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942阅读
  • 15回复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binfo
 
发帖
2118
啄木币
5131
鲜花
282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6-06-12
扁 鹊

扁鹊,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绰号的由来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因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秦越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刻苦钻研,努力总结前人的经验,大胆创新,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的医生。他走南闯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获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欢迎。于是,人们也尊敬地把他称为扁鹊。

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与他有关的两个医案:一个是用脉诊的方法诊断赵子简的病,一个是用望诊的方法诊断齐桓侯的病。

有一次,他到了晋国(今山西、河北、河南一带),正碰到了晋国卿相赵简子由于“专国事”,用脑过度,突然昏倒,已五天不省人事了。大夫(官名)们十分害怕,急忙召扁鹊诊治。扁鹊按了脉,从房里出来。有人尾随着探问病情,显得很焦急。扁鹊沉静地对他说:“病人的脉搏照常跳动,你不必大惊小怪!不出三日,他就会康复的。”果然过了两天半,赵简子就醒过来了。准确地用切脉诊病是扁鹊的首创。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高度赞扬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近代历史学家范文澜也说:扁鹊“是切脉治病的创始人”。


张仲景

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引用《历代名医图赞》一诗赞颂张仲景及其《伤寒杂病论》:

此中所说张仲景,名机,据传当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约生于东汉和平元年(公元一五O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活了七十岁左右。

他自小好学深思,“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



华 佗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这考证很可疑。因为《后汉书·华佗传》有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的记载。据此,华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岁。华佗生活的时代,当是东汉末年三国初期。那时,军阀混乱,水旱成灾,疫病流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一位著名诗人王粲在其《七哀诗》里,写了这样两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这就是当时社会景况的真实写照。目睹这种情况,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为此,他不愿做官,宁愿捍着金箍铃,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

不求名利,不慕富贵,使华佗得以集中精力于医药的研究上。《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但不能说,他的医学经验因此就完全湮没了。因为他许多有作为的学生,如以针灸出名的樊阿,着有《吴普本草》的吴普,着有《本草经》的李当之,把他的经验部分地继承了下来。至于现存的华佗《中藏经》,那是宋人的作品,用他的名字出版的。但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当时尚残存的华佗著作的内容。



皇甫谧

提起皇甫谧,人们可能立刻想到他编撰的《针灸甲乙经》。其实,除此之外,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活了六十八岁。


孙思邈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约生于隋开皇元年(公元五八一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六八二年),活了一百零二岁(有的考证活了一百四十一岁)。人们把他当做“神仙”,尊称为“药王 ”。

他从小勤奋好学,七岁读书,每日背育一千多字,有“圣童”之称。到了二十岁,已精通诸子百家学说,既“善谈庄、老”,又“兼好释典”,学问非常渊博。隋唐两代帝王屡次请他做官,他都“固辞不受”,而立志学医,他的这种认识,是从切身体验中得来的。他小时候,体弱多病,要经常请医生诊治,“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周围贫苦百姓,也跟他一样,因为患病弄得穷困不堪,有的竟得不到治疗而悲惨死去这些事,使他感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千金要方》自序)。因此,他十八岁开始,就“志于学医”,并下了很大的苦功,所谓“青衿(古学子所穿的衣,后称入学的生员)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千金要方》自序)。宋代林亿称道:“唐世孙思邈出,诚一代之良医也”。



葛 洪

“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心虽勤而无获矣”。这是晋代科学家葛洪在治学上的一句名言。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丹阳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人。约生于晋太康四年(公元二八三年),卒于东晋兴宁元年(公元三六三年)。晚年,他隐居在广东罗浮山中,既炼丹、采药,又从事著述,直至去世。对他的一生,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引用了《历代名医像赞》的一首诗来概括:“陷居罗浮,优游养导,世号仙翁,方传肘后”。但这只说出了他炼丹采药,隐逸求仙的一面。而他另外的一面却被忽略了。其实,他是古代一位鼎鼎有名科学家,在医学和制药化学上有许多重要的发现和创造,在文学上也有许多卓越的见解。他的著作,约有五百三十卷。不过,大多已经散佚,流传至今的,主要有《抱朴子》和《肘后救卒方》。《抱朴子》是一部综合性的著作,分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内篇说的是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病等事,属于道教的著作。但其中《金丹》、《仙药》、《黄白》等部分是总结我国古代炼丹术的名篇;外篇说的是人间得失,世道好坏等事。其中《钧世》、《尚博》、《辞义》等篇,是著名的文论著作。《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是他在广东编著的一部简便切用的方书。收录的方药大部分行之有效,采药容易,价钱便宜。而且,篇帙不大,可挂在肘后随行(即今天所说的袖珍本),即使在缺医少药的山村、旅途,也可随时用来救急。所以,受到历代群众的欢迎。葛洪的医学著作,据史籍记载,尚有《金匮药方》一百卷,《神仙服食方》十卷,《服食方》四卷,《玉函煎方》五卷。


