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617阅读
  • 5回复

[音乐]新世纪音乐环球之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cyer
 
发帖
161
啄木币
787
鲜花
2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5-12-16
— 本帖被 欣宇 从 【天籁之音】 移动到本区(2015-08-29) —
你知道什么是New Age Music(新世纪音乐)吗?我相信也许不少人都会Say
No。不过我也相信其实大部分的人都听过新世纪音乐。“新世纪音乐”这个名称看起来
似乎很高深莫测,实际上她平易近人,更早已充满着我们的生活。如今在影视剧、广告、
商场等众多地方,我们都能见到她的身影。只是尽管我们都曾听过,却不一定了解,甚至
可能连那首歌叫什么、是谁唱得都不知道罢了。若不嫌弃,那就让我带大家去游历一番,
一起看看这个地球上有多少新世纪音乐的乐园吧。希望这次旅程能令你对这种新生但兴盛
的音乐门类能有更多了解,更希望你能由此喜欢上这个博大精深的音乐世界。

  不过要事先提醒各位,以下内容纯属一家之言,所以欢迎大家有各自不同的见解。
如果你发现有任何错误遗漏,或者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恳请你告诉我,让我能做得更完善
,更欢迎你与我一共讨论交流彼此对音乐的感受。多谢!

  而我,则是这趟音乐旅程的机长兼导游——艾欧利亚,大伙儿喊我狮子就可以了。
既然大家都准备好了,那么我们现在就启程吧。我们第一站的目的地——“德国”。
Now, Let's GO!


第一站:德国
—— 这里不是别的地方,这里是新世纪音乐的伊甸园
  别的不说,仅一条“这里是新世纪音乐诞生与成长的地方”,就足以让德国成为
我们心目中的“耶路撒冷”。难怪人家希特勒嚣张疯狂,德意志民族确实有足以自傲的
天赋血统。几百年沉淀而成的理性和完美主义以及内敛自省的民族精神,融合了现代
西方的个性色彩与解放风气,共同孕育了新世纪音乐的独特灵魂——创新独立而又洋溢
着对世界无分彼此的关爱。
  这里让我简单的介绍一下新世纪音乐音乐的诞生过程。20世纪60年代末期,一些
德国音乐家将电子合成器音响的概念融入原音演奏或即兴表演方式,由此启迪了许多
新进音乐家运用更多元化的手法开拓新的领域。该时期的音乐己具备了新世纪音乐的
发展雏形。到了70年代,在一群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下。新世纪音乐得以正名,他们把
这种既非流行、又非古典、具实验性质的乐风取名为New Age Instrument(新世纪
音乐),它指的是一种“划时代、新世纪的音乐”。到了90年代,新世纪音乐音乐
呈现出了更多样化的风貌。乐界已形成一股百家争鸣、各拥其妙的新势力。正因如此,
时至今日,新世纪音乐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界定乐风区别的名词,更是象征着时代
演进、精神内涵改良的世纪新风貌的代表体现。
  德国,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曾经诞生过无数载于史册的世界名人,如今也同样活跃
着无数才华横溢的音乐家。或许你会说当今名扬四海的大名家们似乎多不在此,这大概
与其深沉不爱张扬的民族性不无关系。德国享誉全球的音乐家大概只有唯一的一位
Michael Cretu(Enigma的灵魂人物),而他也同样是一个不喜俗世烦扰的隐士。尽管
如此,那也丝毫不影响这里成为我心目中的音乐乐土。事实上你对新世纪音乐了解得
越多,你越能发现藏龙卧虎的德国音乐家之魅力所在。也许正因为不着紧名气多大,
他们才能潜心于音乐世界的美妙,才能创造出最鲜明动人的个人风彩。除了Enigma,
这里还有Ginkgo Garden, Oliver Shanti, Mars Lasar, Karunesh, Cusco, Aschera,
Christopher Franke, Yara, Bella Sonus…………这里有太多太多杰出的艺术家,而且
每一位都是堪称独当一面的表表者。他们的音乐是属于世上每个人的,但同时又只独
属于他们自己的。
  开一派之先河的Enigma(谜、英格玛),是New Age发展历史上一座伟大的里程碑。
摇滚、电子合成器、格林高利圣歌、地方民族音乐、哥特式的黑暗风格、浓厚的宗教与
哲学意味,数种元素天衣无缝的创新结合堪称前无古人,对后来者的影响力和对新世纪
音乐发展的贡献更是无法估量。即使有人认为Enigma江郎才尽作品一张不如一张,即使
有无数向其模仿、学习、借鉴的后起之秀,即使其中还不乏Deep Forest, Gregorian,
Era这种成了一派宗师的名家,但始终没有人敢扬言超越了Enigma,更没有人能完全
摆脱Enigma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我个人认为Enigma并没有固步自封,他每次都在新
专辑中抛弃已有的成就,转而探索不同以往的新风格。名成利就的他能特立独行的在
自己的音乐路越走越远,这份勇气和执着就已值得我敬佩和尊重了。
  以Eddy F. Mueller为灵魂人物的Ginkgo Garden(银杏花园),是另一位大师级的
艺术家。作为令我知晓何谓New Age的启蒙者,难免会让我的评价感情用事而有失客观。
但是华丽恢宏而不过火流俗的电子音乐,对印度、日本和中国等东方音乐元素恰如其分
的融合运用,将音乐和诗歌绘画艺术匠心独运的结合,这三个鲜明的特色的确令Ginkgo
Garden在不同于Enigma的另一条路上达至了至今无人能及的高度。而每三年才出一张
专辑的完美主义,不仅在一次体现了德国人特有的坚持和执着,更令Ginkgo Garden的
4张专辑无一不是精品之作。
  拥有吉普赛血统的Oliver Shanti(奥立佛·香提)的生平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就像
一位吉普赛的旅人一般,游历了大半个地球,将其所见所闻所思与世界各地的朋友们
一起化为动听的音乐。作为World Music(世界音乐)的翘楚,他就像一名巧手的裁缝,
将世界各地的音乐风格在他手中纵横交融,编织成一幅又一幅美丽的织锦。在他的音乐
世界中体现出的世界音乐,不仅是民风的形,更是东方和西方文化哲思的交汇。在他
最著名的《太极》系列中反映出的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以及对中国音乐的运用,足以让
一些有形无神的中国音乐人汗颜。
  同样颇具传奇色彩的还有Karunesh(梵语伟大的怜悯之意)。理工科出生的他在
一场车祸之后徘徊生死边缘数天,这个转捩点改变了他的一生。经过在印度的一段游历
学习以后,他决心抛弃已有职位去追寻自己心中的真正所想——音乐。这也是为什么他
相当一部分音乐作品是充满了空灵催眠性质的冥想音乐的缘由,这类音乐的代表作就
是《Zen Breakfast 道禅》。另一方面,民族乐风和电子音乐结合的世界音乐风格也是
他所长,虽然这种风格并不少见,但是对电子和民族两种音乐元素的娴熟驾驭,令他的
几张专辑都可称经典。
  与上面几位都有所不同,出生于德国的Mars Lasar至小就随父母移居澳大利亚,
阳光与海滩的澳洲风情使得Mars Lasar在德国人的特质之上又洋溢着澳大利亚的自由和
热情。他的作品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常在一段基本旋律上反复变奏并衬托以丰富多彩的
配器变化,呈现出像天使的羽翼一般层层叠叠的独特美感。他的早期作品电子味十足
又富于幻想,因而赢得了“科幻派”的美誉。中期的两张作品——国家公园系列的
《奥林匹克国家公园》与《蔚蓝色的梦》浪漫而温馨,最负盛名。最近他又涉足世界
音乐的领域,代表作《Karma 因缘》是我认为2000年跨入新世纪以来最出色的新世纪
音乐专辑之一。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BSC Music。这是一间在德国土生土长的专营新世纪音乐的唱片
公司。与世界级的New World Music, Real Music两大龙头唱片公司不同,BSC Music的
规模小得多,名气也小得多。不过客观地看,BSC依然有其有别于前两者的过人之处。
New World以充满地方特色的世界音乐以及冥想音乐最为人知晓,Real Music则以休闲
放松的轻音乐独步乐坛,而这三类音乐恰恰是市场最广为接受的。BSC却有其德国人的
执着与坚持,它门下的音乐风格多而全,简直可以作为研究新世纪音乐的最佳素材,在
这里主流与非主流的音乐都有其发展空间。这间公司不善哗众取宠,包装和封面也没有
什么特别抢眼的地方,却最能体现音乐及其作者的特点和个性。旗下乐手大红大紫的
屈指可数,但每一位的音乐都闪动着灵性的光辉。Ginkgo Garden, Bernward Koch
(代表作《Flowing》), Aschera(代表作《Whales Of Atlantis》), Cusco
(代表作《Apurimac》系列)等就是其中的表表者……他们的音乐未必是最好的,
却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某些方面,我觉得BSC好像是一间大型的音乐学院更多于是一个
商业机构。就连有位尚未曾出过任何专辑的新人Rudy K的几首处女作既然都能收录
在BSC的公司精选集中。鼓励新人创作如此,只怕在哪儿都不多见。
  值得欣慰的是,他们的坚持和努力并没有白费,公司面向国际发行的精选
系列《Tender Moments(Streicheleinheiten)》系列广受好评,其第1、2两集就是
著名的“天堂鸟”和“月光仙子”两张天碟(在雅燃音乐广场上即有这个系列)。我从
他们的音乐中可以清晰地听得出,他们并不是不在乎销量与名气,只是他们更乐意追求
他们自己心中的音乐理想罢了。


