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360阅读
  • 8回复

谁适合当医生?如何选择医学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5
鲜花
107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5-12-24
谁适合当医生?如何选择医学生?

陆梅勒尔医生 ( Dr. Kenneth Ludmerer ) 说∶“就一个国家而言,我们终究得到的是那一种医师就是我们自己的报应”
( " as a nation, we ultimately get the type of doctors we deserve. " )。如果我们抱怨时下的医师如何不理想,我们也应该多想一下,这是我们的社会制度所得到的“报应”,就像有人骂台湾有些民意代表质量低落,但试问又是谁选出来的民意代表,所以我们得到的劣质的民意代表不也正是我们的“报应”吗?

*** “如何选择医学生”研讨会 纪实 ***

== 与会来宾名录 ==

台湾有很多学业成绩特优的人考进医学院之后,才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当医师;也有很多人当了多年医师,才被病人发现实在不适合行医。这种投错行、走错路的医师,不但对病人不利,同时也使医师本人终身无法从工作上得到乐趣。

究竟具备怎样的人格特质的人,才适合去读医学、做医师,而真正地为病人服务呢?针对这个医界十分敏感却少人严肃讨论的课题,财团法人黄达夫医学教育促进基金会主办的“如何挑选医学生”研讨会于五月廿五日、廿六日两天在台北市亚都饭店举行。

研讨会将由辜公亮基金会和信治癌中心医院院长黄达夫,以及该院医学教育讲座教授,神经学主治医师赖其万共同主持,邀请台湾大学医学院医学系主任侯胜茂、阳明大学医学院何桡通院长、高雄医学大学王国照校长、成功大学医学系林秀娟教授与会,分别发表各校医学院对如何选择医学生的看法。

为了让国内的医学教育工作者了解美国的医学院是如何选择医学生,大会并邀请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入学委员会佛斯特教授 ( Dr. Gerald S. Foster ) 、密苏里州圣路易市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入学委员会达得森教授 ( Dr. W. Edwin Dodson )、以及十二岁从台湾到美国读书,毕业于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王智弘医师来说明美国医学院的招生政策及教育特色。

大会为了进一步具体了解台湾医学生选读医学院的初衷,以及就读医学院后的感受,同时邀请成功大学医学系七年级学生蔡蕙如、何雅琦同学参加,她们并发表就读医学院后对同侪学习的观察。

研讨会针对国内外著名医学院在招收学生时所设定的标准,进行广泛的讨论;同时从讨论中寻找如何挑选医学生的基本原则,也提供给有志行医的学生选择这一行业的正确态度。

就一个国家而言,我们终究得到的是那一种医师就是我们自己的报应

台湾医学教育的领导人物共聚一堂,讨论如何选择医学生,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辜公亮基金会和信治癌中心医院院长黄达夫认为这次的研讨会是一个好的开始。

他指出,台湾正面临迈向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阶段,包括选择医学生、课程的改进、在职训练及终身学习。除了国内的医学教育领导人之外,这次的研讨会也邀请了来自美国,深入参与选择未来医师工作的两位杰出资深顾问,希望他们的经验也可以给台湾医学教育界带来启发。

黄院长强调医学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因为民众将来的医疗照顾操控在这些还在就读的医学生的手中,而医疗照顾与医学是社会的支柱。

他接着引述Kenneth Ludmerer的著作Time To Heal(1999),关于社会对医学教育的影响,主要在于社会决定了其医师的行为。医师的质量是医学教育与社会折冲下的产物。此外,“就一个国家而言,我们终究得到的是那一种医师就是我们自己的报应”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对医学生特别挑剔、特别在意的原因。

黄院长指出医学教育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早在进入医学院就读之前就已经开始,而取决于个人的素质、性向、个性及教育背景。

黄院长希望在这次的研讨会中,台湾各医学院院长能对于医学教育与医学生的选择达成共识。日后,主办单位希望能与高中教师、学生、及家长对这个共识进行沟通,并得到他们的支持。他希望医学院院长、教育家、教育部官员、及社会大众能共同合作。

美国外国医学教育与认证国家委员会不认定台湾的医学教育

辜公亮基金会和信医院医学教育讲座教授赖其万说明这次研讨会的由来。
去年的十、十一月间,他有机会访问了台湾各医学院院长,发现多数医学院都把医学生的选择当做第一要务。在与黄达夫院长、宋瑞楼院长、教育部医教会主委黄昆岩教授、以及卫生署长李明亮讨论后,决议邀请国内各医学院校院长、系主任及国外知名医学院负责招考医学生的教授,一起研讨“如何选择医学生”这个重要的议题。

赖教授引述Patricia Hughes的话表示,因为我们必须在社会期待与申请者之间求得公平,所以对于医学院的入学制定正确的政策是一种平衡性的行为。如何选择适合的医学生不是一门精准的科学,但是我们必须使用所有的数据与证据,来确保我们每一步骤都做得最好。

赖其万教授列举出所有医师应具备的共同特质,包括(1)智力,(2)诚实、正直、良知,(3)助人之心、合作的意愿,以及(4)人际技巧、同理心。不过他认为每所医学院对于上述特质的排序,各有其看法。

