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上海僧人,走进MBA课堂 --]

啄木论坛 -> :: 山医茶馆 :: -> 上海僧人,走进MBA课堂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xsj 2006-02-26 11:56

上海僧人,走进MBA课堂


  上海龙华寺,一名僧人用麦克风引领诵经 本报记者 徐楠/图
  秉“人间佛教”之义 寻出世入世之道
  上海僧人,走进MBA课堂
    
  □本报记者 徐楠
  
  僧人,一般理解都是远离尘世。但上海玉佛禅寺的8名僧人,在上海交大学习工商管理硕士课程(MBA)。
  宗教为何与工商管理连接在一起?与时俱进的时代里,这样的景象昭示着什么?
  
  “找一个推动都市寺院的管理方式”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简称MBA)课堂,老师身后的投影屏幕上打着“公司法”的内容。
  课堂的学生有18人,都着一袭棕黄色的僧装。18名学生来自上海玉佛禅寺,其中8位是经过正式受戒的僧人,其余10名居士也是寺里的“高级管理人员”。他们共同组成了玉佛禅寺MBA核心课程高级研修班———9月1日开班,学时为每周一天,预定持续半年,内容主要包括组织设计、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方面。
  10月下旬,课程进行到组织行为学。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心理学副教授这样开篇:“我是第一次给大家这样的身份讲课,心里也有些打鼓,提供一些世俗的东西供大家参考,如果有什么冒犯之处绝对不是存心的,请大家原谅。”
  MBA教程大多实践色彩很强,包含大量的案例和故事。“激励”部分的开篇故事是“一条腿的烤鸭”,幻灯刚打出这几个字,老师就马上跟着说明:“刚才我跟这位居士谈了一下,他说这个作为故事出现没有关系。”而学员们以含蓄的微笑作为回答。
  在大部分时候,老师们对真正的寺院管理几乎一无所知,只能依照“原汁原味”的准则来授课。课堂上,老师和这群特殊的学生会讨论日本的电器产品,讨论在建中的洋山深水港吞吐量,讨论自然地形对镇江市城市发展的限制。
  管理沟通课的作业全部是企业案例分析。一位僧人在作业里给出了这样的解决对策:“明确奖励、惩罚,不搞一刀切”,“搞好上下级关系,加强团结协作”。9月1日,在这个研修班的开班典礼上,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谢绳武,上海市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曹海红,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玉佛禅寺方丈觉醒法师,中共上海市普陀区委常委、区政协副主席、区委统战部部长夏斯德,等等,悉数到场———足以显示这个研修班的规格之高。
  安泰管理学院院长王方华这样概括本次研修班的背景:“具有百年历史的上海玉佛禅寺将吸收现代企业管理的精髓,从而提高寺院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本次研修班的法师学员之一——玉佛寺寺务处副主任、弘法部负责人慧觉法师说:“还是要再提高一下,才能真正适应我们这个都市寺院现代管理的需要。……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找一个推动都市寺院的管理方式。”
  在玉佛寺,除了“MBA核心课程研修班”,还有15位僧人被送到上海外国语学院,进行全脱产的专门学习。他们每三人一组,分别修学英、日、法、德、韩五个语种,学制四年,第五年将送往国外体验语言环境。这是寺院为了“适应加入WTO后国际化程度日渐提高的总体形势”而做出的举措。
  
