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135阅读
  • 8回复

上医的cell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5
鲜花
107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5-12-03
新华社上海12月2日电(记者刘丹)复旦大学药理研究中心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
究院生化细胞所和合作研究发现:细胞浆中的一种蛋白质“β抑制因子”可作为细胞受
体“信使”,具有将信息传入细胞核的出人意料的新功能。此发现揭示了细胞受体信息
传递和药物作用的一条崭新途径。

 12月2日最新出版的国际权威杂志《细胞》刊登了我国科学家在受体信息传递和药
物作用机制研究领域的这项突破性进展。

 所谓“受体”,是生物细胞对外界信息的感受器,是细胞的“鼻子”和“眼睛”。G
蛋白偶联受体是受体中最大的家族,驻扎在细胞膜表面,能敏锐地将外界和体内的各种
信息,从细胞外传递到细胞内,引发细胞和整个生物体对信号的协调反应,维持机体的
生理平衡。

 以往的很多研究证明,β抑制因子作为细胞浆中的一种蛋白质,能选择性地与细胞表
面的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并抑制受体的作用。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β抑制因子仅仅是
一个调节受体信号的细胞浆蛋白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信号抑制因子。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马兰教授课题组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与细胞所裴钢
院士课题组,几年前在研究中偶然观察到:阿片类药物与细胞膜上阿片受体结合后能促
使β抑制因子从细胞浆快速迁移到细胞核内。

 两个研究团队从此围绕这一现象展开了合作研究,发现进入细胞核的β抑制因子能够
引起染色体重构并诱导药物靶基因的激活,从而对细胞功能产生长期的调节作用。

  

 这一原创性发现引起了国际相关领域的关注和轰动,国际权威杂志《细胞》的资深编
辑认为这一发现“描绘了一条新的信号传递通路并发现了β抑制因子新的、意想不到的
功能”“是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转导研究的一项重大进展”。

 马兰教授透露,这一关于β抑制因子新功能和G蛋白偶联受体信息传递新机制的科研成
果,目前已经申请了发明专利。这项新发现将为开发治疗各种复杂疾病的药物提供了新
的策略和靶点,具有非常重要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http://download.cell.com/pdfs/0092-8674/PIIS0092867405009645.pdf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capslock
发帖
41
啄木币
339
鲜花
12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5-12-03
“.....几年前在研究中偶然观察到......两个研究团队从此围绕这一现象展开了合作研究,发现....”

科学家素质,值得学习

学的来吗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5
鲜花
1074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5-12-03
下面是引用capslock于2005-12-03 19:28发表的:“.....几年前在研究中偶然观察到......两个研究团队从此围绕这一现象展开了合作研究,发现....”科学家素质,值得学习学的来吗.......

如果不看新文章的话,根本没有”偶然“,必然是自己瞎折腾。

其实值得注意的应该是,马兰和裴刚是夫妻,还2个研究团队呢,是两口子搞的。
离线小熊
发帖
452
啄木币
130
鲜花
5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5-12-03
好长啊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5
鲜花
1074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5-12-03
下面是引用小熊于2005-12-03 21:25发表的:好长啊

今年中国大陆一共发了5篇cell,第一篇是中科院神经所饶毅的,第二篇是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饶子和发的,第三篇是复旦大学生科院许田,韩珉,庄原发的,第四篇是中科院神经所张旭发表,第五篇就是上医马兰发表的。

生物物理所在北京,其他四篇都在上海。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cell,指的是工作是在国内由中国大陆学者完成,不包括与国外合作或者在国外完成的文章。通讯作者也为国内专家。就是说土生土长的中国cell。

许田,韩珉,庄原的文章被cell选为封面文章。
离线guodon
发帖
2656
啄木币
5819
鲜花
374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5-12-03
致敬。。。。
的确是很厉害。。。
离线scalpel
发帖
514
啄木币
774
鲜花
67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5-12-05
呵呵,借花献佛,给大家介绍一下merck兄给大家提到的第三篇cell
  复旦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文章已由顶级杂志《细胞》发表(http://www.cell.com/content/future),并刊登在8月12日《细胞》杂志的封面。
论文的思路:
要解读包罗生老病死等浩瀚奥秘的“天书”--genome,必须寻找到一种工具,能够高效制造大面积基因突变和培育转基因动物。传统的单个基因研究的方法极其缓慢,已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基因组学的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将一种源于飞蛾的PB(PiggyBac)转座子(Transposon)用于小鼠和人类细胞的基因功能研究,在世界上首次创立了一个高效实用的哺乳动物转座因子系统,为大规模研究哺乳动物基因功能提供了崭新途径。
科研依据:
转座子是一种可以进入基因组内不同位置的基因载体。科学家利用它们插入基因导致突变以了解基因功能,也利用它们培育转基因生物。麦克林托克(B. McClintock)因首先在玉米中发现转座因子而获得了1983年诺贝尔医学奖。许田博士和吴晓晖博士共同领导的研究小组发产生了一个重要的idea:如果我们在转座子中引入突变,那么这个突变可以被转座子带到基因组的不同地方,从而引起大量的基因突变,产生大量的表型,由于突变的已知性,从而可以利用这些突变直接找到与表型相对应的基因。然而,这有一个巨大障碍,因为在哺乳类动物中几乎找不到天然活性的转座因子!长期以来,为寻找一种对哺乳动物高效、实用的转座因子,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投入了大量的热情和精力。复旦科学家们想到一个新的突破方案:与哺乳动物较接近的飞蛾,或果蝇类动物中,转座子是比较明朗,那么能否进行移花接木?
  研究成果的意义:
  1.PB转座因子可在人等哺乳动物的细胞株中高效导入基因并稳定表达,为体细胞遗传学研究和基因表达提供了一个高效、便捷的新系统。
  2.。《细胞》杂志审稿人评价:“这是里程碑式的发现,将可能在世界范围内改变小鼠遗传学研究,并有用于人类基因治疗的前景 (these are landmark finding with the potential to alter the way mouse genetics is carried out worldwide, and with implications for human gene therapy. )”。
  3.复旦大学的研究小组用PB转座因子建立了小鼠体内直接突变基因技术,在不到一年内培育出约1%小鼠基因的突变品系,为大规模研究小鼠等哺乳动物基因功能提供了解决方案。运用基因剔除方法,2位研究人员需要用上1年的时间才能分析2个基因的功能;而复旦大学的2位研究人员仅仅用了3个月就研究了70多个基因。
离线scalpel
发帖
514
啄木币
774
鲜花
67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5-12-05
第一作者丁升是复旦大学三年级研究生
很不容易
不知是真是假
离线scalpel
发帖
514
啄木币
774
鲜花
67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5-12-05
Sheng Ding, Xiaohui Wu, Gang Li, Min Han, Yuan Zhuang, and Tian Xu. Efficient Transposition of the piggyBac (PB) Transposon in Mammalian Cells and Mice. Cell. Published online Jul. 21, 2005
这是文章的作者和名字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