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195阅读
  • 2回复

[杏林风采]奋斗于教改第一线——访医学院免疫研究所前所长孙汶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5
鲜花
107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7-07-07
http://www.view.sdu.edu.cn/news/news/dyes/2007-06-07/1181208467.html
奋斗于教改第一线——访医学院免疫研究所前所长孙汶生


2007-06-07 17:27
  
  她不断探索着现有教育方法的利与弊;她亲切,和蔼,注重与学生密切交流,探讨教学的效果;她锐意进取,紧跟时代的脉搏;她不断创新,尝试教育的新成果…… 她便是山东大学医学院免疫研究所前所长孙汶生教授。最早了解到孙教授,是在她带领免疫教研室老师们举办的多轨论文答辩上,那时我便对这位和蔼可亲、充满创新精神的教授所折服。
  踏着考试结束的轻松心情,我们一行三人有说有笑来到了孙汶生教授的办公室,但紧接着,我们的说笑声就被从孙教授办公室鱼贯出入的研究生们那匆忙的脚步声弥散在走廊里。“原来孙教授工作这么忙……”,一丝忧虑挂在了我们的心头,随后那迎出门外的和蔼的笑容,将我们刹那的忧虑抛得无影无踪,将她作为一个教授的人格魅力深烙在我们心底。于是,我们开始了对孙教授的采访,也进入了孙教授对于教育改革无限美好的畅想及对同学们百般关照的爱护之中。
 
“这段时间属于你们”

  推开门,我们走进了一间简朴但很整洁的办公室,看着孙教授微笑着送走一批匆忙的学生们,又将她写满欢迎的笑容送给了我们。60多岁的孙教授曾为免疫教研室主任,现担任七年制临床医学的教学任务,培养博士研究生,适才在组织一项教学调研活动——我们很不好意思地打扰了她,当我们把原有的顾虑告知她时,她却爽快地说:“既然咱们约好了,这段时间就属于你们。不过,我希望不要耽误你们吃饭的时间啊。”一位知名老师,肯拿出宝贵的时间来同我们这些未曾相识的毛头孩子们交流,除了感动之外,我不知该如何形容自己的感情。
  采访期间,孙教授特意让人买来咖啡招待我们,那种做客别家的温暖感觉便涌了出来,和蔼的语调、亲切的眼神更让我们觉得自己正在和久违的亲人们一般交谈。
  透过温和的光线,我注意到孙教授背后窗台上的一株盆栽棕竹,肥大而略带暖调的枝叶上流淌着岁月,默默地吐纳着这房间里同样温和的气氛,一如孙教授同样地亲切温和。
 
Why not the best

  任何事都最怕认真二字,做事全力以赴,行动伊始你已经成功了一半。孙教授一直在探讨着,源于她深知教学不仅是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求知欲的激发。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把自己的科研工作及思路介绍给学生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使知识在传承中升华;孙教授对教学改革的执着探索,源于她深知教师要以热心和真诚启发青年学生对人生真谛的认真思考,医学生只有知识、技能不行,要有爱心,要有医德,育才是教师的职责,育人同等重要;孙教授一直在充实着自己,源于她深知一位教师,特别是博士生导师没有知识更新就等于科技生命的枯竭,学无止境不仅是对学生的教诲,更是教师生涯中永远的信念。
  于是,一个个日日夜夜,一个个春夏秋冬,孙教授不断地躬身自省,“我跟上时代的步伐了吗?”她告诉我们她的教学信条是:学生要得到1分知识,需要你有10 分知识的铺垫;想要学生得到100份,你需要找到一个杠杆的支撑点,撬开他们智慧的阀门,让知识像涌泉喷发。只有学生超过你,你才是一位好老师。言辞恳切,令我们为之感动。
  “那现在您除了日常教学外,对于教改还有什么新的想法或者行动么?”我们好奇地问道。孙教授微微一笑,热情地向我们介绍她的教改课题新研究,CBL (“case study based learning”的简称)教学法的建立、探讨与实践。“你们一定要提意见支持我们的新教改哦……”孙教授嘱咐我们。因为她坚信教学相长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更离不开学生的配合。但从孙教授的眼睛中我们分明看到了自信与自豪,其实我们都相信,在有着如此坚定信念的孙教授的带领下,教改没有理由不成功。“另外,我正与免疫所全体老师共同打造医学免疫学精品课程,供双语教学用。国家十一五‘医学免疫学’规划教材也是由我主持编写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让学生看了也不免有些心疼自己的老师。
 
84级学生——令人骄傲的一级

  提到84级学生,孙教授眼里满是骄傲与自豪,84级学生是首批开始试点来加强英语训练的同学。当时很多老师集中教授这些同学,同学们也都非常刻苦,师生们的共同努力换来了显著成绩,这批学生目前都已是国内外知名的医学界专家。直到现在,孙教授还一直和他们保持密切联系,从开始节假日制作的小礼品到后来的信件交流,再到后来他们用E-mail联系,彼此距离变了,交流形式变了,但是他们之间的感情并不会因此而减弱反而越来越密切了。
  不只是84级学生,孙教授对任何一名学生都是呵护备至,密切注重与他们交流,学生的每封邮件她都仔细阅读,我想这也是学生们愿意与她交流的原因,能得到老师的重视与注意或许在学生心目中是老师对自己的肯定。并且,孙教授是谦虚的,她的虚怀若谷是从她的举手投足间流露出来的,她认为学生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智慧群体,有巨大的创造潜能,学生也是教师最好的老师。
 
