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658阅读
  • 1回复

糖尿病新机制的发现历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mayklub
 
发帖
65
啄木币
185
鲜花
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6-01-15
糖尿病新机制的发现历程

朱承太

我是在实践中发现缺氧论的。我的确是门外汉。开始我是出口提取物产品的,也就是芝道胶囊的原料。因为我知道美国人拿去按着降糖的功能食品销售,所以我委托我的一个医生朋友在患者身上试。结果非常的喜人。它不是普通的降糖,它是让糖尿病患者完全恢复者正常的感觉,如身上有力、精神焕发、浑身舒服(北方人说“得劲”)。而且这种表现是持续性的,一天24小时。甚至有一个10多年病史的60多岁的老人,吃完芝道胶囊后的第二天还有心思行房。这种现象任何一个现成理论都解释不通。美国人对芝道胶囊降糖原理解释为:通过降低肾糖阈、消除葡萄糖毒性、提高胰岛素敏感度。开始我对此深信不疑。因为那人是内分泌专家、医学博士。但是有两个现象让我迷惑不解:有很多妇女糖尿病患者吃完芝道胶囊(只吃芝道胶囊)毫无反应,即便加大剂量也如是。开始我以为是消化吸收问题,因为芝道胶囊需要在肠道内水解一下才可以吸收。但是通过比较空腹时服用芝道胶囊之前和之后尿糖排放的变化,我确认这些人在吸收上不成问题。那么为什么绝大多数妇女身上不起效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因为没有效果就会影响销售,我不得不从各种角度解释原因。我查询了很多资料,也学习了很多基础知识。有氧氧化和无氧酵解中ATP的产生数量上的巨大差别开始没有引起我的重视。
我把试验人群扩大到健康人和心脑血管患者。因为我发现,那些显效的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品质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清正过来。结果可喜的是,健康人和心血管患者的效果不仅好、而且好的出奇,而且几乎所有的人有效。我朋友的母亲血压高、属于脑梗,服用2个月之后作了血糖、血脂、血流变测试,结果只有高密度脂蛋白偏高(也不知道偏高是不是坏事,反正试验报告指出偏高)。血压从开始的180mm汞柱下降到160毫米。而且更可喜的是有一天忽然说,脑梗好像通了。
随着使用人群的扩展,我发现有必要作调整。我开始考虑改玄更张按照保健品销售芝道胶囊。但是问题又来了,那些吃了效果很好的健康人开始怀疑芝道胶囊含有兴奋剂、甚至鸦片。所以我不得不深入研究、一定要弄清楚为什么芝道胶囊有如此效力:身上有力、精神好、不易疲劳。

我是一个永不言放弃的人。一个学贸易的人,开始做海运,做过计算机程序员,而且在1个月内获得了MCSE(可见MCSE有多简单)。非典期间,毕业10年后,又教了一个月高中数学、物理和英语。我为此很自豪,因为尽管毕业10年了,而且这期间从来没有拿起过中学教科书,可一站到讲堂上,就没有什么东西能难住我(除了健康,我的身体很不好)。

我汇总了所有的临床表现,当我重新研究葡萄糖代谢的时候,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之间能量上的巨大差距给了我巨大的喜悦,因为这一差距可以解释所有萦绕在我心头的疑惑。在此之前因为芝道胶囊的效力简直神奇,因此常有人怀疑是不是有兴奋剂。以前我解释说如果是兴奋剂怎么可以降压呢、如果是兴奋剂怎么还对睡眠好呢。诸如此类的话来打消别人的疑虑。但是现在用氧气概念解释再恰当不过了。而且引用氧气可以很好地解释糖尿病现象。
服用芝道胶囊的糖尿病患者自身感觉有力、舒服、精神好,血糖一般在6.3左右。这说明此时他们的葡萄糖代谢恢复正常了。这一点也证明2型糖尿病人的胰脏没有什么问题。市场上哪一种糖尿病药物能让患者感觉自己和正常人一样舒服、有力,而且这种感觉会持续很长时间。前面说过,降低肾糖阈决不是根本原因。因为芝道胶囊再没有能够降糖的成分,所以发现氧气概念之前,这种现象是无法解释的。丢掉那个美国内分泌专家的意见吧,他说芝道胶囊提高胰岛素敏感度、降低葡萄糖毒性。我说所有这些敏感度、抵抗概念统统都是创造出来的,就像当初人们创造了鬼和神来解释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一样。
那么为什么大多数女性糖尿病患者无效呢?后来我也找到了原因。性激素对于维护血液品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由于女性在更年期以后,性激素的分泌远远低于男性,所以她们血液质量要比更年期后的男性恶化得快。这也是为什么老年女性糖尿病和心血管发病率高于男性的主要原因。
发现氧气概念后,用氧气来解释糖尿病还需要很多工作要做。因为我那个医生朋友只是个开私人诊所的,人体身上的实验不规范,根本拿不出权威的资料来。另外,我还要从理论上完善缺氧论。
按照缺氧论,组织缺氧时,由于自身产生的能量不足,机体当然要动员所有的资源让组织获得足够的氧气和葡萄糖。机体或许做了毛细血管的应变;机体必须增加胰岛素的分泌——因为它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还要增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因为它促进葡萄糖的供应。我发现这些假想都成立。胰高血糖素普遍高是糖尿病的一个特征。而且在演进为糖尿病之前,他们经历胰岛素异常升高的过程。另外,糖尿病人平时(除了餐后的短暂时间)的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人。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为了纪念这个发现我用我的女儿的名字把组织缺氧时机体应变的过程命名为丹太效应。丹太效应即:
1.调整微循环,使之有利于氧气送达;2.增加胰岛素分泌,促进组织吸收葡萄糖;3.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促进葡萄糖供应。
但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增加是用什么生物途径实现的呢?由于关于胰高血糖素的研究太少,我没有找到足够的根据。但是胰岛素分泌问题用流行的观点也不能解释餐后为什么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水平远远低于正常人的问题。我后来找到了曼彻斯特大学医学部做的实验报告。
(该报告在http://www.TaoPanacea.com/Archives/InsulinSecretion.PDF )该报告指出,胰岛A细胞的乳酸排放速度直接影响胰岛素分泌。另外,乳酸的排放速度和血糖水平线形相关。难怪大家普遍接受血糖水平决定胰岛素分泌的观点。用乳酸观点解释糖尿病患者在餐后胰岛素分泌异常:糖尿病患者的组织细胞乳酸水平很高,所以餐后血糖的上升对组织排放乳酸的速度上的变化没有正常人那么明显。

其实,做到这里我只有一个问题没解释: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途径。希望专业人员来解决这个问题。剩下来的就是让大家接受我的观点。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帮我宣传糖尿病新论——组织缺氧导致糖尿病,这篇文章可以在http://www.TaoPanacea.com/Huanzhe 找到。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5
鲜花
1074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6-01-15
唉,看此贴的建议复习一下以前的帖子
http://www.msw.sdu.edu.cn/bbs/read.php?tid=4930&fpage=1&toread=1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