赖其万教授接着针对美国与台湾医学院对于申请人资格要求的差异做了比较。在台湾,一直到近几年,都只有使用笔试来筛选学生。相较之下,美国的医学院使用笔试、高中成绩、及个人数据 (自传、面试、小区服务纪录) 来评估申请人。更重要的是,每所医学院对于选择医学生有其自主权。

赖其万教授也比较了台湾、日本、欧洲及美国的教育制度。他想要表达的是,虽然台湾是直接招收高中毕业生进入医学院就读,这并不应该当成是不采用面试来选择医学生的理由。赖其万教授更进一步指出,“美国外国医学教育与认证国家委员会”(NCFMEA)于1998提出台湾的医学教育系统不获认定,原因之一就是“台湾目前医学院招生方式对‘如何确定入学学生性向、如何确定学生适合从医’一项,未能提出满意的答复;同时台湾的医学院缺乏第三者公正的评鉴机制。”。

大家的共识就是目前选择医学生的制度需要改进。然而我们不能直接把其它国家的制度照单全收、全盘移植。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意见参与与讨论。最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做到公平,尤其是在最近台湾发生了奥林匹亚数学竞赛的丑闻之后,这一点更显得重要。

光有学问并不足以成为一位好医师

哈佛大学医学院佛斯特教授在会中告诉大家,该校医学院需要的是具备什么样的特质的学生,以及他们是用什么步骤与方法来评量这些特质的。他指出,光有学问并不足以成为一位好医师 ( Scholarship alone does not make a good physician.),哈佛大学医学院真正在乎的是申请入学的学生在人格特质上是否具有正直、成熟,以及怜悯之心;对于服务他人的承诺;领导的能力及和他人沟通与共事的能力。

由于该校医学院同时也是全球学生竞相争取入学的学校,因此,他们也要求学生在学术上有卓越的表现,包括自然科学学科 (生物,化学,物理,数学),倘若学生更具有广泛的教育背景 (包括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以及对某学科做深入的研究 (包括研究、优异的论文)则更容易脱颖而出。

哈佛大学医学院去年有4000人申请入学,获通知面试人数有721人,获得入学许可人数有214,实际注册人数为165人;换句话说,还是有49位被录取的人选择其它学校。( 发言全文 )

建立了一个很丰富的申请人数据库

密苏里州圣路易市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达得森教授在发言备忘录指出,过去十年来,该校成功的招收了来自世界各地优秀的学生,是因为学校提供广泛的教育机会,让学生可以修习与生物医学有关的知识。这样的机会吸引了许多具有天份的学生,也让该校建立了一个很丰富的申请人数据库。这些课程包括全国最大的MD-博士以及 MD-硕士双学位课程,广泛的基础科学与临床研究的机会,来自小区服务计划有组织的赞助,加上大规模的师徒辅助机制。

达得森教授同时也是该校小儿暨神经科教授,他说,该校每年对入学过程的每一步骤进行评估与改进。包括程序与满意度的调查、班级统计、基准的排序与比较标准化测验的结果,该校毕业生的成就以及对社会的贡献等。( 发言全文 )

美国医学院挑选学生三个考虑∶效益、偏见及动机

王智弘医师在会中说明在美国申请医学院相关的议题。他认为美国医学院在挑选学生方面有三个重点,即效益、偏见及诱因。他特别着重在“动机”上发挥。王医师也将讨论台湾与美国这两个系统之间关于文化、教育、及环境的重要差异,并且向申请学生及面试官提出建议。他同时描述医学院在形成师徒关系、创造成长学习环境、以及发展大学及医学院申请策略的个人经验。

王智弘医师曾经以《一个台湾小留学生到哈佛之路》及《菜鸟医生上前线》二书与台湾读者见面。( 发言全文 )

成功入学的学生个性明显外向

台湾大学医学院医学系主任侯胜茂指出,该系在医学生的选取上面对极大的挑战。台大医学系必须遵循学校未来转向自行申请入学制度的政策,因此申请入学学生的比例会逐年增加。该系计划为教职员提供面试技巧的训练,也建议与牙医系药学系联合办理招生事务;同时希望社会大众能更了解他们的招生方式,让媒体及社会大众能尊重该校的自主性。

每年进入台大医学系就读的学生,除了全凭笔试入学的大学联考成绩顶尖的学生之外,还有部分是推甄与自行申请的学生;该系对后两者的面试特别考察学生的创造力、科学分析与逻辑及领导力。根据一项1995-2000年之间针对234位医学生所做的研究指出,非联考方式入学的学生个性明显外向。( 发言全文 )

常常可见对医学没有兴趣的医学生

阳明大学医学院院长何桡通认为,大学联考过去一直是台湾医学院唯一的招生途径。任何学生只要在联考取得高分且符合入学资格即可成为医学生。这个唯一的入学方式有两个缺点:一、多数的医学生年龄不到 20岁。在这么一个年轻又不成熟的年纪,学生通常是在父母的意愿下做出决定而并非依照自己的个性与志趣。二、光靠一个笔试,而没有任何性向评估,就要决定一个学生将来是否适合从医是相当冒险的事。