  “毕竟僧人也生活在这个社会里”
  MBA班偶尔有居士因为其他事务而缺勤,但8个僧人“从来都是整整齐齐地按时来”。课间休息时他们一般都聚在一起,从不主动与学院里的其他人攀谈。
  每周一次,这些棕黄色的身影按时出现在上海交大的安泰管理学院,师生很快就习惯了这个。
  也有不同的观点交织在僧人们的身边。
  一位MBA学员说:“最初知道的时候确实是意外的,不知道学历对他们有什么用,而且寺庙在我们普通人的印象中毕竟总是远离尘世的。”
  而其他很多同学则认为:“这很正常了。”“毕竟僧人也是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一位经理人也表达了理解和宽容。
  面对宗教精神追求与商业社会价值的冲突,作为寺院高级管理人员的慧觉很有感触,“寺庙不是关起门来与世隔绝的”,“如果不了解世俗的一些规律和知识,打起交道来,往往就遇到很多难题”。
  慧觉法师也提到,“只要是人,就会有贪、嗔、痴这些与生俱来的特点,除非修行成佛,就真的脱离世俗了。包括法师在内,没有成佛,就也有可能有很多想法。光靠纯宗教的精神追求来管理这么大的寺院,根本就不现实。”
  所以,学了两门课以后,慧觉法师感到“有很多东西值得借鉴”。比如商法课讲合同“对我们就有很实际的帮助。我们的经济自养部门经常会涉及到一些合同,假如说万一碰到没有诚信的合作方呢?还有管理心理学对人讲心理分析,这对我们的弘法工作、管理工作都有现实指导意义的”。
  
  “清静下来整天没事,还真不适应”
  玉佛寺坐落在上海普陀区。从首任方丈于清光绪年间自缅甸请回五尊玉佛,至今已有120余年的历史。
  清晨5点,例行的早课在大殿开始,僧人们念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赞佛偈、三皈依、韦驮赞等经文,从5点到6点———百多年来一直如此。
  3个小时后,就到了“上班时间”,百余名僧人分赴各自的“岗位”。
  他们的“工作”,早就不是洒扫庭院、备办斋饭之类的事情了。
  安装在寺院各处的电子监视器早已启动起来,从山门口到僧人的住房,不知有多少“眼睛”在充当着现代化管理者的角色。
  弘法部里,有僧人在维护本寺的网站。弘法部负责人慧觉法师说,内部管理都是利用网络办公系统,“有事我们一般都发电子邮件。”
  也有僧人是玉佛寺自办季刊《觉群》的专职编辑,最近一期讨论的主要话题是:“入世原则指导下的佛法精神与上海城市精神”。
  与此同时,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专业调音师正在为梵乐团的钢琴调音,这个乐团现在有声乐、器乐、舞蹈等专业小组。
  门外的素斋馆已开门营业,从早点到正餐,花样不下数十种。每年中秋,来此购买净素月饼的人都要排起长队。
  不时有僧人走进图书馆,取下架子上的《参考消息》、《国际金融报》、《足球》或《体坛周报》。
  作为在不同“岗位”上的酬劳和补贴,每个僧人都有“工资”,大约在每月1000元上下。
  2004年,综合性连体建筑觉群大楼交付使用,集讲堂、教室、客房、办公、五观堂、地下停车库于一体。加上土地成本在内,这座外观仿古的建筑共计花费了1.3亿元人民币。
  120名僧众去年也搬进这座新大楼居住,每个寮房都装配有电话和空调。
  清早,慧觉法师的僧鞋踏上觉群楼闪亮的花岗岩地面。他熟练地揿下电梯按钮,经过门禁系统来到办公室。在这间办公室里办公的,属于寺里的“高级管理人员”,全寺不超过10人。慧觉法师的身旁放着寺里统一配发的一部Acer笔记本。
  觉群大楼的后期工程还未最后完成,一位僧人正手拿步话机站在大门口,指挥着工人。他顺手将宽袍大袖卷起一些,方便行动。就在慧觉身后的窗外,装修工人手中的电钻发出“口兹口兹”的轰响。
  “这样忙习惯了,要是清静下来整天没事,还真不适应。”慧觉法师说。
  晚饭后有一个小时的晚课,僧人们诵念弥陀经、忏悔文,进行蒙山施食,诵净土文,三皈依等,至唱伽蓝赞结束———黄昏时分,他们回归千百年来的经文典籍,恍若返回时光隧道的另一端。
  
