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391阅读
  • 5回复

……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4159
啄木币
28
鲜花
65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7-03-18
…………
[ 此帖被麦穗和稻谷在2009-05-07 16:58重新编辑 ]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5
鲜花
1074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7-03-24
问题好像太难.
呵呵

看看了国外的神经生理教材, 也没发现可以笼统介绍皮层生理活动特点的描述.

楼主知道答案以后公布一下, 大家学习.
发帖
4159
啄木币
28
鲜花
652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7-03-25
引用第1楼merck2007-03-24 10:34发表的:问题好像太难. 呵呵看看了国外的神经生理教材, 也没发现可以笼统介绍皮层生理活动特点的描述........



大脑皮层的生理活动特点及规律
大脑皮层是人体机能活动的高极中枢,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大脑皮层对来自机体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加以分析和综合,产生感觉、思维,并建立语言和支配行动,以保证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与适应能力。大脑皮层功能活动与人体的生理活动一样都具有一定的生物规律,大脑皮层生理活动的特点与规律是:
(1)始动调节:
人们在从事学习、研究等脑力活动时,通常在开始时工作效率较低,经过一个适应过程中逐渐提高,称之为始动调节,这种始动调节是因为神经细胞也和机体的其他组织一样具有“惰性”,需要通过一定时间来克服大脑本身的这一弱点,并加以调整,而且神经系统对其他器官、系统的调节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这种现象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劳动中均可见到。根据大脑皮层始动调节这一特点,在教学安排中,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渐增加学习难度和学习强度。甚至可以充分运用大脑皮层活动的始动规律,将难度大的课程安排在每周二、三、四神经兴奋活动的高涨期。
(2)动力定型:
当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为条件刺激,重复多次刺激大脑皮层,并不断强化,使大脑皮层上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空间和时序上的关系就固定下来,因而,条件反射的出现愈来愈恒定和精确,即形成动力定型。实际生活中,一切技能和习惯的训练和培养过程都是大脑皮层活动动力定型的形成过程,所谓“熟能生巧”、“习惯成自然”就是形成了动力定型的结果。遵循这一特点,动力定型的建立需要训练、强化,因此我们要掌握牢固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勤学苦练,积极的强化,则有利于大脑皮层动力定型的建立和巩固。
(3)优势法则:
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应激后会产生一个兴奋灶,导致其他周围皮层产生抑制效应,从而形成优势兴奋灶,同时会将大脑皮层其他兴奋点的兴奋性吸引过来以加强本身的兴奋性,这为适应新的环境、专心致志地搞好学习和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生理条件。优势兴奋灶形成后机体反应处于最佳时机,可集中注意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4)镶嵌式活动:
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执行着不同的任务,当从事某一活动时,只有相应部分处于工作状态,其他部分处于抑制状态,大脑皮层即形成了兴奋区与抑制区一工作与休息互相镶嵌的复杂方式。根据这一生理特点,我们应利用兴奋区与抑制区的交叉,利用脑力与体力活动的交替,将不同的教学科目、不同性质的课程予以交叉更换安排,来减少大脑的疲劳,提高工作学习效率。
(5)保护性抑制:
当大脑皮层细胞工作超负荷时,其功能活动降低,处于抑制状态,以防止进一步的损耗,称为“超限抑制”,这是大脑皮层的自我保护抑制。如不注意这种保护性抑制的出现,继续超时学习、工作,即会事与愿违,加重了大脑皮层细胞的损伤,大脑过度疲劳,出现头昏脑胀,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严重者会出现失眠、神经衰弱等疾病,因此,当学习出现疲倦时,就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休息措施,以恢复大脑功能。
1条评分
merck 鲜花 +1 - 2007-03-25
发帖
4159
啄木币
28
鲜花
652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7-03-25
我编教材用得着的一个知识

