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389阅读
  • 4回复

[杏林风采][分享]吴阶平:影响我一生的口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6
鲜花
107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5-11-04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un Jun 8 15:35:26 2003)

吴阶平:影响我一生的口试

1936年读完燕京大学三年医预科之后,我考入了北平协和医学院,开始了五年的本科学
习。在这一过程中有两次口试,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才真正理解那两次口试对我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

协和医学院的学习,竞争很激烈,作为一名成绩平平的学生,我入校之后,压力很大,但却未能改变自己对学习要求不高的局面。

第一学年结束时,生理学举行笔试和口试。生理学科主任林可胜教授负责我的口试。林教授是国际上很有声望的生理学家,20世纪30年代为了支持抗日斗争,他曾亲自组织学生参加“医官训练团”,并在清晨到学生宿舍督促学生出操。

走进林教授办公室,他请我坐下,他和蔼的面容使我很快就平静下来。他很随便地说:“ 午餐铃声响了,你去吃饭,这时你有些什么生理活动?”我比较全面地就身体各系统的反应作了回答。看来林教授是满意的,接着他又说:“你突然跌倒,其间有些什么反应?”

对这个问题我开始有些不知从何答起,但很快就从失去身体平衡说起。在生理学的学习中并未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我只得以常识为基础联系有关生理知识作答。对这样回答林教授还从几个不同方面启发我,我又作了补充解答。我感到15分钟的时间可能要到了,等待他宣布考试结束。谁知他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基本上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忽然秘书敲门进来说,礼堂的追悼会就要开始了(后来知道是悼念一位英国学者),请他即去参加。我听了如获大赦。哪知,林教授转过来对我说:“你等着,我很快就回来。”他离开办公室 时,我看了看表,口试已经进行了五十多分钟。林教授果然很快就回来了,接着又问了二十多分钟。林教授所提问题都是从实际出发的,不是就知识问知识,而是用实际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这对我后来重视实践有重要影响,虽然当时并不自觉。

我在内科见习结束时接受了本文要说的第二次口试。口试办法是分配每个学生一名病人,在一小时内完成初步临床诊断,包括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化验诊断(一般是血、尿、粪便的常规化验),然后在口试时汇报各有关内容,提出临床诊断和诊断根据,答复教授的提问。这个口试着重在基本功的检查,但亦可涉及更深入一些的诊治问题。

主持口试的是内科主任、国际知名的荷兰籍医学家司乃博教授。他到中国不久,但已起到了提高全院临床医学水平的作用。

考试那天早晨,我穿好白大褂,戴好帽子、口罩,全副武装,同时带着显微镜和做血、尿、便常规检查用具到口试室等候。约在早上8:20,内科住院总医师给应试生每人一张纸条,上写病人姓名、病区、病床号,并说明九点半之前回到原地等待口试。
我在小单间病房中找到病人,出乎意料,他是一名垂危的农民,说话已很困难,理解力差。原来拟定的时间分配根本不符合实际。我抓紧时间进行体格检查,努力查清病变所在范围,有无肺结核空洞和胸膜病变。接着查腹部,像是慢性 膜炎,补问病史,他常有腹痛,结合肺部严重结核病,可以诊断为结核 愿鼓ぱ住2 结核菌是比较费时间?,其中染色费时间,检查涂片更费时间,但就科学性来说应当查。待查完涂片离考试时间只剩下几分钟了,再也没有时间对大便做显微镜检查了。我回到病人那里,看他已是奄奄一息,为此我心情十分沉重,为了接受口试,我给垂危病人增加了很大负担,却未能带给他一线生机——这个病人第二天就去世了。

轮到我口试了。我按计划报告病人发病的简要过程,详细说了体格检查和化验结果。说到肠道结核和结核 愿鼓ぱ资保 我说:“没有?间对粪便作显微镜检查,但从外观已见到脓和血。”司乃博教授丝毫没有不满之意,反而说:“没有用显微镜,不是没有检查,
肉眼观察也是检查,你在报告化验结果时就可以说粪便肉眼检查的结果。”他拿出病人的肺部X线摄片,边看边让我复述我在体检时得出的检查结果。我的检查结果基本上与X片上所见一致。司乃博教授用赞扬的口吻对我说:“你给病人胸部所作的体格检查结果是完全正确的。”我以为口试已经结束,我看司乃博已在收拾桌上的材料,精神就松弛下来。他突然又问:“还有什么工作要做?”我一愣之后,接着就回答:“最好能对他家里人作肺部检 查。”这是一个未经思索而又属合理的想法。他在表示赞许的一笑中终于结束了这次口试 。他当场给了我许多鼓励;后来,当我在那一学年被评为优秀生时,我猜想,这或许也和 他的推荐有关。

那次口试对我的重要影响也是几十年之后在回顾中才逐渐理解的。在口试中我的“超水平 ”发挥,不仅提高了对自己能力的信心,而且也体会到认真和全面准备的重要。第二年司乃博教授以“有准备的头脑”为题,在上一班同学的毕业典礼上作了报告。他的题目来自微生物学奠基人路易·巴斯德的一句名言“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liu_redsnow
发帖
3119
啄木币
13806
鲜花
633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5-11-29
少了好的实习生
也少了好的带教老师
离线jayct
发帖
92
啄木币
251
鲜花
34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7-11-20
祖师爷啊。呵呵。今年泌尿外科年会授了他终生成就奖。
离线永远的鱼
发帖
1981
啄木币
2724
鲜花
253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7-11-20
很想青出于蓝。但试问,现今毕业走出山医的有几个能真正做到?
离线灵犀一点
发帖
6537
啄木币
7085
鲜花
586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7-11-20
批量生产的结果是不能保证质量
这一点光从永久自行车的质量变迁就能看出来
也能从每年某所谓重点大学的招生人数上看出来
不管是博士硕士本科生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