他指出,因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对医学没有兴趣的学生,日后变得对课业不重视且又不积极参与学习。有些学生在担任实习医师的训练过程中,因为适应不良而出现偏差行为。有些可能在取得执照后放弃这个职业,有些可能在医院的环境中因为不佳的人际关系而出现问题行为。

为了招收到更适当的学生,阳明医学院设计了一个新的制度,藉由推荐甄选来招收10%的医学生。申请人经就读的高中推荐,通过文件审查及学科能力测验,然后接受面试的筛选。面试是由教职员组成的面试委员会主持来评估申请人的背景,个性,兴趣,性向,抗压性,表达与沟通的能力,以及对于以医学为职业的态度。

小组讨论活动来评估学生的同侪互动

他指出,经由这个方式入学的学生比例于是在1998年增加为20%。从2000年开始,申请入学的比例再增加10%,使得经由面试筛选而入学的学生比例总数达30%。本年度(2002)的入学考试更包括了小组讨论活动来评估学生的同侪互动以及与其它候选学生合作的能力。小组互动的表现占全部成绩的40%。考试当天早上传统式的面试中,学生被要求在20分钟内做自我介绍,对特定议题发表意见,表现英语能力,并且分享个人的人生观与人生规划。下午由8位学生为一组,每组给4个选自面试委员会所设计的题库中的问题,每题进行30分钟的讨论。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主持,总结,及参予讨论。

评估原则有五点,包括所提出的陈述,小组的活力,所显露的人性,表达的技巧,以及时间的控制。这个过程让面试委员会对每位申请人的逻辑思考与深度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实际的了解。经由讨论,每位学生的态度可以表露无遗,例如,他们是否能适当的表达自己?他们能否尊重并容忍不同的意见与批评?所有小组均按照议程于两小时后结束讨论。由于这种作法效果良好,面试委员会决定把小组讨论列入面试流程中。

鼓励不适合从医的学生往其它相关领域发展

不过他认为,无论设计再怎么精良的入学考试方式,还是有两个问题存在需要加以注意。第一个问题是选取学生的时机。没有通过入学考试的学生,未必一定比那些成功过关的学生在日后成为良医的潜力上要差一些,因为前者在当时或许成熟度不够,但日后却未必如此。第二个要考虑的是公平性。选取与评估过程所涵盖的不只是学业上的高成就,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还包括了学生所获得的支持,经济上或情绪上,来自家人,尤其是双亲的支持。来自贫困家庭或环境的学生尤其居于劣势。这也是为什么新制度理论上不应受限于世俗标准,以及我们对于决定是否要把推甄学生入学比例的上限30%调高有所犹豫的原因。

阳明医学院认为,针对这样的问题,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修改。首先是对于那些于完成四年的医学系课程后,发现自己对医学没有兴趣或是显示不适合从医的学生授与学士学位;他们将不能成为医师,但是被鼓励往其它相关领域,例如生命科学发展,一样可以拥有成功的未来。另一方面,可以尝试将现行的七年制医学教育改成医预科课程。然后由这些医预科学生中选取医学系学生。

他认为,现行的制度在医学生招收上带来相当多的问题。当医学教育制度正在进行改革的同时,对于医学生选取的方式也应该一并修改。他说,我们对于在选择最适当,最有潜力的学生来接受医学教育上,应该要非常谨慎。然而世俗标准与公平性也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议题。(发言全文)

对时事的看法、医病关系、如何面对状况

高雄医学大学校长王国照指出,每年有600位学生向该校医学院学士后医学系申请入学,高医从中选出60-64位接受面试。面试官共16名,8位来自本校;8位聘自校外,这16位面试官分成4组进行面试。每一组成员均包含外科,内科,精神科,及基础学科。

评估重点包括∶表达能力、讨论内容、分析能力、处理状况的能力、道德伦理观及人际关系等。面试中提出的问题则包括∶就读医学系的动机、个人的优缺点、对时事的看法、医病关系、如何面对状况 (例如开错刀的时候)、人生观、个人的偶像及对未来的规划等。(发言全文)

通过推甄面试的学生在人格特质标准上属于较不温和亲切

成功大学曾经为医学生所做心理测验,以了解其参加入学甄选之决定。医学院林秀娟教授分析指出,该校医学系自1995年开始有医学生入学非联考方法。学校一直致力于确保挑选过程与方式能免于偏见,并拥有十足的客观性。面试过程中用来评估候选人的标准有六个主要类别:动机、态度、常识、沟通技巧、领导能力、以及课外活动经验。目前成大医学系的414位学生(男同学309位,女同学105位)中,有49位学生是经由推甄入学。这49位之中19位是男同学,30位是女同学。女同学经由推甄入学的比例在统计上看来占有相当大的部分。

她表示,在这个初步的报告中,将探讨经由推甄与面试筛选申请就读医学系学生的人格特质,然后检测面试结构的预测能力。其对于人格特质衡量的标准,是依据国立成功大学的教育宗旨,从现行标准中加以更新,然后在面试前,对 37位申请人施行。之后,再将人格特质衡量结果与面试评估结果做分析比较。结果显示那些通过推甄面试的学生在人格特质标准上属于较不温和亲切;只有情绪的稳定性,也就是所谓的EQ,是唯一吻合面试评估结果的人格特质。除此之外,没有发现面试能对人格特质做出任何预测。详细的结果将在本次研讨会中报告。(发言全文)