我查了好多文献。。。
才找到这么一个答案,我不容易啊。
离线热浪
发帖
73
啄木币
282
鲜花
17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7-04-01
引用第3楼麦穗和稻谷2007-03-25 22:51发表的:我编教材用得着的一个知识我查了好多文献。。。才找到这么一个答案,我不容易啊。[表情]

哇噻!你真不容易呀!麦穗真聪明呀!竟然把我们“考住了”。大家快来崇拜他吧!没人崇拜的话人家这劲可就白费了!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5
鲜花
1074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7-04-01
引用第4楼鸟拉2007-04-01 10:32发表的:哇噻!你真不容易呀!麦穗真聪明呀!竟然把我们“考住了”。大家快来崇拜他吧!没人崇拜的话人家这劲可就白费了![表情]


楼主提问的时候是不知道答案的。
我查看了一下,这些内容主要是教育心理学方面总结的内容,而且似乎是比较老的内容。以后有机会看看神经心理学国外书籍,应该有很多新内容。
另外楼主的答案和我搜到的略有区别。

http://www.yuwen789.com/gw/gw/gw_7831.html

一 大脑皮层的机能活动特点
  大脑皮层神经活动有两个过程:即兴奋和抑制过程。无论是兴奋还是抑制都是能动的,它们都具有扩散集中和相互诱导的运动规律。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矛盾统一和相互协调支配着人体的正常的有规律的活动。它们活动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优势法则
  人们在从事脑力或体力活动时,在大脑皮层都有代表性的区域,其工作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有关的皮层区域是否处于良好的兴奋状态,如果这一区域的兴奋状态占优势,就能在大脑皮层形成优势兴奋灶,并将其他部位兴奋吸引过来,加强自己的兴奋度同时使其他部位处于抑制状态。处于优势兴奋灶的皮层去,具有最好的应激能力,条件反射容易形成,学习`工作能力和效率都比较高。
  (二)始动调节
  始动调节是指工作或学习开始时能力较低,然后才逐渐提高。神经细胞和机体其它组织一样具有“惰性”,始动时需要时间来克服,另外,神经系统作为全身协调系统,对其它系统器官的功能调节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在工作开始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工作而增加了功能损耗会引起恢复过程加强,工作能力才逐渐上升。
  (三)兴奋与抑制的扩散和集中
  兴奋和抑制过程起初发生于大脑皮层的一定部位的神经细胞之中,继而向邻近部位的神经细胞传播,在扩散到一定限度以后,又逐渐向原来的部位聚集。强弱不同的神经过程的兴奋与抑制的扩散和集中运动是不相同的:弱的神经过程倾向于扩散;中等强度的神经过程倾向于集中;而极强的神经过程则又倾向于扩散。

(四)动力定型
当各种外部和内部的条件刺激,按一定的次序重复多次以后,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在
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就固定下来,即大脑皮层的兴奋区和抑制区按一定的排列顺序作出的反应越来越精确和恒定。这种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按照一定先后次序和强弱配置而构成的暂时的神经联系称为动力定型。动力定型的建立需要花费很大神经劳动和很多时间的重复训练才能形成,它形成以后,神经细胞能以最经济的损耗收到最大的学习和工作的效果。
  (五)镶嵌式活动
  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执行着不同的任务,有很细的分工,在学习和工作时,大脑皮层只有相应部分的细胞群兴奋或工作状态,而其它部分则处于抑制或休息状态。在工作区中,有些神经元处于兴奋过程,而另一些则处于抑制过程,形成兴奋区与抑制区或工作区与休息区互相镶嵌的活动方式。
  (六)保护性抑制
  人们从事任何劳动时,大脑皮层兴奋区域的代谢都逐渐加强,血流量和耗氧量都增加,劳动开始时,由于大脑皮层的恢复过程大于损耗过程使得工作能力逐渐提高,如果劳动长时间持续下去,机能损耗过程超过了恢复过程,工作能力则逐渐下降,进而出现保护性抑制。
  二 大脑皮层的机能活动特点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
(一)优势兴奋灶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
  1 优势兴奋灶不是生来就具有的,而是随着生物的适应性和生活的目的性而形成的,因此,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增加对所学的课程的兴趣,加强它们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2 在教学过程中应由一定的休息时间,以避免大脑皮层抑制的扩散,使皮层经常处于一定的兴奋状态。因为,儿童的优势兴奋灶不能持久,比较容易消失,而且年龄越小表现的越明显。