附录:以下是文中涉及的音乐家和唱片公司的相关链接。我不过是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希望你们能借由对诸位音乐家的深入了解,找到自己喜欢的也适合自己的音乐。而相关音
乐的下载,其实不少音乐家的CD只要淘碟的时候多加留意都能买到一些,要是实在找不到
的话就来找我吧。:)


Enigma:http://www.enigma.de(官方网站)
    http://www.enigmamusic.com(规模最大的非官方网站)
Oliver Shanti:http://www.sattva.com/english/artists/Oliver_Shanti_Family_and_Friends.php
Karunesh:http://www.realmusic.com/a_karuneshindex.htm
Mars Lasar:http://www.marslasar.com
Christopher Franke:http://sonicimages.com
BSC Music:http://www.bscmusic.com
Ginkgo Garden:http://www.ginkgo-garden.de(个人官方网站)
          http://www.bscmusic.com/artists/artistinfo.php?artist=ginkgo
(公司网站)
Aschera:http://www.aschera.com(个人官方网站)
      http://www.bscmusic.com/artists/artistinfo.php?artist=aschera
(公司网站)
Cusco:http://www.bscmusic.com/index.php?url=/bsc/artists/artistinfo.php&artist=cusco

更多音乐家中文介绍:http://aiolia.flamesky.org/newage.htm(我的个人竹叶,卖个
广告)
本文的图文并茂完全版:http://aiolia.flamesky.org/article/eden.htm(同上,嘻嘻)


各位团友,不知各位对上一趟的旅行感觉如何?觉得好的请鼓掌,觉得不好的也请告
诉我。
  在我们离开德国前往下一个国家之前,告诉各位一点有趣的轶事。虽然人们常说“术
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不过德国的诸位音乐家们却常常多才多艺,身兼数职。比如Ma
rs Lasar除了是一名一流的音乐家以外,还是一位先锋派的画家和摄影家,我们可以在他
的个人主页上看到他的画作及照片,而且他的音乐专辑美轮美奂的封面,也大多由他亲自
设计。现在是不是明白为何他的专辑封面总是与其音乐如此契合了吧?而说起Ginkgo Gar
den的核心人物Mueller,原来金饰设计师才是他的正职。在Ginkgo Garden的主页上也能找
到Mueller设计的部分以银杏为主题的金器饰件。
  好了,闲话少说,我们现在继续我们的旅程,前往下一站——


第二站:英国
—— 这个“诗成地平线”的国度,她的土特产就是音乐家

  英国,一个尊崇传统与礼节的国度,无论政治、经济、文化,还是音乐等各方面都无愧
于“西方大国”的称号。虽然过去的“日不落”现在已经“日薄西山”,但是这里仍然有
数不清的珍贵宝藏等待着我们的发掘。在英国的四大板块——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
爱尔兰中,英格兰毋庸置疑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在音乐界,这里也有两位世界级
的大明星——Sarah Brightman、Gregorian Chants。

  Sarah Brightman(莎拉·布莱曼)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著名的艺术家。在受到美国的
现代歌剧大师Andrew Lloyd Webber的青睐,并成为其妻子后,她迅速成为歌剧界的知名红
伶。可是她不甘心自己的努力和天分都被丈夫的名声所掩盖,被人误以为“妻凭夫贵”,
因而毅然决定与韦伯和平离婚,并谋求自立发展。于是,她怀着创造自己的音乐的梦想离
开自己的诞生地,一个人来到美国。她的决定果然是正确的,凭着自己天赋的钻石嗓子和
超出常人的努力,她很快成为了古典和流行的跨界天后。她的专辑《Time To Say Goodby
e 永相随》, 《Eden 重返伊甸园》, 《La Luna 月光女神》全都成为叫好又叫座的全球大
热唱片,其中《Time To Say Goodbye》, 《Question Of Honor》, 《Eden》等数首曲子
都已成为世界性的金曲和里程碑式的经典曲目,她翻唱的《Scarborough Fair》更被评价
为有史以来最精彩的翻唱版本。最新专辑《Harrem 一千零一夜》继承了一贯优秀水平之外
,更引入了阿拉伯音乐元素,发售不久再次成为大热。毋庸置疑,她已经完成了她儿时的
梦想,可是她依旧谦逊,依旧繁忙。她说:“我想写一部小说,我想要把现代音乐和古典
音乐融合起来。但首先我不得不从头做起,有那么多我想要学的东西。不繁忙是不可想象
的。

  Gregorian Chants(格林高利合唱团)是由12位浸淫于教堂音乐与合声风格,拥有深
厚古典基础,并在英国伦敦乐界有一定地位的演唱家所组成。其主要制作人Frank Peters
on曾是Enigma的一员,他的知名作品有很多:如Enigma的《Sadeness》和《Principles O
f Lust》,Sarah Brightman的《Time to Say Goodbye》等等。正因如此,我们常常可以
在他们的作品中听到与Enigma如出一辙的配器和编曲,而Sarah Brightman更是数次在作品
中献声,为专辑平添几分光彩。格林高利合唱团的三张专辑无一不是制作精良的经典之作
,而将古老的格林高利圣歌融入大量现代音乐元素的音乐风格可谓自成一派,在商业上获
取的巨大成功毫不逊色于Enimga,并引领了Era等不少后起之秀。对格林高利合唱团,有一
句绝妙的形容:“他们让上帝穿上了牛仔裤。”

  歌剧名伶与圣咏唱诗班作为英格兰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再适合不过了,可惜光
芒再盛,毕竟只是两颗孤星自相辉映,哪能比的上群星璀璨的光芒?真要说到音乐的话,
那么环顾英国疆土,苏格兰和爱尔兰才是当之无愧的众星的银河,音乐的天堂。不过这儿
虽是当之无愧的音乐圣地,可是当我一旦试图描述时,却发觉甚难落笔。一来是New Age爱
好者中凯尔特音乐中毒者实在不在小数,要是我说得不好热闹了各位看官那可不是闹着玩
的^-^ ;二来则是乐海茫茫,这儿的知名乐手或是优秀音乐也确实太多,一时不知从何入
手。不过好歹大伙儿都已经启程了,那就“船到桥头自然直”,且让我由“头”道来吧:


  现在的英国是世界大国,但它的文明史其实很短。当古罗马帝国作为文明使者登上英
伦三岛时,那儿的原居民也不过刚脱离茹毛饮血不久罢了。尤其是苏格兰和爱尔兰地处偏
壤,自然条件恶劣,文明发展更是缓慢。两地原居民凯尔特人的英文“Celts”原意为石斧
,仅由此也不难猜出他们当时的境况如何。然而,正是在这种山峦横亘、风雪封天的艰苦
环境下,孕育的凯尔特民族才具有极强的民族凝聚力和无比的乐观精神。即使环境再艰苦
,生活再困难,他们依然以自己是凯尔特人为荣,依旧团结如一人,勇敢积极地面对人生
。也只有这样令人可敬可爱的民族,才能孕育出无论高亢热情还是婉转悲切,都一样令闻
者动容的音乐。

  音乐三大组成部分“歌、舞、乐”中,风笛、小提琴、鼓三者组成了凯尔特音乐最重
要的主导音色。后两者大家比较熟悉,这里只简略介绍一下风笛。风笛虽然属于木管乐器
,但并不像长笛、双簧管之类需要人吹气奏响,而是利用一个气囊,向打气筒那样向管内
鼓风而发声,人只需控制音高和通风量即可。因此,风笛演奏最大的特色就是完全不需换
气歇息,可以奏出此起彼伏、连绵不绝的绝妙音色,恰如“二兰”辽阔无边的群山叠峦一
般,真不愧是最具本地地域特色的乐器。

  最早令我折服于风笛独特魅力的音乐作品是James Horner的《Brave Heart 勇敢的心
》,相信不少人也都与我一样。Horner虽非苏格兰人,但他却对苏格兰音乐有一种难以割
舍的执着热爱。从《Titanic》、《Brave Heart》、《Patriot Games》等电影配乐作品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苏格兰情结,还有洋溢的才华。当Mel Gibson饰演的William Wallac
e攀上群峰之巅,在庞大的交响乐团衬托之下,悠久绵长的风笛声高低回转时,我深深地被
苏格兰人的民族气质所打动。我至今仍牢记着电影的最末一句话“They fought like war
riors. They fought like Scotches. And they won their freedom!” 这句话他们当之
无愧呢!