多数医学生就读医学院是为了达成家人的期许

成功大学医学系七年级学生蔡蕙如怀疑一位18岁的年轻人如何能了解医学教育的要求以及医学的真谛。她说,几十年来台湾社会对于医师等于高社会地位一直存有一份迷思。和西方世界比起来,台湾的教育对于自我认知的启发一直做得还不够。这是因为本地文化一向要求牺牲个人的性格以求得和谐所致。所谓“好学生”的定义,长久以来一直以“取得高分”而不是“潜力的均衡发展”为基本观念。因此,当我们看到多数的医学生到医学院就读,是为了达成家人的期许时,也就不足为奇了。

她指出,年轻人有多常扪心自问“我是谁?”或是“十年或是二十年后,我要做什么呢?”如果我们的进入医学院之前的高中阶段教育,培育出来的是一群缺乏自知与个人特质的学生,这将是一件值得我们警惕的事。

她认为医学这个职业,是与有感觉、有情绪、有思想、有判断力的人类脱离不了关系的。她质问∶什么是所谓的“安全的医师”的基本条件呢?是能够实践“不害人”这句格言的人吗?是拥有庞大医学新知记忆的人呢?是永不犯错的人吗?还是愿意以尊重、关心、与能力来面对病人的抱怨的人呢?我们未来的医学生能了解、应付他们永无止境的挑战吗?(发言全文)

医学绝对不是幻想;而是一个需要全心投入的世界

成功大学医学系另一位七年级学生何雅琦根据国立成功大学医学系学生所填写的问卷指出,大多数都强调“如果你(高中毕业生)打算申请医学院请三思”这样的想法。“医学绝对不是幻想;而是一个需要全心投入的世界”。“只有那些热爱人类的人才能有些许好好存活的机会”。她认为现实似乎与对这个职业最初的体认有所落差。她深沉地指出,如果一个成熟的人所需的基础教育不能根植在我们这些未来的医师的人格上,我们将需要费极大的功夫去打开这些大孩子的心灵,把他转变成一位适任的医师。如果我们的教育制度将来仍然维持现况,将不会有太多适合学医的学生可以让我们选择。

她说,几十年来,多数的医学院学生,包括国立成功大学医学院的学生,都是经由大学联考入学。在台湾对高中生进入医学院就读的非联考方式始于不到10年前。举例来说,在班上位居前五名的高中生 (占10%,班上的5/50),包括我个人,于1995年经由非联考方式进入成功大学,而其它的45名医学生则经由联考入学。本校于1998年将经由非联考方式入学的学生比例扩大为13.3%(10/70)。

她指出,经过几年的医学教育后,医学生开始体验各种不同的医学生涯,这可能与他们高中时所期盼的有相当大的差异。从回顾的观点来看,医学生对于如何选取适当的高中生有几个意见。在台湾医学教育正在进行改革的同时,医学生实际上是直接受到影响的一群。因此来自医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将显得有意义。在这个实验性的研究中,我们不特定的收集了关于选择适当高中生就读医学院的意见。她进一步指出,这项调查将书面问卷发给成功大学各个年级的医学生。为了描绘出医学生对理想高中生的观点,我们用开放性问题,对学生询问关于理想的医师、理想的医学生、及理想的高中生的特质。

为了评估选择高中生的最好方式,学生被询问对于非联考方式与联考的态度。对于非联考方式,学生可以对不同的评比标准衡量并做比例配分,同时对于面试问题及适当的面试官做出议议。尤其是在发生奥林匹亚数学竞赛丑闻之后,我们询问学生关于改进非联考方式的建议。为了评估那些选自非联考方式学生的表现,学生被问及他们在经由非联考方式入学与经由联考入学学生身上所观察到的差异。他们也被要求对于在医学院过去几年的自我表现做5个等第的评估,并对问卷的结果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

这项调查共发出420份问卷,得到178份回复(40%)。何雅琦在座谈会的演讲将强调以下几点:
1)非联考方式的目标是选择好的候选人还是剔除不适当者?
2)非联考方式的优缺点,比如:公正性、公平性、开放性、主观因素及丑闻。
3)同侪对选自非联考方式学生的评论:积极还是自我为中心,才智还是财富,善于表现还是自夸,以及杰出还是平凡。
4)医学生对于如何经由非联考方式还是联考选取高中生的建议。


转好了,发了

http://www2.kfsyscc.org/kf001/
[ 此贴被merck在2006-03-23 19:48重新编辑 ]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daf1983
发帖
1172
啄木币
50965
鲜花
75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5-12-24
看着有点晕啊
我郁闷的事情:
          1,祖国没有统一;
                        2,人民还要劳动
                                      3,世界如此诱惑
                                                  4,本人竟然不帅

※※※※※※※※※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Email me     有空来看看My Blog
                
离线hehehe

发帖
2454
啄木币
3
鲜花
336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5-12-24
师兄转下编码吧
big5确实看着不太舒服啊
要不我给你转了?
离线hehehe

发帖
2454
啄木币
3
鲜花
336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5-12-24
谁适合当医生?如何选择医学生?

