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293阅读
  • 2回复

康复疗法新动态(纪教授讲课内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车驰
 

发帖
4860
啄木币
13464
鲜花
153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8-02-12
1、减重步行训练
    作用:改善患者步行能力;
          提高步行速度;
          增加耐力;
          缓解痉挛;
          改善身体平衡和控制能力等.
    适应证:各类下肢不能负荷全部身体重量及
          步行功能障碍者
    方法:减轻体重的25%~40%;
          跑台速度0.01~2.25m/s,常用0.09~0.17m/s;
          两位PT师帮助训练;
          训练时间3~10min/次---20~30min/次,5次/周。
    2、强制性使用训练
  机理:克服“习得性废用”(learned non-use)
  方法:固定健肢,强制使用患肢
  适应证: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训练等
  要求:脑损伤慢性期>6m:患者无认知障碍,可配合;
        每次活动6 h,>4次/ w,2 w;
        家人合作,同意。
3、骨质疏松治疗仪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全身性骨量减少及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并引起骨的脆性增加,骨的强度降低,在无创伤、轻度和中度创伤情况下,骨折危险度增加的疾病。此时骨矿物质与骨基质等比例减少。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患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课题。
3、1 骨质疏松分类:
(1)原发性骨质疏松: 
      I 型:绝经后骨质疏松;
      I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
(2) 继发性骨质疏松:某些疾病诱发而成,包括内分泌、药物、慢性疾病等等。
(3) 特发性骨质疏松。
3、2 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
WHO推荐的诊断标准:患者的BMD与峰值BMD相比
  正常 > - 1.0 SD
  骨量减少 -1.0~ -2.5 SD
  骨质疏松 < -2.5 SD
3、3 骨质疏松治疗仪
原理:脉冲电磁场(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s,PEMFs)增强成骨细胞作用,改善骨的代谢和骨的重建
适应证:促进骨折愈合;
        消炎镇痛;
        治疗骨延迟愈合及骨不连;
        治疗骨质疏松。
使用XT-2000B型骨质疏松治疗仪治疗,脉冲磁场强度、频率扫描方式、强度扫描方式等参数参照仪器使用说明书。每次治疗30~40分钟,共治疗30次,分为3个疗程:第一疗程10次,每日1次;
第二疗程10次,隔日1次;
第三疗程10次,间隔2天1次。
    整个治疗计划在2个月完成,个别患者可增加一个治疗周期。
注意:安装起搏器者禁用;
      易受电磁影响的物品如:手表、手机、磁卡等应远离50cm以外。
4、脑电波控制机器人
4、1 特点:利用脑机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BCI)技术,设计了辅助康复机器人,可进行上肢多模式的康复运动训练。
机器由伺服控制系统和辅助康复机器人两部分组成。通过对机器人动力系统的控制,人体患肢可在不同模式的平面速度场和平面力场中运动,通过规划出特定的力场和速度场,机器人可以辅助患肢按着正常人的运动特性进行训练,从而达到对患肢辅助运动康复的目的。
4、2 主要功能:
(1)四种运动模式:主动运动;被动运动;部分辅助运动;阻抗运动训练模式。
(2)上肢的运动数据实时显示分析。
(3) 可对运动数据做进一步分析和评估。 
4、3 适应证:上肢主动运动功能障碍者,如偏瘫患者。
5、手、腕活动训练器
是一种充气装置,用于偏瘫患者的患侧上肢,充气后可保持患肢于抗痉挛位置:肘关节伸直、腕关节背伸、拇指外展、其他四指伸直。
用途:(1)克服上肢痉挛模式。
      (2)上肢手、腕ROM训练。
      (3)防止畸形。
  方法:患者戴上该装置,调整适当后,缓慢充气,观察反应,维持在适当位置20分钟左右,每日2次,训练中注意观察患手血运,也可短时间交替充、放气,克服痉挛及训练ROM。
6、肉毒素抗痉挛治疗
偏瘫患者肢体的痉挛是临床上很棘手的问题,严重影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治疗的方法很多,但各种疗法均有其不同的利弊,应用效果不甚满意,近年来肉毒素阻滞疗法引入临床(是2003年布拉格国际康复会议的一个专题),取得了一定效果,受到大家的关注。
适应证:偏瘫上、下肢痉挛(尤其限局性痉挛为佳)。
常用部位:上肢 肱二头肌、旋前圆肌、腕指屈肌。
          下肢 腓肠肌、比目鱼肌、胫后肌、腘绳肌。
应用:(1)电刺激器找刺激点(敏感点),做标记;
    (2)(套管针定位)注药,注射多个点(6~8个点),每点注射量最多不超过50u;
    (3)总计最大量不能超过400u。
7、卒中单元(stroke unit,SU)
7、1 概述:近期国内外对建立卒中单元进行脑血管病治疗管理,取得较好的效果,北京市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推荐“卒中单元”治疗模式。目前北京已有天坛医院等10家医院开设了“卒中单元”病房,资料显示,此举减少了死亡率,降低残疾率10%。SU(卒中单元,也称卒中病房)是多学科团结协作治疗卒中,提高疗效的一种医疗管理模式。