  提到风笛,还有一位音乐家不能不提的,那就是西班牙的风笛大师Hevia。不同于Hor
ner是较偏向传统的民族风格,Hevia的风笛更具备新世纪音乐的特质。同样并非凯尔特人
的Hevia没有拘泥于传统,反而发掘出了风笛新的演奏技法和风格,更自行研制出了“电子
风笛”,将风笛的音乐领域大大拓宽。在这里,风笛的特质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现。相信
每一个听过他的作品的人都无法忘记他那标志性的演奏方式——急促跃动的32分音符如洪
水一般连绵不绝的蜂拥而出,让人瞬间淹没在好象无休无止的绝妙旋律中。融合了中亚、
阿拉伯等异域风情的曲风更使风笛不再局限于凯尔特的范畴,开辟了一片更辽阔的发展空
间。风笛在他手中已不再只是一件乐器,更是一件魔术师手中的魔法道具,变化出令人赞
叹、惊讶、耳眩神迷的神奇魅力。

  一提起天籁之声,很多人首先会想起Enya,但其实Loreena McKennitt也素以其美妙如
天籁的歌喉而闻名。这个加拿大裔的女歌手虽非爱尔兰人,但她将自己的音乐素养与爱尔
兰民谣相融合,再拼贴组合成富于个人风格的音乐,在新世纪音乐界掀起了一股爱尔兰回
归浪潮,人称“加拿大现象”。她从小接受严格的古典音乐训练,长达十年的钢琴以及五
年的歌唱训练,是她的歌曲具备了新古典主义的内核,譬如她的许多歌曲的歌词都是中世
纪欧洲的古诗。她的声线又具有非常强烈的融合性,从古典到流行,从民歌到新世纪,她
总能游刃有余、挥洒自如,是一位不逊于Enya的国际天籁之声。

  至于舞蹈,相信很多人也都曾耳闻目睹那享誉全球的踢踏舞。那么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就是现誉为“最伟大的踢踏舞者”的Michael Flatley。Michael同样不是英国人,而是
美国人。但是他凭借自己精湛的舞技实力,那令人咂舌的每分钟180下踢踏的世界纪录,成
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在英国“班门弄斧”表演踢踏舞还能赢得全场站立鼓掌的人,也由此成
为当之无愧的踢踏舞王。无论是一开始“Riverdance 大河之舞”台柱,还是后来自立门户
自组舞团,在他和他的团员们的脚下,爱尔兰音乐中最热情奔放的一面得以淋漓尽致的表
现出来,神乎其技的舞蹈配合酣畅飞扬的乐章,绽放着让人目眩神迷的魅力。

  当然,爱尔兰音乐家中最为人熟知的,自然是“Secret Garden 神秘园”和“Enya 恩
雅”两位了。恩雅是地道的爱尔兰人;神秘园的两位成员中,音乐制作人Rolf Lovland是
挪威人,而小提琴手Fionnuala Sherry也是爱尔兰人。两者的音乐风格,更是挥之不去的
爱尔兰风土乡情。可以说他们为爱尔兰音乐的普及起了不可或缺的推广作用,要是没有他
们,我想许多人可能还未必了解爱尔兰音乐是怎么回事呢。两者的音乐各有所长,神秘园
是以钢琴和小提琴为主线,时而辅以人声或其他乐器,徐徐铺垫出一条绝美而感伤的音乐
旅程;而恩雅则基本是用电子合成音色营造的梦幻华丽的背景来衬托自己的天籁歌喉,时
而空灵飘逸,时而温馨细腻。倘若要两者比个高下的话,在普罗大众中恩雅似乎更受欢迎
,你看看Billboard上恩雅的《A Day Without Rain 雨过天青》常挂Top 100就晓得了。不
过我个人不太满意恩雅有点MIDI而且单调雷同的配器,所以更偏好神秘园的原声乐器以及
优雅凄美的情境。不过时移事易,现在他们的作品确实都不比以前的巅峰水平,而且互相
融合借鉴后,彼此的个性越来越少,听起来好像越来越相似了。不过这也难免,本来他们
也算是一家人嘛。而且既便如此,他们在新世纪音乐音乐界的地位我想仍然不会改变,他
们依然

  常听人赞誉爱尔兰说这儿是一个“诗成地平线”的音乐之乡,此言确实不假。这儿的
土特产似乎就是音乐家,且不说有上述众多热爱凯尔特文化而投身于此的外国音乐家,即
便土生土长的也数不胜数。除了以上列举的,还有Medwyn Goodall, Matthew Lien, Bill
Wheland, Annbjorg Lien, Michael Danna & Jeff Danna兄弟, Ron Korb, Ronan Hardi
man等等都是凯尔特音乐名家。若我们再把眼光放远些,不局限于新世纪音乐范畴,还有T
he Cranberries, U2, The Corrs, Sinead O'Connor, Boyzone等等流行音乐的大明星。凯
尔特音乐有时欢畅如歌舞,轻快如流水,有时又哀怨清醇如思念情人的少女。无论何时,
都如那无尽大自然一样,摇曳生姿,令人如痴如醉。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爱尔兰音乐虽然常被人推崇备至,但也并非完美无瑕。至少在我
看来,有一个足以致命的缺陷就是缺少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听得多了,很自然就会觉得
,在多如辰星的美妙动人的仙乐之中,仿佛总有一种似曾相似的雷同感,不同的音乐家之
间好像没有更多的个性和差异。若非很熟悉各个音乐家,随便给你一首歌曲,你甚至可能
根本分辨不出这是谁的作品。正因如此,对于凯尔特音乐,我始终只有品味,却不曾“中
毒”。

  至此,我们的英国之旅也告一段落了。首先要声明一点,虽然现实中英国和爱尔兰共
和国是水火不容,但两国毕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音乐论音乐,两者更是难分彼此。
因此,标题上虽然只写着英国,实际上神秘园和恩雅等不少音乐家都是来自爱尔兰的。为
了说得方便,我就没有刻意区分了。请大家注意。此外,正如上所说,狮子对凯尔特音乐
研究着实不深,如果上面的介绍有什么疏漏,或者对这次的旅程有任何不满,请尽管直接
对我说,让我能及时改正,在下一站做得更好。谢谢大家!最后惯例,将相关音乐家的官
方网站提供如下:

Sarah Brightman:http://www.sarah-brightman.com
          http://www.sarahbrightman.co.uk
Gregorian Chants:http://www.gregorian.de
James Horner:http://www.james-horner.com
Hevia:http://www.hevia.es
Loreena McKennitt:http://www.quinlanroad.com
Riverdance:http://www.riverdance.com
Michael Flatley:http://www.lordofthedance.com/us
Secret Garden:http://www.secretgarden.no
Enya:http://www.enya.com


各位团友,好久不见了。在德国和英国(爱尔兰)之后,这个月我们将南下继续我们
的音乐之旅,前往欧洲大陆南端的巴尔干半岛,畅游一个环抱地中海、 爱琴海和爱奥尼亚
海的美丽而又古老的国家:

第三站:希腊
——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这里都有三位值得我们钦慕的大师
  —— 原作:艾欧利亚;完成于2003。09。25

  希腊,这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古老文明,但又不是像四大文明古国那样近乎传说似的上古
大国。准确地说,她是现代文明的摇篮。如今你眼见的西方社会的科学、道德、社会、教
育……这一切追根溯源都源自这个地处欧洲南部、地中海北岸的半岛小国。这儿曾经辉煌
繁盛的文化,赋予这儿的人民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质。古时这里曾诞生过人类历史上空前绝
后的伟人三师徒——苏格拉底、拍拉图、亚里十多德;而在如今的新世纪音乐乐坛上,这
里也同样闪耀着“老中青”三颗不同年代不同风格却都一般夺目的明星——Vangelis, Ya
nni, Chris Spheeris。