钱乙

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着。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钱乙,字仲阳。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约生于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于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

钱乙的一生,在治学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专一为业,垂四十年”。



朱震亨

金元四大家中,朱震亨所出最晚。他先习儒学,后改医道,在研习《素问》、《难经》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访求名医,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第子罗知悌,成为融诸家之长为一体的一代名医。朱震亨以为三家所论,于泻火、攻邪、补中益气诸法之外,尚嫌未备滋阴大法。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故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誉之为“朱一贴”。弟子众多,方书广传,是元代最著名的医学家。


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他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名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怎么也学不进去。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九年,三次到武昌考举人,都落第了。于是,他放弃了科举作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求父亲说:“我今年二十三岁了,老是考不上,您还是让我学医吧!”并且表示了这样的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 很有名望的医生。大约到了三十八岁,就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只任职一年,李便辞职回乡。



叶天士

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又号上律老人。江苏吴县人,约生于清代康熙五年(公元一六六六年),卒于乾隆十年(公元一七四五年)。

叶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不管什么人,只要比自己有本事的,他都希望拜之为师。这样,他的老师有长辈,有同行,有病人,甚至有端中的和尚。当他打听到某人善治某病,就欣然前往,学成后才离去。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仅仅六年,他除继家学外,先后踵门求教过的名医,就有十七人。叶天士的虚心求教,“师门深广”,确实令人肃然起敬。
图文来于网络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wowo
发帖
1117
啄木币
1526
鲜花
118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6-07-09
不想看到那些巴基斯坦们整天在李时珍象前打板球

对前辈的侮辱
离线liu_redsnow
发帖
3119
啄木币
13806
鲜花
633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6-06-19
引用第13楼merck2006-06-19 22:08发表的“”:唉,现代中国没有名医的,只有做领导做的高的医生。医疗行业现在被划归服务行业,回归到欧洲中世纪一样,把外科医生和理发师当成一样的职业。所以....


不错的,
感觉行政浅尝辄止就好了

不过还有医学家的
尤其是还有医学教育家的
于医,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啊

不过,医疗行业应该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呢?

肯定不会是中世纪的样子了,那时的外科大夫真的就是理发师了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6
鲜花
1074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6-06-19
引用第12楼liu_redsnow2006-06-19 21:54发表的“”:大哥,你也太挑剔了那扁鹊、张仲景不是都作古了么.......

唉,现代中国没有名医的,只有做领导做的高的医生。
医疗行业现在被划归服务行业,回归到欧洲中世纪一样,把外科医生和理发师当成一样的职业。
所以....
离线liu_redsnow
发帖
3119
啄木币
13806
鲜花
633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6-06-19
引用第11楼merck2006-06-18 20:13发表的“”:请注意,楼上所列的都是民国时代的毕业生。现在建国50多年了,那时候的小孩现在也该退休了。我们这种医学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名医请列举几位才好。


大哥,你也太挑剔了
那扁鹊、张仲景不是都作古了么

现在肯定有名医的
不过年龄还尚轻
成就尚未达到啊

且有这些名宿
下面的人也不敢封神啊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6
鲜花
1074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6-06-18
请注意,楼上所列的都是民国时代的毕业生。现在建国50多年了,那时候的小孩现在也该退休了。
我们这种医学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名医请列举几位才好。
离线liu_redsnow
发帖
3119
啄木币
13806
鲜花
633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6-06-18
陈灏珠