  “出世的精神,入世的事情”
  MBA研修班的想法,来自于玉佛寺住持———觉醒大和尚。
  “不是我们过去的管理不好,是想学习借鉴一些现代的新知识和管理方法。”觉醒大和尚坐在会客室宽大的沙发中,真丝的袍袖在空中轻轻拂动。
  在玉佛寺组织机构中,有一个叫做“经济部”的部门。下属“素斋部”和“流通处”管理着素斋馆和法物流通处的经营。
  法物流通处、素斋馆、书画院、宾馆等等,加上物业公司的保洁、保安等员工,直接或间接受雇于玉佛寺的人员数量已经超过了僧人本身。这里还经营着一家素食品公司。
  上午10点前后,觉醒登上奥迪A6,一般情况下车子都是由司机驾驶———“作为僧人,在世人的眼中还是应该离这些物质的东西稍微远一点。”而且,因为忙于各个会场的间歇中,觉醒往往“一上车就睡着了”。
  6年前,29岁的他被推举为玉佛寺第十一任方丈,依照常例从此被尊称为“大和尚”。
  1995年,25岁的觉醒成为上海佛教协会副秘书长,3年后他成为主持日常工作的副会长。此后,他的头衔不断增加:上海市第11届人大代表、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副会长、上海市反邪教协会副理事长,等等。他在30岁时成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33岁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
  他曾倡导并主持召开了“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都市寺院与人间佛教”等全国性的专题研讨会。
  对于“出世”和“入世”,觉醒大和尚有深刻的体会:“我们国家现在提出来的很多东西,与佛教的主张是相通的,只是说法不一样。比如说佛教讲净化人心,我们现在讲构建和谐社会。”
  “幽闭深山不问世事的僧人,我们认为是不够完善的,只能把他叫做挲婆世界的自了汉。他这一辈子,充其量能够做到个‘自了汉’,超度众生就更难以顾及了。”
  觉醒大和尚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或许更能为今天寺院的一切做出说明:“我们就是要用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情。”
  这样的主张,佛教经典有根据。
  高僧太虚长老,曾于近一个世纪前在玉佛寺修行,他提出了“人间佛教”的主张。他积极推动佛教的世俗化,提倡教制、教产、教理革命。他甚至提出革除宽袍大袖的僧装,戴一枚徽章来识别身份,但遭到反对,未能实现。
  所以今天,“僧装”还是僧人们需要敬守的最基本律条之一。传统的250宗律条,今天被概括为六个字:“素食、独身、僧装”。
   
  “佛教生存发展离不开社会”
  在沪上另一名刹静安寺的山门一侧,有出自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的八个烫金大字:“利乐有情,庄严国土。”“换个说法,也就是‘爱国爱教’,‘自利利他’。”一位宗教界人士这样解释。
  慧觉法师说:“我们佛教有一个传统,农禅并重。就是在教化众生的同时,要从事生产自养工作。佛教寺院无论是弘法利生,还是生存发展,都离不开这个世俗社会。有的法师除了佛学,别的什么都不感兴趣,什么国家政策、社会形势,觉得跟自己无关。我们开展接待工作需要跟人交往,如果除了佛法他什么都不关心,他怎么能去宣扬佛法?如果僧人都这样,怎么可能想象我们助医助学、一年做几百万的慈善?”
  有一种说法正在逐渐被佛教界人士广为传播,那就是———佛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以玉佛禅寺为例,十余年来先后向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捐赠人民币近2000万元。
  玉佛寺还制订出自己的中期规划和远期规划,“准备借鉴现代商业化运作模式,以玉佛寺为中心,辐射周边,建立旅游、休闲、商贸一体化的商圈经济带,主打玉佛寺宗教文化品牌,带动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
  在寺庙开办的四星级的觉群宾馆前台,迎宾小姐以职业的微笑回答客人的提问:“标准间门市价是980元。”
  “上海市80多座寺庙,没有一座需要佛教界内部资助———完全用不着!”一位宗教界人士的自豪溢于言表。








查看完整版本: [-- 上海僧人,走进MBA课堂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