  Vangelis(范吉利斯),一位堪称伟大的音乐家。他集创作,演奏和音乐制作于一身
,是一个真正的音乐全才,被评论家誉为“现代的瓦格纳”。孩童时期开始,范吉利斯那
独特的音乐天赋就显露无疑。他没受过任何专业训练,却4岁开始创作音乐,6岁就举行了
自己作品的首次公演。而早在1973年,电子音乐刚刚起步,大家就连新世纪音乐为何物都
不甚明了之时,他已经用电子合成器开始了自己的音乐探索。他的许多史诗般的电子音乐
作品和电影配乐皆深得乐迷们的钟爱,其中最知名的作品如1981年的《Chariots Of Fire
(烈火战车)》,1983年的《Theme from Antarctica(南极物语)》,1992年的《1492~
Conquest of Paradise(哥伦布传)》等等,都是享誉全球的巨作。其中烈火战车以及哥
伦布传更都荣获当届的奥斯卡最佳配乐奖,确实实至名归。
  Vangelis的作品多达数十张,但他的性格与Micheal Cretu差不多,都喜欢过着近似隐
居的生活,埋首于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所以他的名字对于普罗大众而言远不及恩雅等人
熟悉,但他的作品从不曾耳闻的人我猜可能不多。事实上,他的许多音乐,包括以上的三
大名作、Pulstar(脉冲星)、喜马拉雅山等等,都曾被不计其数的影视作品甚至广告引用
过。相信许多人听过他的专辑后可能都会发出恍然大悟的一声赞叹。
  最近,范老先生更不甘寂寞,接连参与了两大盛事。其一是为庆祝美国国家航空和宇
宙航行局(NASA)的2001年火星无人探测器计划(又名Odyssey 奥德赛计划),在希腊雅
典的宙斯神庙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纪念音乐会。在希腊文化部的赞助和负责奥林匹克运
动会的希腊传统文化协会的主办下,“Mythodea”成为自公元前6世纪来第一次在宙斯神庙
举行的盛大音乐会。演出阵容包括伦敦大都会管弦乐团,120人的希腊国家歌剧院合唱团、
28名打击乐鼓手以及女高音歌唱家Kathleen Battle和Jessye Norman。在这场划时代的音
乐会上,范吉利斯凭着长期以来对NASA太空计划的着迷,将人们对太空的探索和无限想象
融合了他对音乐、宇宙、神话的热爱,结合交响乐、大合唱、歌剧、希腊民谣、电子等音
乐元素,创作出了“Mythodea”这部史诗般的巨作。几乎每一个听到看到这场音乐会的人
,都会被其无与伦比的场面及气势所感染。音乐会的CD及DVD现在在市面上都可见,强烈推
荐各位有机会一定要欣赏一下。
  而两大盛事之其二,就是在2002年的日韩世界杯足球赛上,范老先生也担任了音乐总
监一职,并为大赛谱写了主题曲“Anthem”,也就是双方球队入场时常能听到的那首美感
与激情并重的曲子。短短两年时间,范老先生连续参与两大世界盛事,而且音乐水平丝毫
不见衰退迹象,足见宝刀未老。

  Yanni(雅尼),一个不仅在新世纪音乐乐界,甚至对于普通人都不会太陌生的名字。
1997年那场空前的紫禁城音乐会,让中国的无数老百姓们认识了这位胡子像鲁迅、头发像
郑伊健的希腊帅哥绅士(哈哈~~),同时也第一次接触了这种称为新世纪音乐的新鲜玩意
儿。与Vangelis一样,Yanni也是个多产的天才音乐家。他1954年诞生于希腊的Kalamata(
卡拉马塔),高中后便前往美国Minnesota(明尼苏塔)大学进修。在大学期间自学键盘、
作曲、制作,并加入Private Music,尽展其音乐天赋,一鸣惊人,是Private Music有史
以来销量最好的艺人。整个80~90年代,他一直活跃不息,发行过超过30张专辑,而且全都
水平不俗。在AMG All Music网站上,仅五星满分的专辑他就有两张,四星以上的更近十张
。无论这个评分可信度如何,这个傲视群雄的纪录都足以说明他在新世纪音乐界不可替代
的重要地位。不仅如此,Yanni先后于英国皇家艾伯音乐厅(Royal Albert Hall)、雅典
帕拉农神殿、埃及狮身人面像、印度泰姬陵、中国紫禁城等世界名胜古迹举办音乐会,这
样的创举不仅在新世纪音乐界中是绝无仅有的,即使在其他领域也鲜有匹敌者。
  洋溢着魅力和感染力的音乐,令无数人如痴如醉,充分领略到新世纪音乐的美妙。诚
然,雅尼的音乐确实富于鲜明的表演性质和商业气息,因而一直受到评论家们的诟病,不
过对于如此大规模的音乐会而言,这也是完全无可厚非的,况且Yanni是第一个人能将新世
纪音乐音乐用如此平易近人的形式带到普通人面前,他对于新世纪音乐的推广普及的的确
确起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最后告诉大家两个非常夸张的消息:早在14岁,雅尼就参加
了希腊国家游泳队,更打破了自由泳的希腊国家纪录,后来前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时,学
的还是心理学呢。这位大叔还真是人不可貌相呀!

  Chris Spheeris,浪漫而潇洒的绅士,英俊的面容后面是一位杰出的音乐作曲家和演
奏家。从小多才多艺的他,八岁就能在画布上画抽象画,十一岁开始尝试写诗,十二岁便
抱着他自己的吉他为其写歌,到了十五岁他开始将其诗作谱上曲韵后,正式开创了他的作
曲生涯。后来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遇见了另一个吉他手Paul Voudouris,之后便开始
学习其他的乐器,比如键盘和贝司等。1985年他和著名的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签约,并推出
了个人第一张专辑<Desires Of The Heart 心中的渴望>,并由此开始他的辉煌生涯。其实
,Chris Spheeris已浸淫新世纪音乐乐界达十年之久,只因缺乏跨国唱片公司集团作有计
划的密集宣传,才会在知名度上逊于其他音乐家。但就音乐的质感而言,他重现爱琴海滨
历史氛围的功力可说无人能及。
  由于对宗教仪式特别感兴趣,他在旋律创作上受东正教与希腊民谣的影响极深。年轻
时他尤其喜爱披头四、德彪西的音乐,大学时期远赴英国钻研哲学的经历更让他始终念念
不忘希腊文化的根源,再加上嗜爱以旅行来观察欧洲各地的风土人情,也难怪他的专辑总
是从探索人类心灵活动或者怀想古文明风采的角度出发了。他轻车熟路的驾驭着希腊古典
美态的音乐,同时给这种迷人的音乐灌入了各种世界音乐、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从而产
生了属于他自己的音乐:由吉他和钢琴为主乐器,以柔慢而稳定的节奏来演绎的浪漫情怀
,轻缓却没有丝毫拖沓和迷废的音乐空间。听他的音乐是一种休闲和回忆的享受,更给与
我们一种的全新的安逸享受氛围!Chris Spheeris目前共推出过12张专辑,虽然数量难比
前两位,但在AMG All Music上也获得了甚高的评价。

  事实上,“老中青”这三位的音乐风格取向、取材各不相同,其实很难分出一个高低
来。倘若非要说的话,Vangelis本身也是个录音高手,又最擅长演绎气势磅礴的电影配乐
,最适合那些耳朵刁钻的发烧友们,甚至可以用它来测试你的音响系统和房间的声学特性
,你完全可以听到飘逸在房间的各种乐器所描绘出的完美音场。Yanni的创作其实并没有什
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只有最简单直接俘虏你的心的绝妙音乐,无论是旋律、乐器演奏技巧
、编曲配器,全都是一等一。尤其是两场现场音乐专辑,我个人为是无可挑剔的完美绝品
。当然还有许多人赞不绝口的处女作<Keys To Imagination>,也是AMG上的五星作品之一
,雅尼不少最脍炙人口的名作都出自这张专辑。Chris Spheeris的音乐风格很丰富,轻快
的、柔情的、神秘的一应俱全,其中他的吉他弹奏确实是娴熟精妙,难找匹敌之人。不过
他的音乐也决不限于吉他而已,键盘乐一样很多,例如专辑<Culture 文明>、<Mystic Tr
aveller 苦行僧>基本都可归属于世界音乐的范畴。

  唯一可惜的是,我所熟知的希腊音乐家,仅限于“老中青”这三位了,音乐公司方面
更是一无所获,恳请各位原谅本人见识有限。不过话说回来,贵精不贵多,能有如此三位
独当一面的杰出人物,我看其他不少国家已经难望其项背了。当然,要是你还知道那些希
腊籍或者希腊风格的音乐家,也恳请告知我,让我可以进一步补充。多谢各位!下个月我
们将挥别欧洲,远渡重洋,前往另一个地位卓然的音乐重镇。有兴趣的朋友们,不妨事先
猜猜我们的目的地吧。我们下回见!