“学生,我要平等对待”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题一直是我们讨论中关注的问题,孙教授强调说:“教学要以学生为本,‘问学生之所需’,不断改善教学方式。”讲到学生的问题,莫过于学习中的种种困惑,孙教授凭借她多年丰厚的教学经验一一为我们解答。
  “怎么学好专业课?”我们唐突地问道,孙教授告诉我们学习是件苦差事,特别是对于医学生来说。“我一般不太主张多记多背,但要举一反三。我喜欢注重知识、哲理、兴趣与艺术品味结合的教学方式,这也是我的教学信条。”孙教授言语谆谆,在实践中发现学习的乐趣,不断拓宽知识面,多层次巩固所学内容。在谈到考试问题的时候,我们打趣道最近背东西背得晕晕的,孙教授就笑了,之后说道:“同学们其实各有所长,同样的时间因为投入的学习方式不同,比如有的可能专注于课本,有的也许忙于制作本节课的课件。他们侧重的不一样,可考试的内容却是一样,这就有失公平。”她认为只要能拿出体现学生学习成果的作品就可以肯定这个学生,而不是也不能只注重试卷上的分数。
  为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孙教授率领教研室开展了多项课外教学活动,多年来坚持不懈为学生开展第二课堂讲座及其它形式的教学活动。她曾经在2004-2005年指导大学生Focus Team挑战杯竞赛,并在全国比赛中获奖。
  就在这一瞬间,孙教授独辟蹊径的教学思维深深折服了我们,她的这种贴近学生的教学方式不正是我们所渴求的吗?直到这时,我们才深切地感受到孙教授和蔼笑容下的那一颗真诚的心,正以它温润的方式将希望洒向了那些她所珍爱的,也同样珍爱她的学生们。
  孙教授还提到,“身为一名教师,还要全面了解学生,多与他们沟通交流。”着实让我们感动,而此时的孙教授脸上也浮现了少有的严肃。她讲道,学生是不同的,但教师们的目标是相同的,就是要将学生们培养成优秀的毕业生,就要求每一个老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才能达到最终目的,平等地对待学生也是全面了解学生的一个集中体现。
 
“大学——注重能力的培养”

  大学里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多样的社团令刚迈入大学校门的学生眼花缭乱,同时让很多同学失去了平衡点,“学生参加活动应该遵从两个原则,首先,有没有用;其次,自己喜欢不喜欢,愿不愿意做,而不应该随波逐流。拿我今天接受你们采访来说,与学生们交流我很喜欢,在交流中我感到了你们对学习知识的渴望,追求上进的热情,同时,也发现我们工作中所存在的很多问题与不足。其实,我从你们那里学到很多。这样对我自然也是有用的。”孙教授如是说。
  “我曾记得香港某位大学前校长所说的几句话会对大家有所启示,他讲,学生在校应该至少学习4种能力:learn to learn,learn to do,learn to together,learn to be。我很赞同这个观点。”或许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真正应该培养的正是如何学会寻找学习与参加活动的平衡点,学会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而不应是一味盲无目标地参加活动。
  谈话中孙教授一直征求我们对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但我们说到在学习过程中,希望能把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掌握结合起来的时候,孙教授又笑着说我们的意见和他们的想法不谋而合,教研室的步伐也正在向这个方向迈进。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就这样伴着咖啡杯里袅袅上升的清香悄悄溜走了,侧壁上那块硕大的钟表提醒我们该把剩下的时间留给孙教授了。“谢谢你们的采访,能有机会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也是一种享受。”孙教授的话让我们感动而无言,我们又能说什么呢?她宝贵的时间被我们占用却来谢我们,这该是一种多么宽广的胸怀。之后孙教授又留下了我们的联系方式,尽管自己已经写了多遍,但从未像这次写得那么自然,如此舒心……
  临行的时候,不经意间一抬眼又瞧见了那株盎然的棕竹,那温润的叶子还在,同样温润的孙教授的笑容也还在,恍惚里那段经久不褪的绿色和孙教授的笑容是那么地相配,那么得让人流连……

{作者:宋雪 杨亭亭 郑志丹 来自:医学院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红岩}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jayct
发帖
92
啄木币
251
鲜花
34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7-11-20
孙教授上课动听啊,她能抓住学生的耳朵,把一堂堂免疫课上得精彩绝伦。我至今记得她第一课上得内容和提问我的问题。
离线survivin
发帖
1369
啄木币
208
鲜花
91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7-11-25
都上了年纪了,我还常在六号楼看见她,天天来工作。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