陆梅勒尔医生 ( Dr. Kenneth Ludmerer ) 说∶“就一个国家而言,我们终究得到的是那一种医师就是我们自己的报应”
( " as a nation, we ultimately get the type of doctors we deserve. " )。如果我们抱怨时下的医师如何不理想,我们也应该多想一下,这是我们的社会制度所得到的“报应”,就像有人骂台湾有些民意代表质量低落,但试问又是谁选出来的民意代表,所以我们得到的劣质的民意代表不也正是我们的“报应”吗?

*** “如何选择医学生”研讨会 纪实 ***

== 与会来宾名录 ==

台湾有很多学业成绩特优的人考进医学院之后,才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当医师;也有很多人当了多年医师,才被病人发现实在不适合行医。这种投错行、走错路的医师,不但对病人不利,同时也使医师本人终身无法从工作上得到乐趣。

究竟具备怎样的人格特质的人,才适合去读医学、做医师,而真正地为病人服务呢?针对这个医界十分敏感却少人严肃讨论的课题,财团法人黄达夫医学教育促进基金会主办的“如何挑选医学生”研讨会于五月廿五日、廿六日两天在台北市亚都饭店举行。

研讨会将由辜公亮基金会和信治癌中心医院院长黄达夫,以及该院医学教育讲座教授,神经学主治医师赖其万共同主持,邀请台湾大学医学院医学系主任侯胜茂、阳明大学医学院何桡通院长、高雄医学大学王国照校长、成功大学医学系林秀娟教授与会,分别发表各校医学院对如何选择医学生的看法。

为了让国内的医学教育工作者了解美国的医学院是如何选择医学生,大会并邀请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入学委员会佛斯特教授 ( Dr. Gerald S. Foster ) 、密苏里州圣路易市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入学委员会达得森教授 ( Dr. W. Edwin Dodson )、以及十二岁从台湾到美国读书,毕业于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王智弘医师来说明美国医学院的招生政策及教育特色。

大会为了进一步具体了解台湾医学生选读医学院的初衷,以及就读医学院后的感受,同时邀请成功大学医学系七年级学生蔡蕙如、何雅琦同学参加,她们并发表就读医学院后对同侪学习的观察。

研讨会针对国内外著名医学院在招收学生时所设定的标准,进行广泛的讨论;同时从讨论中寻找如何挑选医学生的基本原则,也提供给有志行医的学生选择这一行业的正确态度。

就一个国家而言,我们终究得到的是那一种医师就是我们自己的报应

台湾医学教育的领导人物共聚一堂,讨论如何选择医学生,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辜公亮基金会和信治癌中心医院院长黄达夫认为这次的研讨会是一个好的开始。

他指出,台湾正面临迈向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阶段,包括选择医学生、课程的改进、在职训练及终身学习。除了国内的医学教育领导人之外,这次的研讨会也邀请了来自美国,深入参与选择未来医师工作的两位杰出资深顾问,希望他们的经验也可以给台湾医学教育界带来启发。

黄院长强调医学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因为民众将来的医疗照顾操控在这些还在就读的医学生的手中,而医疗照顾与医学是社会的支柱。

他接着引述Kenneth Ludmerer的著作Time To Heal(1999),关于社会对医学教育的影响,主要在于社会决定了其医师的行为。医师的质量是医学教育与社会折冲下的产物。此外,“就一个国家而言,我们终究得到的是那一种医师就是我们自己的报应”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对医学生特别挑剔、特别在意的原因。

黄院长指出医学教育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早在进入医学院就读之前就已经开始,而取决于个人的素质、性向、个性及教育背景。

黄院长希望在这次的研讨会中,台湾各医学院院长能对于医学教育与医学生的选择达成共识。日后,主办单位希望能与高中教师、学生、及家长对这个共识进行沟通,并得到他们的支持。他希望医学院院长、教育家、教育部官员、及社会大众能共同合作。

美国外国医学教育与认证国家委员会不认定台湾的医学教育

辜公亮基金会和信医院医学教育讲座教授赖其万说明这次研讨会的由来。
去年的十、十一月间,他有机会访问了台湾各医学院院长,发现多数医学院都把医学生的选择当做第一要务。在与黄达夫院长、宋瑞楼院长、教育部医教会主委黄昆岩教授、以及卫生署长李明亮讨论后,决议邀请国内各医学院校院长、系主任及国外知名医学院负责招考医学生的教授,一起研讨“如何选择医学生”这个重要的议题。

赖教授引述Patricia Hughes的话表示,因为我们必须在社会期待与申请者之间求得公平,所以对于医学院的入学制定正确的政策是一种平衡性的行为。如何选择适合的医学生不是一门精准的科学,但是我们必须使用所有的数据与证据,来确保我们每一步骤都做得最好。

赖其万教授列举出所有医师应具备的共同特质,包括(1)智力,(2)诚实、正直、良知,(3)助人之心、合作的意愿,以及(4)人际技巧、同理心。不过他认为每所医学院对于上述特质的排序,各有其看法。