7、2 简史
1950年北爱尔兰Adams提出在老年病房建立卒中康复组。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匹兹堡St Francis总医院建立了卒中监护病房(stoke intensive care unit,SICU)此后出现了7种SU模式①卒中病房(stroke wards);②卒中小组(有工作人员而无固定病房,又称移动卒中单元;mobile stroke unit,MSU);③专门卒中单元(dedicated stroke unit);④评定/康复混合单元(mixed assessment /rehabilitation unit);⑤急性卒中单元(acute stroke unit);⑥急性/康复联合卒中单元(combined acute rehabilitation stroke unit);⑦康复卒中单元(rehabilitation stroke unit)。
1995年欧洲国际卒中会议提倡建立SU,2000年出现延伸卒中单元的概念(extended stroke unit),即把SU的病人管理延伸到出院之后,2001年北京天坛医院出现较正规的SU,基本是急性监护和早期康复相融和的模式,设有重症监护室、PT、OT训练室、ST训练室、心理咨询室等。软件包括治疗方案,个体化的康复训练,患者和家属必须接受脑卒中防治的健康教育等。
7、3 SU特点
①        治疗和康复结合,康复治疗早期介入;
②        生理和心理结合,以人为本;
③        综合多学科合作;
④        专病系统化管理。
7、4 SU工作开展
7、4、1 组成
每25万人的社区,建15张床。
7、4、2 人员配备
医师、护士、PT、OT、ST、SW等,以PT、OT师为例,应1:1训练病人,每天治疗7人,每人训练45min。
7、4、3 仪器设备
具备最基本的急救和康复设备。包括重症监护室、功能训练室、语言训练室、心理治疗室等。
急救设备:心电监护及报警系统、呼吸机、低温设备、除颤器等。
必要的康复训练设备。
7、4、4 纳入标准
一般首选重症脑卒中患者,如:重症脑梗死和出血量较大的颅内出血(30ml),伴有严重合并症的脑卒中,生命体征不稳定,需监护的特殊治疗(如溶栓),脑出血手术后等。
7、        4、5治疗原则
包括急性期处理和早期康复训练两方面。患者生命体征平稳48小时即可开始床边康复治疗,除临床抢救治疗外,强调早期活动,床上保持良好姿位,积极心理支持,预防并发症等。
总体上形成急救、急性期治疗及康复治疗相结合的治疗体系。
8、国际功能分类(ICF)
8、1国际残损、残疾、残障分类(ICIDH)
1980年《国际残疾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impairments, disabilities and handicaps , ICIDH) 将残疾划分为三个独立的类别,即残损、残疾(失能)、残障。
(1)残损(impairment ) 又称“结构功能缺损 ”。是属于功能障碍,指身体结构和功能(生理、心理)有一定程度缺损,身体、精神和智力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对独立生活、工作和学习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个人生活仍能自理,其影响处在组织器官水平上,是生物器官系统水平上的残疾。
(2)残疾(disability) 又称“个体能力障碍”、“残弱”、“失能”。是属于能力减弱或丧失,指由于身体结构和功能缺损严重,身体、精神和智力活动明显障碍,以致患者个人不能以正常的方式和范围独立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其影响在个体水平上,造成个体活动能力低下,是个体水平上的残疾。
(3)残障(handicap) 又称“社会能力障碍”,是参与社会活动障碍,指由于形态功能缺损和个体生活能力障碍严重,极大影响生活、学习和工作,限制了患者参与社会生活的活动。造成了社会生活能力障碍。是社会水平的残疾。
8、2国际残损、活动和参与分类及国际功能分类(ICIDH-2及ICF )
ICIDH分类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广泛应用,将残疾对患者的影响归类于组织器官、个体及社会三个不同层面。三者从总体上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渐加重的线性关系,但实际上残疾的发生、发展并不如此简单,也不仅为线性关系。为此1993年起又着手改进建立新的残疾分类标准,即“国际残损、活动和参与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impairments, activities and participation, 简称ICIDH-2)此分类系统有残损(impairment)、活动(activity)和参与(participation)3个维度,并且加入了环境性因素和个人因素。这是一种综合性的有关残疾的分类系统,它们主要描述三种健康状态,即从身体、个体和社会三个层次分析与疾病、失调、损伤和其他健康问题所具有的功能状态。这个分类方法不仅适用于残疾人,也适用于其他人士,任何人都有可能有残疾的经历(残疾状态),残疾性是所有人类的经历,而不是区别一类人与另一类人的标志。
至2001年5月第54届世界大会正式签署并颁布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简称“国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见图1-1。ICF表明健康和残疾均属于人体的生活状况,只不过处于不同的功能水平。如果一个人的身体、活动和参与各种功能都正常,即为健康。反之这三种因素任何一项不正常即为残疾。残疾可表现为人体结构功能缺损、活动受限或参与局限。而且所谓功能应是一个包括所有的身体、活动和参与能力状况的总称。

