伦斯利弗莫实验室和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是通过建立以成绩为基础的伙伴关系,来达到科学技术目标和管理运作效益的平衡。从1992年开始,能源部及其下属的16个国家实验室实行了以结果为导向、以成绩为基础的管理。每年,能源部总部提出相应的项目目标和运作目标的战略方向,能源部地区运作办公室与实验室或代管大学讨论达到该战略方向的全年成绩标准和考核办法,并签订合同。在此基础上,由实验室通过自评和同行评议系统证明自己的成果,能源部则根据一系列复杂而严格的年度考核办法,对实验室的成果进行考评。

二是联邦政府提供主要的经费支持。国家实验室都归口相应的政府部门管理,经费主要来自于美国国会根据联邦机构研究开发计划的财政拨款。国会具体规定了这些经费的用途和使用方法。经费预算中一般包含运作费和科研费,在运作费中设实验室主任基金,用于实验室根据部门发展需要设立的科研项目。如今国家实验室经费来源已多样化,如通过竞争承担科研项目,为公司企业进行合同研究和技术开发,以及向其他联邦机构提供技术支持等。这使得实验室运作更加灵活,也增加了争取经费的压力。

美国国家实验室与大学的关系是“政府拥有,大学代管,实验室相对独立”。大学不仅仅是合同承包人,而且是公共事业的托管人,大学也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的管理。设在研究型大学中的国家实验室,有很多是由原大学的一些实验室演变而来,如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喷气推进实验室以及阿贡实验室等。至今,这些国家实验室中仍有一部分员工兼有大学教师身份,如伯克利实验室2000年有伯克利加州大学教师259名,占员工总数的7%%;等离子体实验室2001年也有3名普林斯顿大学的教师,占研究人员总数的2%%。

利弗莫实验室与大学的联系由“大学关系计划”来监管。该计划通过下设的5个实验室研究组织来促进大学对实验室独特设备的认识,扩大实验室对科学教育的贡献、从事实验室的项目研究以及加强实验室研究者与学术界的关系等。

通过组建国家实验室整合国家科技资源

赵文华、黄缨、刘念才等研究人员在分析我国国情时指出,我国从1984年开始组织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但目前大部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单一,体量较小,结构也不尽合理;研究队伍力量不足,难以承担大型的科研项目和科研任务,没有真正建立起学科交叉、学术交流的大平台,在国际舞台上没有形成主流的影响;经费投入不足,实验室设备更新不够及时,大型科研设备利用率不高;“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面向社会特别是面向同行业、本专业同行开放不够,严重影响了原始创新能力的提高。

针对上述问题,借鉴美国在研究型大学中设立国家实验室的成功经验,他们提出四条建议:

一、在研究型大学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

以若干所名牌研究型大学的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基础,组建一批能够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和世界科技前沿、致力于战略科技领域重大攻关和前沿基础研究、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国家实验室。同时,有选择地逐步将一些国立高水平科研机构并入研究型大学,依托大学相关学科和研究力量,组建国家实验室。

二、通过组建国家实验室整合国家科技资源。

研究型大学中的国家实验室属于国家,致力于为国家战略目标服务。国家各部门(如工业、农林、国防、卫生、科技等)都要整合科研经费,将重大科技攻关和前沿基础研究项目投向国家实验室,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争取获得最高水平、最大效益、最快速度的科技创新成果。

三、新组建的国家实验室实行国家委托大学管理。

研究型大学中的国家实验室实行国家委托大学管理的体制,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国家授权所在研究型大学的校长代表国家组建理事会进行决策,组建专家委员会,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实验室主任和学科带头人,并为理事会提供有关咨询建议;国家给予实验室高强度的财政拨款,同时鼓励其他各部委办和地区以目标任务合同形式的项目与实验室开展合作,多渠道筹集科研经费,真正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机制。

四、采用国际通行的评估指标体系和程序。

国家实验室的评估工作由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组织,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参与,吸收国际著名专家学者参加,采用国际学术界惯用的评估指标体系和程序,逐步建立国际同行评议制度。通过评估,推动国家实验室不断取得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努力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实验室。

■原始新闻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的国家实验室共有四个:

一、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二、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 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
三、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 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
四、材料科学国家实验室金属研究所(沈阳)



国家实验室是由国家直接投资数亿建立(如建在华中科大校内的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投资4.8亿),全国目前国家实验室总共只有9个(包括北京正负离子对撞基地、华中科大的光电国家实验室在内),国家实验室代表国家最高水平,是按国际一流标准建立的,规模非常大,基本包括本学科领域所有研究方向,而且人员配备上要求面向国内外招聘最优秀的研究人员,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往往是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平台;而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由国家评的,评上后以后每年可以从国家多拿些钱,全国有几百个,而且研究方向比较窄。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是一个重量级上的,五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比不上一个国家实验室。

7 个试点国家实验室
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
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
合肥微尺度物质国家实验室(筹2003)
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2003)
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2003)
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2003)
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海洋科学国家实验室)(筹2005)
[ 此贴被merck在2006-06-25 15:24重新编辑 ]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6
鲜花
1074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6-12-14
第二批国家实验室

12月5日,科技部召开国家实验室工作通气会,决定扩大国家实验室试点,于近期启动海洋、航空航天、人口与健康、核能、新能源、先进制造、量子调控、蛋白质研究、农业和轨道交通等10个重要方向的国家实验室筹建工作,具体情况是:依托中国海洋大学等青岛海洋研究优势单位联合建设“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设“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依托中国医学科学院建设“重大疾病研究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牵头联合西南核物理研究院建设“磁约束核聚变国家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建设“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建设“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依托南京大学建设“微结构国家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建设“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农业和轨道交通两个方向也将遴选优势单位组织筹建。科技部将于12月中旬发文组织相关单位填写《国家实验室申请报告》。
离线燕小六
发帖
960
啄木币
885
鲜花
59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6-06-25
看看先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