    心血管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1924年11月6日出生于香港,祖籍广东新会。在香港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直到1942年回国。1949年国立中正医学院本科毕业。1981年11月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7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事心血管病内科诊疗、教学和研究工作50余年,对冠心病、先心病、风心病、高血压病、心肌病、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诊治研究有丰富经验,为我国心血管病有创性检查和治疗的奠基人之一。现任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和心血管病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主任,卫生部全国心血管病防治研究领导小组成员,卫生部学位委员会委员;曾任全国第七、八、九届政协常委,上海市第七、八、九届政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临床Ⅰ组召集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内科学会常务委员,上海分会常务理事,上海心血管病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副总编辑等。主要著述有《内科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心脏病学》、《实用心脏病学》、《实用内科学》、《心血管病的鉴别诊断》、《心电图幻灯片图谱》、《临床起死回生100例》、《心血管病新理论和新技术》、《心血管病诊断治疗学》、《高血压及相关疾病》、《心脏导管术的临床应用》等,并有三百多篇学术论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部省级科技进步奖或成果奖一等奖8项,1990年获国家教委“从事高校科技工作四十年成绩显著”荣誉证书,1991年获国务院“为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证书,2003年获上海市医学荣誉奖,2004年获上海市优秀科研究院所长奖和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特殊贡献奖。培养硕士研究生24名,博士研究生46名,博士后5名。
离线liu_redsnow
发帖
3119
啄木币
13806
鲜花
633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6-06-18
吴孟超

吴孟超教授是中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肝胆外科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男,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师从声名卓著的医学专家裘法祖教授。后任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肝胆 外科主任、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时担任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解放军总后勤部专家组副组长、中国癌症基金会副主席、中德医学协会副理事长、中日消化道外科学会中方主席、国际外科学会委员、国务院学会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及《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等20多种医学专业刊物的主编、副主编、编委、顾问等。   

他发明了“常温下肝门间歇阻断法”,而且无并发症,使肝脏手术成功率从85%提高到90%,在世界的肝脏外科史上创造了奇迹。1975年吴孟超又创造了一项世界纪录,成功的切除了一个直径63厘米,重达18公斤的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直至今天还保持着这项世界纪录。这次手术成功的经验,使他发明了捆扎治疗血管瘤的新方法,临床应用后效果非常理想,从那时起到现在,他们医院用这个方法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无一例失败,成功率达到100%。   

吴孟超教授首创“常温下无血切肝法”,使手术成功率不断提高,进入80年代后已无手术死亡。低浓度甲胎蛋白阳性的检测,为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同时一系列肝癌标记物的发现,使肝癌的早期诊断率又上升到98%以上。独创国内肝癌二期手术和肝癌切除后再复发手术。前者使大肝癌的切除成为可能,患者术后5年的生存率达三分之二;后者的反复手术次数最高可达5次,大大延长了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期。   

由吴孟超翻译的英文版的《肝脏外科入门》是中国出版的第一部有关肝脏外科方面的书,这本书的发表,为今后肝胆外科各种创新的手术模式奠定了一个理论基础。他还提出了“五叶四段”,这个崭新的肝脏解剖理论,是中国医生的肝脏解剖新见解,而且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是中国肝脏解剖理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发明。三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个理论确实是肝脏手术成功的奠基石。继《肝脏外科入门》后,从80年代起他又编写了《肝脏外科学》、《腹部外科学》、《外科手术图解》等医学专着12部,发表论文220余篇。其中《肝脏外科学》一书获得了国家优秀科技图书奖。
离线liu_redsnow
发帖
3119
啄木币
13806
鲜花
633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6-06-18
裘法祖