Vangelis: http://elsew.com虽是非官方网站,但已经是我找得到的资料最全面的网站了
。)
Yanni: http://www.yannimusic.net
Chris Spheeris: http://www.chrisspheeris.com


一个月的跋涉,我们沿着丝绸之路,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行进。我们横跨了欧亚大陆
,抵达了大陆东岸的这个伟大的国度。我们的祖国呵,就在这日出东方之地。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cyer
发帖
161
啄木币
787
鲜花
22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5-12-16
第四站:中国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原作:艾欧利亚;完成于2003。10。29




  这两句题头诗出自白居易《忆江南》,鲜明的颜色及动静对比却共同勾勒出一幅生机
盎然的和谐景致。调和阴阳,而成太极,太极分两仪,化四相,生八卦,以致无穷,这就
是中国5000年文化对生命对宇宙最根本的总结。只可惜,如今忙碌又浮躁的现代人,却越
来越忘却了自己文化的本源。全盘接受西方“先进科学”文明的同时,代价却是本土文明
的特质和生命力在日渐消减。这是一个沉重的现实,但我并不希望聆听音乐也成为大家的
一种负担。我谨希望能提醒每一位听众,外表是怎样的形式并无所谓,但重要的是不要抛
弃了自己的根。

  郭英男老人正是一位这样的典范。郭英男(Difang-Duana,1921.3.21~2002.3.29)
,是台湾阿美族马兰社部落的原住民,族人们都尊称他一句“阿公”。郭老生于斯,长于
斯,也逝于斯。对他来说,唱歌就像喝酒吃槟榔一样,是生活中最寻常的事情。他说:“
小时候家里穷,去放牛时,听到大人们在练唱,就跟着哼。”马兰部落有四五个郭英男的
拜把兄弟,以前,大家每天一边捕鱼、种田一边唱歌、乘凉、练和声,彼此都有很好的默
契。这几年来,这些老兄弟们相继去世,郭英男为了让阿美族的歌声继续流传,开始教自
己的妻子、弟弟、妹妹和亲戚演唱,组建“马兰吟唱队”。但郭老并不像一般的土著居民
那样画地为牢,17岁便破格成为部落领唱的他,一直期望着有一天带着阿美族的音乐走出
部落,让世人都能听见。
  阿公的努力并没有白费,1988年前赴法国,1999年再赴日本,都在当地造成了轰动。
1993年Enigma引用“老人饮酒歌”创作的“Return To Innocence”更使郭老及马兰吟唱队
的歌声成为世界的焦点。质朴纯真的歌声,征服了每一个聆听的人,也印证了“民族的才
是世界的”。Deep Forest其中一名成员Dan Lacksman与郭老合作,制作了《生命之环 Ci
rcle Of Life》与《跨过黄土地 Across The Yellow Earth》两张专辑。专辑音乐虽然形
式上沿袭了Deep Forest一贯的电子风格作为流行化的包装,但是嘹亮的歌声里那份扎根大
地的本质并没有变,那份粗犷奔放的生命力依然令人感动。正是由于郭老对于推广原住民
音乐的巨大贡献的地位,当年的第13届台湾金曲奖向双双仙逝的郭英男和郭秀珠夫妇颁发
了特别纪念奖。郭老已经离开我们一年半了,就让我们用最原始纯粹的歌声来怀念这位可
敬的老人。

  朱哲琴(Dadawa)与何训田这对黄金搭档是另一支享誉全球的中国新世纪音乐家。不
少人可能会误以为朱哲琴是西藏人,其实她祖籍湖南,生长于广东,是一个地道的南方女
孩。我想大部分人都是从《阿姐鼓》才开始记住朱哲琴这个名字的,但其实早在1990年,
朱哲琴就凭着一首由真实故事改写的流行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原名丹顶鹤的故事)
传唱全国。但她很快就厌倦了走穴赚钱的流行乐坛,而前往四川时与何训田的相遇则将两
人都转上了完全不同的一条新路。1992年第一张专辑《黄孩子 Yellow Children》由香港
雨果出品。专辑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反响,但《阿姐鼓》的合作基础和雏形已经在
此时奠定了,同时为其后他们的音乐走向国际奠基了一块超越视野的平台。
  1995年的《阿姐鼓 Sister Drum》成功被美国华纳相中,在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同步
发行,成为国际唱片史上的第一张全球发行的中文唱片。鉴于外国人很难念准“朱哲琴”
这样的音,朱哲琴融合了藏语月亮(Dawa)与达达超现实主义(Dada),创造了一个新词
“Dadawa”作为自己国际化的名字。随着1997年《央金玛 Voices From The Sky》的再次
成功,“Dadawa”被誉为“中国的恩雅”,更成为了老外心目中中国New Age的代表人物。

  对于西方人而言,洋溢着东方神秘色彩的天籁之声,就是其必胜之道。但对于中国人
而言,这种新鲜感与诱惑力就要大打折扣了。这正是为什么朱哲琴在海外的评价要远远高
于国内的主要原因之一。认为朱哲琴的所谓“西藏音乐”并不地道,也是国内舆论界对其
的另一大诟病。对此朱哲琴解释说她的音乐只是用了西藏为背景,融进了西藏音乐的元素
,但这并非纯粹的西藏音乐,而是两个概念。由于今年“天唱人间”音乐会上的喝倒彩风
波,朱哲琴再一次成为国内音乐界及舆论争执不下的焦点话题。但无论大众能否听懂和接
受她的音乐,我相信朱哲琴的地位和贡献是无法轻易否定的。我们只能期望,现在正处于
自省酝酿期的“Dadawa”,当下一次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能带来一次新的震撼。

  相比起朱哲琴在台前所受的议论纷纷,在台后的何训田似乎长期处于被遗忘的边缘。
何训田是四川人,现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执着于追求自己认定的个性道路,甚至表现得
有些孤僻,是朱哲琴和何训田的一大共性,也是他们一拍即合、默契无间的缘由。近年来
,虽然两人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但同时也开始探求相对独立的新体验。朱哲琴参
加了凤凰卫视《走进非洲》节目的制作,寻找新的生活灵感。何训田也走向台前,与台湾
风潮合作发行了个人专辑《波罗密多 Paramita》。虽然过分吹捧的商业宣传手法有些令人
不快,不过与以往两人合作时期的作品相比,多少给了我们一些不一样的感觉,音乐的可
听性和易听性都有所提高。比起有些曲高和寡的《阿姐鼓》系列,或者可以概括说《波罗
密多》是一张更大众化更平易近人的新民乐作品吧。

  上文也提到了,《波罗密多》是台湾风潮发行,《黄孩子》则是香港雨果出品。同样
的制作人,大相径庭的作品风格,多少也可以折射出这两间中国新世纪音乐界最重要的唱
片公司——“风潮雨果”的各自特色所在。

  风潮的全名是“台湾风潮有声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由“三轮车夫”杨锦聪及亲友
三人创立,就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与“圆一个的音乐梦”的理想,一步一个脚印
的走到了今天的15周年。正是因为这份对音乐的热诚,风潮得以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和风格
,也赢得了外界的肯定。风潮对于民族宗教等传统音乐的不懈挖掘、发展和创新,更在众
多炎黄音乐爱好者中奠定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15年来风潮旗下累积了相当数量的优秀音乐人,除了名气最响的何训田以及马修连恩
(Matthew Lien)外,首屈一指的当数林海。林海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号称“风潮首席
制作人”,参与制作的作品包括黄雅诗的扬琴专辑《蝶舞》、心灵音乐诗系列的《樱花雨
》、《清香落》、《七星海》、《含笑》等等,最近又刚刚完成了一张以琵琶为主角的Ne
w Age专辑《琵琶相》;不得不提的还有林海自己的几张纯钢琴经典,在动人的旋律和娴熟
的演奏之外,是善于捕捉瞬间影像的浪漫派风格,因此林海又被誉为“钢琴诗人”。值得
一提的知名作品及音乐人还有:年仅15岁便创作了专辑《愿望之歌》的西藏第十七世大宝
法王;《云之南》和《天唱》等采风民族系列的制作团体Nomad;《盘王之女》及《黑珍珠
》的制作人刘健;《孽子》的配乐作者、大提琴手范宗沛;《花神》等花乐系列的作者史
志有等等,公司总经理杨锦聪自己也有不少音乐创作专辑。花乐系列、“闲情听茶”茶乐
系列、听见大自然系列、水晶琴系列、养生健康音乐系列等也是风潮乐迷们津津乐道的富
有风潮特色的经典系列作品。
  相比大陆地区New Age发展的举步维艰,台湾的群众氛围和唱片市场都要好得多,这也
是风潮成功的一大外部因素。比如华语流行乐坛的一大盛事台湾金曲奖,长年设立“传统
及艺术音乐作品类”的奖项,风潮当然每年都会有一两部作品获奖。虽然这些奖肯定不会
是主要部分,但对New Age类音乐和风潮本身来说毕竟是一个非常好的推广机会,同时也标
志着台湾大众对新世纪及民族传统音乐的认可和重视程度都高于大陆和香港地区。在这种
相对良好的环境下,风潮固然一方面蓬勃发展,然而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过分重视商业宣传
和包装,以及发行作品过多过滥因而品质参差不齐的两项缺陷。如果能克服这两点不足,
再致力发展与国际大唱片集团的合作关系,相信风潮迟早会更上一层楼,成为能代表中国
New Age及新民乐最高水平的国际品牌。

  不同于风潮的锋芒毕露,雨果的风格显得内敛专精得多。雨果的全名是“雨果制作有
限公司”,老板兼录音师易有伍本身就是音乐家出身,1987年他放弃音统处的高薪厚职自
行创业,在十数年间将雨果发展成为当今录制中国音乐的第一品牌。朱哲琴的《黄孩子》
、武亦文的《荷塘月色》等都是经典之作。雨果的制作群中最负盛名的当数刘星、张维良
、杨小琳三位。
  刘星早年在上海音乐学院时专修中阮,后来因交响诗“云南回忆”得了全国大赛的大
奖而转到作曲专业,结果却由于考试不及格而荒唐的毕不了业,幸而被香港雨果的老板易
有伍所赏识而获邀前往香港发展,从此刘星凭借其独特的音乐风格与孤傲不群的个性成了
雨果著名的招牌“怪才”。平心而论,刘星极端个人化的印象派音乐并不好理解,甚至有
时候还并不好听,但是在曲子背后的那股深奥的中国意蕴却常值得我们再三咀嚼回味。

