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07阅读
  • 0回复

拒绝功利的善行(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车驰
 

发帖
4860
啄木币
13466
鲜花
153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6-10-30
《报刊文摘》最近登了一则小故事:在一列火车上,有一位从农村考上大学的男青年,口渴难耐之时,买了一罐健力宝。第一次喝这样奢侈的饮料,他不知如何开启。根据判断,机关应当在那个拉环上。于是青年摸出一把水果刀,在拉环的位置上撬了两下,但却没有撬开。这样的一个动作,让对面的一位女士看见了,女士于是对儿子说:“童童,快把健力宝拿过来。”男孩不解地问:“妈妈,你刚喝过水,怎么又渴了?”
“快,听话!”
女士接过孩子递过来的健力宝,眼睛盯在拉环上,余光注视着男青年。只听“嘭”的一声,健力宝打开了。随之,又传来了“嘭”的一声,男青年的易拉罐也打开了。
这是一位多么细心、善良的女性啊。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指导,可是她做得不显山不露水,自自然然,平平和和。她的做法让一位农村青年避免了尴尬。这种行为,与其说是开启易拉罐的示范,不如说是一种善行的演示。
在我们这个社会里,每时每刻都发生着令人感动的故事。比如见义勇为、慷慨解囊、扶老携幼等等,这一切都是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所应提倡和普及的。社会、媒体对这些现象加以宣扬,是倡导正气、鼓励向善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我也注意到,在有些善行的实施过程中,施予者往往有意无意地暴露了高傲和孟浪。比如:逢年过节,一些领导率领部下提着油、扛着面到贫困户家里“送温暖”;再比如:让一个穿得又破又烂的穷孩子,手里抱着一个新书包、铅笔盒或本子什么的,对着拿话筒的记者说:“感谢某某人对我的帮助,使我有了机会重返校园。”在有的高校里,凡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大学生,都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说出自己家里贫困的境况和克服困难度过大学生活的决心。这种资助标签化的做法,对于当事人来说,不啻是一种精神折磨和心灵揉搓。
一般来说,被资助者都处于弱势位置。当他们生活困难之时,外来的资金无疑会帮助他们暂时摆脱物质困境。然而,如不注意方式和方法,只考虑如何扬名,则会给当事人留下精神创伤。于是就出现了另外一种情况:身为贫困户的家庭,在年终时竟然拒绝领导去“送温暖”:“这样大张旗鼓地宣传俺们穷,儿子找媳妇都困难了。”在大学校园里,也有些大学生为了避免让人瞧不起,宁可放弃申请助学货款。可见做善事最好以妥帖为前提,帮助要以尊重为基础。上善若水,大爱无痕。行善者同时也是道德的守望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善行应当拒绝刻意和功利。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