赖其万教授接着针对美国与台湾医学院对于申请人资格要求的差异做了比较。在台湾,一直到近几年,都只有使用笔试来筛选学生。相较之下,美国的医学院使用笔试、高中成绩、及个人数据 (自传、面试、小区服务纪录) 来评估申请人。更重要的是,每所医学院对于选择医学生有其自主权。

赖其万教授也比较了台湾、日本、欧洲及美国的教育制度。他想要表达的是,虽然台湾是直接招收高中毕业生进入医学院就读,这并不应该当成是不采用面试来选择医学生的理由。赖其万教授更进一步指出,“美国外国医学教育与认证国家委员会”(NCFMEA)于1998提出台湾的医学教育系统不获认定,原因之一就是“台湾目前医学院招生方式对‘如何确定入学学生性向、如何确定学生适合从医’一项,未能提出满意的答复;同时台湾的医学院缺乏第三者公正的评鉴机制。”。

大家的共识就是目前选择医学生的制度需要改进。然而我们不能直接把其它国家的制度照单全收、全盘移植。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意见参与与讨论。最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做到公平,尤其是在最近台湾发生了奥林匹亚数学竞赛的丑闻之后,这一点更显得重要。

光有学问并不足以成为一位好医师

哈佛大学医学院佛斯特教授在会中告诉大家,该校医学院需要的是具备什么样的特质的学生,以及他们是用什么步骤与方法来评量这些特质的。他指出,光有学问并不足以成为一位好医师 ( Scholarship alone does not make a good physician.),哈佛大学医学院真正在乎的是申请入学的学生在人格特质上是否具有正直、成熟,以及怜悯之心;对于服务他人的承诺;领导的能力及和他人沟通与共事的能力。

由于该校医学院同时也是全球学生竞相争取入学的学校,因此,他们也要求学生在学术上有卓越的表现,包括自然科学学科 (生物,化学,物理,数学),倘若学生更具有广泛的教育背景 (包括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以及对某学科做深入的研究 (包括研究、优异的论文)则更容易脱颖而出。

哈佛大学医学院去年有4000人申请入学,获通知面试人数有721人,获得入学许可人数有214,实际注册人数为165人;换句话说,还是有49位被录取的人选择其它学校。( 发言全文 )

建立了一个很丰富的申请人数据库

密苏里州圣路易市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达得森教授在发言备忘录指出,过去十年来,该校成功的招收了来自世界各地优秀的学生,是因为学校提供广泛的教育机会,让学生可以修习与生物医学有关的知识。这样的机会吸引了许多具有天份的学生,也让该校建立了一个很丰富的申请人数据库。这些课程包括全国最大的MD-博士以及MD-硕士双学位课程,广泛的基础科学与临床研究的机会,来自小区服务计划有组织的赞助,加上大规模的师徒辅助机制。

达得森教授同时也是该校小儿暨神经科教授,他说,该校每年对入学过程的每一步骤进行评估与改进。包括程序与满意度的调查、班级统计、基准的排序与比较标准化测验的结果,该校毕业生的成就以及对社会的贡献等。( 发言全文 )

美国医学院挑选学生三个考虑∶效益、偏见及动机

王智弘医师在会中说明在美国申请医学院相关的议题。他认为美国医学院在挑选学生方面有三个重点,即效益、偏见及诱因。他特别着重在“动机”上发挥。王医师也将讨论台湾与美国这两个系统之间关于文化、教育、及环境的重要差异,并且向申请学生及面试官提出建议。他同时描述医学院在形成师徒关系、创造成长学习环境、以及发展大学及医学院申请策略的个人经验。

王智弘医师曾经以《一个台湾小留学生到哈佛之路》及《菜鸟医生上前线》二书与台湾读者见面。( 发言全文 )

成功入学的学生个性明显外向

台湾大学医学院医学系主任侯胜茂指出,该系在医学生的选取上面对极大的挑战。台大医学系必须遵循学校未来转向自行申请入学制度的政策,因此申请入学学生的比例会逐年增加。该系计划为教职员提供面试技巧的训练,也建议与牙医系药学系联合办理招生事务;同时希望社会大众能更了解他们的招生方式,让媒体及社会大众能尊重该校的自主性。

每年进入台大医学系就读的学生,除了全凭笔试入学的大学联考成绩顶尖的学生之外,还有部分是推甄与自行申请的学生;该系对后两者的面试特别考察学生的创造力、科学分析与逻辑及领导力。根据一项1995-2000年之间针对234位医学生所做的研究指出,非联考方式入学的学生个性明显外向。( 发言全文 )

常常可见对医学没有兴趣的医学生

阳明大学医学院院长何桡通认为,大学联考过去一直是台湾医学院唯一的招生途径。任何学生只要在联考取得高分且符合入学资格即可成为医学生。这个唯一的入学方式有两个缺点:一、多数的医学生年龄不到20岁。在这么一个年轻又不成熟的年纪,学生通常是在父母的意愿下做出决定而并非依照自己的个性与志趣。二、光靠一个笔试,而没有任何性向评估,就要决定一个学生将来是否适合从医是相当冒险的事。

他指出,因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对医学没有兴趣的学生,日后变得对课业不重视且又不积极参与学习。有些学生在担任实习医师的训练过程中,因为适应不良而出现偏差行为。有些可能在取得执照后放弃这个职业,有些可能在医院的环境中因为不佳的人际关系而出现问题行为。