  若说刘星是个有天赋但倔脾气的“差生”,张维良则是个“模范优等生”。张维良号
称“笛箫一绝”,却不是宣传上的溢美之词,而是中国民乐界公认的大师级演奏家。大家
熟知的古曲“平沙落雁”的箫曲谱正是由张维良先生由数张古代琴谱整理改编而制成的。
但是张维良却没有像一般学院派那样轻易满足,而是不断积极开辟民乐的新境界。在雨果
旗下,他既有《醉笛》这样的传统民乐专辑,也有《天幻箫音》这类将民乐和新世纪结合
的“新民乐”作品,更有挖掘被世人以往的古老乐器“埙”,使其绽放新生命的试验性专
辑《问天》。能像张维良这样同时在学院派和新世纪界中都获得如此高的地位和成就,不
仅在中国,即使在全世界也不多见。
  杨小琳这位难得的女将,她的歌声有着极高的可塑性。《绿蓑衣》将中国古代诗词重
新谱曲演唱,《禧乐》则转为世界音乐(World Music)风格,到了最近的《金装杨小琳》
更摇身一变成了如同蔡琴翻版的爵士蓝调女郎。不过杨小琳最出名的,应该还是在前两张
作品中。她将江南女子的鲜明特质发挥到了近乎夸张的极致,娇嗲妩媚的声线第一次可能
会让你毛骨悚然,牙齿变酸,但习惯以后则会觉得与古诗词的意境倒也相映成趣。
  雨果向来以制作出版中国音乐和西洋古典CD为主,其严谨的制作和精湛的录音,除获
得广大乐迷一致赞誉外,亦被中港台新及海外众多首屈一指的音响专家、录音师及乐评家
誉为发烧天碟。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雨果过于注重录音效果,却多少忽视了作
品本身的音乐性,近乎MIDI的编曲配器比起风潮的制作精良来就略显简陋了。在赢得了发
烧友赞誉的同时,却也失去了不少爱乐人的支持。这样是公司策略,还是本末倒置,实在
不好下定论。另一方面,比起风潮的八大“主题馆”,雨果的制作主力几乎都集中在正统
民乐和古典音乐上,又进一步局限了雨果的用户群。因此,近年来雨果不禁有点路越走越
窄的趋势,作品发行的数量和质量都渐露疲态,再加上三位大将的最新专辑都是在其他公
司发行的,以致前不久甚至还传出“雨果行将倒闭”的谣言。我真心希望雨果能走出目前
的困境,再创更胜往日的新辉煌。

  最后不得不提一位重量级的音乐人——鲍比达(Chris Babida)。鲍比达是香港人,
活跃于亚洲流行乐坛超过30年,可谓成果累累。他早在70年代就担任了香港科艺百代唱片
公司(EMI)的音乐总监,又曾替《夜奔》、《新不了情》、《新夜半歌声》等电影配乐,
更曾为蔡琴、李玟、萧亚轩、张信哲、陈晓东等著名流行歌星的专辑担任作曲、编曲和制
作人。但鲍比达并不仅仅满足于流行音乐,经常涉足其它音乐领域。由他制作、吕秀龄演
奏的琵琶专辑《情咒 Spell Of Love》作为中国新世纪音乐的经典代表之一,即使拿去国
际上比较也毫不逊色。钢琴专辑《鲍比达的音乐爱情故事 Love Seasons》也充分展现他在
电影配乐上的功力,每首乐曲都仿佛在娓娓道来一个“爱情故事”。而《满江红》则是一
张充满试验性质的另类新民乐作品,将民乐经典用西方现代音乐的手段重新演绎,可谓彻
底颠覆了这些曲子的传统形象。因此,有不少人都不太能接受这张专辑过于激进的“恶搞
”。但作为一张制作精良而且颇有新颖创意的专辑,其中还是许多曲子都是可圈可点,值
得一听的。

  记得我刚开始涉足新世纪音乐时,曾听过中国新世纪音乐一无是处的评价,当时自己
也这么以为。但随着自己接触面越来越广,我发现其实中国音乐真的有数不尽的宝藏等待
我们的挖掘,优秀的音乐人和作品更是从来不缺,关键只是缺乏有效的商业运作进行宣传
和推广。新世纪音乐在中国(尤其是大陆)毕竟还是个新生儿,很多音乐人都是怀着创造
新音乐的理想和热情在孤军奋战,但是没有唱片公司的有力资助,更没有接受这种音乐的
市场和群众基础,往往都是竭尽心血完成一张作品后就无以为继。不知道多少珍贵的原石
等不到打磨就此埋没,一些不愿寂寂无名的就远渡重洋另谋发展。
  可幸的是,中国的音乐人这么多年来不仅没有妥协放弃,一直在努力求存发展,而且
现在更一步步走出了最艰难的黑暗时期。比如最近开始走红的“女子十二乐坊”,标志着
大陆新世纪音乐开始了商业化营运的道路。诚然,女子十二乐坊的商业包装有些过度,做
秀味道太浓,音乐本身反而乏善可陈,但是这毕竟是中国新世纪迈出的重要第一步。而且
乐坊的确在大陆民间掀起了一阵新民乐的热潮,几场现场音乐会颇受大众欢迎,甚至还受
邀参加日本一年一度的红白歌唱大赛。这些难能可贵的机遇证明她们的音乐还是有可取之
处的,至少她们目前的成功证明了New Age在中国的市场潜力非常大,也让我们对中国新世
纪音乐的明天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虽然也有不少外国音乐家成功制作过一些中国音乐,例如之前也曾介绍过的Karunesh
的《Zen Breakfast 道禅》、Oliver Shanti的《Tai Chi 太极》系列、Chris Hinze的《
Tai Chi In Balance 太极平衡》等等,然而毕竟大多数外国人对中国和东方文化的理解也
仅仅停留在表面,他们做出来的“东方音乐”也不过“得其形而不得其神”,更永远也无
法领悟中国文化的“魂”。最后,我将一曲“琴歌”作为旅途结束的纪念品送给大家——
这正是形神魂兼具的真正的中国音乐。


附录:
风潮主页:http://www.wind-records.com.tw
雨果主页:http://www.hugocd.com

推荐曲目(有兴趣可以找这些曲子来,边听边看我的文章):
(作者 - 专辑 - 曲名 - 备注)
1。周成龙 - 《大漠日出 Sunrise Of The Desert》 - 大漠日出 Sunrise Of The Deser
t
2。郭英男 - 《生命之环 Cricle Of Life》 - 老人饮酒歌原始版 Elders Drinking Son
g(Original Recording) - Enigma的Return To Innocence中所采用的原声
3。朱哲琴 - 《阿姐鼓 Sister Drum》 - 阿姐鼓 Sister Drum
4。何训田 - 《波罗密多 Paramita》 - 般若心经 - 将般若心经配曲唱诵,古奥的佛经变
得琅琅上口、平易近人
5。林海 - 《樱花雨》 - 樱花雨
  - 一开篇错落有致的钢琴单击,恰似一片片红粉霏霏的樱花瓣,如雨般漫天洒落。再
简单不过的旋律,却轻易勾勒出了最美丽的景致。虽然演奏的是西洋的钢琴,但这种情怀
却只有中国人才能欣赏得到。
6。刘星 - 《一意孤行 My Way》 - 闲云孤鹤
  - 这首闲云孤鹤正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刘星以其最擅长的中阮模拟古琴的弹奏
,倒也惟妙惟肖,而那份云淡风清、悠闲恬静的潇洒风度更是引人侧目。
7。鲍比达 & 吕秀龄 - 《情咒 Spell Of Love》 - 独舞 Dancing By Myself
8。范李彬 - 《关山月》 - 关山月
  - 这是一首极有特色的“琴歌”。中国的不少古诗词在古时本来就是可以配曲唱的,
只是后来曲谱失传罢了。台湾古琴家范李彬将李白著名的古诗《关山月》重新谱曲,自弹
自唱。沧桑嗓音中的古韵,仿将我们带回关山飞度的时代。



第五站:日本
—— “古今中外”的音乐之花在这里盛开
(原创:艾欧利亚,谢绝转载。谢谢!)