  中国外科学家和外科医学教育家。改进20多种普通外科手术。在中国率先开展器官移植的实验研究。素以勤奋、严格、手术操作细致、才思敏捷著称;在医疗和教学以外,还长期热心从事对外医学学术交流工作。
  裘法祖,1914年12月6日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父为前清秀才,在杭州中学任教。共有子女7人,裘法祖最幼。父亲的收入微薄,全靠母亲勤俭操持,勉强维持全家9口人生活;兄姊们毕业工作后能主动资助让弟妹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除四姊是中医外,其他都是教师。裘法祖从小学习勤奋,在杭州正规中学初中、之江大学附属高中毕业时均名列前茅。18岁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预科,学习两年德语。1933年,他的母亲因阑尾穿孔得不到手术治疗而去世。他怀着“医学救国”的理想刻苦攻读。课余时间全都在图书馆里度过,被同学们戏称为“图书馆长”。医科前期结业考试,成绩斐然。解剖学获得满分。坚实的解剖知识,为他以后从事外科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936年在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前期结业后,靠两个姊姊的资助,西渡德国,就读于慕尼黑大学医学院。由于学习成绩优良,赢得德国著名病理学家M.Borst教授的赏识和推荐,连年获得沃尔夫(Wolf)和洪堡(Humboldt)奖学金。在学习期间,他一度与家庭失去联系,仅靠奖学金维持极为俭朴的生活。1939年通过德国严格的国家考试和论文答辩,以优异成绩获得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随即在慕尼黑大学医学院所属许华平(Schwabing)医院任外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

  1945年,他与慕尼黑大学医学生裘罗懿(Loni Konig)结婚。翌年,他们的大儿子诞生。1958年裘罗懿加入中国籍。

  1945年,裘法祖获德国“外科专科医师”衔。同年被聘担任土尔兹(Tolz)市立医院外科主任。1946年10月,裘法祖协同妻儿乘船回中国。在香港转法国海轮回上海,途中一位旅客被一精神病人用匕首刺破肝脏,血流不止,病情十分危急。裘法祖挺身而出,同船另一位中国医生为其当助手,裘法祖迅即为伤者缝补肝脏,缝合伤口,手术顺利,病人转危为安。法国船长对中国医生具有如此高超的技术极为震惊,中国旅客深感扬眉。船抵上海次日,沪地《申报》等几家报纸都报道此事。

  1947年初,裘法祖在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中美医院(现同济医院前身)先后担任外科副主任、主任、教授。

  1952年裘法祖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并任顾问,在长春军医大学救治志愿军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外科水平较低,能施行胃大部切除、胆囊切除等手术的医院寥寥可数。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也仅能做阑尾切除、疝修补和肠切除吻合术之类的手术。裘法祖于1948年接任外科主任后,立即开展了七八种当时属于风险较大、较复杂的手术,如结肠后比尔罗特(Billroth)氏Ⅱ式胃大部切除术、总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直肠癌根治术、乳癌根治术、局部麻醉下的甲状腺大部切除术等。1947~1950年,裘法祖多次在上海外科学术会议上介绍自己总结出来的操作方法,使这些手术方法推广到各地。以后又陆续开展了保留肛管的直肠癌根治术、胰头癌根治术、肝叶切除术、门腔静脉和脾肾静脉吻合术等。外科学前辈黄家驷在1949年推荐裘家祖接替自己担任上海外科学会第二任会长(当时尚无全国外科学会)。

  1956年,裘法祖随校迁武汉后,长期担任武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后改名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外科主任、教授。1978年后,先后担任武汉医学院(后改名同济医科大学)副院长、院长。他担任院长时期,为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与武忠弼教授一起筹建同济医科大学实验医学研究中心。1985年他任同济医科大学名誉校长。

  裘法祖对病人极端负责。凡是预约的病人,他都要提前到诊室去等待;凡是病人的来信,他总是封封必回。裘法祖多次下乡巡回医疗。还抓紧时间,集中培训基层卫生人员。他一直热情鼓励广大医务工作者多下农村、多下基层。裘法祖心胸坦荡,待人热情。当别人在手术中遇到困难求助于他时,不论白天黑夜,随叫随到。在教学中,裘法祖诲人不倦。他强调外科医生要做到“三会”:手术要会做,经验要会写,上课要会讲。裘法祖桃李满天下。慕尼黑大学的教授中有他的德国学生;在国内,肝外科专家吴孟超、首创断手再植术成功者之一钱允庆、器官移植专家夏穗生都是他的得意门生。

  1956~1991年他曾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和理事、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和顾问、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会长、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治委员、第二军医大学外科顾问教授。1956年为国际外科学会会员。1993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离线liu_redsnow
发帖
3119
啄木币
13806
鲜花
633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6-06-18
吴阶平

