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916阅读
  • 2回复

[杏林风采]谈家桢院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g.c.dr.
 

发帖
4867
啄木币
9
鲜花
78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8-11-06
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8-11-04 16:35  
关键词: 谈家桢 生平  点击次数: 14  


谈家桢(1909-2008),国际遗传学家,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浙江宁波人。1909年9月15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县的慈溪。1930年获东吴大学理学士,1932年获燕京大学理硕士。1934年在T.多布然斯基教授指导下从事果蝇进化遗传学研究,利用当时研究果蝇唾腺染色体的最新方法,分析了果蝇近缘种之间的染色体差异和染色体的遗传图,促进了"现代综合进化论"的形成。在美国工作期间,先后单独或与美,德等国科学家合作发表论文10余篇。1946年,在亚洲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中发现色斑嵌镶显性遗传现象,受到国际遗传学界的重视。1936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哲学博士。回国后(1937年),应竺可桢校长之邀任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理学院院长。

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建立了全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历任生物系主任、遗传研究所主任、副校长、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等职。 1978年以来,先后发起和担任中国遗传学会副会长、会长和名誉会长,遗传学报主编,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长和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长。1983年任复旦大学顾问,当选为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谈家桢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培养了大批科学人才。他还广泛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身兼多种职务。主要有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长,第十五届国际遗传学会(1980)副会长。上海市自然博物馆馆长,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第六届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上海市民盟八届主任委员。1985年获“求是科学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1993年9月28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组织的以谈家桢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在沪论证并通过了强伯勤教授、陈竺研究员申请的《中华民族基因组中若干位点基因结构的研究》重大项目之后,宣布中国人类基因组研究正式启动。2000年获“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称号。 2008年11月1日早晨7时18分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0岁。

谈家桢为我国遗传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亲民独讯在《遗传产业商业消息》中强调,谈家桢特别在果蝇种群间的遗传结构的演变和异色瓢虫色斑遗传变异研究领域有开拓性成就,为奠定现代进化综合理论提供重要论据。谈家桢从事遗传学教学和研究已七十年,先后教过普通生物学、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胚胎学、遗传学、细胞学、实验进化学、细胞遗传学、达尔文主义、辐射遗传学、原生动物学等课程。他先后发表了百余篇研究论文和学术论述方面文章,主要汇集在“谈家桢论文选”(1987年,科学出版社)和“谈家桢文选”(1992年,浙江科技出版社)中。他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有关瓢虫、果蝇、狝猴、人体、植物等的细胞遗传、群体遗传、辐射遗传、毒理遗传、分子遗传以及遗传工程等。特别在果蝇种群间的演变和异色瓢虫色斑遗传变异研究领域有开创性的成就,为奠定现代综合进化理论提供重要论据。在浙江大学任教期间他发现了瓢虫色斑遗传的镶嵌显性现象。引起国际遗传学界的巨大反响,认为是对经典遗传学发展的一大贡献。谈家桢先生坚持科学真理,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遗传学事业。他为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了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组建了第一个生命科学院。

谈家桢在国际上享有崇高荣誉,曾任第八届(1948年在瑞典)国际遗传学大会常务理事,第十五届(1983年在印度)、十六届(1988年在加拿大)、第十七届(1993年在英国)国际遗传学大会副会长,1996年又当选为于1998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十八届国际遗传学大会会长。联合国科学技术发展中心非政府性组织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未利用植物开发委员会委员。

自1978年以来谈家桢先后当选为日本和英国遗传学会名誉会员,被美国罗斯福夫人肿瘤研究所聘为高级研究员,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德国康斯登茨大学功勋奖,美国加州政府荣誉公民称号,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中心聘为科学顾问,国际遗传学报,国际生物学与哲学杂志和美国“科学家”报等聘为顾问编辑。1984、1985年分别被加拿大约克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198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7年当选为意大利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95年获求是科学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获国际正式批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542号小行星命名为“谈家桢星”;同年当选为纽约科学院名誉终身院士。

主要著作

《中国气候区域论》(1930年)

《东南季风与中国雨量》(1934年)

《中国气候概论》(1935年)

《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1944年)

《物候学》(1963年,和宛敏渭合写)

《中国气候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1964年)

《我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之初步研究》(1966年写,1972年补充修改定稿)

《远东台风的新分类》

《台风的源地和转向》

《东南季风与中国雨量》

《中国气候区域论》

《一年内生物物侯推移的原动力》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生物学引论》

《遗传与物种起源》

《基因与遗传》

《谈谈摩尔根学派的遗传学说》

《基因工程》

《谈家桢论文集》

《谈家桢论文选》

《基因的萦梦》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g.c.dr.

发帖
4867
啄木币
9
鲜花
787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8-11-06
谈老语录
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8-11-04 17:14  
关键词: 谈家桢 语录


● 坚持真理使人获得自由。

● 搞科学,最重要的品德是求真。

● 我这一生没有金钱,财富就是学生。

● 现在中国的科研发展正当时候,我要追回失去的时间。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我的座右铭,也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规律。看到学生超过我这个老师,是我最开心的事。

● 人体进化秘最玄,寻踪苦觅穷辨源。万类古今何相似,缘是基因密码传。巨言出,惊九寰,送浪蛰旗心映天。九旬常怀千年策,热血更温世纪泉。

● 作为生命科学工作者,谈老说自己的责任可用四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延年益寿,天下太平”。他解释说:丰衣足食,就是用生物学研究成果推进农业发展;安居乐业,则是解决环境问题;延年益寿,当然是进行医药开发;天下太平,是要制止生物武器,维护世界和平。

● 吾平生无所追求,终生之计在于树人,希求我的学生以他们的学识服务于社会,贡献于人类。在我古稀之年,眼见我的学生,不论在国内或海外,个个脱颖而出,在各自领域里出类拔萃,不少人并以他们的创新精神走在生命科学的最前沿,做出了为世人所公认的成就,我为之感到兴奋。
离线g.c.dr.