健康情况(伤病及障碍)
                身体功能和结构              活动                    参与
  (正常或伤病)          (正常或受限)          (正常或限制)
背景因素
⒈ 环境因素
⒉ 个人因素

图1-1 ICF功能、残疾和健康关系示意图

“功能”“健康”和“残疾”三种情况实际上是三项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的因素。在患者身上可同时存在,又可互有转化,因此在临床康复工作中,我们应从功能的角度即从损伤、活动和参与三个不同的水平综合考虑问题和处理患者。
患者残疾的背景性因素(个人情况及社会环境)对患者的健康和残疾情况起着重要的互动作用,比如:一名截瘫患者丧失了自主站立、行走功能,难以自理生活、也不能参与社会活动。但经过康复训练,配戴矫形器或操纵轮椅,患者可以独立行走、生活自理,而且社会上建设了无障碍设施,患者通行无障碍,因此他又可以参与社会活动,和健康人一样生活了。反之,如果同一患者,没有进行这些康复治疗,则此患者则难以生活自理,也不能参与社会活动。由此看出背景因素在患者的康复或残疾水平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从改变背景因素入手,康复医学可以克服残疾,提高患者的能力和健康水平。
8、3 ICF的表达
(1)        ICF可将人的生活功能用与之相对应的数码来表示,并互相间加以组合,以表示生活功能的种类、特征及表现等。
(2)        ICF的意义
①为各专业、各领域、各地区提供了共同标准并能理解的信息。
②为各种功能障碍提供了检查、评定、记录的共同语言。
③为功能障碍及残疾的调查、统计和国际间的交流提供了标准的手段。
例如: b7302、2
b:心身机能  7:神经、肌肉、骨骼和运动机能  30:肌肉构造  2:身体偏侧瘫痪  .2:中度机能障碍
故: b7302、2 意为:心身机能中神经肌肉骨骼机能之肌肉构造障碍、偏瘫、中度。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zhoufengta
发帖
9
啄木币
174
鲜花
6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8-02-16
我顶
离线chong
发帖
3904
啄木币
6827
鲜花
170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8-02-16
顶。。。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