1917年1月生,江苏常州人。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5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平协和医学院毕业,医学博士。医学家、医学教育家,泌尿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3年9月至1936年在北平燕京大学医预科学习。1936年至1942年在北平协和医学院学习。1942年至1946年任中和医院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主治医师。1946年至1947年任北京大学医学院讲师。1947年至1948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泌尿外科。1948年11月回国。1948年至1960年任北京医学院副教授、教授。1960年至1970年任北京第二医学院副院长、院长、教授。1970年至1993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首都医科大学校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校长、名誉校长,教授,中华医学会会长、名誉会长。1981年当选为中科院生物学部委员(后改称中科院院士)。1986年当选为第三届中国科协副主席。1987年6月至1993年4月任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会长。1989年任九三学社第八届中央副主席。1991年5月当选为第四届中国科协副主席。1992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成员。1992年12月当选为九三学社第九届中央主席。1993年3月—1998年3月任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94年8月被聘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院士。1995年在美国泌尿外科学会第95届大会上当选为世界泌尿外科学术界领导人之一和该会荣誉会员。1995年11月被推举为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95年12月当选为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1996年5月被推举为中国科协名誉主席。1996年9月被西南交大聘为名誉教授。1997年11月至2002年12月任九三学社第十届中央委员会主席。1998年1月当选为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第二届名誉理事长。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长期从事泌尿外科的临床治疗和科研工作,是中国泌尿外科的先驱者之一,在肾结核对侧肾积水和肾上腺髓质增生研究中有独创性见解。1957年首创用输精管结扎并用精囊灌注术,增强了避孕效果,是我国男性节育技术的奠基人。50年代,首先提出的肾结核对侧肾积水的概念,被国内外公认为“在临床上有极重大的意义”,并率先利用回盲肠行膀胱扩大术治疗膀胱挛缩取得成功,到70至80年代国外才作为最新方法介绍给公众。60年代设计了特殊的导管改进前列腺增生的手术,使手术出血量大为减少,手术时间缩短,被称为“吴氏导管”。1977年提出的“肾上腺髓质增生”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被收进1979年《美国泌尿外科年鉴》。1995年“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基金会”在北京成立。

  从1968年开始,曾担任中央多位高级领导人的医疗小组组长。60年代,受周总理的委托,曾先后11次为5个国家元首进行治疗。仅为印尼总统苏加诺就治疗过5次。为此,1965年1月被苏加诺总统授予“伟大公民”二级勋章。曾先后7次获得全国性的科学技术奖。1984年获得巴黎红宝石荣誉奖章。1987年又获得巴黎红宝石最高荣誉奖章。1992年6月8日─16日作为大陆七位杰出的科学家之一,到台湾进行了学术交流。1993年8月获首届中华人口奖科学奖。1993年12月被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授予“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荣誉勋章”,以表彰其在医学领域的杰出成就。1995年10月被香港外科医学院授予荣誉院士称号。1996年7月被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师学院授予荣誉院士称号。1997年9月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医学奖)。还曾荣获世界卫生组织授予的金质奖章,以表彰其在控制吸烟方面的成绩。

  主编有《泌尿外科学》、《外科学》、《泌尿外科进展》等,发表有影响的医学著作150篇,出版医学书籍21部。2000年1月,《吴阶平文集》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发帖
9370
啄木币
2
鲜花
546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6-06-13
强人就是强
离线燕小六
发帖
960
啄木币
885
鲜花
59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6-06-13
引用第4楼merck2006-06-13 13:19发表的“”:现在中国社会似乎越来越把古人列为遥不可及的“至圣”,而不太反省社会本身给了早就圣人的什么环境。这些十大医生,如果在当今,估计很难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官方的认可,本身生活窘迫不说,搞不好还会身陷囹圄。现在“自保”已经成为医届的第一信条,社会还想希望什么呢?

精辟啊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6
鲜花
1074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6-06-13
现在中国社会似乎越来越把古人列为遥不可及的“至圣”,而不太反省社会本身给了早就圣人的什么环境。
这些十大医生,如果在当今,估计很难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官方的认可,本身生活窘迫不说,搞不好还会身陷囹圄。

现在“自保”已经成为医届的第一信条,社会还想希望什么呢?
离线燕小六
发帖
960
啄木币
885
鲜花
59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6-06-13
唉,lz好不容易找了个帖子啊
离线binfo
发帖
2118
啄木币
5131
鲜花
282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6-06-13
好像没了
悲哀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