  日本,一个与中国一衣带水,关系却剪不断理更乱的邻邦岛国。日本文化特别擅长博
采众家之长,在学习的同时又不失自己的特色,可以说尽得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精髓
;反映在音乐上,就是日本音乐家创作风格的范畴非常广泛,几乎遍及了东西方所有的音
乐门类,这点优势是众多欧美国家所不及的。这片各种音乐元素兼容并包的土壤因而特别
适合新世纪音乐的成长。喜多郎、神思者、姬神、久石让,这四位就是我个人心目中日本
新世纪音乐界最璀璨夺目的四颗明星,若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四位大师,我觉得“古今中
外”恰好是一个绝配呢。

  一提起日本的新世纪音乐,相信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印象就是喜多郎(Kitaro)
。喜多郎与中国的渊源甚深,他是中国最早正式引入的日本音乐家之一,同时也是第一位
在中国举行音乐会的日本音乐家。喜多郎为日本NHK电视台的《丝绸之路》系列纪录片所创
作的一系列配乐在早在80年代的中国就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就连不少不了解新世纪音乐
的朋友也曾听说过他的名字。网上有很多关于喜多郎的生平履历的文章,这里只简单介绍
一下。喜多郎出身于传统农家,因而从小就深受神道教和佛教的熏陶——敬畏生灵、崇拜
自然的精神直接影响了他日后的音乐创作。喜多郎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的音乐教育,也不
懂五线谱,却以惊人的天赋创作了无数经典乐章。他的作品大多都是以历史、自然、宗教
等为题材,无论何时都弥漫着一种时而古朴沧桑,时而粗犷宏壮,时而幽远深奥的独特氛
围,更蕴含着东方文化数千年沉淀的冥思与哲理,因此喜多郎自己认为,与其说这是新世
纪音乐,更不如说是“灵性的音乐”更贴切,他本人也常以“自然之子”自称。有趣的是
,他却偏偏喜好使用电子合成器创作音乐来表现他对自然的尊崇之心。他的早期作品可以
说完全就是电子合成音效满天飞,中后期虽然开始使用许多富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乐器(如
尺八、西塔琴、太鼓等等),但电声部依旧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另外,与其他新世纪音
乐家很不同的一点,喜多郎的合成音色库20多年来基本就没怎么变过,从第一张专辑到现
在一直反复使用的几种熟悉的音效几乎已经成了他的注册商标。在喜多郎的巧手编排之下
,作为载体的电子音乐,与作品浓郁的人文气息和自然题材不仅没有格格不入,更体现出
了一种奇妙的和谐感;虚幻不定的电子音效反而特别适合描绘宇宙、天地、气、风这些同
样玄妙不实的主题,与历史和宗教之类的题材配合起来可谓事半功倍。此外特别值得一提
的还有他制作的两部电影原声《宋家皇朝》和《天与地》。喜多郎很少参与电影配乐制作
,这是他唯一的两部原声作品,可谓少而精,无一不是极品。他一改惯常的电子风格而以
大气滂沱的交响乐为主,辅以钟鼓二胡等中国特色乐器,听者无不动容。《天与地》更曾
击败《辛德勒的名单》荣获当年金球奖最佳配乐。出道30年来,喜多郎一直创作灵感不断
,继2003年3月发行了新专辑《空海之旅》后,同年10月份又获邀在北京举办了中日友好3
0周年的纪念音乐会,已过50岁的喜多郎依然活跃于世界各地的音乐舞台。

  神思者是由胜木由利加(女)和深浦昭彦(男)两位音乐家组成的团体。乐团的雏形
是两人组建的Sensitivity Project(感性企划室),正式出道时改名为包含了Sense(感
性)和Cense(焚香)两种意义的S.E.N.S.,同时这个名字也是英文Sound Earth Nature
Spirit(声音、地球、自然、灵魂)的缩写。光听名字就可以想象得到他们的作品必定是
充满灵性和感情的声音,事实也的确如此。胜木由利加是音乐学院毕业,深浦昭彦则是玩
摇滚出身,两人分别擅长古典与现代音乐。在他们默契无间的配合之下,两大音乐元素的
调和交融,为他们的音乐风格带入了清新独特的鲜明特征。神思者的作品可以大致划分成
两大类。一类是以“海上丝绸之路”与“故宫”两个三部曲为代表的NHK纪录片配乐。这两
个系列作品不仅都有相当数量的经典名曲,更被国内及港台无数影视作品和广告频繁引用
过,因此许多初听神思者的朋友常常会有相当亲切熟悉的感觉。故宫三部曲中凝练的历史
沧桑感营造得非常成功,即使与喜多朗相比也毫不逊色。另一类则是神思者为众多著名的
日本电视连续剧所创作的配乐,包括《回首又见他》、《光辉的季节》、《爱情白皮书》
、《神啊,请再多给我一点时间》、《二千年之恋》等等。以爱情为主题的日剧配乐在风
格上完全不同于纪录片,那份如诗如画的浪漫情怀与故事情节搭配得丝丝入扣,即使你光
听音乐,仿佛也能从跌宕起伏的音符中,感受到剧中人的悲欢离合。这几部日剧的成功可
以说少不了神思者的功劳,神思者也因而赢得了“日剧配乐之王”的美誉。此外,神思者
为台湾导演侯孝贤的电影《悲情城市》所做的配乐也同样享誉亚洲,并被发烧友们奉为试
音经典之一。遗憾的是,神思者近年来好像创作能力有所下降,不但过去活跃于配乐界的
风光不再,两张新专辑《Heart》和《The Key》也仍然走温柔抒情的老路。虽然新作的旋
律依旧动人,可惜在风格上并无突破,因此除了神思者铁杆爱好者外,在市场上似乎反响
平平。真心希望神思者下次能给听众一次新的惊喜,再现往日风采。

  假如说喜多郎是东方的范吉利斯,两人都是电子合成器的先锋巨匠;那么姬神(Hime
kami)就是日本的Deep Forest,两者同样致力于挖掘鲜为人知的民族音乐元素,将其与现
代电子音乐相结合并推广至世界。姬神原名星吉昭,这个艺名出自他老家住处门前的姬神
山。虽然在国内知道姬神的人不多,但其实在日本他是与喜多朗平起平坐的大师级音乐家
。他早在1981年就发行了第一张个人专辑《奥之细道》,此后一直保持一年发行一张专辑
至今。高速度同时还能保证一贯的高质量,姬神的创作实力可见一斑。早期的姬神创作风
格与喜多朗有些接近,两人还曾经合作制作过一张专辑。同样都是大量采用电子合成器,
相比而言喜多朗风格空灵缥缈,强调意境;姬神则注重乐曲的可听性,旋律带有一定的民
俗味。1994年的经典作品《东日流》是姬神创作的一大转折点,从此开始姬神的创作开始
融入了绳文音乐,无论风格还是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绳文”意思是结绳记事,所
谓绳文时代指的就是日本文明还处于雏形、尚未受中国汉文化影响的遥远年代。现在只有
日本东北地区的虾夷族人(Ainu,又称阿伊努人)还保留着这种原始的绳文文化,事实上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日本文明的源头。姬神将几乎已经被人们所遗忘的绳文音乐挖掘出来,
让这种古老且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世人的眼前重放异彩。以绳文音乐以及日本各地的民谣为
魂,轻快流畅的电子舞曲节拍为形,为古老的民歌童谣重新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姬神的
经典名作“诸神之诗”就是这种新绳文音乐的代表作,粗犷豪放的歌声与波澜壮阔的配乐
就像一出精彩纷呈的祭礼;而姬神就是那名现代的祭师,他试图用音乐表达人类最原始的
赞颂,滋润现代人干涸的心田,唤醒他们对自然之神的尊敬之情。

  一提起久石让(Joe Hisaishi),大多数人很自然的就联想到了宫崎骏。作为号称“
日本国民动画大师”的宫崎骏的御用配乐人,久石让为宫崎骏的动画电影王国制作了无数
珠联璧合的经典配乐,享誉国际。20年来久石让的创作水平不但经久不衰,佳作不断,更
难得的是音乐风格也没有固步自封,每部作品都有新的突破,为听众带来接连不断的新鲜
感。但是,假如你以为久石让的音乐生涯仅限于此的话就大错特错了。久石让1969年就读
于日本国立音乐大学作曲系,钻研现代音乐作曲,是这四位大师中唯一一位接受过正规专
业音乐训练的学院派代表人物。久石让的音乐根基相当深厚,他的钢琴演奏技艺以及交响
乐编排能力极其出色,都是在行内数一数二的。久石让出道不久就深受电影公司青睐,配
乐邀约不断,创作力最旺盛的时候,他自称可以3天写出70首作品。其后多年丰富的配乐经
验,吸收了现代歌曲及日本民谣等众多精华,令他的音乐风格愈发成熟浑厚,创作也更加
挥洒自由,不拘泥于交响乐和钢琴的古典范畴,电子、流行、民乐、世界音乐都是他经常
运用的音乐元素。除了宫崎骏动画电影,久石让也是日本著名导演北野武的专属电影原声
制作人;他也曾为NHK电视台长篇纪录片《人体漫游》制作了一系列共6张原声专辑,同样
是行内知名的作品;至于其他动画、电影以及广告配乐更超过40部。连续三年荣获日本学
院奖最优秀音乐奖,1997年获艺术选奖文部大臣新人奖,1998年获邀成为日本长野残疾人
冬季奥运会的音乐总监,这些资历都是对他在日本音乐界崇高地位的一再肯定。