为了招收到更适当的学生,阳明医学院设计了一个新的制度,藉由推荐甄选来招收10%的医学生。申请人经就读的高中推荐,通过文件审查及学科能力测验,然后接受面试的筛选。面试是由教职员组成的面试委员会主持来评估申请人的背景,个性,兴趣,性向,抗压性,表达与沟通的能力,以及对于以医学为职业的态度。

小组讨论活动来评估学生的同侪互动

他指出,经由这个方式入学的学生比例于是在1998年增加为20%。从2000年开始,申请入学的比例再增加10%,使得经由面试筛选而入学的学生比例总数达30%。本年度(2002)的入学考试更包括了小组讨论活动来评估学生的同侪互动以及与其它候选学生合作的能力。小组互动的表现占全部成绩的40%。考试当天早上传统式的面试中,学生被要求在20分钟内做自我介绍,对特定议题发表意见,表现英语能力,并且分享个人的人生观与人生规划。下午由8位学生为一组,每组给4个选自面试委员会所设计的题库中的问题,每题进行30分钟的讨论。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主持,总结,及参予讨论。

评估原则有五点,包括所提出的陈述,小组的活力,所显露的人性,表达的技巧,以及时间的控制。这个过程让面试委员会对每位申请人的逻辑思考与深度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实际的了解。经由讨论,每位学生的态度可以表露无遗,例如,他们是否能适当的表达自己?他们能否尊重并容忍不同的意见与批评?所有小组均按照议程于两小时后结束讨论。由于这种作法效果良好,面试委员会决定把小组讨论列入面试流程中。

鼓励不适合从医的学生往其它相关领域发展

不过他认为,无论设计再怎么精良的入学考试方式,还是有两个问题存在需要加以注意。第一个问题是选取学生的时机。没有通过入学考试的学生,未必一定比那些成功过关的学生在日后成为良医的潜力上要差一些,因为前者在当时或许成熟度不够,但日后却未必如此。第二个要考虑的是公平性。选取与评估过程所涵盖的不只是学业上的高成就,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还包括了学生所获得的支持,经济上或情绪上,来自家人,尤其是双亲的支持。来自贫困家庭或环境的学生尤其居于劣势。这也是为什么新制度理论上不应受限于世俗标准,以及我们对于决定是否要把推甄学生入学比例的上限30%调高有所犹豫的原因。

阳明医学院认为,针对这样的问题,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修改。首先是对于那些于完成四年的医学系课程后,发现自己对医学没有兴趣或是显示不适合从医的学生授与学士学位;他们将不能成为医师,但是被鼓励往其它相关领域,例如生命科学发展,一样可以拥有成功的未来。另一方面,可以尝试将现行的七年制医学教育改成医预科课程。然后由这些医预科学生中选取医学系学生。

他认为,现行的制度在医学生招收上带来相当多的问题。当医学教育制度正在进行改革的同时,对于医学生选取的方式也应该一并修改。他说,我们对于在选择最适当,最有潜力的学生来接受医学教育上,应该要非常谨慎。然而世俗标准与公平性也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议题。(发言全文)

对时事的看法、医病关系、如何面对状况

高雄医学大学校长王国照指出,每年有600位学生向该校医学院学士后医学系申请入学,高医从中选出60-64位接受面试。面试官共16名,8位来自本校;8位聘自校外,这16位面试官分成4组进行面试。每一组成员均包含外科,内科,精神科,及基础学科。

评估重点包括∶表达能力、讨论内容、分析能力、处理状况的能力、道德伦理观及人际关系等。面试中提出的问题则包括∶就读医学系的动机、个人的优缺点、对时事的看法、医病关系、如何面对状况 (例如开错刀的时候)、人生观、个人的偶像及对未来的规划等。(发言全文)

通过推甄面试的学生在人格特质标准上属于较不温和亲切

成功大学曾经为医学生所做心理测验,以了解其参加入学甄选之决定。医学院林秀娟教授分析指出,该校医学系自1995年开始有医学生入学非联考方法。学校一直致力于确保挑选过程与方式能免于偏见,并拥有十足的客观性。面试过程中用来评估候选人的标准有六个主要类别:动机、态度、常识、沟通技巧、领导能力、以及课外活动经验。目前成大医学系的414位学生(男同学309位,女同学105位)中,有49位学生是经由推甄入学。这49位之中19位是男同学,30位是女同学。女同学经由推甄入学的比例在统计上看来占有相当大的部分。

她表示,在这个初步的报告中,将探讨经由推甄与面试筛选申请就读医学系学生的人格特质,然后检测面试结构的预测能力。其对于人格特质衡量的标准,是依据国立成功大学的教育宗旨,从现行标准中加以更新,然后在面试前,对37位申请人施行。之后,再将人格特质衡量结果与面试评估结果做分析比较。结果显示那些通过推甄面试的学生在人格特质标准上属于较不温和亲切;只有情绪的稳定性,也就是所谓的EQ,是唯一吻合面试评估结果的人格特质。除此之外,没有发现面试能对人格特质做出任何预测。详细的结果将在本次研讨会中报告。(发言全文)