(二)始动调节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
  1在教学过程中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渐增加学习和工作的难度。在安排活动时将难度大的放在神经活动的兴奋高潮进行,使之符合大脑皮层活动能力逐步提高的特点,可以获得较大的效果。
  2 由于受始动调节的影响,每学期刚开学的一段时间内,学生学习时大脑皮层的活动能力比较低,以后才逐渐上升。因此,在刚开学时,不应安排一些难度相对较大的新课,而应带领同学们从简单的开始,使其慢慢进入学习状态,然后再安排难度大的新课。
  3 经过双休日的休息之后,学生的疲劳得到一定程度的消除,但受始动调节的影响,星期一的学习能力并不高,星期二才开始升高,到星期三或星期四达到最高峰,星期五有持续下降。
  因此,在安排一周的课程时,星期一的学习任务不宜太重,星期五也应安排较轻的学习任务,而星期三和星期四则可安排难度和强度较大的课程。
  4 在一日之内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不相同的。第一节课开始上升,第二节和第三节课学习能力最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午休之后,下午第一节课仍较高,后来又逐渐下降。因此,应把难度大的课尽量安排得上午第二节和第三节课,最容易的安排在上午第四节或学日末。在清晨第一节课前安排一段的早读,能使大脑皮层机能活动克服“惰性”,有利于提高第一节课的学习效能。
(三)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
  1在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时,应注意教学难度与分量的适中,以利于兴奋和抑制的集中。因为强弱不同的神经过程的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的运动是不同的:弱的神经过程倾向于扩散,中等强度的神经过程倾向于集中,而极强的神经过程则又倾向于扩散。
  2儿童少年的注意力有限,应在每堂课后有一段休息时间,或在教学过程中变换教学形式,有利于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避免抑制过程的扩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四)动力定型对教学活动的要求
  儿童年龄越小,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越大,越容易建立动力定型。因此应从小引导他们养成有规律的良好生活、学习和卫生习惯,而且不要轻易地改变他们已经形成的或习惯的生活学习次序,以免破坏已经建立的动力定型。
(五)镶嵌式活动特点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
  1在编排课表时不宜连续安排两节或两节以上性质相同的课程,尤其是小学生更不能这样安排,因为除了教师的形象、语言、动作所形成的单一刺激外,教学内容相同一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抑制,降低学习效率。而不同性质课程的转换对提高学习效率有良好的作用。
  2课间休息有利于学生消除疲劳,恢复学习工作能力,保证学生在下一节课中取得较高的学习效率。根据大脑皮层镶嵌式活动的特点,课间易采用活动性休息,让学生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在学校操场散步、自由活动和做活动性游戏。
  3要注意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交换。在一周的中间安排一次劳动有利于下半周大脑皮层继续保持较好的学习工作能力。
  (六)保护性抑制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
  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注意疲劳的早期表现,适时组织休息,防止过度疲劳的发生和工作的协调性破坏。
  1过多地学习时间回使学生出现疲劳,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课外活动时间,小学生一天的学习时间一般不超过6小时,中学生一般不超过7小时,而高等学校则不超过8小时。
  2作为教师在安排作业时,作业量不宜过多,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一般上午布置的作业不应下午交,那样会占用学生中午的休息时间,影响下午的学习效率。时还要按时下课,不拖堂,不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否则会影响下节课的效率。
  3双休日不应在安排课堂教学,可布置适量上午作业让学生自学。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双休日适当的参加一些实践活动。
1条评分
麦穗和稻谷 鲜花 +1 - 2007-04-01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