  如我在前言中所说,日本值得推荐的新世纪音乐家相当多,而且各有各的风格特色,
若要我一一介绍的话只怕可以再写一站了(笑);我从众多音乐家中选出这四位作为最杰
出的代表是有一定标准的。这四位音乐家在日本都是独当一面的大师,不但发行了相当数
量的个人专辑,也经常为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和广告等制作配乐,虽然彼此之间擅长的
领域可能有所不同,但是脍炙人口的作品同样数不胜数,各自获奖无数。譬如久石让在日
本素有“广告天王”之称,单单广告配乐的集锦就发行过两张专辑,其数量和质量可想而
知。另外,他们也都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喜多郎更是除了坂本龙一(《末代皇帝》
配乐之一)外唯一获得过美国格莱美奖的日本音乐家。而最重要的,他们的名曲都反复被
大陆及港台的影视节目引用作为背景音乐,你可能对他们的名字并不熟悉,但我相信你对
他们的音乐都并不陌生。

  日本唱片行业举世知名,大公司林立,但我接下来要介绍的这家日本唱片公司,只是
一家近年才声名鹊起的专营新世纪音乐的小型唱片公司——Pacific Moon(和月)。虽然
1999年成立至今不过短短几年,旗下乐手也不过20人,但凭借极具特色的创意及音乐风格
,和月公司不仅在商业上和艺术上双获丰收,更成功在日本国内卷起一股中国民乐的热潮
。和月的专辑制作严谨而细致,非常具有整体感,而且绝大部分专辑都以精炼至极又意味
深远的单个汉字为名,这个“一文字命名法”可算是和月出品的最大特色之一,后来还被
国内盗版和出版商纷纷仿效。而和月的音乐风格,大体上以富有亚洲民族特色的世界音乐
以及冥想/休闲音乐为主,特别是和月旗下有贾鹏芳、邵容、姜小青等好几位中国音乐家,
因此和月也制作了相当多以中国民乐乐器为核心的新世纪专辑,这是和月的特色之二,也
是和月近来特别受到中国乐友们喜爱的主要原因。在京田诚一、城之内美莎、恩田直幸等
幕后制作人匠心独运的编排之下,中国国乐和现代音乐的结合几近完美,清新雅致的音乐
风格在一片靡靡之音的日本乐坛中格外一枝独秀,所以能够获得如此成功也就不足为奇了
。虽然后来在日本的国乐热潮中冒起的同类新民乐作品和音乐家层出不穷,但是大部分跟
风者的风格都偏向于民乐的流行化和休闲化,有意无意间却丧失了国乐本身的独特韵味。
尽管同样来自中国的女子十二乐坊在日本的民乐热潮中后来居上,在商业上获得了无人可
及的巨大成功,但是要比音乐本身的素质内涵以及对中国国乐的继承发扬,至今还无人能
够超越和月。由于同行竞争者众多,即使和月处于领头羊的地位,近来也开始尝试改变风
格,拓展新的音乐领域,同时也积极发展海外的发行事业。希望和月的事业更进一步,并
且早日在中国市场正式发行专辑。

  最后要介绍的是近年同样在日本造成轰动效应的治愈系音乐热潮。所谓“治愈系音乐
”,大概是日本人将音乐比作奇幻世界里的“治愈系魔法”而成的生造词汇,说的是那些
可以令人心情放松舒缓,抚平听者心灵创伤的音乐,后来范围越变越广,有时候基本可以
理解为日本人泛指的New Age音乐了。有人认为喜多郎就是治愈系音乐的始祖,坂本龙一也
有“治愈音乐之父”的赞誉,不过真正掀起这场风潮并将治愈音乐的范围推广到新世纪音
乐范畴的还是多亏了“Image 印象”和“Feel 感动”两大精选系列。这两个音乐精选系列
分别由日本Sony和东芝EMI发行,两个系列第一辑都是一推出就大受欢迎,销量超过百万张
,此后的系列专辑也都长期畅销。2004年更将举行Live Image——印象音乐亚洲巡回演出
,可见其受欢迎程度已经超出日本本土了。他们的成功关键是放松舒畅的音乐正好契合了
忙碌疲劳但心灵空虚的现代日本人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也显示日本大众对不同音乐风格
的接受程度非常高,因为精选集中的曲子并非一味的平静舒缓,选曲风格实际上相当多元
化和国际化,其中有不少宏大开阔的电影和纪录片的配乐,更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New
Age名曲,这正是我说现在的治愈系音乐泛指整个新世纪音乐的原因。

  在我个人看来,新世纪音乐在日本百家争鸣的繁盛景象仅次于其发祥地德国,而对比
唱片销量的话,New Age音乐受大众欢迎程度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我相信每个人都有
自己的偏爱,有不同的声音是正常的,我并不强求你同意我的观点,也很欢迎大家一起来
讨论。不过不可否认的一点,日本成熟健康的唱片市场营运,以及精益求精的音乐制作经
验,正是中国音像业所欠缺的。放下成见,虚心学习,才能兼容并包,截长补短。我衷心
期待“古今中外”的音乐之花终有一日也同样会在中国的大地上盛放。


附录1:音乐家官方网站
喜多郎:http://www.kitaro.net
神思者:http://www.sens-company.com
姬神:http://www.himekami.jp
久石让:http://www.joehisaishi.com
和月:http://www.pacificmoon.com
Image系列(Sony台湾):http://www.sonymusic.com.tw/classic/image/
Feel系列:http://www.toshiba-emi.co.jp/feel/index.htm
New Asia(Feel的旁支系列):http://www.toshiba-emi.co.jp/newasia/index_j.htm



附录2:推荐音乐解说(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边听音乐边看文章)

1。喜多郎 - 《空海之旅》 - 遥远的心灵旅途
  虽然一般公认喜多郎的最出色的代表作就是“丝绸之路”,但毕竟已经是20年前的作品
了。这期间喜多郎的风格和创作手法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拘泥于他过往的经典却忽视了现
在的成就,某种程度上也是对音乐家创作的不尊重。因此我特地选了他的最新专辑中的曲
子,希望能让大家感受到一个不一样的喜多郎。

2。神思者 - 《海上丝路》 - 西吉丽亚女郎(Sigiriya Lady)
  几乎每部琼瑶剧都会使用的经典配乐之一,甚至有时我觉得那些电视剧根本就是把《海
上丝路》这张CD由头到尾放了一遍。当凄美哀怨的音乐响起,基本上已经不再需要任何台
词就足够让观众们感动得泪眼汪汪了(笑)。

3。姬神 - 《东日流》 - 十三之春
  姬神的经典代表作之一,悠扬的旋律令人心旷神怡。乐曲中二胡演奏者是中国著名的二
胡演奏家许可。许可曾任中国中央民族乐团二胡首席,技艺非凡,更被国外音乐评论家誉
为“演奏二胡的帕格尼尼”,目前旅居美国。

4。久石让 - 《菊次郎的夏天》 - 那个夏天(Summer)
  就像停留在过去印象中的喜多郎一样,很多人也只认得宫崎骏电影中的久石让,无形中
将音乐家的形象变得单一刻板了。这首曲子选自北野武代表作之一的《菊次郎的夏天》,
与多数宫崎骏电影沉重凝炼或者宏伟壮丽的配乐不同,这首清新简练的田园小品既包含了
典型的东方美感,也带有明显的西方现代音乐流派的风格。就像那部电影给人的感受,乐
曲如夏日的凉风吹过,只留下一抹淡淡的回忆。

5。贾鹏芳 - 《河》 - 河
  听贾先生双手在双弦上飞舞,如梦似幻,耳醉神迷。乐声就像一叶扁舟,载着我们随波
浮沉,沿着祖国那秀丽河川顺流飘去…………是贾先生让我明白,原来除却了凄凄惨惨,
二胡的音色还可以这么美,这么动人。

6。《爱的印象 Image d'Amour》 - 爱的印象 Image d'Amour
《爱的印象》是Image系列在2002年情人节发行的以爱情为主题的特别专辑,而其中的这首
同名曲“爱的印象”集合了Image系列中数位主要的新生代音乐家合作演出而成,虽然未必
是全系列中最出色的,但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每个人心目中对爱的印象都有所不同
,而这首曲子所描绘的爱,不是如茶般清淡隽永的东方式爱情,也不是如酒般浓烈醇芳的
西方式爱情,而是如咖啡一般淳厚温和。温馨、温暖、温柔,就像这首曲子,就像爱。
演出:羽毛田丈史(作曲编曲) with 木村大(吉他),小松亮太(手风琴),Gontit(吉他),叶加
濑太郎(小提琴),宫本文昭(双簧管),Jadranka(和声)
离线cyer
发帖
161
啄木币
787
鲜花
22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5-12-17
怎么没人回帖呢?

看了要帮顶哦~~~~~~
离线celt
发帖
174
啄木币
574
鲜花
28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5-12-17
好全啊,顶顶顶!觉的中国的NEW AGE 出自民族音乐会更有前途,迟早会超过日本。希望会看到更多的中国歌手!
离线hehehe

发帖
2454
啄木币
3
鲜花
336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5-12-17
好贴!
离线liu
发帖
99
啄木币
205
鲜花
7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6-05-27
看看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