多数医学生就读医学院是为了达成家人的期许

成功大学医学系七年级学生蔡蕙如怀疑一位18岁的年轻人如何能了解医学教育的要求以及医学的真谛。 她说,几十年来台湾社会对于医师等于高社会地位一直存有一份迷思。和西方世界比起来,台湾的教育对于自我认知的启发一直做得还不够。这是因为本地文化一向要求牺牲个人的性格以求得和谐所致。所谓“好学生”的定义,长久以来一直以“取得高分”而不是“潜力的均衡发展”为基本观念。因此,当我们看到多数的医学生到医学院就读,是为了达成家人的期许时,也就不足为奇了。

她指出,年轻人有多常扪心自问“我是谁?”或是“十年或是二十年后,我要做什么呢?”如果我们的进入医学院之前的高中阶段教育,培育出来的是一群缺乏自知与个人特质的学生,这将是一件值得我们警惕的事。

她认为医学这个职业,是与有感觉、有情绪、有思想、有判断力的人类脱离不了关系的。她质问∶什么是所谓的“安全的医师”的基本条件呢?是能够实践“不害人”这句格言的人吗?是拥有庞大医学新知记忆的人呢?是永不犯错的人吗?还是愿意以尊重、关心、与能力来面对病人的抱怨的人呢?我们未来的医学生能了解、应付他们永无止境的挑战吗?(发言全文)

医学绝对不是幻想;而是一个需要全心投入的世界

成功大学医学系另一位七年级学生何雅琦根据国立成功大学医学系学生所填写的问卷指出,大多数都强调“如果你(高中毕业生)打算申请医学院请三思”这样的想法。“医学绝对不是幻想;而是一个需要全心投入的世界”。“只有那些热爱人类的人才能有些许好好存活的机会”。她认为现实似乎与对这个职业最初的体认有所落差。 她深沉地指出,如果一个成熟的人所需的基础教育不能根植在我们这些未来的医师的人格上,我们将需要费极大的功夫去打开这些大孩子的心灵,把他转变成一位适任的医师。如果我们的教育制度将来仍然维持现况,将不会有太多适合学医的学生可以让我们选择。

她说,几十年来,多数的医学院学生,包括国立成功大学医学院的学生,都是经由大学联考入学。在台湾对高中生进入医学院就读的非联考方式始于不到10年前。举例来说,在班上位居前五名的高中生(占10%,班上的5/50),包括我个人,于1995年经由非联考方式进入成功大学,而其它的45名医学生则经由联考入学。本校于1998年将经由非联考方式入学的学生比例扩大为13.3%(10/70)。

她指出,经过几年的医学教育后,医学生开始体验各种不同的医学生涯,这可能与他们高中时所期盼的有相当大的差异。从回顾的观点来看,医学生对于如何选取适当的高中生有几个意见。在台湾医学教育正在进行改革的同时,医学生实际上是直接受到影响的一群。因此来自医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将显得有意义。在这个实验性的研究中,我们不特定的收集了关于选择适当高中生就读医学院的意见。 她进一步指出,这项调查将书面问卷发给成功大学各个年级的医学生。为了描绘出医学生对理想高中生的观点,我们用开放性问题,对学生询问关于理想的医师、理想的医学生、及理想的高中生的特质。

为了评估选择高中生的最好方式,学生被询问对于非联考方式与联考的态度。对于非联考方式,学生可以对不同的评比标准衡量并做比例配分,同时对于面试问题及适当的面试官做出议议。尤其是在发生奥林匹亚数学竞赛丑闻之后,我们询问学生关于改进非联考方式的建议。 为了评估那些选自非联考方式学生的表现,学生被问及他们在经由非联考方式入学与经由联考入学学生身上所观察到的差异。他们也被要求对于在医学院过去几年的自我表现做5个等第的评估,并对问卷的结果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

这项调查共发出420份问卷,得到178份回复(40%)。何雅琦在座谈会的演讲将强调以下几点:
1)非联考方式的目标是选择好的候选人还是剔除不适当者?
2)非联考方式的优缺点,比如:公正性、公平性、开放性、主观因素及丑闻。
3)同侪对选自非联考方式学生的评论:积极还是自我为中心,才智还是财富,善于表现还是自夸,以及杰出还是平凡。
4)医学生对于如何经由非联考方式还是联考选取高中生的建议。


转好了,发了
离线jackson
发帖
333
啄木币
570
鲜花
5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5-12-25
我不适合学医
离线daf1983
发帖
1172
啄木币
50965
鲜花
75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5-12-25
还是有点晕
我郁闷的事情:
          1,祖国没有统一;
                        2,人民还要劳动
                                      3,世界如此诱惑
                                                  4,本人竟然不帅

※※※※※※※※※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Email me     有空来看看My Blog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5
鲜花
1074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5-12-25
下面是引用hehehe于2005-12-24 12:01发表的:师兄转下编码吧big5确实看着不太舒服啊要不我给你转了?

你转吧,我不会啊。
离线小熊
发帖
452
啄木币
130
鲜花
5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5-12-27
还是简体中文清楚
离线rjzd280
发帖
9
啄木币
47
鲜花
1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3-12-28
看来我不适合当医学生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