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5’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未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第二章
‘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
‘1’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2’“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五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第六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第七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护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八章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第九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十章
‘1’子路问强。
‘2’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3’“寞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4’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5’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第十一章
‘1’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2’“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3’“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第十二章
‘1’君子之道,费而隐。
‘2’夫妇之愚,可以与之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哉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3’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
‘4’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右第十二章,子思之言,盖以申明首章,“道不可离之意也。”其下八章,杂引孔子之言以明之。
第十三章
‘1’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2’“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3’“忠怒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4’“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感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第十四章
‘1’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2’素富贵,行乎富贵;数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八而不自得焉。
‘3’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4’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辛。
‘5’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第十五章
‘1’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2’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3’子曰,“父母其顺矣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