发帖
4867
啄木币
9
鲜花
787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8-11-06
他播下了中国现代遗传学的种子
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8-11-04 16:26  文章来源: 新民晚报  
关键词: 谈家桢  点击次数: 32  


谈家桢为破解生命密码而努力的开拓之路

戴着眼镜,面带着慈祥的笑容,话语中带点宁波口音,诚恳而真挚,谈家桢院士给人的印象便是这样的学者风范。有人称他为“中国遗传学之父”,他却不愿接受。可是,他把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遗传学事业,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了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为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在科学世界寻找答案

1926年,谈家桢高中毕业被保送至苏州东吴大学,却没有攻读平时基础较好的数学,而是选择了生物系。因为从小在教会学校念书的他,一直对“上帝创造世界”这个说法心存疑惑。“我小时候常对着镜子问自己:我是怎么变出来的?人又是从哪里来的?到底谁创造了世界?”他想在科学的世界里找到答案。他读了本科、硕士,又到美国留学,回国后一举创立了异色瓢虫色斑镶嵌显性遗传理论,实现了自己要破解生命密码的理想。

祠堂实验室创新发现

27岁那年,谈家桢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婉拒导师的挽留,他返回祖国教书、做研究。

1937年,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聘他为生物系教授。但抗日战争爆发了,浙江大学辗转内迁,最后生物系迁到湄潭的一个破旧不堪的唐家祠堂里。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祠堂就成了生物系实验室。

谈家桢带领学生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用显微镜观察果蝇和瓢虫,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正是在这间祠堂“实验室”里,谈家桢于1944年发现了瓢虫鞘翅色斑变异的镶嵌显性遗传现象。这一创新性研究成果,至今仍被列为教科书的经典内容。

力助中国遗传学“补课”

“文革”十年噩梦醒来,谈家桢已是古稀老人。他仍是怀着对遗传学的深厚感情和执着追求,关注着学术发展的趋势,一心要使中国的遗传学与国际接轨。

1979年,谈家桢先生邀请自己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老同学、美国科学院院士JamesBonner带领学术团队来复旦大学开设分子遗传学培训班,系统介绍建立基因组文库、分子克隆等前沿学术进展,为我国开展分子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骨干。另一方面,谈老不顾在高龄时动过胃和肠道二次大手术,拖着病躯远访北美、欧洲各国,邀请知名科学家来华讲学,并推荐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去国外访问、进修和合作研究,尽力弥合我国遗传学发展中断及人才断层。

步入90高龄后,谈老仍敏锐地注视国内外遗传学界的动态,他对中国人类遗传资源严重外流表示担忧,在他的呼吁之下,我国人类基因组的研究工作得到应有的重视,得以大踏步前进而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
谈家桢为破解生命密码而努力的开拓之路

戴着眼镜,面带着慈祥的笑容,话语中带点宁波口音,诚恳而真挚,谈家桢院士给人的印象便是这样的学者风范。有人称他为“中国遗传学之父”,他却不愿接受。可是,他把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遗传学事业,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了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为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在科学世界寻找答案

1926年,谈家桢高中毕业被保送至苏州东吴大学,却没有攻读平时基础较好的数学,而是选择了生物系。因为从小在教会学校念书的他,一直对“上帝创造世界”这个说法心存疑惑。“我小时候常对着镜子问自己:我是怎么变出来的?人又是从哪里来的?到底谁创造了世界?”他想在科学的世界里找到答案。他读了本科、硕士,又到美国留学,回国后一举创立了异色瓢虫色斑镶嵌显性遗传理论,实现了自己要破解生命密码的理想。

祠堂实验室创新发现

27岁那年,谈家桢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婉拒导师的挽留,他返回祖国教书、做研究。

1937年,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聘他为生物系教授。但抗日战争爆发了,浙江大学辗转内迁,最后生物系迁到湄潭的一个破旧不堪的唐家祠堂里。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祠堂就成了生物系实验室。

谈家桢带领学生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用显微镜观察果蝇和瓢虫,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正是在这间祠堂“实验室”里,谈家桢于1944年发现了瓢虫鞘翅色斑变异的镶嵌显性遗传现象。这一创新性研究成果,至今仍被列为教科书的经典内容。

力助中国遗传学“补课”

“文革”十年噩梦醒来,谈家桢已是古稀老人。他仍是怀着对遗传学的深厚感情和执着追求,关注着学术发展的趋势,一心要使中国的遗传学与国际接轨。

1979年,谈家桢先生邀请自己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老同学、美国科学院院士JamesBonner带领学术团队来复旦大学开设分子遗传学培训班,系统介绍建立基因组文库、分子克隆等前沿学术进展,为我国开展分子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骨干。另一方面,谈老不顾在高龄时动过胃和肠道二次大手术,拖着病躯远访北美、欧洲各国,邀请知名科学家来华讲学,并推荐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去国外访问、进修和合作研究,尽力弥合我国遗传学发展中断及人才断层。

步入90高龄后,谈老仍敏锐地注视国内外遗传学界的动态,他对中国人类遗传资源严重外流表示担忧,在他的呼吁之下,我国人类基因组的研究工作得到应有的重视,得以大踏步前进而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