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474阅读
  • 4回复

[影视]中国新闻周刊:《碟中谍3》“有损上海形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6
鲜花
1074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6-06-02
— 本帖被 欣宇 从 【影视天地】 移动到本区(2015-08-29) —
http://news.tom.com  2006年06月02日 14时26分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文/马立诚

难道一部动作片的几个晾衣服的镜头就能把中国抹黑放倒?——好面子、听不进或看不得一点点负面的东西,这大概是某些国人的习惯

《碟中谍3》进口版在争议声中推迟放映,令不少中国影迷焦灼。有消息说,有关方面并未亮出红牌,而是正对该片“个别画面”进行剪辑,该片有望7月在内地上映。剪掉的内容主要是“到处都是晾衣竹竿”的上海弄堂小景。因为有人提意见说,这些镜头“有损上海形象”。

《碟中谍3》是一部在多国拍摄的动作商业片,其主题是反恐部门与国际黑恶势力角逐,并非全面介绍上海改革开放面貌。何况,据看过该片的人说,电影也出现了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等等上海新景。虽系“一晃而过”,但给该片扣上“负面上海”“辱华”等等帽子,是否过于敏感了?

这种敏感,使我想到了法国人拍的类似片子。法国警匪片中,有时会安排一个美国侦探作陪衬,凸显法国侦探神勇。当然,美国侦探大多粗手笨脚,紧要关头若不是法国侦探出手搭救,美国笨伯恐怕就要客死他乡。更有些法国电影干脆把美国人安排成犯罪分子。在能掐会算的法国警员手下,来自美国的狂徒不是毙命,就是收监。碰巧,我和美国朋友一起看过这部电影,看完他们只是耸肩笑笑而已。这一笑,包含了一点开放性幽默感。

但对于这种事,国人很难笑得起来。“文革”中的1972年,意大利名导演安东尼奥尼应邀来中国花了五个星期采访,拍了一部3小时40分的纪录片《中国》。由于某些镜头“不雅”,导致1974年1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重头文章《恶毒的用心,卑劣的手法》,声色俱厉大加谴责。文章说,在安东尼奥尼拍摄的电影中,“看不到一部新车床,一台拖拉机,一所像样的学校,一处热气腾腾的建设工地,一个农业丰收的场景。”“为了丑化中国人民,他挖空心思地拍摄坐茶楼、上饭馆、拉板车、逛大街的人们的各种表情……他不去反映天安门广场庄严壮阔的全貌,把我国人民无限热爱的天安门城楼也拍得毫无气势,却用了大量胶片去拍摄广场上的人群;镜头时远时近,忽前忽后,一会儿是攒动的人头,一会儿是纷乱的腿脚,故意把天安门广场拍得像个乱糟糟的集市,这不是存心侮辱我们伟大的祖国吗?”

“文革”结束,弯子绕过来,亢奋的意识形态降了温。不少国内媒体又把安东尼奥尼称为大师。凤凰卫视《唐人街》栏目还介绍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高材生不远万里前往意大利,费尽辛苦找到安东尼奥尼,向他求教的故事。日前网上有帖子说,虽然《中国》有些镜头有点尴尬,但“安导所拍摄的普通百姓明显比中国自己拍的那些纪录片更生动活泼,甚至更纯真快乐。”“片子中的很多镜头对我们来说不是陌生的,比如人们好奇而躲闪的目光,这是中国。不仅是过去的,更是一种日常熟悉的味道,这是人们心里的东西。安大师1972年的《中国》,是一部深刻、冷峻、有震撼力的电影。”回首这历史的曲折,对今天难道没有若干启示么?

今天的一些观众之所以对《中国》有这样的宽容,和中国的崛起态势有关。近年来,“中国是全球经济发动机”的赞美,遍及全球每个角落。中国成了世界经济最耀眼的明星,来自全世界羡慕的目光让国人心花怒放。一位德国朋友对我说起一个在德国广为流传的笑谈:一个德国人晚上住进中国星级饭店,早晨醒来发现,一夜之间一条崭新的高速公路已经在饭店前面通车。这就是许多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速度。《印度时报》今年5月19日一篇报道更令印度人泄气:“无论在钢产量、发电能力、外国投资、高速公路建设和奥运金牌方面,中国都胜我们一筹。别想赶上中国,我们甚至不在同一个比赛项目里。他们在跳高,而我们参加的是三级跳远。”

挟持这样的盛誉,难道一部动作片的几个晾衣服的镜头就能把中国抹黑放倒?那未免也太稻草人了。《碟中谍3》之所以有30%的戏在中国拍摄,不也说明了制片人对中国市场的膜拜么?

好面子、听不进或看不得一点点负面的东西,这大概是某些国人的习惯。长此以往,难免会患上神经衰弱,降低免疫力。前几个月,汤姆·克鲁斯来中国拍摄《碟中谍3》时,成千上万的“粉丝”大呼小叫;近日又批判挖苦“阿汤哥”,真个是“热要热得在蒸笼里坐,冷要冷得在冰凌上卧”。其实,最好在这两者取一个中间点,是为理性。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流星紫雨
发帖
930
啄木币
1027
鲜花
72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6-06-17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离线韩彩英
发帖
930
啄木币
1170
鲜花
36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6-06-11
没看过!
离线小王子
发帖
465
啄木币
705
鲜花
42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6-06-07
上海1943

泛黄的春联还残留在墙上
依稀可见几各字岁岁平安
在我没回去过的老家米缸
爷爷用楷书写一个满
黄金葛爬满了雕花的门窗
夕阳斜斜映在斑驳的砖墙
铺着榉木板的屋内还弥漫
姥姥当年酿的豆瓣酱
我对着黑白照片开始想象
爸和妈当年的模佯
说着一口吴侬软语的姑娘缓缓走过外滩
消失的旧时光
一九四三
在回忆的路上
时间变的好慢
老街坊
小弄堂
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
消失的旧时光
一九四三
回头看的片段
有一些风霜
老唱盘
旧皮箱
装满了明星片的铁盒里藏着一片玫瑰花瓣
黄金葛爬满了雕花的门窗
夕阳斜斜映在斑驳的砖墙
铺着榉木板的屋内还弥漫
姥姥当年酿的豆瓣酱
我对着黑白照片开始想象
爸和妈当年的模佯
说着一口吴侬软语的姑娘缓缓走过外滩
消失的旧时光
一九四三
在回忆的路上
时间变的好慢
老街坊
小弄堂
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
消失的旧时光
一九四三
回头看的片段
有一些风霜
老唱盘
旧皮箱
装满了明星片的铁盒里藏着一片玫瑰花瓣

Today's Shanghai is a multi-cultural metropolis with both modern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features.----shanghai on online
离线燕小六
发帖
960
啄木币
885
鲜花
59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6-06-02
呵呵,太小题大做了罢,什么都上纲上线啊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